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接著說道:“而最重要的是軍戶之事,朕想廢除軍戶製,然此事多艱,如何措辭而改祖製,如何整頓分田,如何使其不擾地方而又能安居樂業,這些事都要麻煩孫師。軍戶製度不改,將會是提高我大明軍力的最大阻礙,建奴區區幾萬甲兵,竟然能夠席卷遼東,將大明軍隊打得丟盔棄甲,這是一個警鍾呀,希望孫師能幫朕想出一個好主意來。”
軍戶製度,是太祖所創,其實大家都知道,現在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而孫傳庭在延安府改屯田,其實就是一個嚐試,現在看來,效果還不錯,但朱由校知道不可能延安府行,其它地方就一定行,還是要多多考查論證,才能得出結論,然後小心地慢慢推廣至全國,所以孫承宗巡邊可以說是事關重大,稍微有點問題,那就不是小問題,軍戶們揭杆而起那都是有可能的。
孫承宗道:“那臣先巡陝西,看一看延安府的情況,然後再到各地,看一看有哪些異同,聽取文官和軍戶的意見,一起報與皇上聖裁。”
朱由校喜道:“孫師能如此想,那朕就放心了,這事不要嫌細,越細越好,引起的擾動越小越好,大家都滿意,就是最好的結果。這事不要急,慢慢來,朕尋思用三年甚至五年時間解決此事,先謀劃好,再就可以一鼓而下了。”
孫承宗見皇帝竟然約三年到五年為期,心中大慰,他一直擔心皇帝年輕氣盛,想一蹴而就,那就麻煩了。既然皇帝心裏已經有數,那就不需要自己多說了。
孫承宗走後,畢自肅進來了。他是畢自嚴的胞弟,現任主客郎。進來見禮後,朱由校說道:“畢卿,現在有一個很麻煩的事要交給你,就是在京畿東安置遼民之事。”
畢自肅道:“陛下,安置遼民之事,一可安遼民之心,二可使其自足,此事於國於民皆為好事,臣不覺其麻煩,願意為陛下分憂。”
朱由校笑道:“畢卿覺得不麻煩,是因為不知道這次安置遼民與以往的屯田不大同。徐尚書推薦了畢卿,認為畢卿擅長處理負責的問題,所以才讓你來幹這件事的。”
畢自肅有些好奇:“陛下,安置遼民不就是屯田以自養嗎?”
朱由校道:“這次朕想要改革軍製,準備用幾年時間全部用募兵製取代原來的軍戶衛所製度,所以想先來在遼民中試一下。”
畢自肅道:“陛下,募兵製自戚帥時就已經實行,隻是沒有取代軍戶製度,募兵製臣倒是知道一些,這與屯田遼民有什麽關係嗎?”
朱由校道:“這個倒是真的有些關係,畢卿你且聽我仔細道來。”
第二天皇帝下旨:著升畢自肅為遼民京畿安置欽差,於永平府遷安縣設置遼民安置點,專門安置從遼東逃迴的遼民。
畢自肅來到遷安縣,縣令前來拜見。畢自肅道:“明府可以先把魚鱗冊拿來,本官要在這裏安置遼民,必須先把地方找好。”
拿到魚鱗冊後,畢自肅仔細審看後,發現灤河邊有大片空地根本沒有人煙,於是說道:“灤河以西地方,給我劃一大塊空地出來,專門用來設遼民新村。”
縣令小心地說道:“大人,這裏有時會有水患,所以才沒有人居住開墾,大人要不要重新選個地方,遷安空地多得很呢?”
畢自肅笑了:“明府請放心,皇上命我建這個遼民新村,那是一定要有水或者低處才行的。”
縣令道:“也還有地方有低處,大人不考慮一下嗎?”
畢自肅道:“不急,慢慢來吧,會有大量遼民來這裏的,先就建在灤河邊上吧,明府帶本官先去看下如何?”
於是縣令帶著畢自肅來到了灤河西岸,介紹道:“大人,這河西西南方都是大山,平地東西寬四十餘裏,南北長約六十餘裏,然後就到了盧龍縣的地界了。基本上沒有人住,大人可以將此地全部劃為安置區。”
畢自肅看著灤河裏靜靜的流水,滿意地說道:“這個地方不錯,如果平日地灤河漲水,要漫過此處多高呀?”
縣令道:“一般要比我們站立的地方高五尺左右,最大的一次據說是萬曆十二年,高了七尺。”
畢自肅點了點頭道:“那就修河岸,修一丈高,這總會安全了吧。”
縣令驚道:“大人,修一丈高的河岸隻怕沒有那麽多的人工可用。”
畢自肅沒有作聲,有了皇家施工隊的龍門吊和水泥,修河岸真的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至於人手的問題,皇上說了,王恭廠就要修好了,正好接著在這裏開工。
縣令接著說道:“大人,我縣可以提供一部分役力,但數目可能不是很多,請大人體諒。”
畢自肅說道:“本官不要你縣的徭役,本官直接用錢來招人,你讓人下去給我說,這裏隻招身強力壯的人,每人每天一百文,管一餐飯,本官一共要三千個人,不過你可以先招一部分來,明天最少要來五百。”
縣令大喜,不占用他的徭役,又用錢來招人幹活,而且工錢這麽高,不管如何都是自己縣裏賺了,於是立即讓衙役去人煙密集之處張貼告示,並讓各處的保正們安排人站在告示前講解給農民們聽。報好名後讓保正們送他們一起來到工地。
第二天上午,五百多人來到了工地上,畢自肅帶來的人,除了兩個從人,其他全部是太監,沒辦法,皇家建築隊本來就是由太監管理的。魏朝還在王恭廠進行收尾的活計,所以現在帶隊的是建築隊的副隊長李四清。
畢自肅將人招來後就把人全部交給了李四清,其實也有看內官笑話的意思,沒辦法,文官和內官總是尿不到一個壺裏去的。
李四清帶來了五十多個太監,他先把五十個太監分成二十五組,然後每組帶二十個青壯,拿著鋤頭和鐵鍁。然後又有兩個太監各推著一輛奇怪的小車,車輪極大,車輪上麵還有一條極醒目的白線。
軍戶製度,是太祖所創,其實大家都知道,現在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而孫傳庭在延安府改屯田,其實就是一個嚐試,現在看來,效果還不錯,但朱由校知道不可能延安府行,其它地方就一定行,還是要多多考查論證,才能得出結論,然後小心地慢慢推廣至全國,所以孫承宗巡邊可以說是事關重大,稍微有點問題,那就不是小問題,軍戶們揭杆而起那都是有可能的。
孫承宗道:“那臣先巡陝西,看一看延安府的情況,然後再到各地,看一看有哪些異同,聽取文官和軍戶的意見,一起報與皇上聖裁。”
朱由校喜道:“孫師能如此想,那朕就放心了,這事不要嫌細,越細越好,引起的擾動越小越好,大家都滿意,就是最好的結果。這事不要急,慢慢來,朕尋思用三年甚至五年時間解決此事,先謀劃好,再就可以一鼓而下了。”
孫承宗見皇帝竟然約三年到五年為期,心中大慰,他一直擔心皇帝年輕氣盛,想一蹴而就,那就麻煩了。既然皇帝心裏已經有數,那就不需要自己多說了。
孫承宗走後,畢自肅進來了。他是畢自嚴的胞弟,現任主客郎。進來見禮後,朱由校說道:“畢卿,現在有一個很麻煩的事要交給你,就是在京畿東安置遼民之事。”
畢自肅道:“陛下,安置遼民之事,一可安遼民之心,二可使其自足,此事於國於民皆為好事,臣不覺其麻煩,願意為陛下分憂。”
朱由校笑道:“畢卿覺得不麻煩,是因為不知道這次安置遼民與以往的屯田不大同。徐尚書推薦了畢卿,認為畢卿擅長處理負責的問題,所以才讓你來幹這件事的。”
畢自肅有些好奇:“陛下,安置遼民不就是屯田以自養嗎?”
朱由校道:“這次朕想要改革軍製,準備用幾年時間全部用募兵製取代原來的軍戶衛所製度,所以想先來在遼民中試一下。”
畢自肅道:“陛下,募兵製自戚帥時就已經實行,隻是沒有取代軍戶製度,募兵製臣倒是知道一些,這與屯田遼民有什麽關係嗎?”
朱由校道:“這個倒是真的有些關係,畢卿你且聽我仔細道來。”
第二天皇帝下旨:著升畢自肅為遼民京畿安置欽差,於永平府遷安縣設置遼民安置點,專門安置從遼東逃迴的遼民。
畢自肅來到遷安縣,縣令前來拜見。畢自肅道:“明府可以先把魚鱗冊拿來,本官要在這裏安置遼民,必須先把地方找好。”
拿到魚鱗冊後,畢自肅仔細審看後,發現灤河邊有大片空地根本沒有人煙,於是說道:“灤河以西地方,給我劃一大塊空地出來,專門用來設遼民新村。”
縣令小心地說道:“大人,這裏有時會有水患,所以才沒有人居住開墾,大人要不要重新選個地方,遷安空地多得很呢?”
畢自肅笑了:“明府請放心,皇上命我建這個遼民新村,那是一定要有水或者低處才行的。”
縣令道:“也還有地方有低處,大人不考慮一下嗎?”
畢自肅道:“不急,慢慢來吧,會有大量遼民來這裏的,先就建在灤河邊上吧,明府帶本官先去看下如何?”
於是縣令帶著畢自肅來到了灤河西岸,介紹道:“大人,這河西西南方都是大山,平地東西寬四十餘裏,南北長約六十餘裏,然後就到了盧龍縣的地界了。基本上沒有人住,大人可以將此地全部劃為安置區。”
畢自肅看著灤河裏靜靜的流水,滿意地說道:“這個地方不錯,如果平日地灤河漲水,要漫過此處多高呀?”
縣令道:“一般要比我們站立的地方高五尺左右,最大的一次據說是萬曆十二年,高了七尺。”
畢自肅點了點頭道:“那就修河岸,修一丈高,這總會安全了吧。”
縣令驚道:“大人,修一丈高的河岸隻怕沒有那麽多的人工可用。”
畢自肅沒有作聲,有了皇家施工隊的龍門吊和水泥,修河岸真的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至於人手的問題,皇上說了,王恭廠就要修好了,正好接著在這裏開工。
縣令接著說道:“大人,我縣可以提供一部分役力,但數目可能不是很多,請大人體諒。”
畢自肅說道:“本官不要你縣的徭役,本官直接用錢來招人,你讓人下去給我說,這裏隻招身強力壯的人,每人每天一百文,管一餐飯,本官一共要三千個人,不過你可以先招一部分來,明天最少要來五百。”
縣令大喜,不占用他的徭役,又用錢來招人幹活,而且工錢這麽高,不管如何都是自己縣裏賺了,於是立即讓衙役去人煙密集之處張貼告示,並讓各處的保正們安排人站在告示前講解給農民們聽。報好名後讓保正們送他們一起來到工地。
第二天上午,五百多人來到了工地上,畢自肅帶來的人,除了兩個從人,其他全部是太監,沒辦法,皇家建築隊本來就是由太監管理的。魏朝還在王恭廠進行收尾的活計,所以現在帶隊的是建築隊的副隊長李四清。
畢自肅將人招來後就把人全部交給了李四清,其實也有看內官笑話的意思,沒辦法,文官和內官總是尿不到一個壺裏去的。
李四清帶來了五十多個太監,他先把五十個太監分成二十五組,然後每組帶二十個青壯,拿著鋤頭和鐵鍁。然後又有兩個太監各推著一輛奇怪的小車,車輪極大,車輪上麵還有一條極醒目的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