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得意馬蹄疾,十多天後,馮夢龍終於入京。在京師大學堂國文院報到後,院方立即給他安排好住宿的地方,他還沒有安頓好,就有小太監來宣他。
朱由校在國文院裏接見了馮夢龍,同時被接見的還有吳炳,阮大铖,周延儒,薑雲龍,淩濛初和張岱。
馮夢龍雖然已經得小太監叮囑,見到皇帝後隻需要作揖即可。但見到皇帝後,他直接跪在地上,行了三拜九叩之禮,旁邊的太監拉也拉不起來。
朱由校看到麵前這五十多歲的清瘦士子,心裏百感交集,知道他是傷心科舉不順,又感激自己的賞識,才會行此大禮的。
他笑道:“就此一例,以後大家都能算是同事了,就不要大禮參拜了。今年朕請各位來,是有一事相請。想來諸位可能都看過《水滸傳》,這書寫得很好,裏麵的一些英雄事跡能讓人能看得血脈賁張,朕想請各位方家來評一評這書。”
眾人連稱不敢,周延儒上前道:“臣也曾經看過此書,隻是覺得書中主旨似乎有些問題,官逼民反,容易煽動無知小民作亂。”
朱由校沒好氣地說道:“官逼民反,民不反何待?問題在官身上,與小民何幹。”
周延儒一開口就碰了一顆最大的釘子,嚇得不敢再作聲,想要跪又不敢,隻好麵色通紅地低著頭。
朱由校笑道:“我們現在是討論,你不用把我當皇帝,我們是同事,有話直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所以我講我的看法,又不是朝廷奏對,那麽緊張幹什麽。”
周延儒這才稍稍放下了心,不過也不敢再說。工部都水司主事吳炳上前道:“臣倒是覺得,此書作者其實並不是讚同造反的,他的本意應該是借此警告朝廷,應該要管好各級官吏,不要讓官逼民反的事情發生。隻要看對宋江這個人的描寫,就能知道,一個壞人當了他們的首領,最後的結果能好到哪裏去呢?”
朱由校不敢再直接開口評論,而隻是點了點頭,眼睛掃向其他的人。
餘下諸人一一開口作答,但有朱由校開頭所說英雄事跡所限,除了針對宋江或者王英之類的人,倒是沒有人提出濫殺無辜的問題。
最後一個是馮夢龍,在其他人作答的時候,他的內心在進行著劇烈的鬥爭。他一直不喜歡《水滸傳》,並不認為裏麵的人是英雄,但皇帝開篇就說他們是英雄,使得他在猶豫到底是隨著皇帝的說法圓呢還是說出真實的想法。
這時場子裏靜了下來,他抬頭一看,大家都在看著他,他心裏一慌,便準備隨便說兩句算了。這時朱由校說道:“馮卿剛來,是不是車馬勞頓,可要休息片刻。”
馮夢龍心裏一橫,皇帝專程將自己請來,又對自己如此禮遇,如果自己隻知道做應聲蟲,那豈不是辜負了皇帝的一片心意。他將麵色一肅,沉聲說道:“陛下,臣也曾經看過此書。對宋江的看法與各位方家倒是相同,隻是臣以為,梁山英雄,其實算不得英雄。”
眾人一驚,這可是和皇帝唱對台戲,想不到他一幅落拓樣子,竟然有這麽大膽子。
“臣見書中所寫,動輒殺人盈野,生民何辜,被他們以各種借口斬殺?梁山人就是對的?梁山人就可以隨便給人定罪?你報仇殺了無辜者,那無辜者的仇怎麽辦?難道所謂英雄,便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哦,不是高人一等,除了他們兄弟,其餘人在他們眼中,皆是螻蟻不如。所以臣認為,他們不是英雄,不過是一群毛賊而已。”
說完以後,他心裏方才暢快。雖然他知道很可能等著他的就是皇帝的怒斥,甚至是錦衣衛的酷刑,但他還是覺得,說出來心裏才會不後悔。
一時屋內靜默片刻,朱由校輕輕拍手,讓眾人一驚,以為是喚錦衣衛的信號,卻見朱由校越拍越快,越拍越重,而並無人進來。
朱由校鼓掌一會道:“馮卿此言,甚合朕意呀。”
馮夢龍聽到這話,才放下心來,這時才發現自己手腳酸軟,一點力氣都提不起來,竟然有要倒下的趨勢,他定了定神,勉力維持,總算沒有軟倒在地。
朱由校笑道:“大家都坐下吧。”馮夢龍艱難地挪動腳步,好在椅子就在身後,總算安全地坐了下來。
朱由校說道:“各位卿家都是初次與朕進行交流,所以朕再說一遍,在這裏,朕與眾卿家是同事。朕就是研究院的六科教授,唯一的六科教授喲。在我們討論學術方麵的問題時,眾卿家要把朕當成同事看,有什麽就說什麽,不要藏著掖著,也不要管你的想法和朕的想法是否相同。你的想法與朕相反有什麽關係呢?我們就是因為不同才要討論的,大家都相同了那還討論個什麽?這不是朝廷大事,可以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認識。就是朝廷大事,也不是由朕一言而決的呀,內閣還常常提出不同意見呢。”
“隻有廣泛的討論,大家都擺出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集思廣益,這樣才能在最終得到正確的結論。學術是學術,政事是政事,絕對不要擔心你和朕的看法不同,朕會對你如何如何。朕在這一點上可以打包票,絕對不會因為學術問題而懲罰一個人,即使你的觀點非常奇怪而且無理,朕會試著說服你,或者不讓你的觀點傳播出去,但不會把你關進牢房。”
“如果你們經過京師大學堂的大門時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新添了兩句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什麽會加這兩句話呢,因為我曾經看過一位賢者給另一位蹈水而亡的賢者寫過的碑文,我念給你們聽吧。”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誌,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唿!樹茲石於講舍,係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朱由校在國文院裏接見了馮夢龍,同時被接見的還有吳炳,阮大铖,周延儒,薑雲龍,淩濛初和張岱。
馮夢龍雖然已經得小太監叮囑,見到皇帝後隻需要作揖即可。但見到皇帝後,他直接跪在地上,行了三拜九叩之禮,旁邊的太監拉也拉不起來。
朱由校看到麵前這五十多歲的清瘦士子,心裏百感交集,知道他是傷心科舉不順,又感激自己的賞識,才會行此大禮的。
他笑道:“就此一例,以後大家都能算是同事了,就不要大禮參拜了。今年朕請各位來,是有一事相請。想來諸位可能都看過《水滸傳》,這書寫得很好,裏麵的一些英雄事跡能讓人能看得血脈賁張,朕想請各位方家來評一評這書。”
眾人連稱不敢,周延儒上前道:“臣也曾經看過此書,隻是覺得書中主旨似乎有些問題,官逼民反,容易煽動無知小民作亂。”
朱由校沒好氣地說道:“官逼民反,民不反何待?問題在官身上,與小民何幹。”
周延儒一開口就碰了一顆最大的釘子,嚇得不敢再作聲,想要跪又不敢,隻好麵色通紅地低著頭。
朱由校笑道:“我們現在是討論,你不用把我當皇帝,我們是同事,有話直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所以我講我的看法,又不是朝廷奏對,那麽緊張幹什麽。”
周延儒這才稍稍放下了心,不過也不敢再說。工部都水司主事吳炳上前道:“臣倒是覺得,此書作者其實並不是讚同造反的,他的本意應該是借此警告朝廷,應該要管好各級官吏,不要讓官逼民反的事情發生。隻要看對宋江這個人的描寫,就能知道,一個壞人當了他們的首領,最後的結果能好到哪裏去呢?”
朱由校不敢再直接開口評論,而隻是點了點頭,眼睛掃向其他的人。
餘下諸人一一開口作答,但有朱由校開頭所說英雄事跡所限,除了針對宋江或者王英之類的人,倒是沒有人提出濫殺無辜的問題。
最後一個是馮夢龍,在其他人作答的時候,他的內心在進行著劇烈的鬥爭。他一直不喜歡《水滸傳》,並不認為裏麵的人是英雄,但皇帝開篇就說他們是英雄,使得他在猶豫到底是隨著皇帝的說法圓呢還是說出真實的想法。
這時場子裏靜了下來,他抬頭一看,大家都在看著他,他心裏一慌,便準備隨便說兩句算了。這時朱由校說道:“馮卿剛來,是不是車馬勞頓,可要休息片刻。”
馮夢龍心裏一橫,皇帝專程將自己請來,又對自己如此禮遇,如果自己隻知道做應聲蟲,那豈不是辜負了皇帝的一片心意。他將麵色一肅,沉聲說道:“陛下,臣也曾經看過此書。對宋江的看法與各位方家倒是相同,隻是臣以為,梁山英雄,其實算不得英雄。”
眾人一驚,這可是和皇帝唱對台戲,想不到他一幅落拓樣子,竟然有這麽大膽子。
“臣見書中所寫,動輒殺人盈野,生民何辜,被他們以各種借口斬殺?梁山人就是對的?梁山人就可以隨便給人定罪?你報仇殺了無辜者,那無辜者的仇怎麽辦?難道所謂英雄,便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哦,不是高人一等,除了他們兄弟,其餘人在他們眼中,皆是螻蟻不如。所以臣認為,他們不是英雄,不過是一群毛賊而已。”
說完以後,他心裏方才暢快。雖然他知道很可能等著他的就是皇帝的怒斥,甚至是錦衣衛的酷刑,但他還是覺得,說出來心裏才會不後悔。
一時屋內靜默片刻,朱由校輕輕拍手,讓眾人一驚,以為是喚錦衣衛的信號,卻見朱由校越拍越快,越拍越重,而並無人進來。
朱由校鼓掌一會道:“馮卿此言,甚合朕意呀。”
馮夢龍聽到這話,才放下心來,這時才發現自己手腳酸軟,一點力氣都提不起來,竟然有要倒下的趨勢,他定了定神,勉力維持,總算沒有軟倒在地。
朱由校笑道:“大家都坐下吧。”馮夢龍艱難地挪動腳步,好在椅子就在身後,總算安全地坐了下來。
朱由校說道:“各位卿家都是初次與朕進行交流,所以朕再說一遍,在這裏,朕與眾卿家是同事。朕就是研究院的六科教授,唯一的六科教授喲。在我們討論學術方麵的問題時,眾卿家要把朕當成同事看,有什麽就說什麽,不要藏著掖著,也不要管你的想法和朕的想法是否相同。你的想法與朕相反有什麽關係呢?我們就是因為不同才要討論的,大家都相同了那還討論個什麽?這不是朝廷大事,可以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認識。就是朝廷大事,也不是由朕一言而決的呀,內閣還常常提出不同意見呢。”
“隻有廣泛的討論,大家都擺出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集思廣益,這樣才能在最終得到正確的結論。學術是學術,政事是政事,絕對不要擔心你和朕的看法不同,朕會對你如何如何。朕在這一點上可以打包票,絕對不會因為學術問題而懲罰一個人,即使你的觀點非常奇怪而且無理,朕會試著說服你,或者不讓你的觀點傳播出去,但不會把你關進牢房。”
“如果你們經過京師大學堂的大門時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新添了兩句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什麽會加這兩句話呢,因為我曾經看過一位賢者給另一位蹈水而亡的賢者寫過的碑文,我念給你們聽吧。”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誌,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唿!樹茲石於講舍,係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