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慶滿心不情願地上前對王承重說:”對不起,我錯了。“
王承重搖搖手道:”沒有關係,以後不要再這樣就行了。“
劉天風道:”不行,你要說出你錯在哪裏了。“
張信慶隻好又說道:”對不起,我不應該破壞規矩,打了你一下。“
王承重隻好又說:”沒有關係,以後不要再這樣就行了。“
劉天風點了點頭,然後對朱慈燃說道:”你為王承重打抱不平,這是不錯的,但是方法有些問題。“
朱慈燃道:”老師,我知道錯了,我不應該直接打張信慶的,我應該批評他,讓他向王承重道歉的。“說罷直接走到張信慶麵前微一躬身道:”對不起,我不應該直接動手打人,這有違同學相處之道,請原諒。“
張信慶一時麵紅耳赤,也學著他躬身道:”是我有錯在先,也不能怪你……“
劉天風歎了口氣,象朱慈燃這樣的孩子,行事果斷,說話有理有據,當然是好事,隻是有時可能不大好管。他對張信慶說道:”你罵了朱慈燃。“
張信慶又躬身對朱慈燃道:”對不起,我不應該那樣罵你。“
不等劉天風開口,張麗水和王承重一起上前,對著張信慶說道:”對不起,我不應該打你。“
劉天風笑道:”既然誤會已經解開,那大家拉拉手,以後還是好學友。“
大家拉手和解後,一會兒下午的上課鈴就響了,大家向教室裏跑去。進了教室後,劉天風說道:”以後大家要注意,鈴聲是告訴我們快要上課了,大家不要跑,要快步走,也不要推搡,按著秩序走,以免出現事故。”
“上堂課我們說了何為中國,何為華夏。現在我請幾位同學一個個的給我們讀一遍課文,看一看大家掌握的情況,第一位是張信慶同學。”
張信慶站起來嗑嗑吧吧讀完後,劉天風又讓朱慈燃,張麗水,王承重分別讀了一遍。等他們讀完後,他便開始講課。
“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禮記》有雲:禮者,理也,便是這天下的道理。民間也有一句話,萬事繞不過一個理字。天大地大,道理最大。這句話是皇帝陛下給我們上課時講過的,所以我們在這世上做什麽事都要依理而行。理,既是萬物的道理,也就是格物之理;理,也是大家相處時的道理,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之理。”
“今天中午在休息時,我們班有四位同學發生了爭執,老師已經和這四位同學交流過了,這些同學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過老師還要再強調一下,無論何時,大家都要記住,萬事萬物都有其道理,訂好的規矩,便是給大家來遵守的,隨意破壞規矩是會引起眾怒的。希望大家能明白這一點。”
張信慶臉漲得通紅,劉天風接著說道:“同學之間,相親相愛是最重要的。我們常說要講理,可見理是用來講的,而不是用來打的。同學有錯誤,首先我們要指出他的錯誤,而不是直接就開始動手。在說服無效時還可以報告老師,交給老師處理才是正確的方式。希望這些同學記住老師剛才說的話,理是用來講的,不是用來打的。”
王承重悄悄看向朱慈燃,見他麵色正常,便放下心來。和張麗水交換了一下眼色,便裝出慚愧的樣子低下頭來。卻不知道朱慈燃心中卻在想:“明明理也可以用來打的,父皇就說過要打理好自己的事,不要麻煩別人。”
劉天風道:“在這場衝突中,老師還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大家罵人的事。罵人是一個很不好習慣,如果大家平日裏都能夠做到不罵人,那當然是最好的。但有時候心裏憤恨,覺得別人的行為太過出格,一時管不住自己的嘴而罵了出來,那老師也能理解。但是,罵人的時候絕對不要辱及到別人的父母家人。”
“現在皇帝陛下已經在報紙上唿籲大家要文明用語,而且京城已經頒布了《北京文明用語管理辦法》,所有辱及父母家人的,巡捕遇見後是要用竹板打嘴巴的。我們作為新式學堂的學生,更應該注意自己平日的言行,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學生如果出現汙言穢語的,老師可以直接用竹板抽嘴巴的,別到時腫著嘴巴迴去,街坊鄰居可就都知道你嘴巴髒了,那就太丟人了。”
張信慶用手摸了摸嘴巴,暗自慶幸老師沒有用竹板抽自己,不然迴去後會被哥哥姐姐們笑死了。
劉天風又說道:“今天雖然隻是大家第一天上學,但老師發現了大家的很多優點。第一個是在領取中餐時,大家都是排隊領取的,這一點讓老師很是感動。規矩是為了有秩序,而秩序是為了讓大家都有好處。我們雖然才是七八歲的小孩子,但大家都能夠做到這一點,這還是很不錯的。第二個就是吃完飯後,大家都是自己洗碗的,即使有些同學有伴讀,但也沒有一個人要伴讀去洗碗,甚至拒絕了伴讀主動要洗碗的要求,這一點讓老師非常感動。在學堂的門口,便懸掛有學堂之中,人人平等的木牌,但你們在第一天就能真正做到這一點,還是讓老師有些意外的驚喜,希望你們以後能夠給老師更多的驚喜。”
這些都講完後,劉天風開始領讀我是大漢人,我是大明人兩句。學生讀了幾遍後,老師開始講解:“大漢是很多年以前的一個朝代,這個朝代持續時間長,是我們華夏人統治的輝煌時期,所以我們稱自己為漢人。大漢是我們的民族。我是大漢人的意思是指我們是大漢民族的人。”
“那什麽是民族呢?指在文化、語言、曆史方麵與其他人群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我們大漢族的人民,原本生活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經過先民們不懈的努力,還有我們偉大的皇帝陛下的領導,現在我們大漢族生活的範圍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兩地。希望大家長大後,能夠為大漢族開拓更多的疆土,讓我們大漢族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王承重搖搖手道:”沒有關係,以後不要再這樣就行了。“
劉天風道:”不行,你要說出你錯在哪裏了。“
張信慶隻好又說道:”對不起,我不應該破壞規矩,打了你一下。“
王承重隻好又說:”沒有關係,以後不要再這樣就行了。“
劉天風點了點頭,然後對朱慈燃說道:”你為王承重打抱不平,這是不錯的,但是方法有些問題。“
朱慈燃道:”老師,我知道錯了,我不應該直接打張信慶的,我應該批評他,讓他向王承重道歉的。“說罷直接走到張信慶麵前微一躬身道:”對不起,我不應該直接動手打人,這有違同學相處之道,請原諒。“
張信慶一時麵紅耳赤,也學著他躬身道:”是我有錯在先,也不能怪你……“
劉天風歎了口氣,象朱慈燃這樣的孩子,行事果斷,說話有理有據,當然是好事,隻是有時可能不大好管。他對張信慶說道:”你罵了朱慈燃。“
張信慶又躬身對朱慈燃道:”對不起,我不應該那樣罵你。“
不等劉天風開口,張麗水和王承重一起上前,對著張信慶說道:”對不起,我不應該打你。“
劉天風笑道:”既然誤會已經解開,那大家拉拉手,以後還是好學友。“
大家拉手和解後,一會兒下午的上課鈴就響了,大家向教室裏跑去。進了教室後,劉天風說道:”以後大家要注意,鈴聲是告訴我們快要上課了,大家不要跑,要快步走,也不要推搡,按著秩序走,以免出現事故。”
“上堂課我們說了何為中國,何為華夏。現在我請幾位同學一個個的給我們讀一遍課文,看一看大家掌握的情況,第一位是張信慶同學。”
張信慶站起來嗑嗑吧吧讀完後,劉天風又讓朱慈燃,張麗水,王承重分別讀了一遍。等他們讀完後,他便開始講課。
“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禮記》有雲:禮者,理也,便是這天下的道理。民間也有一句話,萬事繞不過一個理字。天大地大,道理最大。這句話是皇帝陛下給我們上課時講過的,所以我們在這世上做什麽事都要依理而行。理,既是萬物的道理,也就是格物之理;理,也是大家相處時的道理,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之理。”
“今天中午在休息時,我們班有四位同學發生了爭執,老師已經和這四位同學交流過了,這些同學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過老師還要再強調一下,無論何時,大家都要記住,萬事萬物都有其道理,訂好的規矩,便是給大家來遵守的,隨意破壞規矩是會引起眾怒的。希望大家能明白這一點。”
張信慶臉漲得通紅,劉天風接著說道:“同學之間,相親相愛是最重要的。我們常說要講理,可見理是用來講的,而不是用來打的。同學有錯誤,首先我們要指出他的錯誤,而不是直接就開始動手。在說服無效時還可以報告老師,交給老師處理才是正確的方式。希望這些同學記住老師剛才說的話,理是用來講的,不是用來打的。”
王承重悄悄看向朱慈燃,見他麵色正常,便放下心來。和張麗水交換了一下眼色,便裝出慚愧的樣子低下頭來。卻不知道朱慈燃心中卻在想:“明明理也可以用來打的,父皇就說過要打理好自己的事,不要麻煩別人。”
劉天風道:“在這場衝突中,老師還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大家罵人的事。罵人是一個很不好習慣,如果大家平日裏都能夠做到不罵人,那當然是最好的。但有時候心裏憤恨,覺得別人的行為太過出格,一時管不住自己的嘴而罵了出來,那老師也能理解。但是,罵人的時候絕對不要辱及到別人的父母家人。”
“現在皇帝陛下已經在報紙上唿籲大家要文明用語,而且京城已經頒布了《北京文明用語管理辦法》,所有辱及父母家人的,巡捕遇見後是要用竹板打嘴巴的。我們作為新式學堂的學生,更應該注意自己平日的言行,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學生如果出現汙言穢語的,老師可以直接用竹板抽嘴巴的,別到時腫著嘴巴迴去,街坊鄰居可就都知道你嘴巴髒了,那就太丟人了。”
張信慶用手摸了摸嘴巴,暗自慶幸老師沒有用竹板抽自己,不然迴去後會被哥哥姐姐們笑死了。
劉天風又說道:“今天雖然隻是大家第一天上學,但老師發現了大家的很多優點。第一個是在領取中餐時,大家都是排隊領取的,這一點讓老師很是感動。規矩是為了有秩序,而秩序是為了讓大家都有好處。我們雖然才是七八歲的小孩子,但大家都能夠做到這一點,這還是很不錯的。第二個就是吃完飯後,大家都是自己洗碗的,即使有些同學有伴讀,但也沒有一個人要伴讀去洗碗,甚至拒絕了伴讀主動要洗碗的要求,這一點讓老師非常感動。在學堂的門口,便懸掛有學堂之中,人人平等的木牌,但你們在第一天就能真正做到這一點,還是讓老師有些意外的驚喜,希望你們以後能夠給老師更多的驚喜。”
這些都講完後,劉天風開始領讀我是大漢人,我是大明人兩句。學生讀了幾遍後,老師開始講解:“大漢是很多年以前的一個朝代,這個朝代持續時間長,是我們華夏人統治的輝煌時期,所以我們稱自己為漢人。大漢是我們的民族。我是大漢人的意思是指我們是大漢民族的人。”
“那什麽是民族呢?指在文化、語言、曆史方麵與其他人群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我們大漢族的人民,原本生活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經過先民們不懈的努力,還有我們偉大的皇帝陛下的領導,現在我們大漢族生活的範圍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兩地。希望大家長大後,能夠為大漢族開拓更多的疆土,讓我們大漢族人民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