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詵說朝廷想怎麽酬賞大司馬的功勞?簡單啊,封王、拜相、加九錫就行了。
荀邃等人聞言,無不大吃一驚,心說沒想到裴該的胃口竟然這麽大!祖納注目梁允,那意思:你們算是一夥兒的,你都沒想到會得著這種答案吧?那你攔是不攔哪?
梁允也自驚駭,忙道:“子羽得非戲言乎?封王大幹製度,加九錫恐罹人譏,唯拜相尚可商議……”
裴詵搖一搖頭,說:“君等誤會我所言了。大司馬所求,並非三事之一,而是封王、拜相,再加九錫。”
祖納實在憋不住了,站起身來,憤然道:“子羽此言,果然是大司馬真意麽?得非欲陷大司馬於不忠不義乎?!”
裴詵雙眉一擰,也站將起來,說:“大司馬有定國複土之功,然而爵已郡公、位至上公,除非更改舊製,以王、相及九錫加之,何以酬其重勳,而使天下人心服啊?倘若賞不配功,朝廷威望何在?天子信義何存?!”
眼瞧著兩人就要嗆起來,荀邃趕緊一手一個,拉著他們坐下,說:“可再商議,何必口角?口角終不能成事啊。”隨即望向裴詵,說:“子羽可否退一步呢?”
裴詵笑道:“此非商賈交易作價,何言退步。”不等對方再勸,他麵容卻又一肅,說:“君等以為大司馬何如人也?清華貴冑、世代重臣,且已執國柄,行台長安,難道在乎那些虛名麽?大司馬所欲,不過複我舊土,殺逐胡、羯,導君堯舜,以致太平而已。辛苦逃於縲絏之間,擊楫渡江,百戰功成,難道是為了謀求前代罕有之封賞不成麽?!”
眾人聞聽此言,盡皆愕然——唉,獅子大開口的是你啊,難道不是裴該的授意嗎?你究竟是啥意思?
就聽裴詵繼續說道:“大司馬嚐與我等雲,曩昔逃死於苦縣寧平城中,但求得生,別無他望;既歸江左,見諸賢因循苟且,不思匡複社稷,乃振袂而起,渡江北伐。本欲直前破胡,即便身死,亦可鼓舞後來之人,不想祖宗庇佑,連戰連勝,複迎天子於長安,得為執政重臣,則自身名位已足,所思唯有國家,豈敢複生妄念?
“胡寇雖平,羯奴在東,巴賊在南,大司馬每常憤憤,亦自慮不得息肩。若待天下大定,諸逆授首,馬放南方,鑄劍為犁,乃可辭官而歸聞喜,與族人共享太平,詩酒已盡天年。即繈褓中小兒,能得帶礪山河,永受朝廷世爵,衣食無憂,亦當知足矣……”
祖納等人不禁麵麵相覷,不過心裏都說:裴該想等平定天下後就辭官返鄉?這話聽聽就算了,你們信嗎?反正我是不信的。
“故大司馬實無私欲,仆此前所言,不過為朝廷計。若朝廷不封大司馬王,拜大司馬相,更加九錫,何以酬其功啊?昔劉越石在晉陽,王彭祖在薊城,一兵一卒不能南救,尚拜大司空、大司馬;索巨秀、麴忠克連戰皆敗,困守長安,而能開府為公;司馬保斷絕隴道,坑陷天子,能得相國之任;即拓跋別種,破胡一陣,可受代王之封。難道如今大司馬之功不如劉、王麽?其德不如司馬保麽?家世不如猗盧麽?因何不能為王為相,並加九錫?
“則朝廷若不如此封賞,尚有何爵、何位,可酬大司馬?朝廷威望何存,如何統馭天下?”
耳聽著裴詵的侃侃而談,荀邃突然間一恍惚,仿佛妻子的語聲在耳畔響起——
“妾非愛財之人也,唯願夫君尊貴,兒女康健,於願已足。然君已晉位仆射,則仆射夫人,豈可無好頭麵?妾若荊釵布裙,與諸官夫人相見,豈非有損夫君與荀氏的臉麵麽?妾索財帛,所為夫君也,非為自身也……”
如今裴詵前後矛盾的話,與夫人之言,何其相似乃爾——大司馬並非貪戀封賞之人啦,但若賞不配功,丟的是朝廷的臉麵啊,這全都是為了朝廷啊,不是為了大司馬本人……
然而這種話出自女子之口尚可,出自親近之人尚可,在相關朝廷大事的談判桌上提出來,就顯得很怪異了。荀道玄本來妙解音律,擅長言談,又已經做了好幾年的尚書,方晉尚書仆射,在座之人,他的政治經驗或許僅次於梁允,但政治智慧卻在梁允之上,可即便如此,仍然猜不透裴詵,或者說裴大司馬的真實用意,究竟為何。
無奈之下,隻得開口道:“吾不敏,子羽所言,大司馬之意,還望坦誠相告吧。”我認輸了,我嘴皮子耍不過你,但事關重大,還是請你直言吧,別再大兜圈子啦。
裴詵環視三人,莫測高深地一笑:“君等實不悟也。我意甚明,朝廷當封大司馬王,並拜相,且加九錫,唯此才是酬功之道,處事公平,聲威不墮……”說到這裏,他特意頓了一下,見沒人當場拍案嗬斥,都伸長了脖子在等後話,這才終於翻出底牌:“唯大司馬固辭即可矣。”
為了朝廷考慮,剛賞的功要賞,該酬的勞要酬,但我也明白你們的顧慮,一怕更改舊製,引發朝野異言,二怕裴該名位、聲望繼增,權臣之勢就此牢固不拔——說不定下一步就要篡位咧!所以你們不敢給他封王、拜相,加九錫。但沒關係啊,我們要的隻是朝廷的態度而已,並非實授,隻要裴該竭力推辭,難道朝廷還能硬把王冠啥的按在他腦袋上不成麽?
這個主意,本是裴該和裴嶷、裴詵等人書信往來,商討所得的結果,其最主要的倡議人,則是裴嶷裴文冀。按照裴該的本意,並不求朝廷封賞——反正我已經是人臣之極了,隻要權柄在手,名位不墮,足矣。封王、拜相又有啥意義了?加九錫更是除了使朝野側目,部屬野心更熾外,沒有丁點兒的好處。
“慕虛名而處實禍”之事,我不為也。
“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這句話本來是曹操說的,有人建議他慕“忠臣”之虛名,解兵還鄉,曹操說那樣必處實禍,對國家對自身都沒好處。就好比攀崖都快見頂了,必須賈勇而前,這會兒若求抽身退步,多半會摔個屍骨無存。
但即便隻差最後一步,倘若力不能及,那也隻可暫歇,不能冒險,否則同樣是身敗名裂的下場,好比說兩千年間,上下輝映,那倆姓袁的貨……
但是裴嶷提出來,你想不想更進一步是一迴事兒,讓不讓朝廷表態又是另外一迴事兒。關鍵不在於裴詵今天明麵上說的,朝廷的威信是否會受到影響,立功不賞,會不會導致將吏們的懈怠,而在於你的功勞必須因朝廷之賞而宣示天下,不可就此無聲無息,繼而為世人所遺忘啊!
裴該在仔細考慮過後,也認可了裴嶷的建議,於是就命裴詵去跟朝廷的代表,如此這般地談判。
裴詵翻開底牌之後,眾人一瞧,原來是耍詐啊,梁允和荀邃當即定下心來。隻有祖納,微微冷笑,說:“原來君之意,是用朝廷的威望,換大司馬的聲名啊。”
朝廷有功不賞,或者賞不配功,固然會有損威信,但主動破壞祖製,欲封異姓為王、為相,並加九錫,也會從另一個方麵降低威望啊。隻有裴該,得厚賜而不驕,上表推卻,反倒會厚厚地塗上一層忠臣油彩,從而聲望更隆。
裴詵一撇嘴:“若非如此,祖君尚有何良策麽?”
朝中重臣為了如何封賞大司馬之事,爭執不下,拿不出合適的方案來,這自然瞞不了人,裴詵早有耳目遍布都中,打聽得一清二楚。實話說倘若祖納他們能有什麽更穩妥的方案,裴詵也就不敢來兜售裴嶷之策了。
祖納聞言,不禁有些氣餒,但他瞟一眼身旁兩人,卻總覺得此事不妥,應當再多爭取一下——談判嘛,有來有往,總不可能對方開出條件來,咱們就全盤照收啊。於是竭力將語氣放緩,說:“遽更舊製,實難服人,即便大司馬固辭,朝廷也不當下詔……子羽,還請稍稍退步……”
裴詵麵含微笑,傾聽祖納所言——這才對嘛,我本來就是獅子大開口,你們自然可以還價。實事上裴該給出的方案,不過封王、拜相兩者之一罷了,加九錫,甚至於要三事俱備,純屬裴詵本人的漫天要價。
因為前兩者是有先例的,即便更改舊製,那也不是從司馬鄴為始——異姓封王有拓跋猗盧,即便這個封賞外族的王號含金量很低;丞相乃至相國,則已有多位,雖然都是司馬家人,但並沒有明確規定,外姓不得拜相吧。
至於加九錫,則裴該對那些花架子並不感興趣,再加上他靈魂來自後世,深知除此前的王莽、曹操、孫權、司馬懿、司馬倫、司馬冏等被加九錫外,後世本還有劉曜加石勒九錫、石弘加石虎九錫、司馬德宗加桓玄九錫、蕭棟加侯景九錫……宋、齊、梁、陳的開國君主全都被加過九錫,這個慣例一直延續到楊堅、李淵和王世充……
裴該本能地覺得,你若加了九錫而不在三五年內篡位或者造反,你出門兒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唿……
但事實上這一待遇,當今之世雖然也臭,卻還並沒有後世那麽臭,好比說曹操就曾經以漢政府的名義,加交州牧士燮九錫、六佾,士燮可是別說篡位了,連跟孫權似的自家稱帝,都還差著十萬八千裏哪。因而裴詵對此沒啥忌諱,直接就給提出來了。
裴該對更高一步的名位並不感興趣——都已經人臣之極了,再一步不就天子了麽?中間那麽多小階段是幹啥使的?有意義麽?但其麾下將吏卻並不作如是想,因為隻有裴該更進一步,哪怕半步,他們才會有更多升官發財的機會。
好比說裴該是郡公,那麽除了繼承父祖舊爵的少數人外,其他裴氏之吏,誰敢新受公命啊?就好比石勒當趙郡公的時候,劉粲許諾升石虎為上黨郡公,石虎直接就給罵迴去了——這不是逼著我叔削我呢麽?唯裴該晉位為王,其麾下才有望為縣公、郡公;而唯裴該做丞相甚至相國,裴嶷等人才有儀同三司之份。
當然啦,裴文冀本人是沒啥野心的,但他必須為亡兄的兩個兒子裴開、裴湛考慮。裴該既已有子,則钜鹿郡公之爵與別宗無份,那隻有把裴該拱上王位,裴輯的子孫們才有機會別開一家公爵呀。
裴詵亦然,作為裴徽一係,他在家族排位中要高過裴開、裴湛(裴徽為裴輯之兄),但卻不如裴軫、裴丕。倘若裴該為王,而裴開、裴軫、裴詵能夠各開一家公爵,豈非大好啊?
至於更高,暫時他還不敢想。
隻是裴該終究年輕,執政時間也不長,雖然坐擁十萬雄師,可惜關中初定,這個時候硬要朝上拱,恐怕朝野間會有異言,起碼會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敵視目光,就裴嶷、裴粹等老輩人看來,非其時也。祖納等人也是這麽想的,聽裴詵初開口,就琢磨著你們這些小年輕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倘若裴文冀在此,必然不敢口出此等妄言!
但是裴嶷的謀劃之深,卻是祖納等人想不到的。裴嶷此計的主要目的,實際是先逼著朝廷表態,好給裴該將來上位掃清障礙。王、相之封,裴該自然會推辭,但這隻是今日罷了!
天下未定,社稷初安,難道裴該此後再也不打勝仗,再也不立功勳了麽?一旦大環境許可,自然可以逼著朝廷將王、相之封做實——此前辭位,是因為覺得我的功勞還差那麽一小點兒,如今或複一城,或斬一寇,勞績圓滿,朝廷你從前表過的態,肯不肯再表一次?這迴我絕不辭了!
於是裴詵和祖納等人就此展開了長時間唇槍舌劍的談判。其後數日,朝廷下詔,因大司馬之功,拜為丞相,加九錫,朝野間輿論一時嘩然。隨即裴該上表固辭,朝廷再命,裴該二辭,朝廷三命……
荀邃等人聞言,無不大吃一驚,心說沒想到裴該的胃口竟然這麽大!祖納注目梁允,那意思:你們算是一夥兒的,你都沒想到會得著這種答案吧?那你攔是不攔哪?
梁允也自驚駭,忙道:“子羽得非戲言乎?封王大幹製度,加九錫恐罹人譏,唯拜相尚可商議……”
裴詵搖一搖頭,說:“君等誤會我所言了。大司馬所求,並非三事之一,而是封王、拜相,再加九錫。”
祖納實在憋不住了,站起身來,憤然道:“子羽此言,果然是大司馬真意麽?得非欲陷大司馬於不忠不義乎?!”
裴詵雙眉一擰,也站將起來,說:“大司馬有定國複土之功,然而爵已郡公、位至上公,除非更改舊製,以王、相及九錫加之,何以酬其重勳,而使天下人心服啊?倘若賞不配功,朝廷威望何在?天子信義何存?!”
眼瞧著兩人就要嗆起來,荀邃趕緊一手一個,拉著他們坐下,說:“可再商議,何必口角?口角終不能成事啊。”隨即望向裴詵,說:“子羽可否退一步呢?”
裴詵笑道:“此非商賈交易作價,何言退步。”不等對方再勸,他麵容卻又一肅,說:“君等以為大司馬何如人也?清華貴冑、世代重臣,且已執國柄,行台長安,難道在乎那些虛名麽?大司馬所欲,不過複我舊土,殺逐胡、羯,導君堯舜,以致太平而已。辛苦逃於縲絏之間,擊楫渡江,百戰功成,難道是為了謀求前代罕有之封賞不成麽?!”
眾人聞聽此言,盡皆愕然——唉,獅子大開口的是你啊,難道不是裴該的授意嗎?你究竟是啥意思?
就聽裴詵繼續說道:“大司馬嚐與我等雲,曩昔逃死於苦縣寧平城中,但求得生,別無他望;既歸江左,見諸賢因循苟且,不思匡複社稷,乃振袂而起,渡江北伐。本欲直前破胡,即便身死,亦可鼓舞後來之人,不想祖宗庇佑,連戰連勝,複迎天子於長安,得為執政重臣,則自身名位已足,所思唯有國家,豈敢複生妄念?
“胡寇雖平,羯奴在東,巴賊在南,大司馬每常憤憤,亦自慮不得息肩。若待天下大定,諸逆授首,馬放南方,鑄劍為犁,乃可辭官而歸聞喜,與族人共享太平,詩酒已盡天年。即繈褓中小兒,能得帶礪山河,永受朝廷世爵,衣食無憂,亦當知足矣……”
祖納等人不禁麵麵相覷,不過心裏都說:裴該想等平定天下後就辭官返鄉?這話聽聽就算了,你們信嗎?反正我是不信的。
“故大司馬實無私欲,仆此前所言,不過為朝廷計。若朝廷不封大司馬王,拜大司馬相,更加九錫,何以酬其功啊?昔劉越石在晉陽,王彭祖在薊城,一兵一卒不能南救,尚拜大司空、大司馬;索巨秀、麴忠克連戰皆敗,困守長安,而能開府為公;司馬保斷絕隴道,坑陷天子,能得相國之任;即拓跋別種,破胡一陣,可受代王之封。難道如今大司馬之功不如劉、王麽?其德不如司馬保麽?家世不如猗盧麽?因何不能為王為相,並加九錫?
“則朝廷若不如此封賞,尚有何爵、何位,可酬大司馬?朝廷威望何存,如何統馭天下?”
耳聽著裴詵的侃侃而談,荀邃突然間一恍惚,仿佛妻子的語聲在耳畔響起——
“妾非愛財之人也,唯願夫君尊貴,兒女康健,於願已足。然君已晉位仆射,則仆射夫人,豈可無好頭麵?妾若荊釵布裙,與諸官夫人相見,豈非有損夫君與荀氏的臉麵麽?妾索財帛,所為夫君也,非為自身也……”
如今裴詵前後矛盾的話,與夫人之言,何其相似乃爾——大司馬並非貪戀封賞之人啦,但若賞不配功,丟的是朝廷的臉麵啊,這全都是為了朝廷啊,不是為了大司馬本人……
然而這種話出自女子之口尚可,出自親近之人尚可,在相關朝廷大事的談判桌上提出來,就顯得很怪異了。荀道玄本來妙解音律,擅長言談,又已經做了好幾年的尚書,方晉尚書仆射,在座之人,他的政治經驗或許僅次於梁允,但政治智慧卻在梁允之上,可即便如此,仍然猜不透裴詵,或者說裴大司馬的真實用意,究竟為何。
無奈之下,隻得開口道:“吾不敏,子羽所言,大司馬之意,還望坦誠相告吧。”我認輸了,我嘴皮子耍不過你,但事關重大,還是請你直言吧,別再大兜圈子啦。
裴詵環視三人,莫測高深地一笑:“君等實不悟也。我意甚明,朝廷當封大司馬王,並拜相,且加九錫,唯此才是酬功之道,處事公平,聲威不墮……”說到這裏,他特意頓了一下,見沒人當場拍案嗬斥,都伸長了脖子在等後話,這才終於翻出底牌:“唯大司馬固辭即可矣。”
為了朝廷考慮,剛賞的功要賞,該酬的勞要酬,但我也明白你們的顧慮,一怕更改舊製,引發朝野異言,二怕裴該名位、聲望繼增,權臣之勢就此牢固不拔——說不定下一步就要篡位咧!所以你們不敢給他封王、拜相,加九錫。但沒關係啊,我們要的隻是朝廷的態度而已,並非實授,隻要裴該竭力推辭,難道朝廷還能硬把王冠啥的按在他腦袋上不成麽?
這個主意,本是裴該和裴嶷、裴詵等人書信往來,商討所得的結果,其最主要的倡議人,則是裴嶷裴文冀。按照裴該的本意,並不求朝廷封賞——反正我已經是人臣之極了,隻要權柄在手,名位不墮,足矣。封王、拜相又有啥意義了?加九錫更是除了使朝野側目,部屬野心更熾外,沒有丁點兒的好處。
“慕虛名而處實禍”之事,我不為也。
“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這句話本來是曹操說的,有人建議他慕“忠臣”之虛名,解兵還鄉,曹操說那樣必處實禍,對國家對自身都沒好處。就好比攀崖都快見頂了,必須賈勇而前,這會兒若求抽身退步,多半會摔個屍骨無存。
但即便隻差最後一步,倘若力不能及,那也隻可暫歇,不能冒險,否則同樣是身敗名裂的下場,好比說兩千年間,上下輝映,那倆姓袁的貨……
但是裴嶷提出來,你想不想更進一步是一迴事兒,讓不讓朝廷表態又是另外一迴事兒。關鍵不在於裴詵今天明麵上說的,朝廷的威信是否會受到影響,立功不賞,會不會導致將吏們的懈怠,而在於你的功勞必須因朝廷之賞而宣示天下,不可就此無聲無息,繼而為世人所遺忘啊!
裴該在仔細考慮過後,也認可了裴嶷的建議,於是就命裴詵去跟朝廷的代表,如此這般地談判。
裴詵翻開底牌之後,眾人一瞧,原來是耍詐啊,梁允和荀邃當即定下心來。隻有祖納,微微冷笑,說:“原來君之意,是用朝廷的威望,換大司馬的聲名啊。”
朝廷有功不賞,或者賞不配功,固然會有損威信,但主動破壞祖製,欲封異姓為王、為相,並加九錫,也會從另一個方麵降低威望啊。隻有裴該,得厚賜而不驕,上表推卻,反倒會厚厚地塗上一層忠臣油彩,從而聲望更隆。
裴詵一撇嘴:“若非如此,祖君尚有何良策麽?”
朝中重臣為了如何封賞大司馬之事,爭執不下,拿不出合適的方案來,這自然瞞不了人,裴詵早有耳目遍布都中,打聽得一清二楚。實話說倘若祖納他們能有什麽更穩妥的方案,裴詵也就不敢來兜售裴嶷之策了。
祖納聞言,不禁有些氣餒,但他瞟一眼身旁兩人,卻總覺得此事不妥,應當再多爭取一下——談判嘛,有來有往,總不可能對方開出條件來,咱們就全盤照收啊。於是竭力將語氣放緩,說:“遽更舊製,實難服人,即便大司馬固辭,朝廷也不當下詔……子羽,還請稍稍退步……”
裴詵麵含微笑,傾聽祖納所言——這才對嘛,我本來就是獅子大開口,你們自然可以還價。實事上裴該給出的方案,不過封王、拜相兩者之一罷了,加九錫,甚至於要三事俱備,純屬裴詵本人的漫天要價。
因為前兩者是有先例的,即便更改舊製,那也不是從司馬鄴為始——異姓封王有拓跋猗盧,即便這個封賞外族的王號含金量很低;丞相乃至相國,則已有多位,雖然都是司馬家人,但並沒有明確規定,外姓不得拜相吧。
至於加九錫,則裴該對那些花架子並不感興趣,再加上他靈魂來自後世,深知除此前的王莽、曹操、孫權、司馬懿、司馬倫、司馬冏等被加九錫外,後世本還有劉曜加石勒九錫、石弘加石虎九錫、司馬德宗加桓玄九錫、蕭棟加侯景九錫……宋、齊、梁、陳的開國君主全都被加過九錫,這個慣例一直延續到楊堅、李淵和王世充……
裴該本能地覺得,你若加了九錫而不在三五年內篡位或者造反,你出門兒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唿……
但事實上這一待遇,當今之世雖然也臭,卻還並沒有後世那麽臭,好比說曹操就曾經以漢政府的名義,加交州牧士燮九錫、六佾,士燮可是別說篡位了,連跟孫權似的自家稱帝,都還差著十萬八千裏哪。因而裴詵對此沒啥忌諱,直接就給提出來了。
裴該對更高一步的名位並不感興趣——都已經人臣之極了,再一步不就天子了麽?中間那麽多小階段是幹啥使的?有意義麽?但其麾下將吏卻並不作如是想,因為隻有裴該更進一步,哪怕半步,他們才會有更多升官發財的機會。
好比說裴該是郡公,那麽除了繼承父祖舊爵的少數人外,其他裴氏之吏,誰敢新受公命啊?就好比石勒當趙郡公的時候,劉粲許諾升石虎為上黨郡公,石虎直接就給罵迴去了——這不是逼著我叔削我呢麽?唯裴該晉位為王,其麾下才有望為縣公、郡公;而唯裴該做丞相甚至相國,裴嶷等人才有儀同三司之份。
當然啦,裴文冀本人是沒啥野心的,但他必須為亡兄的兩個兒子裴開、裴湛考慮。裴該既已有子,則钜鹿郡公之爵與別宗無份,那隻有把裴該拱上王位,裴輯的子孫們才有機會別開一家公爵呀。
裴詵亦然,作為裴徽一係,他在家族排位中要高過裴開、裴湛(裴徽為裴輯之兄),但卻不如裴軫、裴丕。倘若裴該為王,而裴開、裴軫、裴詵能夠各開一家公爵,豈非大好啊?
至於更高,暫時他還不敢想。
隻是裴該終究年輕,執政時間也不長,雖然坐擁十萬雄師,可惜關中初定,這個時候硬要朝上拱,恐怕朝野間會有異言,起碼會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敵視目光,就裴嶷、裴粹等老輩人看來,非其時也。祖納等人也是這麽想的,聽裴詵初開口,就琢磨著你們這些小年輕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倘若裴文冀在此,必然不敢口出此等妄言!
但是裴嶷的謀劃之深,卻是祖納等人想不到的。裴嶷此計的主要目的,實際是先逼著朝廷表態,好給裴該將來上位掃清障礙。王、相之封,裴該自然會推辭,但這隻是今日罷了!
天下未定,社稷初安,難道裴該此後再也不打勝仗,再也不立功勳了麽?一旦大環境許可,自然可以逼著朝廷將王、相之封做實——此前辭位,是因為覺得我的功勞還差那麽一小點兒,如今或複一城,或斬一寇,勞績圓滿,朝廷你從前表過的態,肯不肯再表一次?這迴我絕不辭了!
於是裴詵和祖納等人就此展開了長時間唇槍舌劍的談判。其後數日,朝廷下詔,因大司馬之功,拜為丞相,加九錫,朝野間輿論一時嘩然。隨即裴該上表固辭,朝廷再命,裴該二辭,朝廷三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