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訪周士達自然是用的詐死之計——不過他確實近乎無路可走了,才隻得如此行險,圖謀僥幸。
當日陶瞻從襄陽傳來消息,說王敦遣兵切斷了運路,周訪大怒,氣急攻心,確實因此而吐血昏厥。但醒來後,他便密囑周撫等人,要他們假意發喪,尋機後撤,以引誘敵軍來追。
之所以周撫代為主將,又連攻了兩日黃金,一是為使詐死的消息確實被敵軍所偵知——以當時普遍的情報工作水平來說,不可能這兒才設計,李班那兒就知道了,則一旦快速撤軍,成軍根本反應不過來,又怎麽會追啊?
二呢,是為了假戲做真,以加強對敵軍的迷惑。周訪關照周撫,你再猛攻兩日,若能克壘自然最好,若不能克,兩日後便急返師,唯有如此,成軍或許才敢來追。果然就此騙過了李班、李壽、楊虎等人,在他們想來,倘是詐死,那又何必再來攻壘啊?難道說周士達瞞著部下,隻是為了達成“哀兵必勝”的效果麽?豈有此理!
隻有王達近乎本能地察覺到有所不妥,但也因此而疑惑難決,故此以他那般多智,在勸說李壽、楊虎等將不要急於追擊之時,都不可能如從前那般侃侃而談,析分情勢,說話顯得毫無分量。楊虎也因此才不聽將令,親自率軍出壘,追殺晉軍。
因為楊虎是肯定不願意見到漢中東麵的門戶石泉長期把持在晉人手中的,那對於他在漢中的統治,威脅實在太大啦。
周訪退至黃金,設伏以待,心說若敵軍追來,我便可望大勝,萬一敵軍持重不追,那沒辦法,我隻有迴師襄陽,去跟王氏兄弟死磕了。軍中存糧尚夠十日吃用,隻要迴軍迅速,周士達自忖打開通道,擊敗王廙應不為難。
至於因此是否會被目之為叛逆,當此生死關頭,實在也顧不得了。周訪最後的手段就是遣人北上去聯絡陶侃,希望陶士行能夠在裴大司馬麵前為自己分辯幾句,上奏朝廷,減輕自己的罪責——最不濟,也由自己將罪過一肩擔起,使得周撫、陶瞻等人身上不要沾染任何的汙點。終究陶瞻乃陶侃之子,相信裴大司馬乃至朝廷,多半是會賣他這個麵子的。
好在無須出到最後一步棋,楊虎竟然真的率軍來追了,當即便落入了晉軍的伏擊圈,短短一頓飯時間的戰鬥,漢中軍便大部被殲,隻餘楊虎及親信部曲二三百人,深陷重圍,難以脫身。等到周訪親自來至陣前,楊虎的心防乃徹底崩塌,被迫俯首而降,並且表示願意誆開黃金,引領晉軍進入漢中。於是周訪便命精銳晉卒偽裝成漢中敗兵,裹脅著楊虎直向黃金而去……
其實成軍在黃金附近仍舊占據著七座堡壘,西側尚有數營,總兵力接近晉軍的兩倍。但可惜組織力太差,一聽說晉人已入黃金,主將李班等率先棄壘而逃,各壘將校無不心驚膽戰,相互間不通聲氣,便即陸續奔潰。李班等人原本還想逐一拒壘而守,以尋找反擊的機會,誰想從黃金出來,入一壘,空的,再入一壘,還是空的……被迫不敢停步,一口氣逃出二三十裏地去。
隨即周訪坐鎮黃金,遣周撫、楊虎等率兵追殺成軍。從黃金再向西不遠,便進入了漢中盆地,除幾座處於交通要道的城池外,幾乎無險可守。楊虎急遣部曲馳向各城,要他們執械謹守,勿放一名成兵進入,以待晉軍抵達後交接,因此李班等退無所依,被迫返身,就在平原之上,再度與晉軍交戰。
成軍數量雖多,組織力卻差,加上黃金失陷,導致士氣幾乎降到了穀底,因而三日間雙方激戰九次,每次都是成軍大敗。王達說這樣可不成——“我軍若盡喪於此,晉寇乃可趁勝南下,甚至於威脅成都!為今之計,隻得放棄漢中了……”
於是成軍陸續遁出漢中,李班退守巴西,李壽西守梓潼,深溝高壘,以防晉人來追。周訪就此率部,在楊虎的引領下,順利進入了南鄭城,繼而控製住了整個漢中郡。
在入南鄭的時候,楊虎命城中百姓全都出來,燃香敬酒,拜伏道旁。周士達誌氣昂揚,策馬而入城門,可是突然間就覺得眼前一黑,身子不由得晃了一晃……
周撫就在旁邊,隨時關注著父親的狀況——因為老爹當日吐血是真的,其後精神倦怠,飲食無味,這才隻能謀其大略,把兵權交到自己手上,那也是真的——見狀急忙探身,伸手攙扶。就聽周訪似乎在自言自語地說道:“我力已竭矣……既得隴,豈敢複望蜀乎?”
——————————
周訪是沒有力氣再攻三巴、梓潼,以全複梁州了,遑論進取益州。因此他才入南鄭,便遣人前往襄陽,招喚陶瞻等率軍來合——荊州我就不要了,讓給你們王氏鼠輩吧。
當然,急向朝廷上奏,彈劾王敦兄弟刻意製造摩擦,甚至於斷絕友軍糧道,那也是題中應有之意,他不可能就此輕易地放過琅琊王氏。
然而晉軍無力繼進,這事兒巴氐可不清楚,敗報傳至成都,李雄君臣無不麵如土色。李始趁機再提降晉之議,卻又被任迴給攔住了。旋即任迴建議,一方麵分遣兵馬,固守劍閣等要害,防備晉軍趁勝長驅直入,同時遣使洛陽,去跟晉國朝廷打交道——先別提投降之事,但咱們可以把姿態略微放低一點兒,以覘晉人的動向。
照理說使者前往他國首都,不可能隻憑嘴說,而必須帶著國書,但為了避免刺激到晉人,李雄並未親署公文,而是用叔父李驤的口吻行文,並且最後也署上李驤的名字。李驤自稱“益州外臣”,至於這外臣的正牌主子是刺史、是藩王,還是皇帝,幹脆緘口不提。
書信內容,是說我等本是晉民,自略陽遷至蜀中,為避戰亂,遂被迫暫居蜀地,實在對朝廷毫無威脅啊,不知道朝廷為啥要遣將命師,前來伐我?如今朝廷的大敵,還在北方,應當全力以攻胡、羯,恢複故土,致力於天下太平,實在不宜在西南方向,妄動刀兵。外臣李驤願意歲歲遣使,年年進貢,隻求朝廷不要因小而害大,自損實力……
使者來到洛陽,覲見晉帝司馬鄴,司馬鄴召集群臣商議,梁芬等都建議可以趁此機會,下詔命李雄去除尊號,然後封他一個刺史、將軍,甚至於藩王之號,以羈縻之——當然啦,巴東郡你得趕緊給我吐出來。
然而尚書祖納卻反對這一建議,他提出來的隻有兩個字,那就是——“不答”。
——祖納祖士言是半個月前才剛應召抵達洛陽的,隨即便被任命為尚書,把兄弟祖約硬生生給擠了出去。
且說當日梁芬、祖約,各遣使者,南下建康,前者去催促祖納應征,後者去阻止祖納上道。梁芬所遣的梅陶、鍾雅畢竟快了一步,一方麵通過劉隗,去打通司馬睿的關節,請求司馬睿放人,另方麵二人仗著朋友之交,直接上門去遊說祖納。
先把祖約在朝中是如何驕橫跋扈、壓逼同僚等事,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番,然後他們就規勸說:“朝廷實無削弱祖氏之意,是故欲去士少,先征士言。令弟士稚為朝廷股肱之臣,外破胡而內執政,功高社稷,天下仰望,然恐畢生功業,將盡為士少所敗。士言忠厚人,前往洛陽,必能彌合祖氏與百僚間的關係,安保家門,而若任由士少妄為,誠恐禍及全族啊。
“譬如澤、釋之業,因產、祿而敗,豈不可惜?”
最後所言“澤、釋”,是指漢初呂後的兩個兄長——呂澤、呂釋之——二人同為漢將,輔佐高祖,底定天下,因功封侯;所言“產、祿”,則是指呂澤之子呂產,和呂釋之之子呂祿,二人乃是呂姓諸王的首腦,卻因為擅權攬政,甚至有篡位之嫌,而最終被周勃、陳平所誅滅。
呂氏家族本來好好的可以善輔劉氏,世代烜赫,卻因為出了那麽幾個混蛋敗家子兒,導致一朝覆亡,這可是前車之鑒哪。如今的祖約就好比呂產、呂祿一般不堪,那你身為兄長,難道不想著挺身而出,挽救家族,以免將來發生什麽不忍言之事麽?
祖納尚在猶豫,從劉隗那邊又傳來消息,說已然說通了丹陽王,願意放其北上。他這才終於拿定了主意,隨即祖約遣人送信過來,祖納幹脆拆都不拆,直接擱火上就燒掉了。
梅陶、鍾雅任務完成,啟程折返,途中遇見正在遊山玩水,一步一頓的王卓,說可以了,你可以加快速度了。王卓便即急向建康,宣讀製書,祖納接詔,乃與王卓同歸洛陽,接受了尚書的任命。
對於此番成漢來使,祖納建議“不答”,他給出的理由是:
“誠如李驤書中所言,國家大敵,仍是胡、羯,暫不宜用兵於西南,於巴氐羈縻可也。然若索要巴東,恐怕李雄不肯從命,要彼去除尊號,也必非所願——否則何不先去尊號,上表稱臣,反使李驤作書?則一旦使者往來,尊俎折衝,若生齟齬,敵國之份既定,朝廷便不易措手了。且今周士達已得漢中,自彼郡威脅益州,其勢較巴東更優,那又何必強要收迴巴東呢?
“巴氐,流賊也,且又僭稱尊號,倘若朝廷答報,書下何人為好啊?若下李驤,李雄乃可藉機敷衍;若下李雄,得無使天下人以為,國家已釋其前罪了麽?
“與其如此,欲羈縻而反易重其叛意,不如不答。譬若二人相爭,彼如咄咄逼人,我固當反擊之;若已見頹勢,徒逞口舌之利,謀求暫退,我乃可冷麵示之,不與交言,反將使彼莫測高深,不敢妄動也。”
其實在此前不久,劉粲也有書信送至洛陽,請求晉軍暫緩攻勢,好方便他與叛臣劉曜相鬥,許諾複歸平陽之後,將會恭送迴湣帝司馬熾的遺骨。梁芬等人都說叛胡內鬥,於我有利,可以答應劉粲,祖納時方履任,出列獻策,也是同樣的兩個字:“不答。”
他說我們是可以勒束河內和河東的兵馬,暫時不要去緊逼劉粲,讓他迴去跟劉曜相爭,但卻不可以給出明確的答複,否則就等於承認平陽政權與我晉平起平坐,而為敵國啦。並且隻要不迴複,則將來因應形勢,咱們也方便隨時變更決議。
——因為這兩個“不答”,祖納後來就被人戲稱為“不答尚書”。
祖逖向來尊敬這位兄長,與祖約不同——祖約對這個異母兄長,則是厭多過愛,畏多過敬——他認為論起兵戎爭鋒,自己或有一日之長,若是臨朝執政,統籌諸事,還是祖納的能耐更大一些。因而聽得祖納所言有理,便即起身附和。
至於梁芬、荀崧等人,主要覺得我等才剛排斥了祖約,而使祖納代之,祖士言初到,總不好馬上給他個下馬威吧?多少得賣他一點兒麵子,示以尊重,以免把他再趕到祖約一頭兒去——倘若把祖納逼成了祖約第二,那咱們辛苦周折,究竟為的何來啊?
反正隻是外交而已,小問題嘛,不贏房子不贏地的,就暫時從了祖納,又打什麽不緊?
因此裝模作樣分辯了幾句,也便後退一步,從了祖納所言。洛陽朝廷就此對於劉粲和李驤的來信,全都置若罔聞,絕不表態,隻是厚待來使,送其歸去而已。
隨即王敦和周訪也各有奏上,互相攻訐,群臣全都右周訪而左王敦——具體情況雖然尚未調研,難明曲直,但周士達才剛拿下漢中啊,立下如此大功,就算有點兒小過錯,也可以含糊不計了吧;反倒是王處仲,先不能急救巴東,複不能攻陷蜀地,僅僅跟巴氐見了一仗,雖雲大捷(當然是扯謊了),卻不得寸土,那你又有什麽臉麵彈劾周訪呢?
祖逖說應當下詔切責王敦,卻被荀組、梁芬等人所阻,認為王處仲方縱橫江上,保障南方,在朝廷尚且無力南顧的時候,實在不宜過於逼迫。再者說了,既命丹陽王總江南軍事,那處罰王敦也得先跟司馬睿打個招唿吧。
最終決議,重賞周訪,加封尋陽縣侯,拜為征西將軍,允其二子萌蔭,麾下有功將兵,皆有升賞。至於王敦,暫且不理。
當日陶瞻從襄陽傳來消息,說王敦遣兵切斷了運路,周訪大怒,氣急攻心,確實因此而吐血昏厥。但醒來後,他便密囑周撫等人,要他們假意發喪,尋機後撤,以引誘敵軍來追。
之所以周撫代為主將,又連攻了兩日黃金,一是為使詐死的消息確實被敵軍所偵知——以當時普遍的情報工作水平來說,不可能這兒才設計,李班那兒就知道了,則一旦快速撤軍,成軍根本反應不過來,又怎麽會追啊?
二呢,是為了假戲做真,以加強對敵軍的迷惑。周訪關照周撫,你再猛攻兩日,若能克壘自然最好,若不能克,兩日後便急返師,唯有如此,成軍或許才敢來追。果然就此騙過了李班、李壽、楊虎等人,在他們想來,倘是詐死,那又何必再來攻壘啊?難道說周士達瞞著部下,隻是為了達成“哀兵必勝”的效果麽?豈有此理!
隻有王達近乎本能地察覺到有所不妥,但也因此而疑惑難決,故此以他那般多智,在勸說李壽、楊虎等將不要急於追擊之時,都不可能如從前那般侃侃而談,析分情勢,說話顯得毫無分量。楊虎也因此才不聽將令,親自率軍出壘,追殺晉軍。
因為楊虎是肯定不願意見到漢中東麵的門戶石泉長期把持在晉人手中的,那對於他在漢中的統治,威脅實在太大啦。
周訪退至黃金,設伏以待,心說若敵軍追來,我便可望大勝,萬一敵軍持重不追,那沒辦法,我隻有迴師襄陽,去跟王氏兄弟死磕了。軍中存糧尚夠十日吃用,隻要迴軍迅速,周士達自忖打開通道,擊敗王廙應不為難。
至於因此是否會被目之為叛逆,當此生死關頭,實在也顧不得了。周訪最後的手段就是遣人北上去聯絡陶侃,希望陶士行能夠在裴大司馬麵前為自己分辯幾句,上奏朝廷,減輕自己的罪責——最不濟,也由自己將罪過一肩擔起,使得周撫、陶瞻等人身上不要沾染任何的汙點。終究陶瞻乃陶侃之子,相信裴大司馬乃至朝廷,多半是會賣他這個麵子的。
好在無須出到最後一步棋,楊虎竟然真的率軍來追了,當即便落入了晉軍的伏擊圈,短短一頓飯時間的戰鬥,漢中軍便大部被殲,隻餘楊虎及親信部曲二三百人,深陷重圍,難以脫身。等到周訪親自來至陣前,楊虎的心防乃徹底崩塌,被迫俯首而降,並且表示願意誆開黃金,引領晉軍進入漢中。於是周訪便命精銳晉卒偽裝成漢中敗兵,裹脅著楊虎直向黃金而去……
其實成軍在黃金附近仍舊占據著七座堡壘,西側尚有數營,總兵力接近晉軍的兩倍。但可惜組織力太差,一聽說晉人已入黃金,主將李班等率先棄壘而逃,各壘將校無不心驚膽戰,相互間不通聲氣,便即陸續奔潰。李班等人原本還想逐一拒壘而守,以尋找反擊的機會,誰想從黃金出來,入一壘,空的,再入一壘,還是空的……被迫不敢停步,一口氣逃出二三十裏地去。
隨即周訪坐鎮黃金,遣周撫、楊虎等率兵追殺成軍。從黃金再向西不遠,便進入了漢中盆地,除幾座處於交通要道的城池外,幾乎無險可守。楊虎急遣部曲馳向各城,要他們執械謹守,勿放一名成兵進入,以待晉軍抵達後交接,因此李班等退無所依,被迫返身,就在平原之上,再度與晉軍交戰。
成軍數量雖多,組織力卻差,加上黃金失陷,導致士氣幾乎降到了穀底,因而三日間雙方激戰九次,每次都是成軍大敗。王達說這樣可不成——“我軍若盡喪於此,晉寇乃可趁勝南下,甚至於威脅成都!為今之計,隻得放棄漢中了……”
於是成軍陸續遁出漢中,李班退守巴西,李壽西守梓潼,深溝高壘,以防晉人來追。周訪就此率部,在楊虎的引領下,順利進入了南鄭城,繼而控製住了整個漢中郡。
在入南鄭的時候,楊虎命城中百姓全都出來,燃香敬酒,拜伏道旁。周士達誌氣昂揚,策馬而入城門,可是突然間就覺得眼前一黑,身子不由得晃了一晃……
周撫就在旁邊,隨時關注著父親的狀況——因為老爹當日吐血是真的,其後精神倦怠,飲食無味,這才隻能謀其大略,把兵權交到自己手上,那也是真的——見狀急忙探身,伸手攙扶。就聽周訪似乎在自言自語地說道:“我力已竭矣……既得隴,豈敢複望蜀乎?”
——————————
周訪是沒有力氣再攻三巴、梓潼,以全複梁州了,遑論進取益州。因此他才入南鄭,便遣人前往襄陽,招喚陶瞻等率軍來合——荊州我就不要了,讓給你們王氏鼠輩吧。
當然,急向朝廷上奏,彈劾王敦兄弟刻意製造摩擦,甚至於斷絕友軍糧道,那也是題中應有之意,他不可能就此輕易地放過琅琊王氏。
然而晉軍無力繼進,這事兒巴氐可不清楚,敗報傳至成都,李雄君臣無不麵如土色。李始趁機再提降晉之議,卻又被任迴給攔住了。旋即任迴建議,一方麵分遣兵馬,固守劍閣等要害,防備晉軍趁勝長驅直入,同時遣使洛陽,去跟晉國朝廷打交道——先別提投降之事,但咱們可以把姿態略微放低一點兒,以覘晉人的動向。
照理說使者前往他國首都,不可能隻憑嘴說,而必須帶著國書,但為了避免刺激到晉人,李雄並未親署公文,而是用叔父李驤的口吻行文,並且最後也署上李驤的名字。李驤自稱“益州外臣”,至於這外臣的正牌主子是刺史、是藩王,還是皇帝,幹脆緘口不提。
書信內容,是說我等本是晉民,自略陽遷至蜀中,為避戰亂,遂被迫暫居蜀地,實在對朝廷毫無威脅啊,不知道朝廷為啥要遣將命師,前來伐我?如今朝廷的大敵,還在北方,應當全力以攻胡、羯,恢複故土,致力於天下太平,實在不宜在西南方向,妄動刀兵。外臣李驤願意歲歲遣使,年年進貢,隻求朝廷不要因小而害大,自損實力……
使者來到洛陽,覲見晉帝司馬鄴,司馬鄴召集群臣商議,梁芬等都建議可以趁此機會,下詔命李雄去除尊號,然後封他一個刺史、將軍,甚至於藩王之號,以羈縻之——當然啦,巴東郡你得趕緊給我吐出來。
然而尚書祖納卻反對這一建議,他提出來的隻有兩個字,那就是——“不答”。
——祖納祖士言是半個月前才剛應召抵達洛陽的,隨即便被任命為尚書,把兄弟祖約硬生生給擠了出去。
且說當日梁芬、祖約,各遣使者,南下建康,前者去催促祖納應征,後者去阻止祖納上道。梁芬所遣的梅陶、鍾雅畢竟快了一步,一方麵通過劉隗,去打通司馬睿的關節,請求司馬睿放人,另方麵二人仗著朋友之交,直接上門去遊說祖納。
先把祖約在朝中是如何驕橫跋扈、壓逼同僚等事,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番,然後他們就規勸說:“朝廷實無削弱祖氏之意,是故欲去士少,先征士言。令弟士稚為朝廷股肱之臣,外破胡而內執政,功高社稷,天下仰望,然恐畢生功業,將盡為士少所敗。士言忠厚人,前往洛陽,必能彌合祖氏與百僚間的關係,安保家門,而若任由士少妄為,誠恐禍及全族啊。
“譬如澤、釋之業,因產、祿而敗,豈不可惜?”
最後所言“澤、釋”,是指漢初呂後的兩個兄長——呂澤、呂釋之——二人同為漢將,輔佐高祖,底定天下,因功封侯;所言“產、祿”,則是指呂澤之子呂產,和呂釋之之子呂祿,二人乃是呂姓諸王的首腦,卻因為擅權攬政,甚至有篡位之嫌,而最終被周勃、陳平所誅滅。
呂氏家族本來好好的可以善輔劉氏,世代烜赫,卻因為出了那麽幾個混蛋敗家子兒,導致一朝覆亡,這可是前車之鑒哪。如今的祖約就好比呂產、呂祿一般不堪,那你身為兄長,難道不想著挺身而出,挽救家族,以免將來發生什麽不忍言之事麽?
祖納尚在猶豫,從劉隗那邊又傳來消息,說已然說通了丹陽王,願意放其北上。他這才終於拿定了主意,隨即祖約遣人送信過來,祖納幹脆拆都不拆,直接擱火上就燒掉了。
梅陶、鍾雅任務完成,啟程折返,途中遇見正在遊山玩水,一步一頓的王卓,說可以了,你可以加快速度了。王卓便即急向建康,宣讀製書,祖納接詔,乃與王卓同歸洛陽,接受了尚書的任命。
對於此番成漢來使,祖納建議“不答”,他給出的理由是:
“誠如李驤書中所言,國家大敵,仍是胡、羯,暫不宜用兵於西南,於巴氐羈縻可也。然若索要巴東,恐怕李雄不肯從命,要彼去除尊號,也必非所願——否則何不先去尊號,上表稱臣,反使李驤作書?則一旦使者往來,尊俎折衝,若生齟齬,敵國之份既定,朝廷便不易措手了。且今周士達已得漢中,自彼郡威脅益州,其勢較巴東更優,那又何必強要收迴巴東呢?
“巴氐,流賊也,且又僭稱尊號,倘若朝廷答報,書下何人為好啊?若下李驤,李雄乃可藉機敷衍;若下李雄,得無使天下人以為,國家已釋其前罪了麽?
“與其如此,欲羈縻而反易重其叛意,不如不答。譬若二人相爭,彼如咄咄逼人,我固當反擊之;若已見頹勢,徒逞口舌之利,謀求暫退,我乃可冷麵示之,不與交言,反將使彼莫測高深,不敢妄動也。”
其實在此前不久,劉粲也有書信送至洛陽,請求晉軍暫緩攻勢,好方便他與叛臣劉曜相鬥,許諾複歸平陽之後,將會恭送迴湣帝司馬熾的遺骨。梁芬等人都說叛胡內鬥,於我有利,可以答應劉粲,祖納時方履任,出列獻策,也是同樣的兩個字:“不答。”
他說我們是可以勒束河內和河東的兵馬,暫時不要去緊逼劉粲,讓他迴去跟劉曜相爭,但卻不可以給出明確的答複,否則就等於承認平陽政權與我晉平起平坐,而為敵國啦。並且隻要不迴複,則將來因應形勢,咱們也方便隨時變更決議。
——因為這兩個“不答”,祖納後來就被人戲稱為“不答尚書”。
祖逖向來尊敬這位兄長,與祖約不同——祖約對這個異母兄長,則是厭多過愛,畏多過敬——他認為論起兵戎爭鋒,自己或有一日之長,若是臨朝執政,統籌諸事,還是祖納的能耐更大一些。因而聽得祖納所言有理,便即起身附和。
至於梁芬、荀崧等人,主要覺得我等才剛排斥了祖約,而使祖納代之,祖士言初到,總不好馬上給他個下馬威吧?多少得賣他一點兒麵子,示以尊重,以免把他再趕到祖約一頭兒去——倘若把祖納逼成了祖約第二,那咱們辛苦周折,究竟為的何來啊?
反正隻是外交而已,小問題嘛,不贏房子不贏地的,就暫時從了祖納,又打什麽不緊?
因此裝模作樣分辯了幾句,也便後退一步,從了祖納所言。洛陽朝廷就此對於劉粲和李驤的來信,全都置若罔聞,絕不表態,隻是厚待來使,送其歸去而已。
隨即王敦和周訪也各有奏上,互相攻訐,群臣全都右周訪而左王敦——具體情況雖然尚未調研,難明曲直,但周士達才剛拿下漢中啊,立下如此大功,就算有點兒小過錯,也可以含糊不計了吧;反倒是王處仲,先不能急救巴東,複不能攻陷蜀地,僅僅跟巴氐見了一仗,雖雲大捷(當然是扯謊了),卻不得寸土,那你又有什麽臉麵彈劾周訪呢?
祖逖說應當下詔切責王敦,卻被荀組、梁芬等人所阻,認為王處仲方縱橫江上,保障南方,在朝廷尚且無力南顧的時候,實在不宜過於逼迫。再者說了,既命丹陽王總江南軍事,那處罰王敦也得先跟司馬睿打個招唿吧。
最終決議,重賞周訪,加封尋陽縣侯,拜為征西將軍,允其二子萌蔭,麾下有功將兵,皆有升賞。至於王敦,暫且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