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向高慚愧地說道:“臣雖被人稱為東林之首,但現今東林分裂成兩派,王洽已經不給臣麵子了。”
朱由校突然記起這個劉宗周來了,上次袁崇煥進京述職時,他和候詢的,王洽一起推薦袁崇煥進兵部的,而且聽說此人是東林幹將,為何在葉向高口中變了一個人似的?
他小心地問葉向高道:“葉老,朕好象聽說此人有些喜歡黨爭呀?”
葉向高迴道:“劉宗周原來為通政使,喜歡提拔東林同脈。但後來因楊漣之事,已經有些不滿東林一些人的作為了,他曾經說過,吾輩出處語默之間,亦多可議。往往從身名起見,不能真心為國家。所以老臣認為此人現在可以爭取。”
朱由校看向方從哲和徐光啟,兩人都連連點頭。於是對葉向高道:“那就麻煩葉老了,如果劉宗周能夠語出持正,當可助朕脫離現在的尷尬境地。”
葉向高道:“為君父分憂,是老臣本分。請陛下放心,臣必盡力勸說劉宗周,也相信他能理解陛下減租的深意。”
這時有小太監進來報告道:“國子監監生哭於太廟。”
眾臣大驚,朱由校則是大怒。讓人把魏忠賢叫來罵道:“怎麽迴事?東廠是幹什麽吃的?”
魏忠賢滿頭大汗,連忙迴道:“聖上不要急,傷著了身子。是奴婢無用,奴婢立即讓人去查。”
方從哲迴過神來,說道:“不要慌亂,我們幾個去看一下再說。”葉向高和徐光啟也點頭稱是。
朱由校手一揮道:“朕就不相信他們能翻了天去,朕親自去看看,看他們哭些什麽。”
葉向高道:“陛下,還是臣等先去看看再說,這樣才有轉圜餘地。”
徐光啟也說道:“陛下,臣等先了解他們有些什麽要求,然後再迴報陛下,這樣不會顯得突兀。”
朱由校搖搖頭道:“不,這事終究還是要麵對的,朕要親自聽一聽,他們到底有什麽要求,竟然要去哭太廟。”
眾臣見皇帝心意已決,自然也不再多說。朱由校帶著眾臣前往太廟。太廟在紫禁城外,社稷壇的對側。皇帝儀仗來到太廟外時,隻見太廟前的台階下,跪著一群著長衫的監生,正在哭著些什麽。而在監生們的左側,有一個四十多歲的人正在講著什麽。
葉向高道:“是劉宗周。”
朱由校冷冷一笑道:“看來不用去說服他了,他用這種方法來說服朕了。”
這時有東廠的番子前來稟報道:“學生們要來哭太廟,小的無法阻攔。有人要衝進太廟,禮部主事劉宗周正在勸阻他們。”
葉向高不敢看皇帝,朱由校訕訕一笑道:“葉老,朕誤會劉主事了。”
葉向高道:“劉宗周身為禮部主事,這本來就是他的職責。”
徐光啟道:“陛下,不如由臣等前去勸說一番如何?”
朱由校搖頭道:“朕想要親自麵對這些學生,朕已經長大了,先生已經老了,總不能什麽事都讓各位老人家衝在前麵吧。”
他舉步向前走去,這時有些監生已經看到了皇帝儀仗,安靜了一些,而劉宗周沒有看到,還在說話:“心即是理,皇上的目的是想要改變少數人占有大量田地的局麵。各位都是讀書人,自然明白如果長期如此,農家將沒有活路,大明形勢當岌岌可危,如此善政,你們竟然都反對。天人感應確實有理,但地震或者是上天驚於皇上的大氣魄,為什麽一定要說是示警呢?”
朱由校倒是有些奇怪,劉宗周這樣的正人君子竟然會想出這樣的理由來,看來儒生也並不都是古板先生呀。
這時劉宗周看到了皇帝,立即跪下道:“臣禮部主事劉宗周見過陛下。臣等辦事不辦,驚擾陛下,死罪死罪。”
而監生們本就跪在地上,一起叩頭道:“學生見過陛下。”
朱由校走上台階的最高處,說道:“都起來吧。”
劉宗周站了起來,而監生們不敢起來,依舊跪在地上。朱由校道:“朕欲讓耕者有其田,此事乃是我大明國祚永存之唯一辦法。而且朕隻是有減租這個意思,又沒有說要將租率定為一個地主不能接受的地步。這又如何會引起上天示警呢?”
“地震有兩種情況,一種確實是上天警示朕要修德行,強民生,一種隻是大地的正常震動。難道在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洪武之年,永樂年間就沒有地震,沒有災害嗎?把所有的災害都歸結為朕的問題,有道理嗎?諸位別有用心嗎?”
這指責太大,監生們承受不起,有一個監生看來是領頭的,叩頭道:“陛下,學生等隻是心憂地震,擔心災民生活難過,所以才來哭太廟的。”
朱由校冷笑一聲道:“你們為什麽會來太廟,你們心裏有數,朕心裏也有數。身為監生,關心世事那是好的,如果有官員貪汙受賄,紈絝欺壓良善,你們可以挺身而出,別說是哭太廟,就是堵住宮門也沒有關係。”
“但現在你們是想左右國家的政策,而且是對天下有利的政策,這就超出了你們的職責範圍了。學生,先要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然後為國為民盡一份責任。國家的政策律條,並不是你們現在可以非議的。”
那監生不敢反駁,隻是不停叩頭。朱由校說道:“天下之事,天下人確實議得。可是每種人都有自己擅長的範疇,你們讀書人在引經據典方麵頗有些心得,但至於如何讓農家畝產增加,如何使農家經濟寬裕,並不是你們所長。沒有了解具體情況就受人唆使,來大廟脅迫君父,朕可要問一下你們的祭酒,平日是如何教你們的。”
這時一個五十多歲的官員急匆匆地跑了過來,跪在朱由校麵前叫道:“臣國子監祭酒劉思哉,管教無方,請陛下降罪。”
朱由校撇了他一眼道:“你這個祭酒確實要反省一下了,國子監不學京師大學堂的課程,專心研究聖人之學,而教出來的學生可不怎麽樣呀。”
朱由校突然記起這個劉宗周來了,上次袁崇煥進京述職時,他和候詢的,王洽一起推薦袁崇煥進兵部的,而且聽說此人是東林幹將,為何在葉向高口中變了一個人似的?
他小心地問葉向高道:“葉老,朕好象聽說此人有些喜歡黨爭呀?”
葉向高迴道:“劉宗周原來為通政使,喜歡提拔東林同脈。但後來因楊漣之事,已經有些不滿東林一些人的作為了,他曾經說過,吾輩出處語默之間,亦多可議。往往從身名起見,不能真心為國家。所以老臣認為此人現在可以爭取。”
朱由校看向方從哲和徐光啟,兩人都連連點頭。於是對葉向高道:“那就麻煩葉老了,如果劉宗周能夠語出持正,當可助朕脫離現在的尷尬境地。”
葉向高道:“為君父分憂,是老臣本分。請陛下放心,臣必盡力勸說劉宗周,也相信他能理解陛下減租的深意。”
這時有小太監進來報告道:“國子監監生哭於太廟。”
眾臣大驚,朱由校則是大怒。讓人把魏忠賢叫來罵道:“怎麽迴事?東廠是幹什麽吃的?”
魏忠賢滿頭大汗,連忙迴道:“聖上不要急,傷著了身子。是奴婢無用,奴婢立即讓人去查。”
方從哲迴過神來,說道:“不要慌亂,我們幾個去看一下再說。”葉向高和徐光啟也點頭稱是。
朱由校手一揮道:“朕就不相信他們能翻了天去,朕親自去看看,看他們哭些什麽。”
葉向高道:“陛下,還是臣等先去看看再說,這樣才有轉圜餘地。”
徐光啟也說道:“陛下,臣等先了解他們有些什麽要求,然後再迴報陛下,這樣不會顯得突兀。”
朱由校搖搖頭道:“不,這事終究還是要麵對的,朕要親自聽一聽,他們到底有什麽要求,竟然要去哭太廟。”
眾臣見皇帝心意已決,自然也不再多說。朱由校帶著眾臣前往太廟。太廟在紫禁城外,社稷壇的對側。皇帝儀仗來到太廟外時,隻見太廟前的台階下,跪著一群著長衫的監生,正在哭著些什麽。而在監生們的左側,有一個四十多歲的人正在講著什麽。
葉向高道:“是劉宗周。”
朱由校冷冷一笑道:“看來不用去說服他了,他用這種方法來說服朕了。”
這時有東廠的番子前來稟報道:“學生們要來哭太廟,小的無法阻攔。有人要衝進太廟,禮部主事劉宗周正在勸阻他們。”
葉向高不敢看皇帝,朱由校訕訕一笑道:“葉老,朕誤會劉主事了。”
葉向高道:“劉宗周身為禮部主事,這本來就是他的職責。”
徐光啟道:“陛下,不如由臣等前去勸說一番如何?”
朱由校搖頭道:“朕想要親自麵對這些學生,朕已經長大了,先生已經老了,總不能什麽事都讓各位老人家衝在前麵吧。”
他舉步向前走去,這時有些監生已經看到了皇帝儀仗,安靜了一些,而劉宗周沒有看到,還在說話:“心即是理,皇上的目的是想要改變少數人占有大量田地的局麵。各位都是讀書人,自然明白如果長期如此,農家將沒有活路,大明形勢當岌岌可危,如此善政,你們竟然都反對。天人感應確實有理,但地震或者是上天驚於皇上的大氣魄,為什麽一定要說是示警呢?”
朱由校倒是有些奇怪,劉宗周這樣的正人君子竟然會想出這樣的理由來,看來儒生也並不都是古板先生呀。
這時劉宗周看到了皇帝,立即跪下道:“臣禮部主事劉宗周見過陛下。臣等辦事不辦,驚擾陛下,死罪死罪。”
而監生們本就跪在地上,一起叩頭道:“學生見過陛下。”
朱由校走上台階的最高處,說道:“都起來吧。”
劉宗周站了起來,而監生們不敢起來,依舊跪在地上。朱由校道:“朕欲讓耕者有其田,此事乃是我大明國祚永存之唯一辦法。而且朕隻是有減租這個意思,又沒有說要將租率定為一個地主不能接受的地步。這又如何會引起上天示警呢?”
“地震有兩種情況,一種確實是上天警示朕要修德行,強民生,一種隻是大地的正常震動。難道在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洪武之年,永樂年間就沒有地震,沒有災害嗎?把所有的災害都歸結為朕的問題,有道理嗎?諸位別有用心嗎?”
這指責太大,監生們承受不起,有一個監生看來是領頭的,叩頭道:“陛下,學生等隻是心憂地震,擔心災民生活難過,所以才來哭太廟的。”
朱由校冷笑一聲道:“你們為什麽會來太廟,你們心裏有數,朕心裏也有數。身為監生,關心世事那是好的,如果有官員貪汙受賄,紈絝欺壓良善,你們可以挺身而出,別說是哭太廟,就是堵住宮門也沒有關係。”
“但現在你們是想左右國家的政策,而且是對天下有利的政策,這就超出了你們的職責範圍了。學生,先要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然後為國為民盡一份責任。國家的政策律條,並不是你們現在可以非議的。”
那監生不敢反駁,隻是不停叩頭。朱由校說道:“天下之事,天下人確實議得。可是每種人都有自己擅長的範疇,你們讀書人在引經據典方麵頗有些心得,但至於如何讓農家畝產增加,如何使農家經濟寬裕,並不是你們所長。沒有了解具體情況就受人唆使,來大廟脅迫君父,朕可要問一下你們的祭酒,平日是如何教你們的。”
這時一個五十多歲的官員急匆匆地跑了過來,跪在朱由校麵前叫道:“臣國子監祭酒劉思哉,管教無方,請陛下降罪。”
朱由校撇了他一眼道:“你這個祭酒確實要反省一下了,國子監不學京師大學堂的課程,專心研究聖人之學,而教出來的學生可不怎麽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