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說話的是竇嬰,竇太後的侄子。
見有人提反對意見,劉啟表情沒變,隻是把竇嬰和在座之人都淡淡看了一遍。
竇太後的表情已然變了。
然而竇嬰似乎絲毫不看太後臉色,據理力爭,引經據典,陳述陛下正值春秋鼎盛之年,膝下還有健康聰慧的皇子,實在沒有理由將皇位傳給弟弟。
竇太後辯不過他,自恃身份也不可能和竇嬰辯論,最後借口身體不適,憤而離席。
劉啟又看了竇嬰一眼,免了他的官職,罰他閉門思過。
竇嬰謝了旨,即使很冤枉地被免了官神色也依然很平靜,想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觸怒了太後,如果他不受罰,太後那裏就過不去。
這一場宴席便這樣散了。
而這件事也沒掀起太大的波瀾,朝廷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文帝時期留下的老臣丞相申屠嘉病故了。
要說這件事和晁錯多少有些關係。
都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劉啟繼位以來,晁錯深得寵信,先是由中大夫升為左內史,再是由左內史升任禦史大夫。左內史放現代來講就相當於長安市市長,掌管整個首都;而禦史大夫職權則相當於副丞相,偏偏相比於真正的老丞相申屠嘉而言,晁錯和劉啟的關係更為親近,理念也更為契合,是以更多的事劉啟都交給晁錯去做,使其很受重用。
而說實話,晁大人之前並沒做出過什麽突出的貢獻,就如此快地升任到了這樣幾乎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位置,自然是要惹人非議的。加上晁錯氣焰太盛,並不收斂,王致有時候在宮裏看見他都以為看見了什麽中央大牌領導。
她也隻能安慰自己說人家晁大人現在的確是中央大牌領導。
別的人勢不如人,官階不如人,或許還可以忍著這些,但申屠嘉忍不了。
他是正正經經的丞相,五朝元老,當年曾跟著高祖打過項羽,如今冒出來一個沒什麽來曆的晁錯和他分庭抗禮,甚至勢頭隱隱已經蓋過他,對他也沒有什麽尊敬的表示。而申屠嘉自己提出的政策應對卻常常不被劉啟采納,他自然感覺不受重用,就想找機會治一治晁錯。
正巧晁錯因為自己府邸的門出入不便,就從另一麵牆上新鑿了個門用於出入——這點王致能理解,學校大了也要東南西北多開幾個門方便學生出入的,這年代連自行車都沒有,晁大人開門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據說不巧晁錯鑿的這麵牆和太上廟有某種不可言說解釋不清的關係,申屠嘉就抓住了這點,準備上奏皇帝,請求對晁錯處以死刑。
當天晁錯得到了消息,連夜就進宮求見劉啟,自己請罪,解釋說那是我家的牆,和太上廟沒什麽關係。
王致心說這大半夜為一麵牆也挺折騰人的,啟哥都睡了覺了,還得起來穿上衣服去見他,她見晁錯來勢匆匆,還以為半夜得到密報吳王扯起大旗反了呢。
然後據皇帝親口轉述,第二天上朝申屠嘉就上奏此事,堅持說那麵牆和太上廟是有關係的,晁錯鑿的就是廟牆,要讓廷尉以此問責,處死晁錯。
雖然劉啟說過不讓王致幹預政事,但是知道她每天處理完宮中事務也比較無聊,空閑下來的時候就會和她坐到一起聊聊天,給她講講朝廷上各個大臣的撕逼大戰。
還是帶連續劇情的,每天一集持續更新,全方位多cp多角度,遇上劉啟忙起來沒時間更新最新進展,就囤起來撿休沐日的時候一次給她更新多集。
總有新角色出現,總有舊角色罷演。
有的時候王致聽劉啟總不提起某個人,還會問起,然後才知道那個很有特色的大臣已經狗帶了。
王致問他最後是怎麽處理的。
劉啟說:“還能怎麽辦,我現在又不可能殺晁錯,不管那牆到底是哪裏的,當然要選擇信晁錯的,保下他。”
王致想起了清朝的時候一個很有名的爭牆案,不由笑道:“這可是,爭來辯去隻為牆,鑿它一麵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終於也過了一把穿越女主剽竊改編詩句的癮。
劉啟表情漠然,沒太找到重點,但是不忍心冷王致的場,隻好配合道:“這話說得還挺有意思的。”可惜啟哥他並不欣賞。
沒辦法,對於這個時代而言,即使是七絕也還是太時尚了。
王致感歎之餘,不由欣慰地覺得,幸好自己不是那種一言不合就唱流行歌曲的人,不然說不定真的會被啟哥拎起來丟出宮去。
而晁錯和申屠嘉這場爭執還有番外。
申屠嘉不甘心但也無能為力,對於皇帝又站在晁錯這一邊包庇這小子感到十分的窩火,出宮的時候就忍不住對晁錯道:“早知道就先殺了你,先斬後奏。”
晁大人自然懟了迴來。講道理,晁大人口才還是不錯的。
他說:“哦?丞相大人敢嗎?”然後嘲諷地笑笑,率先離開了。
申屠嘉迴去之後就氣得病倒了。
他曆經五朝,年歲本來就大了,宦海沉浮一生,位極人臣,不貪汙受賄,也不結黨營私,最終卻因為晁錯憋屈地躺在了床上,心思鬱結,最終發病而死。
國不可無相。
劉啟沉重地哀悼了國之重臣申屠嘉同誌,而後任命陶青為相。
陶青是高祖時功臣陶舍的兒子。文帝的時候這些重要的職位還都是直接任命如申屠嘉那樣有資曆的開國功臣,到了劉啟的時候,就開始任命陶青這樣的功臣之子了。
王致覺得如果漢朝有曆史考試,大概教材上會把這視為什麽“中央政治權力由功一代向功二代轉移”的標誌。但她又想了想,覺得當代即使有曆史課大概沒什麽課本敢這麽記載。
但是論起資曆和積澱,陶青比起申屠嘉還是差遠了,至少他不敢當麵說要對晁錯“先斬後奏”這樣的話了。
晁錯勢力如日中天,愈發得炙手可熱。
而在他的主導下,削藩工作也正式開始實行。
見有人提反對意見,劉啟表情沒變,隻是把竇嬰和在座之人都淡淡看了一遍。
竇太後的表情已然變了。
然而竇嬰似乎絲毫不看太後臉色,據理力爭,引經據典,陳述陛下正值春秋鼎盛之年,膝下還有健康聰慧的皇子,實在沒有理由將皇位傳給弟弟。
竇太後辯不過他,自恃身份也不可能和竇嬰辯論,最後借口身體不適,憤而離席。
劉啟又看了竇嬰一眼,免了他的官職,罰他閉門思過。
竇嬰謝了旨,即使很冤枉地被免了官神色也依然很平靜,想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觸怒了太後,如果他不受罰,太後那裏就過不去。
這一場宴席便這樣散了。
而這件事也沒掀起太大的波瀾,朝廷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文帝時期留下的老臣丞相申屠嘉病故了。
要說這件事和晁錯多少有些關係。
都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劉啟繼位以來,晁錯深得寵信,先是由中大夫升為左內史,再是由左內史升任禦史大夫。左內史放現代來講就相當於長安市市長,掌管整個首都;而禦史大夫職權則相當於副丞相,偏偏相比於真正的老丞相申屠嘉而言,晁錯和劉啟的關係更為親近,理念也更為契合,是以更多的事劉啟都交給晁錯去做,使其很受重用。
而說實話,晁大人之前並沒做出過什麽突出的貢獻,就如此快地升任到了這樣幾乎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位置,自然是要惹人非議的。加上晁錯氣焰太盛,並不收斂,王致有時候在宮裏看見他都以為看見了什麽中央大牌領導。
她也隻能安慰自己說人家晁大人現在的確是中央大牌領導。
別的人勢不如人,官階不如人,或許還可以忍著這些,但申屠嘉忍不了。
他是正正經經的丞相,五朝元老,當年曾跟著高祖打過項羽,如今冒出來一個沒什麽來曆的晁錯和他分庭抗禮,甚至勢頭隱隱已經蓋過他,對他也沒有什麽尊敬的表示。而申屠嘉自己提出的政策應對卻常常不被劉啟采納,他自然感覺不受重用,就想找機會治一治晁錯。
正巧晁錯因為自己府邸的門出入不便,就從另一麵牆上新鑿了個門用於出入——這點王致能理解,學校大了也要東南西北多開幾個門方便學生出入的,這年代連自行車都沒有,晁大人開門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據說不巧晁錯鑿的這麵牆和太上廟有某種不可言說解釋不清的關係,申屠嘉就抓住了這點,準備上奏皇帝,請求對晁錯處以死刑。
當天晁錯得到了消息,連夜就進宮求見劉啟,自己請罪,解釋說那是我家的牆,和太上廟沒什麽關係。
王致心說這大半夜為一麵牆也挺折騰人的,啟哥都睡了覺了,還得起來穿上衣服去見他,她見晁錯來勢匆匆,還以為半夜得到密報吳王扯起大旗反了呢。
然後據皇帝親口轉述,第二天上朝申屠嘉就上奏此事,堅持說那麵牆和太上廟是有關係的,晁錯鑿的就是廟牆,要讓廷尉以此問責,處死晁錯。
雖然劉啟說過不讓王致幹預政事,但是知道她每天處理完宮中事務也比較無聊,空閑下來的時候就會和她坐到一起聊聊天,給她講講朝廷上各個大臣的撕逼大戰。
還是帶連續劇情的,每天一集持續更新,全方位多cp多角度,遇上劉啟忙起來沒時間更新最新進展,就囤起來撿休沐日的時候一次給她更新多集。
總有新角色出現,總有舊角色罷演。
有的時候王致聽劉啟總不提起某個人,還會問起,然後才知道那個很有特色的大臣已經狗帶了。
王致問他最後是怎麽處理的。
劉啟說:“還能怎麽辦,我現在又不可能殺晁錯,不管那牆到底是哪裏的,當然要選擇信晁錯的,保下他。”
王致想起了清朝的時候一個很有名的爭牆案,不由笑道:“這可是,爭來辯去隻為牆,鑿它一麵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終於也過了一把穿越女主剽竊改編詩句的癮。
劉啟表情漠然,沒太找到重點,但是不忍心冷王致的場,隻好配合道:“這話說得還挺有意思的。”可惜啟哥他並不欣賞。
沒辦法,對於這個時代而言,即使是七絕也還是太時尚了。
王致感歎之餘,不由欣慰地覺得,幸好自己不是那種一言不合就唱流行歌曲的人,不然說不定真的會被啟哥拎起來丟出宮去。
而晁錯和申屠嘉這場爭執還有番外。
申屠嘉不甘心但也無能為力,對於皇帝又站在晁錯這一邊包庇這小子感到十分的窩火,出宮的時候就忍不住對晁錯道:“早知道就先殺了你,先斬後奏。”
晁大人自然懟了迴來。講道理,晁大人口才還是不錯的。
他說:“哦?丞相大人敢嗎?”然後嘲諷地笑笑,率先離開了。
申屠嘉迴去之後就氣得病倒了。
他曆經五朝,年歲本來就大了,宦海沉浮一生,位極人臣,不貪汙受賄,也不結黨營私,最終卻因為晁錯憋屈地躺在了床上,心思鬱結,最終發病而死。
國不可無相。
劉啟沉重地哀悼了國之重臣申屠嘉同誌,而後任命陶青為相。
陶青是高祖時功臣陶舍的兒子。文帝的時候這些重要的職位還都是直接任命如申屠嘉那樣有資曆的開國功臣,到了劉啟的時候,就開始任命陶青這樣的功臣之子了。
王致覺得如果漢朝有曆史考試,大概教材上會把這視為什麽“中央政治權力由功一代向功二代轉移”的標誌。但她又想了想,覺得當代即使有曆史課大概沒什麽課本敢這麽記載。
但是論起資曆和積澱,陶青比起申屠嘉還是差遠了,至少他不敢當麵說要對晁錯“先斬後奏”這樣的話了。
晁錯勢力如日中天,愈發得炙手可熱。
而在他的主導下,削藩工作也正式開始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