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氐李氏,不甘心坐守待斃,亦曾多次發兵謀攻漢中,卻總是被陶侃輕輕鬆鬆就給拍了迴來,反倒因此而損兵折將。
逐漸的,朝中形成了兩個派別,一派以李壽為主,慫恿李雄親征,將全蜀的兵馬全都押上,妄圖一舉將華人逐出漢中去,複倚南山而守,於戰略態勢上可以有很大的改觀;另一派以李驤為首,建議先定寧州,大募夷兵以固成都之防,然後再跟華人談條件。這親父子兩人政見不同,日夕在李雄駕前爭論,結果搞得誰都下不來台。
李驤就罵李壽:“武考,汝難道想要族滅我李氏不成麽?”
李壽迴駁道:“兒子知阿爺無戰心,但望降而得全,然華主兇悖,舊惡不赦——阿爺豈不見曹嶷的下場啊?”
結果反倒要成主李雄站出來做和事佬,幫忙這父子兩個彌合矛盾,才不至於真打起來。但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既不敢全力以謀漢中,也不敢把兵馬都南調去攻寧州,導致二計皆不能售。
再說甄隨、陸和率軍抵達南鄭,與陶侃、周撫研討進軍策略,陶侃如周訪在世時之謀,主張先定三巴,然後因應形勢,或者直取成都,或者溯江而上,從江陽郡兜抄至成都之南。甄隨對此持反對意見,他說:
“三巴道阻且長,大軍行進不易,倘若氐賊憑堅而守,我即便取勝,也必耽擱時日,導致糧秣物資,消耗甚劇。且我吃糧,氐賊同樣吃糧,到時候拿下成都,也恐怕變成一座空城,若再徐徐積聚,則何年何月才能東進去定江南哪?以末將之意,不如直道抄殺過去為好。”
周撫笑道:“甄將軍初至漢中,未免不明地理,若果能直道而取,則誰肯曲道而行呢?奈何劍閣實在雄峻,即萬馬千軍而不能克……”
甄隨撇嘴道:“想昔日仇池山亦號險峻,老爺還不是輕鬆拿下麽?正不信世間有不能攀之山,與不能克之塞!”他說反正大軍遠來,還需要休整一段時間,不可能即刻發兵,那不如我先去劍閣那邊兒親眼瞧瞧你們所說的險要吧,說不定能夠想出攻取的方案來。
陸和亦同有此意,於是二人便即率領百餘名親兵,由梓潼出身的士卒做向導,密向劍閣而去。
西出沔陽之後,先溯沔水而上,複至西漢水。西漢水由武都南下,中匯白水,再蜿蜒流向巴中——於二水交匯處南行百裏,就是晉壽(又名葭萌關),北行亦百裏,白水岸邊有白水關,皆為險要之塞;渡過西漢水,西南行五六十裏是漢德縣,劍閣即在漢德東北方向。
根據情報,漢德縣城低堞疏,沒有太大的防禦能力——因為倚仗山地之險,與劍閣之雄,縣城本身就不必要太費精力修築了——而自漢德再向西,不過二三十裏山路,便可進入成都平原,除了一道龍泉山障其西界外,成都附近,幾乎再無險阻。
所以甄隨才覺得,三巴之地山高水長,氐軍大可倚仗險要,層層設防,以挫我進擊之勢;而若直向梓潼,則當麵險塞隻有一個劍閣。隻要拿下劍閣,大局等於底定,那不是要省時省力得多嗎?
從沔陽到劍閣,四百裏地,因為多是山區,又加兩國邊境,故而戶口不繁,梓潼方麵也僅僅沿路設了幾道關卡,以盤查過往商旅、百姓而已,多數駐軍不過數十人。按照陸和的意思,為免打草驚蛇,咱們還是抄小道繞過去為好,甄隨卻朝他一瞪眼,說:
“我堂堂朝廷上將,哪有避些小卒的道理?且數百裏之遙,又不便跑馬,我等去一來迴,起碼十日,若再繞路,豈不耽擱了發兵之期啊?”
幹脆遇卡破卡,見人殺人,沿路疾行。甄將軍本是猛夫,一可當百,陸和也是驍將,麾下多百戰精銳,那些氐兵如何是他們的對手?自然輕輕鬆鬆,便即直抵劍閣之下。然後在向導指引下,花費了半天時間,攀上附近山腰,遠遠地向劍閣眺望——
漢德縣東,有大劍山和小劍山,封鎖道路,連山絕險,曆來就是控扼川北的重要門戶。逮劉備入蜀後,諸葛亮命人鑿山而架閣道,以通行旅,同時在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砌石為門,設置戍守,就此成為軍事要隘——“劍閣”之名,亦由此而生。
所以這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塞,就連甄隨遙遙覘望之下,都不禁有些翹舌難下。至於陸和的心,早就已經涼透了,旋顧甄隨不言,乃笑著說:“將軍見此情狀,還欲主攻劍閣麽?”
倘若沒有先前跟陶侃擰著幹那番話,隻是途中見得此塞,甄隨也肯定要搖頭說:“難打,難打,不如繞向別處去吧。”但既然放過大言了,他這會兒又怎麽可能認慫啊?隻是一時間就連落場的台階都找不到,隻得硬著頭皮,冷笑道:“不過如此而已,旁人必以為險,在老爺看來,未必沒有攻取的勝算。”
陸和拱手道:“還請將軍教我。”
甄隨連哼了好幾聲,這才想出迴複之言來:“若沿路而取,斷然是不成的,不要說閣上放箭,可以覆蓋通路了,即便滾一兩塊石頭下來,我軍亦必傷損慘重,且難以前行。隻可如我昔日攻仇池山那般,攀岩而上,奇襲閣後……”
陸和早瞧出來那蠻子是“煮熟的鴨子——嘴硬”了,心中暗笑,口中卻揶揄道:“將軍慎勿孟浪啊,我看此山絕險,與江南乃至隴右之山盡皆不同,除非神仙,怕是無人能夠攀緣而上——將軍亦不能外吧。”
甄隨平生最受不得激,當即瞠目道:“誰說隻有神仙才能攀上此山?老爺這便攀給汝看!”當即下令部曲割藤搓繩,以助我去攀登劍閣。
陸和一開始隻是跟旁邊兒揣著手瞧熱鬧,等發現甄隨要來真的,方才大驚,急忙勸阻,說你是國家上將,怎麽能夠冒這種無謂的險呢?萬一有所傷損,可怎麽辦啊——“閣上必有守軍,但射幾支箭下來,將軍雖著重甲,恐也難禦。”
甄隨撇嘴說你這就外行了吧,既要攀山,怎麽還能著甲?多一層累贅就多浪費一分力氣啊——“我隻試攀此大劍山予汝看罷了,至腰即止,豈會孤身一人前去攻閣?況且我等匆匆而至,閣上守軍必未聞警,多生懈怠,怎可能瞧得見老爺?”
於是不顧陸和的反複勸阻,執意脫卸了衣甲,光帶著一柄短刀,背著一卷繩索,便去攀登山崖。陸和等人仰首而望,隻見甄隨偌大的身軀卻跟個猿猴一般敏捷,轉眼之間便攀上了十數丈高,身影漸行漸小……
陸和一顆心懸在嗓子眼兒裏,忍不住雙手攏在口邊,朝上大叫道:“將軍果然有攀此山之能,我知之矣——還是就此下來吧,我等須盡快趕迴南鄭去才是……”
話音未落,隻聽頭頂“忽”的一聲,旋見一塊磨盤大的石頭直墜下來,陸和匆忙抽身,好險未被砸中。旋即抬眼,就看見甄隨也抱著腦袋滾下來了……
——————————
陸和將甄隨輿歸南鄭,陶侃見了,雖感惱怒,卻也覺肩上多少鬆快了一些。
怒的是尚未出兵,即損一大將,這特麽實在是太不吉利了呀!蠻子你瘋了心嗎?身為大將,竟然孤身一人跑去爬山?
不過,倒也沒人再跟我擰著幹了。
陶侃久在軍中,統禦諸將,自然知道舊關中軍裏,隻有這個甄隨最難駕馭,雖說聞戰便喜,無須催促,但當你想要收兵的時候,卻往往勒不住那廝的籠頭……故而陶侃請求增兵,上奏中是點了陸和的名的——那小子可要聽話說了,勇而能知進退,實有古名將之風——雖然知道甄隨擅長山地戰,卻故意不提蠻子的姓名。誰想到中朝還是把他給派來了……
果然,那廝一來,就特意跟自己擰著幹,仿佛隻要他甄將軍領兵往前一衝,巴氐便會聞風而降似的,壓根兒不必考慮什麽戰略規劃和戰術運用。
這迴完了吧,摔殘了吧?也好,那我便如前謀劃,挺進三巴,你的兵我帶走了,你自己就老老實實留在南鄭城裏養傷好了。
然而甄隨既然沒摔死,又怎可能老實呢?軍將開拔,他便命親兵用門板抬著,來見陶侃,請求陶侃分派一支兵馬,讓他去往劍閣。
陶侃氣得臉兒都綠了,當即嗬斥道:“將軍勿再胡言,以卿今日之狀,如何還能將兵啊?且既連將軍都攀不上劍閣,遑論他人?!”
甄隨拍拍胸脯,說:“我不過摔折了腿,又未摔死,如何將不得兵?雖不能騎馬,反正這蜀中險道,本來就不便跑馬……”眼見陶侃轉過頭去,不想再搭理他,便急匆匆地說道:“我也不求攻克劍閣,但率一軍西進,總可以為陶帥分薄氐寇之力吧!”
陶侃聽了這話,麵色稍霽,細細一想,此言卻也有理……
從來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成,我若隻一道而向巴中,氐寇必然全軍來逆;而若是分兵去威懾劍閣呢?對方也必然分兵應對啊。而且甄隨之名響徹天下,說不定比我的名氣還大呢,則西行軍中若張其旗號,多半會使李氏誤以為這一路才是正兵,攻取巴中的反倒是疑軍,那我所受的阻力不就要小得多了嗎?
此去巴中,幾乎是傾巢而出,南鄭城中光留下一些文吏,肯定沒人能夠約束得住甄隨啊。那廝既然思動,與其等我走後專擅自為,還不如派給他一支疑兵呢——反正他也見過劍閣了,也爬過大劍山了,還摔下來了……再給他幾個膽子,也不敢將此少數兵馬,直接去攻要隘吧。
於是便撥與一千兵卒,並且囑咐甄隨說:“卿可在此南鄭城中,好好將歇十數日,且待我與氐寇交上了手,再大張旗幟,佯作萬馬千軍,去向劍閣,或許可生奇效!”
甄隨當時滿口答應,可是等陶侃去後十日,他打算動兵了的時候,卻不讓士卒把自己的旗號給打出來——“老爺此去,不過做疑兵而已,雖至劍閣而不能下,若還張旗幟,豈非壞了老爺一世英名麽?這世上豈有老爺打不下來的關隘?!”
於是僅張副將旗號,聲勢浩蕩地朝劍閣挺進,等到了地方,沿路紮下營寨,偽充三萬之眾。軍吏勸阻,說咱們就一千人,裝一萬人都未必裝得象啊,若再多立旗幟,必為賊人所看破……甄隨笑道:“反正是假的,裝多少人不是裝啊?無妨,汝等依令而行可也。”
然而在此之前,成都方麵便已聞訊了。
主要是甄隨、陸和一路殺向劍閣,破關數處,斬殺氐卒上百,殘餘的遁入劍閣,旋即閣上便燃起烽煙來向漢德乃至成都示警——烽煙起時,甄隨、陸和還正在攀爬附近山嶺,以遠覘敵勢,所以沒能瞧見。
李雄急召諸將商議,李壽當即指出:“此疑兵也!”
他說陶侃若是真想襲取劍閣,不會先派這麽一兩千人——各關卡殘兵當然要虛報敵軍數量,以掩飾自家的失敗了——先行,而且咱們安插在南鄭的探子,也沒有華軍大舉的消息傳來啊。由此可見,陶侃不過虛向劍閣罷了,其主力必然南下,以攻三巴。
丞相楊褒道:“將軍此言,雖然有理,然而陶侃世之名將,華主倚為腹心,而既命其鎮梁,今聚五萬之眾,來犯我境,豈有將千人為疑兵,便可惑我之理啊?用兵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要防彼實欲圖劍閣,而假意向巴中也。”
李壽笑道:“劍閣天險,但有千人守禦,萬軍皆不能過;而巴中雖險,卻遠不如劍閣,若國家不將重兵屯駐閬中、安漢,必為陶侃所破。”隨即轉向李雄,建議道:“愚弟自請率主力去往安漢,以禦華寇,請陛下別委一員上將去守劍閣可也。”
——你擔心華人其實主攻劍閣,那也不要緊,隻須增兵守禦便是了。但劍閣那地方,派再多人過去也沒用啊,咱們的主力,還是應該往三巴方向布防。
李雄采納了李壽的策謀,即命其統領三萬雄兵去守安漢,派李班領一萬軍去守閬中。別委將軍仰攀,率三千軍以增劍閣和漢德之防。
逐漸的,朝中形成了兩個派別,一派以李壽為主,慫恿李雄親征,將全蜀的兵馬全都押上,妄圖一舉將華人逐出漢中去,複倚南山而守,於戰略態勢上可以有很大的改觀;另一派以李驤為首,建議先定寧州,大募夷兵以固成都之防,然後再跟華人談條件。這親父子兩人政見不同,日夕在李雄駕前爭論,結果搞得誰都下不來台。
李驤就罵李壽:“武考,汝難道想要族滅我李氏不成麽?”
李壽迴駁道:“兒子知阿爺無戰心,但望降而得全,然華主兇悖,舊惡不赦——阿爺豈不見曹嶷的下場啊?”
結果反倒要成主李雄站出來做和事佬,幫忙這父子兩個彌合矛盾,才不至於真打起來。但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既不敢全力以謀漢中,也不敢把兵馬都南調去攻寧州,導致二計皆不能售。
再說甄隨、陸和率軍抵達南鄭,與陶侃、周撫研討進軍策略,陶侃如周訪在世時之謀,主張先定三巴,然後因應形勢,或者直取成都,或者溯江而上,從江陽郡兜抄至成都之南。甄隨對此持反對意見,他說:
“三巴道阻且長,大軍行進不易,倘若氐賊憑堅而守,我即便取勝,也必耽擱時日,導致糧秣物資,消耗甚劇。且我吃糧,氐賊同樣吃糧,到時候拿下成都,也恐怕變成一座空城,若再徐徐積聚,則何年何月才能東進去定江南哪?以末將之意,不如直道抄殺過去為好。”
周撫笑道:“甄將軍初至漢中,未免不明地理,若果能直道而取,則誰肯曲道而行呢?奈何劍閣實在雄峻,即萬馬千軍而不能克……”
甄隨撇嘴道:“想昔日仇池山亦號險峻,老爺還不是輕鬆拿下麽?正不信世間有不能攀之山,與不能克之塞!”他說反正大軍遠來,還需要休整一段時間,不可能即刻發兵,那不如我先去劍閣那邊兒親眼瞧瞧你們所說的險要吧,說不定能夠想出攻取的方案來。
陸和亦同有此意,於是二人便即率領百餘名親兵,由梓潼出身的士卒做向導,密向劍閣而去。
西出沔陽之後,先溯沔水而上,複至西漢水。西漢水由武都南下,中匯白水,再蜿蜒流向巴中——於二水交匯處南行百裏,就是晉壽(又名葭萌關),北行亦百裏,白水岸邊有白水關,皆為險要之塞;渡過西漢水,西南行五六十裏是漢德縣,劍閣即在漢德東北方向。
根據情報,漢德縣城低堞疏,沒有太大的防禦能力——因為倚仗山地之險,與劍閣之雄,縣城本身就不必要太費精力修築了——而自漢德再向西,不過二三十裏山路,便可進入成都平原,除了一道龍泉山障其西界外,成都附近,幾乎再無險阻。
所以甄隨才覺得,三巴之地山高水長,氐軍大可倚仗險要,層層設防,以挫我進擊之勢;而若直向梓潼,則當麵險塞隻有一個劍閣。隻要拿下劍閣,大局等於底定,那不是要省時省力得多嗎?
從沔陽到劍閣,四百裏地,因為多是山區,又加兩國邊境,故而戶口不繁,梓潼方麵也僅僅沿路設了幾道關卡,以盤查過往商旅、百姓而已,多數駐軍不過數十人。按照陸和的意思,為免打草驚蛇,咱們還是抄小道繞過去為好,甄隨卻朝他一瞪眼,說:
“我堂堂朝廷上將,哪有避些小卒的道理?且數百裏之遙,又不便跑馬,我等去一來迴,起碼十日,若再繞路,豈不耽擱了發兵之期啊?”
幹脆遇卡破卡,見人殺人,沿路疾行。甄將軍本是猛夫,一可當百,陸和也是驍將,麾下多百戰精銳,那些氐兵如何是他們的對手?自然輕輕鬆鬆,便即直抵劍閣之下。然後在向導指引下,花費了半天時間,攀上附近山腰,遠遠地向劍閣眺望——
漢德縣東,有大劍山和小劍山,封鎖道路,連山絕險,曆來就是控扼川北的重要門戶。逮劉備入蜀後,諸葛亮命人鑿山而架閣道,以通行旅,同時在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砌石為門,設置戍守,就此成為軍事要隘——“劍閣”之名,亦由此而生。
所以這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塞,就連甄隨遙遙覘望之下,都不禁有些翹舌難下。至於陸和的心,早就已經涼透了,旋顧甄隨不言,乃笑著說:“將軍見此情狀,還欲主攻劍閣麽?”
倘若沒有先前跟陶侃擰著幹那番話,隻是途中見得此塞,甄隨也肯定要搖頭說:“難打,難打,不如繞向別處去吧。”但既然放過大言了,他這會兒又怎麽可能認慫啊?隻是一時間就連落場的台階都找不到,隻得硬著頭皮,冷笑道:“不過如此而已,旁人必以為險,在老爺看來,未必沒有攻取的勝算。”
陸和拱手道:“還請將軍教我。”
甄隨連哼了好幾聲,這才想出迴複之言來:“若沿路而取,斷然是不成的,不要說閣上放箭,可以覆蓋通路了,即便滾一兩塊石頭下來,我軍亦必傷損慘重,且難以前行。隻可如我昔日攻仇池山那般,攀岩而上,奇襲閣後……”
陸和早瞧出來那蠻子是“煮熟的鴨子——嘴硬”了,心中暗笑,口中卻揶揄道:“將軍慎勿孟浪啊,我看此山絕險,與江南乃至隴右之山盡皆不同,除非神仙,怕是無人能夠攀緣而上——將軍亦不能外吧。”
甄隨平生最受不得激,當即瞠目道:“誰說隻有神仙才能攀上此山?老爺這便攀給汝看!”當即下令部曲割藤搓繩,以助我去攀登劍閣。
陸和一開始隻是跟旁邊兒揣著手瞧熱鬧,等發現甄隨要來真的,方才大驚,急忙勸阻,說你是國家上將,怎麽能夠冒這種無謂的險呢?萬一有所傷損,可怎麽辦啊——“閣上必有守軍,但射幾支箭下來,將軍雖著重甲,恐也難禦。”
甄隨撇嘴說你這就外行了吧,既要攀山,怎麽還能著甲?多一層累贅就多浪費一分力氣啊——“我隻試攀此大劍山予汝看罷了,至腰即止,豈會孤身一人前去攻閣?況且我等匆匆而至,閣上守軍必未聞警,多生懈怠,怎可能瞧得見老爺?”
於是不顧陸和的反複勸阻,執意脫卸了衣甲,光帶著一柄短刀,背著一卷繩索,便去攀登山崖。陸和等人仰首而望,隻見甄隨偌大的身軀卻跟個猿猴一般敏捷,轉眼之間便攀上了十數丈高,身影漸行漸小……
陸和一顆心懸在嗓子眼兒裏,忍不住雙手攏在口邊,朝上大叫道:“將軍果然有攀此山之能,我知之矣——還是就此下來吧,我等須盡快趕迴南鄭去才是……”
話音未落,隻聽頭頂“忽”的一聲,旋見一塊磨盤大的石頭直墜下來,陸和匆忙抽身,好險未被砸中。旋即抬眼,就看見甄隨也抱著腦袋滾下來了……
——————————
陸和將甄隨輿歸南鄭,陶侃見了,雖感惱怒,卻也覺肩上多少鬆快了一些。
怒的是尚未出兵,即損一大將,這特麽實在是太不吉利了呀!蠻子你瘋了心嗎?身為大將,竟然孤身一人跑去爬山?
不過,倒也沒人再跟我擰著幹了。
陶侃久在軍中,統禦諸將,自然知道舊關中軍裏,隻有這個甄隨最難駕馭,雖說聞戰便喜,無須催促,但當你想要收兵的時候,卻往往勒不住那廝的籠頭……故而陶侃請求增兵,上奏中是點了陸和的名的——那小子可要聽話說了,勇而能知進退,實有古名將之風——雖然知道甄隨擅長山地戰,卻故意不提蠻子的姓名。誰想到中朝還是把他給派來了……
果然,那廝一來,就特意跟自己擰著幹,仿佛隻要他甄將軍領兵往前一衝,巴氐便會聞風而降似的,壓根兒不必考慮什麽戰略規劃和戰術運用。
這迴完了吧,摔殘了吧?也好,那我便如前謀劃,挺進三巴,你的兵我帶走了,你自己就老老實實留在南鄭城裏養傷好了。
然而甄隨既然沒摔死,又怎可能老實呢?軍將開拔,他便命親兵用門板抬著,來見陶侃,請求陶侃分派一支兵馬,讓他去往劍閣。
陶侃氣得臉兒都綠了,當即嗬斥道:“將軍勿再胡言,以卿今日之狀,如何還能將兵啊?且既連將軍都攀不上劍閣,遑論他人?!”
甄隨拍拍胸脯,說:“我不過摔折了腿,又未摔死,如何將不得兵?雖不能騎馬,反正這蜀中險道,本來就不便跑馬……”眼見陶侃轉過頭去,不想再搭理他,便急匆匆地說道:“我也不求攻克劍閣,但率一軍西進,總可以為陶帥分薄氐寇之力吧!”
陶侃聽了這話,麵色稍霽,細細一想,此言卻也有理……
從來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成,我若隻一道而向巴中,氐寇必然全軍來逆;而若是分兵去威懾劍閣呢?對方也必然分兵應對啊。而且甄隨之名響徹天下,說不定比我的名氣還大呢,則西行軍中若張其旗號,多半會使李氏誤以為這一路才是正兵,攻取巴中的反倒是疑軍,那我所受的阻力不就要小得多了嗎?
此去巴中,幾乎是傾巢而出,南鄭城中光留下一些文吏,肯定沒人能夠約束得住甄隨啊。那廝既然思動,與其等我走後專擅自為,還不如派給他一支疑兵呢——反正他也見過劍閣了,也爬過大劍山了,還摔下來了……再給他幾個膽子,也不敢將此少數兵馬,直接去攻要隘吧。
於是便撥與一千兵卒,並且囑咐甄隨說:“卿可在此南鄭城中,好好將歇十數日,且待我與氐寇交上了手,再大張旗幟,佯作萬馬千軍,去向劍閣,或許可生奇效!”
甄隨當時滿口答應,可是等陶侃去後十日,他打算動兵了的時候,卻不讓士卒把自己的旗號給打出來——“老爺此去,不過做疑兵而已,雖至劍閣而不能下,若還張旗幟,豈非壞了老爺一世英名麽?這世上豈有老爺打不下來的關隘?!”
於是僅張副將旗號,聲勢浩蕩地朝劍閣挺進,等到了地方,沿路紮下營寨,偽充三萬之眾。軍吏勸阻,說咱們就一千人,裝一萬人都未必裝得象啊,若再多立旗幟,必為賊人所看破……甄隨笑道:“反正是假的,裝多少人不是裝啊?無妨,汝等依令而行可也。”
然而在此之前,成都方麵便已聞訊了。
主要是甄隨、陸和一路殺向劍閣,破關數處,斬殺氐卒上百,殘餘的遁入劍閣,旋即閣上便燃起烽煙來向漢德乃至成都示警——烽煙起時,甄隨、陸和還正在攀爬附近山嶺,以遠覘敵勢,所以沒能瞧見。
李雄急召諸將商議,李壽當即指出:“此疑兵也!”
他說陶侃若是真想襲取劍閣,不會先派這麽一兩千人——各關卡殘兵當然要虛報敵軍數量,以掩飾自家的失敗了——先行,而且咱們安插在南鄭的探子,也沒有華軍大舉的消息傳來啊。由此可見,陶侃不過虛向劍閣罷了,其主力必然南下,以攻三巴。
丞相楊褒道:“將軍此言,雖然有理,然而陶侃世之名將,華主倚為腹心,而既命其鎮梁,今聚五萬之眾,來犯我境,豈有將千人為疑兵,便可惑我之理啊?用兵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要防彼實欲圖劍閣,而假意向巴中也。”
李壽笑道:“劍閣天險,但有千人守禦,萬軍皆不能過;而巴中雖險,卻遠不如劍閣,若國家不將重兵屯駐閬中、安漢,必為陶侃所破。”隨即轉向李雄,建議道:“愚弟自請率主力去往安漢,以禦華寇,請陛下別委一員上將去守劍閣可也。”
——你擔心華人其實主攻劍閣,那也不要緊,隻須增兵守禦便是了。但劍閣那地方,派再多人過去也沒用啊,咱們的主力,還是應該往三巴方向布防。
李雄采納了李壽的策謀,即命其統領三萬雄兵去守安漢,派李班領一萬軍去守閬中。別委將軍仰攀,率三千軍以增劍閣和漢德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