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八章 初見史迪威
其實,蔣委員長心裏知道,李學坤恐怕是兇多吉少了,所以,已秘密讓人準備靈堂,隻要李學坤死訊一確定,就升他為中將,進行國葬。而宋瓊芳更是哭的死去活來,非要到緬甸去找李學坤,要不是宋子雲擋著,宋瓊芳就真的飛到緬甸來了。
此時的李學坤,正與他的隊員,乘坐著緬甸人的牛車,在緬甸崎嶇的道路上向著曼德勒前行著。
曼德勒,緬甸第二大城市,位於緬甸中部偏北的內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城中有大量的古代建築,在緬甸有很重要的位置。
李學坤知道,同古大戰結束了,中國軍隊雖然遲延了日軍的進攻,但敵我雙方的態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日軍一定會進攻曼德勒,而盟軍,也將進行曼德勒會戰,所以,自己必須盡快趕到曼德勒,參加接下來的戰鬥。
李學坤清楚的記得,曆史上的同古之戰結束後,中國軍隊開始向曼德勒集結,同時,英軍也向曼德勒集結,如此一來,在曼德勒就聚集了中國三個整軍,以及英軍五個師,共計二十五萬人。
為此,盟軍製訂了曼德勒會戰計劃。
曼得勒會戰的宏大構想首先出自於重慶蔣委員長那聰明智慧的腦袋,蔣委員長對時局的判斷還是樂觀的。
一直以來,蔣委員長為保存實力而引起史迪威的不快,然而,保存實力,並不代表蔣委員長不願意打仗。
蔣委員長隻是想在有把握的前提下與敵決戰。
現在,進入緬甸的日軍一共有四個師團,大約十萬人,而且,日軍分東西兩路長驅直入,在蔣委員長看來,如果以優勢兵力攻其一路,那麽,打個大勝仗是有可能的。
之所以選擇在曼得德勒打一仗,主要是因為曼德勒地勢居高臨下,背靠滇緬公路,進可以出擊,退可以就地防禦。
蔣委員長選擇曼德勒作為會戰的理想戰場,確實占盡天是地利人和,也不怕英國佬搞什麽鬼。
蔣委員長的想法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不過可惜的是,他遇到的盟友是英國人。
雖然曼德勒作戰的計劃迅速得到了盟軍的認可,但在英國人看來,緬甸遲早是要丟給日本人的,英國隻要守住印度就可以了。
但是既然中國人肯打仗,願意把日本人的注意力吸引過去,那麽不論中國人提出什麽樣的戰略計劃、方案方針,他們統統表示讚成。
英國人的目地隻有一個,那就是將部隊安全地從容不迫地撤退到印度去,至於中國人,鬼才管他們的死活。
同盟國之間這種不牢靠的戰鬥友誼讓曼德勒會戰從一開始,注定就是一場不可能進行的會戰,而美國人史迪威,則擔任了這次會戰的總指揮。
對於史迪威來說,他從內心來講,是傾向於英國人的,英國人可是大多數美國人的祖先,兩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所以,明知英國人做的有些過份,但史迪威從內心的情感上,還是偏向於英國的,常常幫助英國人開脫。
四月的緬甸,已經很熱了,由於同古血戰的原因,中國軍隊得到了保貴的調集兵力的時間,士氣很是高漲。
當李學坤這個抗日英雄出現在曼德勒附近時,整個曼德勒沸騰了。
“老天,李學坤迴來了,他還活著?我一定要看看他!”史迪威很是興奮,立即驅車趕往李學坤所在的小村子,與他同來的,還是很多新聞記者。
他們早就得知李學坤的事跡,知道他血戰同古半個月,斃敵數千,指揮二百師成功突圍。這樣的傳奇英雄,誰又不想見一見呢?
此時的李學坤,疲勞已極,到達曼德勒附近,由盟軍控製的小村子後,他與他的部下睡了整整一天一夜,這才醒了過來。
李學坤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詢問二百師的情況。
當地的駐軍告訴他,二百師突圍出了有近千人,現在都撤到了曼德勒。
李學坤長出了一口氣,心裏還是有些悲傷,二百師近萬人,最後隻突圍出了不到一千人,可以說,離全軍覆沒也不遠了。而且,步兵總指揮鄭庭芨在撤退中陣亡。
好在二百師的精華還在,他們的坦克還在臘戍,這樣,再建起來,不至於有武器上麵的困難,隻有給以時間訓練,用不了半年,二百師,還是響當當的中國第一機械化師。
李學坤剛剛起來,就去看了傷員,在來曼德勒的路上,又有五名重傷員死去了,還好,剩下的重傷員都得到了妥善的照顧,及時上了藥品,隻要給他們時間,他們一定可以重新歸隊。
不過想想,自己帶來了一百五十名特戰精英,現在隻剩下了不到五十人,陣亡三分之二,特戰大隊可以說是元氣大傷,不過,自己的付出也給日軍以慘重的打擊,李學坤初步估算了一下,死在中央銀行大樓前的日軍,少說也有三千人,如果加上機場埋伏戰陣亡的日軍,光是李學坤部,就殲滅了五千以上的日軍,一比五十的傷亡比,這在別的部隊,是想都不用想的。
好在剩下的人大多是特戰大隊的精英,李學坤有信心,隻有給他時間,以這些人為班底,他還能訓練出一支特戰大隊來。
李學坤叮囑重傷員好好養傷,剛從野戰醫院出來,他就得到一個消息,中國遠征軍參謀長史迪威將軍來了。
約瑟夫.史迪威,美國佛羅裏達州巴拉特卡市人。
1904年西點軍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
1926至1929年出任美軍駐天津的第15步兵團營長、代理參謀長,晉升中校。
當時馬歇爾任該團副團長、代理團長,兩人在此結識。
史迪威曾多次來華,會講中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參戰,史迪威於1942年晉升中將,並被派到中國,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國遠征軍參謀長。
史迪威後來還成為了美國的四星上將,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史迪威對中國是很了解的,很看不習慣蔣委員長,與蔣委員長的關係不睦,他稱蔣委員長為花生米,這讓蔣委員長很是不忿。更不能容忍的是,他後來甚至主張把美援分給八路軍和新四軍一部分,這讓蔣委員長對他充滿了敵意,也碰觸了蔣委員長的底線。
所以,後來蔣委員長三番兩次要求羅斯福撤換史迪威。
此時的史迪威,還沒有意識到,他不過是一個空頭的參謀長,中國軍隊,現在全部受重慶的蔣委員長遙控,再加上曼德勒會戰勝利的前景,讓他的心情很是不錯。
他聽到李學坤成功突圍,來到曼德勒後,竟然親自駕車來找李學坤。
於是,李學坤與這位美國將軍見麵了。
李學坤看到,一頭銀發的史迪威精神很是不錯,他身材適中,臉有些長,不過卻很有精神。
在看到李學坤後,史迪威用有些蹩腳的漢語向李學坤進行了問候。
李學坤一笑,立即用英國反過來問候了他。
“你會英語?”史迪威驚訝的問道,這個年代,國民黨的軍官中,會英語的,真是鳳毛鱗角。
李學坤一笑,在自己前世那個時代,英國,可以說成了中國人的第二語言,自己又在國外摸爬滾打了這麽多年,身邊都是講英語的雇傭兵戰友,英語,自然是會的。
其實,蔣委員長心裏知道,李學坤恐怕是兇多吉少了,所以,已秘密讓人準備靈堂,隻要李學坤死訊一確定,就升他為中將,進行國葬。而宋瓊芳更是哭的死去活來,非要到緬甸去找李學坤,要不是宋子雲擋著,宋瓊芳就真的飛到緬甸來了。
此時的李學坤,正與他的隊員,乘坐著緬甸人的牛車,在緬甸崎嶇的道路上向著曼德勒前行著。
曼德勒,緬甸第二大城市,位於緬甸中部偏北的內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城中有大量的古代建築,在緬甸有很重要的位置。
李學坤知道,同古大戰結束了,中國軍隊雖然遲延了日軍的進攻,但敵我雙方的態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日軍一定會進攻曼德勒,而盟軍,也將進行曼德勒會戰,所以,自己必須盡快趕到曼德勒,參加接下來的戰鬥。
李學坤清楚的記得,曆史上的同古之戰結束後,中國軍隊開始向曼德勒集結,同時,英軍也向曼德勒集結,如此一來,在曼德勒就聚集了中國三個整軍,以及英軍五個師,共計二十五萬人。
為此,盟軍製訂了曼德勒會戰計劃。
曼得勒會戰的宏大構想首先出自於重慶蔣委員長那聰明智慧的腦袋,蔣委員長對時局的判斷還是樂觀的。
一直以來,蔣委員長為保存實力而引起史迪威的不快,然而,保存實力,並不代表蔣委員長不願意打仗。
蔣委員長隻是想在有把握的前提下與敵決戰。
現在,進入緬甸的日軍一共有四個師團,大約十萬人,而且,日軍分東西兩路長驅直入,在蔣委員長看來,如果以優勢兵力攻其一路,那麽,打個大勝仗是有可能的。
之所以選擇在曼得德勒打一仗,主要是因為曼德勒地勢居高臨下,背靠滇緬公路,進可以出擊,退可以就地防禦。
蔣委員長選擇曼德勒作為會戰的理想戰場,確實占盡天是地利人和,也不怕英國佬搞什麽鬼。
蔣委員長的想法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不過可惜的是,他遇到的盟友是英國人。
雖然曼德勒作戰的計劃迅速得到了盟軍的認可,但在英國人看來,緬甸遲早是要丟給日本人的,英國隻要守住印度就可以了。
但是既然中國人肯打仗,願意把日本人的注意力吸引過去,那麽不論中國人提出什麽樣的戰略計劃、方案方針,他們統統表示讚成。
英國人的目地隻有一個,那就是將部隊安全地從容不迫地撤退到印度去,至於中國人,鬼才管他們的死活。
同盟國之間這種不牢靠的戰鬥友誼讓曼德勒會戰從一開始,注定就是一場不可能進行的會戰,而美國人史迪威,則擔任了這次會戰的總指揮。
對於史迪威來說,他從內心來講,是傾向於英國人的,英國人可是大多數美國人的祖先,兩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所以,明知英國人做的有些過份,但史迪威從內心的情感上,還是偏向於英國的,常常幫助英國人開脫。
四月的緬甸,已經很熱了,由於同古血戰的原因,中國軍隊得到了保貴的調集兵力的時間,士氣很是高漲。
當李學坤這個抗日英雄出現在曼德勒附近時,整個曼德勒沸騰了。
“老天,李學坤迴來了,他還活著?我一定要看看他!”史迪威很是興奮,立即驅車趕往李學坤所在的小村子,與他同來的,還是很多新聞記者。
他們早就得知李學坤的事跡,知道他血戰同古半個月,斃敵數千,指揮二百師成功突圍。這樣的傳奇英雄,誰又不想見一見呢?
此時的李學坤,疲勞已極,到達曼德勒附近,由盟軍控製的小村子後,他與他的部下睡了整整一天一夜,這才醒了過來。
李學坤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詢問二百師的情況。
當地的駐軍告訴他,二百師突圍出了有近千人,現在都撤到了曼德勒。
李學坤長出了一口氣,心裏還是有些悲傷,二百師近萬人,最後隻突圍出了不到一千人,可以說,離全軍覆沒也不遠了。而且,步兵總指揮鄭庭芨在撤退中陣亡。
好在二百師的精華還在,他們的坦克還在臘戍,這樣,再建起來,不至於有武器上麵的困難,隻有給以時間訓練,用不了半年,二百師,還是響當當的中國第一機械化師。
李學坤剛剛起來,就去看了傷員,在來曼德勒的路上,又有五名重傷員死去了,還好,剩下的重傷員都得到了妥善的照顧,及時上了藥品,隻要給他們時間,他們一定可以重新歸隊。
不過想想,自己帶來了一百五十名特戰精英,現在隻剩下了不到五十人,陣亡三分之二,特戰大隊可以說是元氣大傷,不過,自己的付出也給日軍以慘重的打擊,李學坤初步估算了一下,死在中央銀行大樓前的日軍,少說也有三千人,如果加上機場埋伏戰陣亡的日軍,光是李學坤部,就殲滅了五千以上的日軍,一比五十的傷亡比,這在別的部隊,是想都不用想的。
好在剩下的人大多是特戰大隊的精英,李學坤有信心,隻有給他時間,以這些人為班底,他還能訓練出一支特戰大隊來。
李學坤叮囑重傷員好好養傷,剛從野戰醫院出來,他就得到一個消息,中國遠征軍參謀長史迪威將軍來了。
約瑟夫.史迪威,美國佛羅裏達州巴拉特卡市人。
1904年西點軍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
1926至1929年出任美軍駐天津的第15步兵團營長、代理參謀長,晉升中校。
當時馬歇爾任該團副團長、代理團長,兩人在此結識。
史迪威曾多次來華,會講中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參戰,史迪威於1942年晉升中將,並被派到中國,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國遠征軍參謀長。
史迪威後來還成為了美國的四星上將,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史迪威對中國是很了解的,很看不習慣蔣委員長,與蔣委員長的關係不睦,他稱蔣委員長為花生米,這讓蔣委員長很是不忿。更不能容忍的是,他後來甚至主張把美援分給八路軍和新四軍一部分,這讓蔣委員長對他充滿了敵意,也碰觸了蔣委員長的底線。
所以,後來蔣委員長三番兩次要求羅斯福撤換史迪威。
此時的史迪威,還沒有意識到,他不過是一個空頭的參謀長,中國軍隊,現在全部受重慶的蔣委員長遙控,再加上曼德勒會戰勝利的前景,讓他的心情很是不錯。
他聽到李學坤成功突圍,來到曼德勒後,竟然親自駕車來找李學坤。
於是,李學坤與這位美國將軍見麵了。
李學坤看到,一頭銀發的史迪威精神很是不錯,他身材適中,臉有些長,不過卻很有精神。
在看到李學坤後,史迪威用有些蹩腳的漢語向李學坤進行了問候。
李學坤一笑,立即用英國反過來問候了他。
“你會英語?”史迪威驚訝的問道,這個年代,國民黨的軍官中,會英語的,真是鳳毛鱗角。
李學坤一笑,在自己前世那個時代,英國,可以說成了中國人的第二語言,自己又在國外摸爬滾打了這麽多年,身邊都是講英語的雇傭兵戰友,英語,自然是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