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這一運動的耕者有其田衙門主官楊漣的功績讓朱由校讚不絕口。他將工部的屯部和水部從工部中分離,組成新的農部,負責天下農業水利之事。而楊漣被任命為農部尚書,以原工部郎中陳所聞為農部左侍郎,管理農政農事,以原工部郎中左光鬥為農部右侍郎,管理天下水利之事。
六部突然變成七部,自然讓很多人都頗有微詞。在此事未成之前,朱由校已經將消息透露給了閣臣和六部,結果通政司收到大量奏折,要求皇帝守祖宗之故例,不可隨意修改原有各部。
在大朝會上,朱由校說道:“三省六部,古已有之,如今六部尚在,三省呢?唐時還有政事堂呢,現在有嗎?內閣以前也沒有吧,現在呢?朕登極詔中說道,朕要除舊布新,革故鼎新,現在不過改一小小工部,就開始要朕守舊製了,按你們的意思,那就是什麽都不能動了,那還除個什麽舊,布的什麽新?”
除舊布新,革故鼎新幾乎是每個皇帝的登極詔中都會有的一句話。隻是一直以來都是皇帝說說而已,大臣聽聽罷了,現在朱由校要來真的了,大家就覺得如果如此,那就會國將不國。這讓朱由校極其惱火。
好在閣臣都支持皇帝的舉措,其實大家都覺得六部每一部管轄範圍過大,尚書職權太過,而且容易出現部內扯皮現象,將六部分拆,有利於突出閣臣位置。所以閣臣與皇帝一拍即合,都同意分拆工部。
楊漣一躍而為尚書,左光鬥也成為右侍郎,讓很多東林人喜不自勝,覺得皇帝還是離不開東林人。然而楊漣卻在此時宣布,以後各位臣僚拜訪,隻要不以同道自居,漣歡迎之至,但如果以黨派同道相訪,則敬謝不敏。
這話的意思是明顯了,東林人如果想以同道之名而來聯絡感情,那還是免了罷。這其實是退出東林黨的意思,這讓東林黨人很是無奈,便有人諷刺楊漣忘恩負義。
這讓楊漣更加不屑,於周報上登了一則聲明:東林乃大家交流學術之所,並非是朋黨相助之地。若王洽這樣的無君無父之徒,漣實羞於曾經與其為伍。楊漣之官職,乃自己習經書,過科舉,辦實事,聖君明見萬裏,乃賜之以為國盡力也,不知漣忘本在何處?從今以後,以黨派之名,以同誌之稱者,皆楊漣之所惡,大家都相忘於江湖最佳。
這則聲明報社是收了他錢的,隻是沒有廣告那麽貴。王承恩發現了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特意在周報上做廣告:本報承接刊登聲明,價格若幹,規矩如何。一時有人登聲明征友,有人登聲明割席斷義,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陳所聞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資曆本來遠弱於左光鬥。但他對農學很有興趣,自己十六歲的兒子就在研究院農事科。他在工部原來是負責屯部這一塊的,農部重點顯然要放在農事上,而水利方麵朱由校有意以後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專門的水利部。所以朱由校將他升為農部左侍郎,而擅長水利的左光鬥隻好屈居右侍郎。
可是左光鬥不這麽想,他覺得自己資曆高,而任工部郎中後做事也認真負責,最後卻在陳所聞以下(品階一樣,左高於右),便以為是為東林出身所累。他一咬牙,便欲效楊漣登出聲明,反出東林。結果被他弟弟左光明勸住了。
左光明道:“楊漣因李三才之事和東林人生分,特別是與王洽兩兄弟一直不和,早有反出東林之意,此時刊登聲明,順理成章。而三哥此前一直與東林人牽扯不清,便是與楊漣也有過不同意見。此時效楊漣而行,則天下人會以為三哥是想阿諛皇上,隻怕會得不償失。不如平日裏與東林斷絕,不再與他們摻合,慢慢地就淡了斷了,皇上自然也會看在眼裏。”
左光鬥對他作一揖道:“多謝八弟提醒,為兄太過於在意,反而沒有八弟看得分明。”
左光明迴了一禮道:“三哥,我們農事科實習期盡,愚弟在三哥這裏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來的時候教授說過,實習後如果要行水利之事,便要一人負責一條江河的治理,到時弟便是三哥麾下之將了,到時還要多多指教,有錯便要指出,不要顧及愚弟的麵皮。”
左光鬥笑道:“這個放心,有功不會埋沒你的,有錯也不會給你遮掩,對了,陳左侍郎的公子也在你們農事科,和你不是一級的嗎?他好象沒有在實習之列呀。”
左光明道:“陳公子年紀尚小,教授不放心他到地方來實習,而是讓他和幾個年紀小的同窗去整理徐教授,哦,就是徐閣部的農書,說這本書非常重要,是以後農部的指導性書籍。”
左光鬥道:“徐閣部在萬曆三十五年丁憂時,便開始試著種各種作物,而萬曆四十一年時,又在天津墾殖五年,寫了許多與農事有關的文章,他認為以前的農書語焉不詳,早就想要寫一部包羅所有的農書,隻是自皇上登基後,便一直受重用,輾轉於戶部吏部及內閣,自然是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寫書了。如今既然有農事科的學生幫助,隻怕很快就能成書,到時為兄就可以拜讀大作了。”
左光明道:“徐閣部一直受皇上重用,現在還是閣臣兼任天官,如此重職,有明一朝實在罕見。聽說是因為在陛下潛邸時便與其熟識,所以才會有如此際遇。”
左光鬥看了他一眼道:“光明,當今皇上不是一位以親近與否來決定重用程度的皇帝。兄弟這兩年尋思,陛下有一喜一惡,喜者,擅長於做事,做實事的人,惡者,空談而又拉幫結派也。為兄以前便是爭國本,爭三案,且以東林為重,便是犯了皇上大忌,所以便被趕出朝堂。然為兄又精於水利,做得實事,便被皇上委以北方水利之事。”
六部突然變成七部,自然讓很多人都頗有微詞。在此事未成之前,朱由校已經將消息透露給了閣臣和六部,結果通政司收到大量奏折,要求皇帝守祖宗之故例,不可隨意修改原有各部。
在大朝會上,朱由校說道:“三省六部,古已有之,如今六部尚在,三省呢?唐時還有政事堂呢,現在有嗎?內閣以前也沒有吧,現在呢?朕登極詔中說道,朕要除舊布新,革故鼎新,現在不過改一小小工部,就開始要朕守舊製了,按你們的意思,那就是什麽都不能動了,那還除個什麽舊,布的什麽新?”
除舊布新,革故鼎新幾乎是每個皇帝的登極詔中都會有的一句話。隻是一直以來都是皇帝說說而已,大臣聽聽罷了,現在朱由校要來真的了,大家就覺得如果如此,那就會國將不國。這讓朱由校極其惱火。
好在閣臣都支持皇帝的舉措,其實大家都覺得六部每一部管轄範圍過大,尚書職權太過,而且容易出現部內扯皮現象,將六部分拆,有利於突出閣臣位置。所以閣臣與皇帝一拍即合,都同意分拆工部。
楊漣一躍而為尚書,左光鬥也成為右侍郎,讓很多東林人喜不自勝,覺得皇帝還是離不開東林人。然而楊漣卻在此時宣布,以後各位臣僚拜訪,隻要不以同道自居,漣歡迎之至,但如果以黨派同道相訪,則敬謝不敏。
這話的意思是明顯了,東林人如果想以同道之名而來聯絡感情,那還是免了罷。這其實是退出東林黨的意思,這讓東林黨人很是無奈,便有人諷刺楊漣忘恩負義。
這讓楊漣更加不屑,於周報上登了一則聲明:東林乃大家交流學術之所,並非是朋黨相助之地。若王洽這樣的無君無父之徒,漣實羞於曾經與其為伍。楊漣之官職,乃自己習經書,過科舉,辦實事,聖君明見萬裏,乃賜之以為國盡力也,不知漣忘本在何處?從今以後,以黨派之名,以同誌之稱者,皆楊漣之所惡,大家都相忘於江湖最佳。
這則聲明報社是收了他錢的,隻是沒有廣告那麽貴。王承恩發現了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特意在周報上做廣告:本報承接刊登聲明,價格若幹,規矩如何。一時有人登聲明征友,有人登聲明割席斷義,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陳所聞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資曆本來遠弱於左光鬥。但他對農學很有興趣,自己十六歲的兒子就在研究院農事科。他在工部原來是負責屯部這一塊的,農部重點顯然要放在農事上,而水利方麵朱由校有意以後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專門的水利部。所以朱由校將他升為農部左侍郎,而擅長水利的左光鬥隻好屈居右侍郎。
可是左光鬥不這麽想,他覺得自己資曆高,而任工部郎中後做事也認真負責,最後卻在陳所聞以下(品階一樣,左高於右),便以為是為東林出身所累。他一咬牙,便欲效楊漣登出聲明,反出東林。結果被他弟弟左光明勸住了。
左光明道:“楊漣因李三才之事和東林人生分,特別是與王洽兩兄弟一直不和,早有反出東林之意,此時刊登聲明,順理成章。而三哥此前一直與東林人牽扯不清,便是與楊漣也有過不同意見。此時效楊漣而行,則天下人會以為三哥是想阿諛皇上,隻怕會得不償失。不如平日裏與東林斷絕,不再與他們摻合,慢慢地就淡了斷了,皇上自然也會看在眼裏。”
左光鬥對他作一揖道:“多謝八弟提醒,為兄太過於在意,反而沒有八弟看得分明。”
左光明迴了一禮道:“三哥,我們農事科實習期盡,愚弟在三哥這裏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來的時候教授說過,實習後如果要行水利之事,便要一人負責一條江河的治理,到時弟便是三哥麾下之將了,到時還要多多指教,有錯便要指出,不要顧及愚弟的麵皮。”
左光鬥笑道:“這個放心,有功不會埋沒你的,有錯也不會給你遮掩,對了,陳左侍郎的公子也在你們農事科,和你不是一級的嗎?他好象沒有在實習之列呀。”
左光明道:“陳公子年紀尚小,教授不放心他到地方來實習,而是讓他和幾個年紀小的同窗去整理徐教授,哦,就是徐閣部的農書,說這本書非常重要,是以後農部的指導性書籍。”
左光鬥道:“徐閣部在萬曆三十五年丁憂時,便開始試著種各種作物,而萬曆四十一年時,又在天津墾殖五年,寫了許多與農事有關的文章,他認為以前的農書語焉不詳,早就想要寫一部包羅所有的農書,隻是自皇上登基後,便一直受重用,輾轉於戶部吏部及內閣,自然是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寫書了。如今既然有農事科的學生幫助,隻怕很快就能成書,到時為兄就可以拜讀大作了。”
左光明道:“徐閣部一直受皇上重用,現在還是閣臣兼任天官,如此重職,有明一朝實在罕見。聽說是因為在陛下潛邸時便與其熟識,所以才會有如此際遇。”
左光鬥看了他一眼道:“光明,當今皇上不是一位以親近與否來決定重用程度的皇帝。兄弟這兩年尋思,陛下有一喜一惡,喜者,擅長於做事,做實事的人,惡者,空談而又拉幫結派也。為兄以前便是爭國本,爭三案,且以東林為重,便是犯了皇上大忌,所以便被趕出朝堂。然為兄又精於水利,做得實事,便被皇上委以北方水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