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儀仗從濟南出發,一路向南過棗莊,徐州,宿州,蚌埠終於到達了鳳陽。在皇陵拜祭了祖先後,大隊人馬便要往南京而去。鳳陽皇陵是太祖的父母兄嫂之墓,太祖的墓則在南京孝陵。
鳳陽作為陪都,免去了各種賦稅,但是因為此地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人民的生活水平並不高。而朱元璋將周邊的富戶遷到鳳陽,並沒有改變這一現象。相反,由於朱元璋在此地大修皇陵,十四妃墳、龍興寺等,使得其他的淮西出去的人也在此占地修墓,這樣一來,大肆地砍伐樹木,鳳陽周圍漸漸變成荒山禿嶺,森林損壞殆盡,湖泊淤塞,淮河經常泛濫,水災頻繁之下民不聊生,人口不斷流失或是死與水災。
所以民間有花鼓唱道:“自打出了個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這句話當然與被逼迫遷來的富戶想要迴鄉有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鳳陽的真實情況。
朱由校決定在鳳陽進行一番考察,所以在第一天拜祭皇陵後,便住了下來。在第二天用過早膳後,換了便服,帶著魏忠賢和段英往西邊而去。
三人來到一個小山崗上,看到山崗下麵一片村落,朱由校笑道:“便在這裏看一看吧,我是進京考試的學子,你們一個是老仆,一個是娘子。”
段英道:“這樣一說別人就會覺得不對,誰現在去京城考試會帶娘子,最多不過帶個丫環。”
朱由校笑道:“那就算是丫環吧,你樣子看起來不過十六七歲,裝丫環倒是很應景。”
段英臉微紅,她一直習武,入宮後保養得又好,如今雖然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和朱淑娥在一起,倒是象兩姐妹勝過象母女。現在聽到丈夫調笑,又是高興又有一點小羞澀。
三人進了村落,看到那一間間破落的房子,再迴想起剛才在皇陵附近看到的那鱗次櫛比的高屋華廈,不由得感覺這不是在一個地方,竟然會有這樣大的區別。
朱由校看到幾個小孩子在玩泥巴,一個老人在旁邊曬太陽,便上前道:“老丈好,小可乃來安縣人氏,上京去趕考,路過此地。請問老丈,這裏不是陪都嗎?為什麽這麽看不出陪都的繁華來。”
那老人睜開眼睛打量了他們一眼道:“想看陪陽的繁華,你們應該去南京看呀,或者你們往東去,那裏才算得上是陪都呢。我們這裏,算不得陪都。”
朱由校道:“整個鳳陽府都是中都,這裏可是鳳陽府治下?”
老人歎了一口氣道:“是呀,鳳陽府確實是中都,可是先是搬來大量富戶,而且不準許別人迴原籍。然後是大量權貴占地,樹都要砍完了,結果靖難了,南京變成了陪都,這裏又閉塞又窮,朝廷拔的錢入了農戶的口袋,卻都用掉了,便變成這不死不活的樣子了。”
魏忠賢問道:“老丈,朝廷拔了錢,為什麽你們不把路修一修,這樣裏麵的特產也可以運出去,我看你們這山上的果樹還是長得很不錯的呀。”
老人道:“誰願意把進了口袋的錢拿出來,況且還是做的對大家有益的事。有幾個人有這樣的眼光呢?”
朱由校問道:“我聽說每年都有錢發下來,怎麽這裏還是那麽窮,是不是上麵貪汙了?”
老人道:“其實知府大人倒是不錯的,每年朝廷發下來的錢,都是用露布公之於眾的,我看了,就是這朝廷發下來的錢惹的禍,這點錢讓鳳陽人餓不死,卻養了一群懶漢,每日裏混天度日,到處打流,種幾畝地也不好好侍弄,外麵可以修路掙錢,也沒有願意去吃那個苦,結果便成了這個樣子。如果朝廷不發錢了,餓得狠了,自然就會去尋活計來做了。”
朱由校心裏一緊,他現在正準備學習後世西方的福利製度,先免掉農稅,然後給家貧者發放福利,最後要讓每個人都不會為果腹而奔忙。現在聽老人說,這朝廷發錢竟然得到這個結果,看來此事要從長計議。
魏忠賢道:“老丈,當今聖上頒布了許多律法,你們在這裏可知道嗎?”
老人道:“怎麽不知道呢,要說起來,我們的皇上可真是個好人呀,頒布了這麽多好的律法,讓官府的人一一宣講給我們聽。可是我們這裏太窮,倒也還是安靜,沒有什麽爭執的事。”
魏忠賢道:“這《私有財產保護法》可執行得還順利嗎?”
老人道:“這個小老兒倒不知道,不過我們這裏人都窮,倒是沒有聽說過霸占田產之類的事。”
朱由校問道:“此地建立有學堂嗎?”
老人道:“離此地二裏地,有一個學堂,建得倒是很不錯,隻是學堂裏沒有多少人,一般的漢子都不願意讓孩子去上學,覺得學些什麽,倒不如在田裏割點禾子是正經。”
朱由校點點頭,便道:“老丈,我們喝了您的水,這裏有一個銀幣,稍做酬勞。”
老人道:“這如何使得,鄉裏喝口水,竟然要銀錢,那大家要指著小老兒的脊椎骨罵的,客官萬萬不可如此。”
魏忠賢一定要給,老人一定不要,最後老人發怒後才罷休。在去學堂的路上,魏忠賢不停地慨歎這裏雖窮,但人倒是不錯,視金錢如糞土,朱由校卻道:“我寧願他們見錢眼開,隻要他們生活過得稍微如意些就行了。”
段英道:“臣妾進去看見,房屋中一個破灶,一床亂棉絮,都露出棉花來了,日子可真是苦得很呢。”
朱由校道:“聽老人說,他是有兒子的,所以不能進養濟院,可是他的日子過得比養濟院的可要差得多。每年都按人頭發了錢的,竟然讓老人過得如此模樣,真是可恨。”
魏忠賢道:“我剛才問了旁邊的小孩子,他們家大人去玩牌九去了。如此好時光,不知道照顧田地,卻去玩耍,這樣的人不窮,那真是沒有天理了。”
鳳陽作為陪都,免去了各種賦稅,但是因為此地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人民的生活水平並不高。而朱元璋將周邊的富戶遷到鳳陽,並沒有改變這一現象。相反,由於朱元璋在此地大修皇陵,十四妃墳、龍興寺等,使得其他的淮西出去的人也在此占地修墓,這樣一來,大肆地砍伐樹木,鳳陽周圍漸漸變成荒山禿嶺,森林損壞殆盡,湖泊淤塞,淮河經常泛濫,水災頻繁之下民不聊生,人口不斷流失或是死與水災。
所以民間有花鼓唱道:“自打出了個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這句話當然與被逼迫遷來的富戶想要迴鄉有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鳳陽的真實情況。
朱由校決定在鳳陽進行一番考察,所以在第一天拜祭皇陵後,便住了下來。在第二天用過早膳後,換了便服,帶著魏忠賢和段英往西邊而去。
三人來到一個小山崗上,看到山崗下麵一片村落,朱由校笑道:“便在這裏看一看吧,我是進京考試的學子,你們一個是老仆,一個是娘子。”
段英道:“這樣一說別人就會覺得不對,誰現在去京城考試會帶娘子,最多不過帶個丫環。”
朱由校笑道:“那就算是丫環吧,你樣子看起來不過十六七歲,裝丫環倒是很應景。”
段英臉微紅,她一直習武,入宮後保養得又好,如今雖然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和朱淑娥在一起,倒是象兩姐妹勝過象母女。現在聽到丈夫調笑,又是高興又有一點小羞澀。
三人進了村落,看到那一間間破落的房子,再迴想起剛才在皇陵附近看到的那鱗次櫛比的高屋華廈,不由得感覺這不是在一個地方,竟然會有這樣大的區別。
朱由校看到幾個小孩子在玩泥巴,一個老人在旁邊曬太陽,便上前道:“老丈好,小可乃來安縣人氏,上京去趕考,路過此地。請問老丈,這裏不是陪都嗎?為什麽這麽看不出陪都的繁華來。”
那老人睜開眼睛打量了他們一眼道:“想看陪陽的繁華,你們應該去南京看呀,或者你們往東去,那裏才算得上是陪都呢。我們這裏,算不得陪都。”
朱由校道:“整個鳳陽府都是中都,這裏可是鳳陽府治下?”
老人歎了一口氣道:“是呀,鳳陽府確實是中都,可是先是搬來大量富戶,而且不準許別人迴原籍。然後是大量權貴占地,樹都要砍完了,結果靖難了,南京變成了陪都,這裏又閉塞又窮,朝廷拔的錢入了農戶的口袋,卻都用掉了,便變成這不死不活的樣子了。”
魏忠賢問道:“老丈,朝廷拔了錢,為什麽你們不把路修一修,這樣裏麵的特產也可以運出去,我看你們這山上的果樹還是長得很不錯的呀。”
老人道:“誰願意把進了口袋的錢拿出來,況且還是做的對大家有益的事。有幾個人有這樣的眼光呢?”
朱由校問道:“我聽說每年都有錢發下來,怎麽這裏還是那麽窮,是不是上麵貪汙了?”
老人道:“其實知府大人倒是不錯的,每年朝廷發下來的錢,都是用露布公之於眾的,我看了,就是這朝廷發下來的錢惹的禍,這點錢讓鳳陽人餓不死,卻養了一群懶漢,每日裏混天度日,到處打流,種幾畝地也不好好侍弄,外麵可以修路掙錢,也沒有願意去吃那個苦,結果便成了這個樣子。如果朝廷不發錢了,餓得狠了,自然就會去尋活計來做了。”
朱由校心裏一緊,他現在正準備學習後世西方的福利製度,先免掉農稅,然後給家貧者發放福利,最後要讓每個人都不會為果腹而奔忙。現在聽老人說,這朝廷發錢竟然得到這個結果,看來此事要從長計議。
魏忠賢道:“老丈,當今聖上頒布了許多律法,你們在這裏可知道嗎?”
老人道:“怎麽不知道呢,要說起來,我們的皇上可真是個好人呀,頒布了這麽多好的律法,讓官府的人一一宣講給我們聽。可是我們這裏太窮,倒也還是安靜,沒有什麽爭執的事。”
魏忠賢道:“這《私有財產保護法》可執行得還順利嗎?”
老人道:“這個小老兒倒不知道,不過我們這裏人都窮,倒是沒有聽說過霸占田產之類的事。”
朱由校問道:“此地建立有學堂嗎?”
老人道:“離此地二裏地,有一個學堂,建得倒是很不錯,隻是學堂裏沒有多少人,一般的漢子都不願意讓孩子去上學,覺得學些什麽,倒不如在田裏割點禾子是正經。”
朱由校點點頭,便道:“老丈,我們喝了您的水,這裏有一個銀幣,稍做酬勞。”
老人道:“這如何使得,鄉裏喝口水,竟然要銀錢,那大家要指著小老兒的脊椎骨罵的,客官萬萬不可如此。”
魏忠賢一定要給,老人一定不要,最後老人發怒後才罷休。在去學堂的路上,魏忠賢不停地慨歎這裏雖窮,但人倒是不錯,視金錢如糞土,朱由校卻道:“我寧願他們見錢眼開,隻要他們生活過得稍微如意些就行了。”
段英道:“臣妾進去看見,房屋中一個破灶,一床亂棉絮,都露出棉花來了,日子可真是苦得很呢。”
朱由校道:“聽老人說,他是有兒子的,所以不能進養濟院,可是他的日子過得比養濟院的可要差得多。每年都按人頭發了錢的,竟然讓老人過得如此模樣,真是可恨。”
魏忠賢道:“我剛才問了旁邊的小孩子,他們家大人去玩牌九去了。如此好時光,不知道照顧田地,卻去玩耍,這樣的人不窮,那真是沒有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