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四年,秋八月望,京師盧龍、遷安、玉田等地大風雨,凍死人民甚眾。正在京師主持減租事宜的楊漣立即被皇帝任命為救災使,前往賑災。


    楊漣粗粗地考查了一下,發現凍死的主要是盧龍,玉田等地的農民,而遷安一共隻有十三個老人被凍死,而另兩縣凍死的達七百多人。他非常疑惑地詢問遷安縣令。


    遷安縣令還是建遷安新區時的那個縣令劉中正,他這兩年考績都是優,吏部便欲將他上遷,不料他卻極力反對,認為遷安已經由下縣升為上縣,自己已經相當於升職了,想還在這裏幹上三年,把事情做圓滿了再走。吏部對於考績優良的官吏一向比較寬容,便從了他的意思。


    劉中正得意地對楊漣說道:“欽差大人,我們遷安一共凍死十三個老人,您也知道,老人到底是不是凍死,其實是不大好說的,也許是壽元到了呢?其他人一個都沒有出現凍壞的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麵,一是我們的飲食好呀,大家現在都有錢了,雞蛋也舍得吃了,偶爾還砍上幾斤肉,吃得好身體自然好。二是農業合作社收了農戶的雞鴨鵝毛,製成了一種叫作羽絨服的棉衣,防寒效果比棉衣還要好。這麽兩個方麵,就是我們比盧龍他們那邊好的原因。”


    楊漣不相信竟然有比棉衣都保暖的衣物,劉中正讓人拿來一件羽絨服道:“欽差大人請看,這是小兒的羽絨服,合作社說什麽生產能力不足,所以先都是做的小兒羽絨服,我們縣小兒穿的可比大人更暖和。”


    楊漣仔細地端詳著這羽絨服,摸了摸裏麵,過了一會兒拿出手來道:“確實不錯,平日裏無用的禽毛竟然可以有如此之用,真是了不起呀。”


    劉中正向西方一拱手道:“聽說是皇上提出來的方法,此物普及後,天下無寒也。皇上真不愧為聖人呀。”


    楊漣又問道:“你們縣災後需要放糧救濟嗎?”


    劉中正立即換上一幅悲淒的樣子道:“當然需要放糧呀,這麽大的風雨,連人都凍死了,那莊稼更是不用說,今年的欠收已經成了定局,至於能收到一成還是兩成,那可真不好說。”


    楊漣斥道:“你少胡說八道,本欽差在田地裏看過,收成當然會受損,但收個六七成還是沒有問題的。而你們一般家中都有存糧,我先告訴你,到時你如果多發了救濟糧,我一樣會參你。按實際受災情況發放,造好名冊,一粒也要有賬可查。如果有不需要發放的你發放了,到時烏紗掉了可不要怨我,錦衣衛的人可是來了很多喲。”


    劉中正見被楊漣看破,隻好收起悲色道:“欽差大人請放心,雖然我愛民如子,但絕對不會多發救濟糧的。”


    楊漣歎了一口氣道:“其實也是沒有辦法,你們雖然遭了災,但本來你們的底子比其它縣要強,盧龍,玉田他們一下子凍死那麽多人,後麵收成隻會比你們更差,說不定還要從這邊調糧食過去。要是所有的地方都和你們一樣,這一點點風雨又何至於鬧成這麽大的事呢。”


    楊漣到盧龍縣時,看到的景象與遷安不可同日而語。他來到受災最嚴重的山行村,近三成的家裏都在辦喪事,悲傷的氣氛彌漫在空氣中。隨行的盧龍縣令說道:“山行村一共凍死了三十人,主要是老人,還有兩個小孩子。”


    楊漣問道:“這裏的風雨很大嗎?”


    盧龍縣令道:“也不會比其它地方更大,主要是這裏的村民家比較窮,禦寒的衣物準備不足,村民身體弱的就容易凍死。還有一家生火取暖,結果把屋子點燃了,燒死了兩個人。”


    楊漣道:“衣物不足我倒是能明白,可是這裏靠山而居,至少柴草是不缺的,為什麽不多打柴了燒來取暖呢?”


    盧龍縣令道:“平日裏村民事忙,連小孩子也要幫助家裏進行農事,打柴本來就不多,隻要夠平日裏做飯就行了,一時來了風雨,打柴也來不及,打來的濕柴也是不能用的,所以……”


    楊漣歎了口氣,他在遷安新區看到家家都有一個大柴房,裏麵堆滿了秸杆和木柴,都是那裏的農民在農閑時上山采的,遷安新區每家的田地比這山行村的要多,但是他們兩到三戶人家就共用一頭牛,而山行村整個村就三頭牛,還都是唯一的地主家的,也難怪他們連砍柴的時候都沒有。


    不過,楊漣總覺得有些不對勁,因為冬天裏大家是沒有事幹的,也沒有人去多打柴,僅夠平日燒飯用就行,也說明他們平日沒有考慮到突然天寒的可能,從另一個側麵也說明他們平日裏對自己的生活沒有規劃,得過且過,而這一切的原因就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而現在擺在他麵前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減租的問題。在北方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四成地租,但現在遭了災,就應該在此基礎上再行減租,這樣一來地租就有可能減少到三成甚至不到三成,這下地主們早就積累的怨氣一下子全爆發了。


    本來地主收取四成地租,按平日裏說,已經很不錯了,交了賦稅後,一畝地也還能剩下三四鬥。但是有個遼餉呀,一畝地九厘銀,自萬曆四十六年後一直在收。而到了天啟朝,不但在收,而且規定不許欠。九厘銀其實不過是九個銅幣,但因為收取年限較短,就讓地主們很不高興了,因為這錢也是由地主出的。雖然不多,但地主們總覺得這個錢應該也要讓租地的佃戶出才行。


    因為朝廷的強力政策,不斷地將各地農民遷往台灣等地墾荒,造成局部地區佃戶不足,這樣地主才不得不答應了四成減租。本來心裏已經極端不爽,而這時佃戶遭了災,朝廷又想把災情的損失加在地主頭上,這就讓地主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對減租,對遼餉的不滿一起爆發了出來,大部分的地主們直接說:“減租我們已經聽從朝廷的意思進行了,現在受災又不是隻有佃戶,我們也受災,再減租就不能接受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天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訓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訓記並收藏大明天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