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劉臣州拿了一隻瓷瓶迴來,喜道:“大人,那瓷瓶剛巧是一對,前日被人買走一隻,我估計就是馬順買的,這是另一隻。”
蘇軾觀察瓷瓶,臉上露出微笑,對劉臣州說道:“把這隻瓷瓶擺放到多寶格上去。”
劉臣州小心踩上木凳,擺放瓷瓶,卻怎麽也放不進去,原來瓷瓶太高,而多寶格太矮。劉臣州在各個格間來迴試了試,隻最底層的格子能放下,臉色有些尷尬:“這…”
蘇軾笑道:“這上麵根本放不下瓷瓶,他又如何取下來的呢?”
劉臣州略一思忖:“大人,你是說…”
“不錯,這並不是意外,而是蓄意謀殺。兇手精心布置了這個場景,試圖讓我們以為這隻是一場意外。”蘇軾的聲音異常鏗鏘有力,眼中也透射出銳利的精光。
劉臣州有些疑惑:“他不是摔死的?那是怎麽死的?倒沒有在屍體上發現其他傷痕。”
蘇軾又上前仔細查看屍體,自語道:“眼瞼充血,嘴唇發紺。”
劉臣州也上前查看:“這是被人勒死的症狀!奇怪,脖子上並沒有勒痕啊。”
蘇軾查看屍體,突然發現死者右手食指有凝血。又掰開死者的口腔,嘴唇上沾有血。蘇軾想了想,起身在地上四處查找,卻沒有發現什麽,不由皺眉。
蘇府內,蘇軾正在屋內研究案卷,眉頭緊皺。
祥叔端來一杯茶,溫聲道:“少爺,休息一會兒吧。”
蘇軾放下案卷,端起茶杯,用杯蓋捋了捋茶葉,呷了一口。
“是不是又遇到疑難了?”蘇祥見其眉頭不展,已知少主人心事。
蘇軾放下茶杯,歎了口氣:“今日發生在悅來客棧的命案倒是有趣。屍體的跡象明明是被勒死的症狀,可屍身上卻找不到勒痕。”
蘇祥好奇:“一般若是被繩索勒死,痕跡會很明顯。”
蘇軾點點頭,臉上疑色不減:“即使用手掐,痕跡雖淺,但也是會留下來。可奇怪的是死者身上一點痕跡都沒有,這倒是頭一遭遇到。”
“會不會是被捂死的?”
蘇軾一怔,略一思量,卻又搖頭:“不會,通常被捂死,舌骨會折斷。死者的的舌頭沒有這種跡象。而且,我還發現一處疑點。”
“是什麽?”
“死者右手食指有破處,牙齒與嘴唇間也沾有血,照此推想,應該是自己咬破的。而且很可能是在被襲時咬破的。”
蘇祥眯起眼睛,滿是不解:“咬破自己的手指?這倒有意思。兇手正試圖殺死自己,這時候卻咬破自己的手指…難道是死者已知自己無法幸免,所以想寫下血書,給斷案的人留下線索?”
蘇軾緩緩點點頭:“應該是這樣,可是,我在那房間裏怎麽也找不到他留的線索。”
“會不會被兇手毀掉了。”
“有這種可能。不過還有一種可能…”
“哦?”
“也許…死者所在的客房並非第一現場。”
蘇祥一怔,奇道:“並非第一現場?”
此時,丫鬟紫煙手拿一把草進來,四處擺放。
蘇軾好奇:“紫煙,你在幹什麽?”
紫煙俏皮地做了個鬼臉:“老爺,這叫茱萸,又名越椒,擺在這裏有驅蟲、防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髒、延年益壽等作用。”
蘇軾心頭突然湧上許多迴憶,感慨道:“想起來了,小的時候,娘也常在我房中放過茱萸。”
蘇祥笑道:“這茱萸倒是頗能引起人的思鄉之情。”
蘇軾點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蘇軾笑道:“從前,我聽人說過,這最後一句‘少一人’,指的是王維的山東兄弟。實乃大錯特錯。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是以稱家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作此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怎麽可能與家鄉的兄弟們一起登高望遠呢?這‘少一人’,說的其實正是他自己。”
紫煙饒有興味地:“原來前朝的人已經知道這茱萸的用處。”
蘇軾來了興致:“這茱萸的曆史可早了…”猛地一頓,似乎想到什麽“紫煙,你拿一把給我。”
紫煙拿來茱萸,蘇軾湊前聞了聞,麵顯疑色:“祥叔,我們迴客棧。”
蘇祥、蘇軾來到案發客房。店小二也跟來。
蘇軾在屋內轉了一圈:“祥叔,你聞。”
蘇祥警覺起來:“有茱萸的氣味。”
蘇軾對小二厲聲問道:“這屋裏可有放茱萸?”
小二嚇了一跳,直搖頭:“沒有,不過昨日我倒是剛買了,準備今日各個房間放一些,誰想早晨出了這麽一檔子事,就忘了。”
“現在那些茱萸放在何處?”
“都放在邊角的一間偏房。”
“快帶我們前去。”
小二帶路,很快來到一間雜房,開門引蘇軾進來。
蘇軾四周觀察,注意到牆角處有一條絲巾。俯身撿起,眼前一亮,仿佛便看到死者當時被害的情景…
蘇軾正想著,蘇祥撥開地上的一堆茱萸草,喊道:“少爺,你看。”
蘇軾趕來,隻見地麵上有一個血寫的‘丁’字。
蘇祥佐證了蘇軾的推測:“這裏才是第一現場。”
蘇軾眼中露出喜色:“祥叔,我知道為什麽死者的脖子上沒有勒痕了。你看這個。”遞給蘇祥絲巾。
“兇手用這條絲巾勒死死者的?”
蘇軾點頭。蘇祥凝眉,臉上露出不解:“可是,即使用絲巾也會留下痕跡。”
蘇軾笑道:“這要看你怎麽用這條絲巾了。如果把這條絲巾折成很寬的絲帶…”
蘇祥想了想:“這樣,受力麵就比較寬,就不容易留下痕跡。”
“對,就是這樣。”
“那這個“丁”字到底是什麽意思?”蘇軾不由皺起眉頭。
蘇軾觀察瓷瓶,臉上露出微笑,對劉臣州說道:“把這隻瓷瓶擺放到多寶格上去。”
劉臣州小心踩上木凳,擺放瓷瓶,卻怎麽也放不進去,原來瓷瓶太高,而多寶格太矮。劉臣州在各個格間來迴試了試,隻最底層的格子能放下,臉色有些尷尬:“這…”
蘇軾笑道:“這上麵根本放不下瓷瓶,他又如何取下來的呢?”
劉臣州略一思忖:“大人,你是說…”
“不錯,這並不是意外,而是蓄意謀殺。兇手精心布置了這個場景,試圖讓我們以為這隻是一場意外。”蘇軾的聲音異常鏗鏘有力,眼中也透射出銳利的精光。
劉臣州有些疑惑:“他不是摔死的?那是怎麽死的?倒沒有在屍體上發現其他傷痕。”
蘇軾又上前仔細查看屍體,自語道:“眼瞼充血,嘴唇發紺。”
劉臣州也上前查看:“這是被人勒死的症狀!奇怪,脖子上並沒有勒痕啊。”
蘇軾查看屍體,突然發現死者右手食指有凝血。又掰開死者的口腔,嘴唇上沾有血。蘇軾想了想,起身在地上四處查找,卻沒有發現什麽,不由皺眉。
蘇府內,蘇軾正在屋內研究案卷,眉頭緊皺。
祥叔端來一杯茶,溫聲道:“少爺,休息一會兒吧。”
蘇軾放下案卷,端起茶杯,用杯蓋捋了捋茶葉,呷了一口。
“是不是又遇到疑難了?”蘇祥見其眉頭不展,已知少主人心事。
蘇軾放下茶杯,歎了口氣:“今日發生在悅來客棧的命案倒是有趣。屍體的跡象明明是被勒死的症狀,可屍身上卻找不到勒痕。”
蘇祥好奇:“一般若是被繩索勒死,痕跡會很明顯。”
蘇軾點點頭,臉上疑色不減:“即使用手掐,痕跡雖淺,但也是會留下來。可奇怪的是死者身上一點痕跡都沒有,這倒是頭一遭遇到。”
“會不會是被捂死的?”
蘇軾一怔,略一思量,卻又搖頭:“不會,通常被捂死,舌骨會折斷。死者的的舌頭沒有這種跡象。而且,我還發現一處疑點。”
“是什麽?”
“死者右手食指有破處,牙齒與嘴唇間也沾有血,照此推想,應該是自己咬破的。而且很可能是在被襲時咬破的。”
蘇祥眯起眼睛,滿是不解:“咬破自己的手指?這倒有意思。兇手正試圖殺死自己,這時候卻咬破自己的手指…難道是死者已知自己無法幸免,所以想寫下血書,給斷案的人留下線索?”
蘇軾緩緩點點頭:“應該是這樣,可是,我在那房間裏怎麽也找不到他留的線索。”
“會不會被兇手毀掉了。”
“有這種可能。不過還有一種可能…”
“哦?”
“也許…死者所在的客房並非第一現場。”
蘇祥一怔,奇道:“並非第一現場?”
此時,丫鬟紫煙手拿一把草進來,四處擺放。
蘇軾好奇:“紫煙,你在幹什麽?”
紫煙俏皮地做了個鬼臉:“老爺,這叫茱萸,又名越椒,擺在這裏有驅蟲、防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髒、延年益壽等作用。”
蘇軾心頭突然湧上許多迴憶,感慨道:“想起來了,小的時候,娘也常在我房中放過茱萸。”
蘇祥笑道:“這茱萸倒是頗能引起人的思鄉之情。”
蘇軾點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蘇軾笑道:“從前,我聽人說過,這最後一句‘少一人’,指的是王維的山東兄弟。實乃大錯特錯。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是以稱家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作此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怎麽可能與家鄉的兄弟們一起登高望遠呢?這‘少一人’,說的其實正是他自己。”
紫煙饒有興味地:“原來前朝的人已經知道這茱萸的用處。”
蘇軾來了興致:“這茱萸的曆史可早了…”猛地一頓,似乎想到什麽“紫煙,你拿一把給我。”
紫煙拿來茱萸,蘇軾湊前聞了聞,麵顯疑色:“祥叔,我們迴客棧。”
蘇祥、蘇軾來到案發客房。店小二也跟來。
蘇軾在屋內轉了一圈:“祥叔,你聞。”
蘇祥警覺起來:“有茱萸的氣味。”
蘇軾對小二厲聲問道:“這屋裏可有放茱萸?”
小二嚇了一跳,直搖頭:“沒有,不過昨日我倒是剛買了,準備今日各個房間放一些,誰想早晨出了這麽一檔子事,就忘了。”
“現在那些茱萸放在何處?”
“都放在邊角的一間偏房。”
“快帶我們前去。”
小二帶路,很快來到一間雜房,開門引蘇軾進來。
蘇軾四周觀察,注意到牆角處有一條絲巾。俯身撿起,眼前一亮,仿佛便看到死者當時被害的情景…
蘇軾正想著,蘇祥撥開地上的一堆茱萸草,喊道:“少爺,你看。”
蘇軾趕來,隻見地麵上有一個血寫的‘丁’字。
蘇祥佐證了蘇軾的推測:“這裏才是第一現場。”
蘇軾眼中露出喜色:“祥叔,我知道為什麽死者的脖子上沒有勒痕了。你看這個。”遞給蘇祥絲巾。
“兇手用這條絲巾勒死死者的?”
蘇軾點頭。蘇祥凝眉,臉上露出不解:“可是,即使用絲巾也會留下痕跡。”
蘇軾笑道:“這要看你怎麽用這條絲巾了。如果把這條絲巾折成很寬的絲帶…”
蘇祥想了想:“這樣,受力麵就比較寬,就不容易留下痕跡。”
“對,就是這樣。”
“那這個“丁”字到底是什麽意思?”蘇軾不由皺起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