李秘便躲在靈牌龕的幔帳底下,聽呂坤向老嫗解釋群英會的種種,這位大儒顯然比薑壁的調查更加深入,也更加的隱秘!


    李秘今番來金陵尋找呂坤,本就是為了印證薑壁和袁可立等人的調查結果,如今呂坤將自己調查所得,與老嫗說起,李秘也終於是得到了可以說目今位置最直接的答案了。


    這群英會極其龐大,涉及太廣,或許某個朝廷大員,就是群英會的人,又或許街頭的某個乞丐,便是他們的眼線。


    這個組織發展了數百年,已經完全滲透到整個皇朝上下,無論是王公貴族亦或是草頭百姓,無論是政治軍事,亦或是文化經濟,群英會影響著整個大明朝的方方麵麵。


    照著呂坤的說法,群英會培養出來的諸如周瑜程昱這樣的名將和謀士,都是群英會的中堅力量,為了培養這些人,他們調動了大量的資源,幾乎是照著史實來塑造這些人。


    培養出這樣的一個人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這些人如同活在夢裏一般,被完全塑造成另一個人,而這個人還是三國時期的人,除了讓他們接受這樣的身份之外,更多的是召集大量的人才,具有針對性地培養他們的才能。


    他們甚至複製三國時期的建築等等,在某個地方建立了一個小小的王國,堪稱是微縮版的三國,似周瑜程昱這樣的重點人物,便是在那小三國裏頭成長起來的。


    所以他們是真真切切親身體驗過三國時期的那種風味,從小耳濡目染,才培養出這樣的氣質來,才讓他們更加堅信自己的身份。


    這種做法無異於完全抹滅掉一個嬰兒的天性,將他們當成隨便拿捏的陶泥,讓群英會的培養團隊照著模子,捏出他們的人生和宿命!


    雖然早已知曉這些,可聽著呂坤再度說起,李秘的驚訝程度,絲毫不必老嫗要弱多少。


    而隨著調查不斷深入,李秘就越發感覺到困難重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甚麽。


    若把這個問題丟給薑壁,薑壁肯定會斬釘截鐵,目的便隻有一個,那就是扳倒這個組織,撕開他們的偽裝,讓他們暴曬在陽光之下!


    然而李秘卻知道,想要扳倒這個組織,也漫說比登天還難,打個相近一些的比喻,那就是比推翻大明王朝還要難!


    因為大明王朝在明處,大家都能夠看到大明王朝的弱點在哪裏,可群英會已經像病毒入侵一般,滲透到大明王朝的每個角落,而且他們在暗處,你很難尋找到他們的弱點。


    李秘不是畏懼困難的人,而是他根本就沒有找到扳倒這個組織的理由。


    他們並沒有謀反,反而引導著這個時代不斷在前進,隻是他們的方式不太正大光明而已。


    從呂坤的敘述之中,李秘也得知,大明朝好幾次危機,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群英會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將局勢給穩定了下來。


    呂坤甚至懷疑,英宗北伐之時的土木堡之變,著名相聲演員,哦不對,啊呸,名臣於謙於少保,就是群英會的人。


    當初不少人想要遷都,是於少保力主抵抗,並另立新君,徹底斷絕了也先的陰謀念頭,於謙聯合文武百官,在太後的主持下,將郕王推立為新君,是為景帝,於謙也因此而成為了民族英雄。


    除此之外,呂坤還懷疑,大明朝曆史上的不少名臣,其實都是群英會的人,雖然有些匪夷所思,但李秘是寧可信其有的。


    由此李秘也想到,若一定要找個扳倒群英會的理由,隻怕也在這件事上了。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俘,於謙想要另立新君,保守派卻選擇議和妥協,為了完成大計,四朝元老張輔等保守派官員,因此受到了迫害。


    而土木堡和北京保衛戰,將成祖朱棣積攢下來的五十萬大軍,幾乎全數打光,由於戰爭,也錯過了發展經濟的最好機會,便是連神機營火器的研究,也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過得幾年,英宗被放迴來,沒隔多久就在內宮與外臣的幫助下,複辟為帝,又反過來誅殺於謙等當初那一幫有功之臣。


    這一來一迴兩次戕害,使得大明朝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許多史學家總想著尋找一個節點,有人說是大明滅亡,始於萬曆,也有人說大明毀在了魏忠賢的手裏,林林總總,各種說法都有,總想找個人,為大明的滅亡背黑鍋。


    而自然也有不少人認為,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由盛轉衰的一個節點,從此之後大明便開始走下坡路,最終走向了滅亡。


    然而李秘此時卻找到了最好的背鍋俠,那就是群英會!


    既然這個組織引導著時代的潮流,甚至暗中操控王朝的更迭,那麽大明朝的滅亡,就該由群英會來背這個鍋!


    在李秘的心目中,大明是最後一個純正漢人血統,完全由漢人掌控政權的封建王朝,他是如何都不願意看到大明滅亡的。


    可李秘也非常清楚,萬曆過後的皇帝是一個不如一個,萬曆死後就是朱常洛,才當了二十幾天皇帝就死了,而後便是木工皇帝,讓魏忠賢把持朝政,將大明往滅亡深淵裏拖行,木工皇帝駕崩之後,便是煤山上吊的崇禎皇帝了。


    可以說李秘是站在了大明朝的青春尾巴上,此時的大明已經暮氣沉沉,若想延續大明的氣運,扳倒群英會就十分必要的。


    但問題就在於,扳倒群英會這麽個龐然大物,或許比殺掉皇帝所引發的動亂還要更加巨大,影響波及開來,隻怕會樹倒猢猻散,反倒要加速大明的滅亡!


    而且李秘從來就沒想過要當甚麽救世主,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定位也很明確,查查案子就已經是他的極限,想讓他如周瑜那般,帶兵剿匪,甚至參加不久後就要爆發的援朝抗倭戰爭,那些都是不可能的。


    扳倒群英會的動機有些勉強,但也能說得過去,可扳倒難度太大,即便能扳倒,也沒有任何好處。


    如此一來,李秘對群英會的厭惡,便隻能來自於他們不擇手段的行事作風而已了。


    可這樣的行事作風便是在官場上都已經司空見慣,就為這個而立誌扳倒群英會,甚至不顧大明會因此滅亡的風險,李秘又怎可能如此草率?


    也就是說,李秘根本就找不到扳倒群英會的理由。


    他本想出來見一見呂坤,可最終還是躲在了幔帳裏頭,直到呂坤與老嫗從靈堂離開,他才爬了出來。


    他沒有扳倒群英會的理由,也看不到扳倒這個龐然大物的可能性,這個組織仍舊在發揮著作用,如同操控著天下命運的巨大機器,每時每刻都在飛速運轉著。


    李秘便想到了另一種可行性。


    既然無法扳倒,也不能扳倒,那是否能夠嚐試著讓他發生一點點改變?


    無論是周瑜還是程昱,都沒有抹殺他李秘,說明自己身上有著群英會看重的東西,隻是自己仍舊沒有想明白罷了。


    若果自己接受收編,進入到群英會的內部,能否嚐試著改變群英會的大方向,由此來挽救大明必定走向滅亡的命運?


    然而李秘很快就否定了這樣的想法,因為群英會最拿手的就是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自己投身其中,漫說改變這個組織,不讓這個組織洗腦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想到這裏,李秘已經非常的喪氣,沒想到兜兜轉轉這麽一大圈,竟然得出這麽一個結果來,試問他又如何能夠振奮?


    李秘並沒有再去找那老嫗,也沒有找呂坤,哪怕他知道,天亮之後他們就會離開金陵,至於是迴家鄉,還是繼續躲藏起來,李秘甚至有些不太關心了。


    一個人的思想轉變,要麽經曆了長久的洗禮,要麽便是突發狀況的刺激。


    李秘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他突然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即便自己能調查些案子,那又如何,根本就改變不了這個朝代的命運。


    若他穿越到大明往前一些的時期,或許還不會有這樣的憂慮,因為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大明朝的滅亡。


    可眼下已經到了萬曆中後期,也就是說,若照著曆史原本的軌跡,除非李秘死於非命,否則他是躲不過大明朝那場覆滅劫難的!


    明知道不久的將來,煌煌大明就要日暮西山,就要就此沉淪,自己卻隻能當個小捕快,因為偵破一些雞毛蒜皮的案子而沾沾自喜,這樣的人生,對於一個穿越者而言,又有何意義?


    因為他分明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的啊,即便他李秘隻懂得查案,但明末也是冤案頻發,其中就有影響極大的明末三大案,如妖書案之類,涉及政治鬥爭的案子更是層出不窮!


    他李秘難道不該參與其中,發揮積極作用,為挽救這個朝代而做點貢獻麽?若一味躲避,如同諸多官員躲避妖書案一般,明哲保身,難道自己看著大明朝滅亡之時,就不會羞愧麽?


    想到這裏,李秘渾身在輕輕顫抖!


    是的,他非常的喪氣,也非常的失落,可想通了這些之後,他再度振奮了起來,他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他仍舊會發揮自己的特長,但他決不能隻是當個小捕快,即便隻是當捕快,也不能撒手不管,他要獲得足夠的力量,能夠參與那些大案,那些關係到大明朝命運的大案!


    或許他不會打仗,他對民生經濟也沒有任何的才能,但在探案領域,他有著足夠的自信,即使如此,打仗可以不管,搞經濟可以不管,但那些關係到大明未來的大案子,必須由他李秘來說了算,決不能讓這些案子,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也決不能因為這些案子的不公,加速大明的滅亡!


    這一刻,李秘緊握雙拳,他望著窗外,天,終於亮了,金黃色的晨光噴薄而出,便如同他的靈魂突然開了竅一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推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離人望左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離人望左岸並收藏推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