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武陵之後,傅友德就北上江陵,屯兵在秭歸。他要等物資備齊之後,才會展開攻蜀的計劃。到了秭歸之後,傅友德就開始挑大梁,劉黑闥、霍峻都歸到了他的手下來。
張毅準備的是三路攻益州,中路已經準備好了,南路就是從交趾郡攻打南中。張毅選擇了林鳳祥為主帥,聚集了王雄、韓世忠、俞大猷、孫無終、丁奉,還有張毅派過去的王威、劉敏、傅肜、張南、輔匡,合兵三萬人,屯於龍編。
交州張毅隻有兩個郡的軍隊沒有動,那就是九真郡和日南郡。這兩個郡目前都在對占人進行小規模的清繳,占人的戰鬥力比起大漢境內的異族戰力差了很多,主要是他們的身材矮小,隻比倭人高吧!所以,張毅就沒有動這兩郡,留下了一萬多士兵。
不過這一萬士兵可不是之前的那一批了,那一批士兵在年初的時候就被張毅換了迴去。要知道那批士兵都是揚州人,這兩年可以說是背井離鄉,人心思歸啊!所以張毅一邊讓交州自己訓練一批士兵,並且又派來了三萬士兵,其中老兵有不少,特地用來教導交州的這些新兵的。
派出了江陵,自然要派出謀士。中路的謀士是劉穆之,南路的是王守仁,至於北路,基本上就不用張毅操心了,北路大軍統帥是狄青,因為走北路是道路最艱險的,所以隻有一萬人,狄青隻需要帶著幾個將領就可以了。張毅將魏延、陸遜調給了狄青,讓狄青走上庸、西城一線。
這條路線為什麽最難走呢?其實還是和山比較多,漢水再往上遊就變成沔水,就是因為山勢險要多瀑布。山勢斷層太大,從上而下進軍很容易,但是從下往上不容易。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很多人多說劉封眼睜睜看著關羽死的,但是這就有點冤枉劉封了。
別看襄陽距離上庸很近,但是想要過去卻很艱難,劉封接到消息的時候,他在上庸根本就不敢動彈。上庸新定不久,申耽一心向曹。如果他去救援,申耽必然反叛。為了救援被人將自己的地盤丟了,劉封肯定會被降罪。而且劉封也不會料到關羽就這樣死了,他的搭檔孟達也是這樣認為的,不止劉封一個人這樣想。
再有就是劉備夷陵戰敗之後,黃權等人因為被吳軍截斷了退路,不得不降曹。如果上庸這邊的道路真的好走,黃權肯定不會投降曹操。要知道劉備聽說黃權降曹之後,可是說的卻是他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他。可見上庸的道路是多麽艱難,連撤退都做不到。
李靖北上南陽,屯於新野,吸引南陽的於禁注意力。狄青則率軍從築陽沿築水而上,至房齡。房齡在兩年前就已經被張毅拿下來了,隻不過張毅沒有放大軍駐守,而是因為房齡距離襄陽太近了,漢中隨時可以從房齡出兵攻打襄陽。
狄青到了房齡之後,立刻從房齡守軍這裏了解到了如何去上庸。兵貴神速,狄青直接西進,突襲攻破了上庸縣。
上庸城好大,不過路太難走了。這裏可以說是易守難攻,程度甚至比蜀中更強。蜀中的天嶄其實是雙方的,蜀中可以將外麵的軍隊擋在外麵,而外麵也可以將蜀中內的軍隊擋住不讓他們出來。就好像夷陵之戰一樣,陸遜就將劉備擋住了。
而上庸不一樣,上庸也易守,但是外麵的人很難將上庸困在裏麵。不過因為上庸撤兵的道路太難走,所以自古以來漢中基本上都不迴從這裏走。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還是有一個典故的,這個典故叫做庸人自擾。這個成語現在都是用來形容愚鈍的人,但是它卻是春秋時期庸國滅亡而誕生的。
庸國很多人沒有聽過,但是這個國家很強大,就是在滅亡的時候他也非常的強大。庸國的所在就是上庸一帶,但是庸人非常的善戰,很多小國都是庸國的附庸,就連整個漢中都曾經是庸國的附庸,全盛時期比巴國的地盤還要大。而且它還經常入侵其他國家,基本上沒有國家可以抵擋住他們的入侵。
楚國是大國,楚莊王也是楚國非常英明的君王了。但是就是在楚莊王的時候,因為天災,楚國人很多都餓死了。楚莊王當時正在進行韜光養晦,在所謂的三年不飛的階段。這個時候很多國家都在進攻楚國,其中就有庸國。麵對其他國家,楚莊王基本上沒有什麽反應,但是麵對庸國,楚莊王很意外的展現出來英明的一麵,撕下偽裝,火速的聯係了庸國的兩個苦主,巴國和秦國。
於是三國聯手,圍攻庸國,將庸國給滅了,並且瓜分了庸國的土地。庸人攻打楚國反被楚國消滅,這才是庸人自擾的原始意義。
狄青拿下了上庸之後,進而窺伺西城。西城縣也是一個著名的地方,《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退敗西城,司馬懿大軍追來,於是便有了著名的空城計。
但是空城計是假的,《三國演義》裏麵將西城的這個地名都弄錯了。在三國誌裏記載,諸葛亮在失街亭之後,是拔西縣千餘家而還。這個西縣不是漢中的西城,而是漢陽郡的西縣。再有將張郃弄成了司馬懿、諸葛亮也沒有用過空城計這些就不說了,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西城也不是一個好攻打的地方,從上庸到西城的道路也不是很好走。所以狄青攻下上庸隻是為了進攻漢中做準備而已,並沒有馬上進行進攻。
漢中張魯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等,他手下的兵馬也有數萬人,想要單憑這一萬人攻打下來,基本上不可能。他現在需要在上庸等待機會,而李靖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給狄青製造機會,讓他能夠突襲漢中的治所南鄭。
李靖在新野屯兵五萬,和尚師徒聯合起來,一起向宛城近逼。他們準備打下宛城,徹底的解決曹操留在南陽的釘子。
張毅準備的是三路攻益州,中路已經準備好了,南路就是從交趾郡攻打南中。張毅選擇了林鳳祥為主帥,聚集了王雄、韓世忠、俞大猷、孫無終、丁奉,還有張毅派過去的王威、劉敏、傅肜、張南、輔匡,合兵三萬人,屯於龍編。
交州張毅隻有兩個郡的軍隊沒有動,那就是九真郡和日南郡。這兩個郡目前都在對占人進行小規模的清繳,占人的戰鬥力比起大漢境內的異族戰力差了很多,主要是他們的身材矮小,隻比倭人高吧!所以,張毅就沒有動這兩郡,留下了一萬多士兵。
不過這一萬士兵可不是之前的那一批了,那一批士兵在年初的時候就被張毅換了迴去。要知道那批士兵都是揚州人,這兩年可以說是背井離鄉,人心思歸啊!所以張毅一邊讓交州自己訓練一批士兵,並且又派來了三萬士兵,其中老兵有不少,特地用來教導交州的這些新兵的。
派出了江陵,自然要派出謀士。中路的謀士是劉穆之,南路的是王守仁,至於北路,基本上就不用張毅操心了,北路大軍統帥是狄青,因為走北路是道路最艱險的,所以隻有一萬人,狄青隻需要帶著幾個將領就可以了。張毅將魏延、陸遜調給了狄青,讓狄青走上庸、西城一線。
這條路線為什麽最難走呢?其實還是和山比較多,漢水再往上遊就變成沔水,就是因為山勢險要多瀑布。山勢斷層太大,從上而下進軍很容易,但是從下往上不容易。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很多人多說劉封眼睜睜看著關羽死的,但是這就有點冤枉劉封了。
別看襄陽距離上庸很近,但是想要過去卻很艱難,劉封接到消息的時候,他在上庸根本就不敢動彈。上庸新定不久,申耽一心向曹。如果他去救援,申耽必然反叛。為了救援被人將自己的地盤丟了,劉封肯定會被降罪。而且劉封也不會料到關羽就這樣死了,他的搭檔孟達也是這樣認為的,不止劉封一個人這樣想。
再有就是劉備夷陵戰敗之後,黃權等人因為被吳軍截斷了退路,不得不降曹。如果上庸這邊的道路真的好走,黃權肯定不會投降曹操。要知道劉備聽說黃權降曹之後,可是說的卻是他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他。可見上庸的道路是多麽艱難,連撤退都做不到。
李靖北上南陽,屯於新野,吸引南陽的於禁注意力。狄青則率軍從築陽沿築水而上,至房齡。房齡在兩年前就已經被張毅拿下來了,隻不過張毅沒有放大軍駐守,而是因為房齡距離襄陽太近了,漢中隨時可以從房齡出兵攻打襄陽。
狄青到了房齡之後,立刻從房齡守軍這裏了解到了如何去上庸。兵貴神速,狄青直接西進,突襲攻破了上庸縣。
上庸城好大,不過路太難走了。這裏可以說是易守難攻,程度甚至比蜀中更強。蜀中的天嶄其實是雙方的,蜀中可以將外麵的軍隊擋在外麵,而外麵也可以將蜀中內的軍隊擋住不讓他們出來。就好像夷陵之戰一樣,陸遜就將劉備擋住了。
而上庸不一樣,上庸也易守,但是外麵的人很難將上庸困在裏麵。不過因為上庸撤兵的道路太難走,所以自古以來漢中基本上都不迴從這裏走。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還是有一個典故的,這個典故叫做庸人自擾。這個成語現在都是用來形容愚鈍的人,但是它卻是春秋時期庸國滅亡而誕生的。
庸國很多人沒有聽過,但是這個國家很強大,就是在滅亡的時候他也非常的強大。庸國的所在就是上庸一帶,但是庸人非常的善戰,很多小國都是庸國的附庸,就連整個漢中都曾經是庸國的附庸,全盛時期比巴國的地盤還要大。而且它還經常入侵其他國家,基本上沒有國家可以抵擋住他們的入侵。
楚國是大國,楚莊王也是楚國非常英明的君王了。但是就是在楚莊王的時候,因為天災,楚國人很多都餓死了。楚莊王當時正在進行韜光養晦,在所謂的三年不飛的階段。這個時候很多國家都在進攻楚國,其中就有庸國。麵對其他國家,楚莊王基本上沒有什麽反應,但是麵對庸國,楚莊王很意外的展現出來英明的一麵,撕下偽裝,火速的聯係了庸國的兩個苦主,巴國和秦國。
於是三國聯手,圍攻庸國,將庸國給滅了,並且瓜分了庸國的土地。庸人攻打楚國反被楚國消滅,這才是庸人自擾的原始意義。
狄青拿下了上庸之後,進而窺伺西城。西城縣也是一個著名的地方,《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退敗西城,司馬懿大軍追來,於是便有了著名的空城計。
但是空城計是假的,《三國演義》裏麵將西城的這個地名都弄錯了。在三國誌裏記載,諸葛亮在失街亭之後,是拔西縣千餘家而還。這個西縣不是漢中的西城,而是漢陽郡的西縣。再有將張郃弄成了司馬懿、諸葛亮也沒有用過空城計這些就不說了,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西城也不是一個好攻打的地方,從上庸到西城的道路也不是很好走。所以狄青攻下上庸隻是為了進攻漢中做準備而已,並沒有馬上進行進攻。
漢中張魯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等,他手下的兵馬也有數萬人,想要單憑這一萬人攻打下來,基本上不可能。他現在需要在上庸等待機會,而李靖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給狄青製造機會,讓他能夠突襲漢中的治所南鄭。
李靖在新野屯兵五萬,和尚師徒聯合起來,一起向宛城近逼。他們準備打下宛城,徹底的解決曹操留在南陽的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