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在春穀安葬了太史慈之後,就開始命令李靖為先部,兵發宛陵,同時令林鳳祥攻略宛陵南部各縣。
李靖到達宛陵之後立刻將宛陵團團圍住,然後派人勸降吳景。
吳景見到李靖的使者,盛怒不已,“吾乃孫氏外戚,豈能背棄姻親,投敵求榮?來人將其給殺了。”
但是卻被屬吏邊鴻所勸阻,“使君,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如今張毅勢大,卻如此看待使君,使君卻斬殺其使,乃是不仁義的做法。”
吳景說道:“不殺他,怎麽證明我的忠誠?”
邊鴻說道:“使君謬矣!使君忠與不忠,不是通過殺人來證明的,而是通過使君的做法來證明。使君可迴信斥責李靖,並且將迴信全軍誦讀,讓滿城軍民知道使君的心才是正理。”
吳景聽了,感覺很有道理,就說道:“閣下所言,確是良言。”
於是吳景就寫了一封迴信,交給李靖的使者,然後讓人將使者趕出城。並且開始全軍誦讀這封信的內容,以期全城軍民團結一心,攻抗外地。
李靖拿到迴信之後,卻是笑了起來。他收到的並不是一封迴信,而是兩封。
出了吳景的一封義正言辭拒絕信外,還有一封投誠信。
吾等皆聞張鎮東之義舉,心向往之。孫氏與張鎮東相比,相去甚遠。孫伯符雖然雄才大略,然為人苛責,殺許貢,誅於吉,暴虐如斯。孫權亦暴虐之輩,其殺(前)吳郡太守盛憲(江東名士,和孔融是好友),逼迫其舊部戴員、媯覽逃入山中,非人君之像。張鎮東體恤臣民、任事公允,乃是明主爾。吾等祈盼歸屬張鎮東,牽馬墜蹬,為之效死!
這封信寫的是言真意切,肉麻無比!但是李靖還是從中看得出來,寫信的這個人不過是看到張毅勢大,想要找個借口投奔而已。
不過這個人的名字很有意思,叫邊鴻!三國時期姓邊的很多,雖然沒有被立傳,但是卻左右了整個三國曆史。
邊章!西涼的名士,改變了涼州的形勢。邊讓!兗州名士,改變了曹魏的形勢。而這個邊鴻,雖然不是名士,但是卻改變了吳國的形勢,因為曆史上他殺死了孫權的弟弟孫翊。
而現在,他要殺的人可能要換一換了。
李靖看著這封信,就開始琢磨,怎麽才能讓邊鴻一定會“造反”,怎麽才能讓邊鴻造反的更加容易一些?
想了一會兒,李靖突然看到了邊鴻給自己的信。這封信不是用木簡竹簡寫的,而是用紙張寫的,卷成了一個小卷,藏在了使者的身上。
李靖眼睛一亮,立刻對雷緒說道:“雷將軍,將大營內所有的紙張和會寫字的士卒都集中起來。”
雷緒疑惑的問道:“大人,不知做什麽用?”
“等會兒你就明白了。”
雷緒聽了之後,雖然還是很疑惑,但是還是去執行了李靖的命令。
等人找到之後,李靖就讓人傳令:將紙裁成紙條,上麵寫著:鎮東將軍張,於春穀以諸侯禮葬太史慈,更春穀名為慈縣。
就是這麽一句話,讓士卒在所有的紙張上都寫下來,然後綁在箭上,射進城中。
雷緒帶著大批的弓箭手到了城下的時候,吳景也是嚇了一跳。但是等他到了城頭上的時候,卻隻見滿地的箭矢,未見攻城的敵人。
剛要去詢問怎麽迴事,吳景就發現士卒從箭上拆下來的紙條。吳景立刻讓人給他一張,看到上麵的字就愣住了。
太史慈死了,這吳景多多少少有一些預料,所以吳景並不吃驚。吳景吃驚的是,張毅竟然以諸侯之禮葬了太史慈,這就有很大的問題。
不管從哪方麵來說,太史慈都不夠諸侯之禮。太史慈出身不高貴,官職也不大,知識也不淵博,名望也不高。
張毅用諸侯之禮葬了太史慈,隻能說明一點,那就是向孫氏的臣子們表態,我非常看好你們,不要給孫權賣命了,來給我賣命吧!你們看,太史慈這樣和我敵對的,我都那麽重視,更何況你們這些還活著的。
張毅當初厚葬太史慈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這麽想過。但是到了吳景這裏,就變成了這番模樣。
吳景害怕起來,大聲的說道:“快!快將這些紙條都收集起來!”
吳景怎麽可能將所有的紙條都收集完呢?士卒們當然肯定會私藏一些。
而且吳景顯然忘記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多少曆史都給我這樣的教訓。
很多人都在暗中的不滿起來,邊鴻開始組織一些被吳景不滿的人,在夜裏衝進了吳景的家裏,將其抓了起來。
吳景怒視著邊鴻,憤怒的斥道:“賊子,你欲如何?”
邊鴻冷笑的看著吳景,“孫氏殘暴,殺許貢、於吉、盛憲等名士。如今張鎮東掃平江東,吾等歡欣鼓舞,拿你送於張鎮東,為吾等之禮。”
吳景憤然說道:“吾乃忠臣,豈能讓你這賊子得逞?”
說完吳景掙開按著他的士卒,一頭撞在柱子上,當場而死。
邊鴻看著吳景已死,立刻皺起了眉頭,他想了一下,才笑了起來:“既然吳景已死,那麽你也沒有必要活了。”
邊鴻帶人進入了吳景的後院,衝進了一個房子當中。
裏麵赫然是程普的幾個親衛,他們持著刀劍,見到邊鴻衝進來,立刻衝上去拚命。
但是,他們如何是一群人的對手,很快就被殺死。而在他們的身後,塌上正躺著一個人——程普。
邊鴻走到了程普身邊,一劍將其刺死。
殺死程普之後,邊鴻下令:“打開城門,放李將軍進城。”
城門打開之後,邊鴻就在城門等候李靖進城。
李靖得知邊鴻開門獻城之後,立刻笑了起來,他對雷緒說道:“派人給主公送信,宛陵拿下了。還有,讓主公到了宛陵之後,不要進城,繼續圍困宛陵!”
雷緒疑惑了起來,“大人,這是何意?”
李靖笑著說道:“敵人不知道宛陵出了變故,或許可以用這個吊一吊大魚!”
李靖到達宛陵之後立刻將宛陵團團圍住,然後派人勸降吳景。
吳景見到李靖的使者,盛怒不已,“吾乃孫氏外戚,豈能背棄姻親,投敵求榮?來人將其給殺了。”
但是卻被屬吏邊鴻所勸阻,“使君,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如今張毅勢大,卻如此看待使君,使君卻斬殺其使,乃是不仁義的做法。”
吳景說道:“不殺他,怎麽證明我的忠誠?”
邊鴻說道:“使君謬矣!使君忠與不忠,不是通過殺人來證明的,而是通過使君的做法來證明。使君可迴信斥責李靖,並且將迴信全軍誦讀,讓滿城軍民知道使君的心才是正理。”
吳景聽了,感覺很有道理,就說道:“閣下所言,確是良言。”
於是吳景就寫了一封迴信,交給李靖的使者,然後讓人將使者趕出城。並且開始全軍誦讀這封信的內容,以期全城軍民團結一心,攻抗外地。
李靖拿到迴信之後,卻是笑了起來。他收到的並不是一封迴信,而是兩封。
出了吳景的一封義正言辭拒絕信外,還有一封投誠信。
吾等皆聞張鎮東之義舉,心向往之。孫氏與張鎮東相比,相去甚遠。孫伯符雖然雄才大略,然為人苛責,殺許貢,誅於吉,暴虐如斯。孫權亦暴虐之輩,其殺(前)吳郡太守盛憲(江東名士,和孔融是好友),逼迫其舊部戴員、媯覽逃入山中,非人君之像。張鎮東體恤臣民、任事公允,乃是明主爾。吾等祈盼歸屬張鎮東,牽馬墜蹬,為之效死!
這封信寫的是言真意切,肉麻無比!但是李靖還是從中看得出來,寫信的這個人不過是看到張毅勢大,想要找個借口投奔而已。
不過這個人的名字很有意思,叫邊鴻!三國時期姓邊的很多,雖然沒有被立傳,但是卻左右了整個三國曆史。
邊章!西涼的名士,改變了涼州的形勢。邊讓!兗州名士,改變了曹魏的形勢。而這個邊鴻,雖然不是名士,但是卻改變了吳國的形勢,因為曆史上他殺死了孫權的弟弟孫翊。
而現在,他要殺的人可能要換一換了。
李靖看著這封信,就開始琢磨,怎麽才能讓邊鴻一定會“造反”,怎麽才能讓邊鴻造反的更加容易一些?
想了一會兒,李靖突然看到了邊鴻給自己的信。這封信不是用木簡竹簡寫的,而是用紙張寫的,卷成了一個小卷,藏在了使者的身上。
李靖眼睛一亮,立刻對雷緒說道:“雷將軍,將大營內所有的紙張和會寫字的士卒都集中起來。”
雷緒疑惑的問道:“大人,不知做什麽用?”
“等會兒你就明白了。”
雷緒聽了之後,雖然還是很疑惑,但是還是去執行了李靖的命令。
等人找到之後,李靖就讓人傳令:將紙裁成紙條,上麵寫著:鎮東將軍張,於春穀以諸侯禮葬太史慈,更春穀名為慈縣。
就是這麽一句話,讓士卒在所有的紙張上都寫下來,然後綁在箭上,射進城中。
雷緒帶著大批的弓箭手到了城下的時候,吳景也是嚇了一跳。但是等他到了城頭上的時候,卻隻見滿地的箭矢,未見攻城的敵人。
剛要去詢問怎麽迴事,吳景就發現士卒從箭上拆下來的紙條。吳景立刻讓人給他一張,看到上麵的字就愣住了。
太史慈死了,這吳景多多少少有一些預料,所以吳景並不吃驚。吳景吃驚的是,張毅竟然以諸侯之禮葬了太史慈,這就有很大的問題。
不管從哪方麵來說,太史慈都不夠諸侯之禮。太史慈出身不高貴,官職也不大,知識也不淵博,名望也不高。
張毅用諸侯之禮葬了太史慈,隻能說明一點,那就是向孫氏的臣子們表態,我非常看好你們,不要給孫權賣命了,來給我賣命吧!你們看,太史慈這樣和我敵對的,我都那麽重視,更何況你們這些還活著的。
張毅當初厚葬太史慈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這麽想過。但是到了吳景這裏,就變成了這番模樣。
吳景害怕起來,大聲的說道:“快!快將這些紙條都收集起來!”
吳景怎麽可能將所有的紙條都收集完呢?士卒們當然肯定會私藏一些。
而且吳景顯然忘記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多少曆史都給我這樣的教訓。
很多人都在暗中的不滿起來,邊鴻開始組織一些被吳景不滿的人,在夜裏衝進了吳景的家裏,將其抓了起來。
吳景怒視著邊鴻,憤怒的斥道:“賊子,你欲如何?”
邊鴻冷笑的看著吳景,“孫氏殘暴,殺許貢、於吉、盛憲等名士。如今張鎮東掃平江東,吾等歡欣鼓舞,拿你送於張鎮東,為吾等之禮。”
吳景憤然說道:“吾乃忠臣,豈能讓你這賊子得逞?”
說完吳景掙開按著他的士卒,一頭撞在柱子上,當場而死。
邊鴻看著吳景已死,立刻皺起了眉頭,他想了一下,才笑了起來:“既然吳景已死,那麽你也沒有必要活了。”
邊鴻帶人進入了吳景的後院,衝進了一個房子當中。
裏麵赫然是程普的幾個親衛,他們持著刀劍,見到邊鴻衝進來,立刻衝上去拚命。
但是,他們如何是一群人的對手,很快就被殺死。而在他們的身後,塌上正躺著一個人——程普。
邊鴻走到了程普身邊,一劍將其刺死。
殺死程普之後,邊鴻下令:“打開城門,放李將軍進城。”
城門打開之後,邊鴻就在城門等候李靖進城。
李靖得知邊鴻開門獻城之後,立刻笑了起來,他對雷緒說道:“派人給主公送信,宛陵拿下了。還有,讓主公到了宛陵之後,不要進城,繼續圍困宛陵!”
雷緒疑惑了起來,“大人,這是何意?”
李靖笑著說道:“敵人不知道宛陵出了變故,或許可以用這個吊一吊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