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下旬,新任河東郡守抵達蒲阪,正是那位李容李仲思。
不久前,李容都不肯留在洛陽過年,就急急忙忙跑去了長安,謁見裴該。裴該問他:“前事我已知曉,然仲思果須自辭顯職,以避祖士少麽?”
朝中那麽重要的人事更動,裴該自然早已打聽得實,其中具體因由,他也大致能夠摸清脈絡。對於祖約,裴該一向印象都不是很好,一方麵是這人太粗疏、莽撞,還在建康相交時便有深刻體會,論其才能,簡直連祖逖一根腳趾頭都比不上;另方麵其實也有些先入為主了,因為史書記載中的祖約,形象就並不怎麽光彩……
祖約曾經參與過蘇峻之亂,於東晉為叛臣,但這倒不是裴該討厭他的重點——終究如今蘇子高本人就在裴該麾下為將啊,另一名叛臣郭默還做到了前軍帥,誰曉得曆史既已改變,祖約身上是否就不會再沾染汙點了呢?再說東晉那種顢頇王朝,叛也就叛了吧,多大的事兒啊……
關鍵是祖約無能,祖逖死後,實掌其軍,卻被後趙打得節節敗退,幾乎把中原地區已複失地,又全都給拋棄了。
而且他在政變失敗後,北投了後趙石氏。你說劉大連事敗投趙猶有可說,你祖家哥兒倆可是跟石趙打了多少年的仗啊,積累了血海深仇,你怎麽有臉去投羯?然而就連石勒都瞧不起祖約,遲遲不肯接見,後來還聽了程遐的建言,幹脆把他誘捕起來,一族百餘人皆斬於市……
直接把老哥的基業乃至家族全都敗光了的祖士少,能讓裴該對他有好的觀感嗎?
然而目前終究祖逖還在,祖約在乃兄羽翼下,也無大過,你可以因為沒發生過的事情討厭某個人,但總不至於因此而提前下手收拾他吧?裴、祖兩家結盟,實撐朝廷半壁,倘若生出齟齬來,必對國家不利,因而裴該才會一定程度上容忍祖約。
雖說祖約施計驅逐了李容,但終究走的是正道,依足朝廷製度,倘若李仲思你自己一塵不染,清白無瑕,祖約又怎麽能使禦史上奏彈劾啊?倘若樁樁件件,盡數虛假,肯定梁芬、荀崧那裏就通不過,會為了李容跟祖約鬥到底的!
況且事已至此,為了祖逖可以順利奪取河內,裴該認為,仍當繼續容忍祖約一段時間,以觀其言、察其行。他擔心李容急匆匆到長安來,是來抱大腿,求複仇的,故而先拿話堵對方,說事情我都已經知道了,你真的有必要辭職嗎?
言下之意,辭職是你自己的主意,又不是祖約強迫的,我是不會因此而為你向祖氏兄弟討說法的。
誰想李容微微一笑,迴複道:“洛陽蝸角相爭,甚是無趣,臣因此而來投明公也。”
裴該聞言大喜,稱讚道:“李仲思果非俗世之才,誌存高遠,我得之矣!”隨即就問李容,說你願意不願意出任河東郡守,到禦胡的第一線去哪?
李容拱手道:“唯明公之命是聽。”
裴該說好,隨即屏去眾人,單獨向李容傳授方略。他覺得李仲思既然這麽精明,又深有投效之意,那麽自己就可以把話略略說得明白一些,給他透一點兒底——
“仲思以為,河東大族,地連阡陌,塢堡縱橫,於國家為有益否?”
李容眼神略一閃爍,便即迴答道:“彼等奪地,侵國家財稅,築塢,阻國家政令,何言有益啊?”
“然卿欲如何處置?”
李容笑道:“既然明公問起,臣便直言。彼等大族,根基深厚,不可遽拔,恐其動搖地方,隻能徐徐圖之,如漢武之‘推恩令’……”
西漢初年,封建諸侯,結果諸侯國的地盤兒占了全國的半數,實力雄強,反倒成為中央的心腹大患。景帝、晁錯急於削藩,遂釀成了“吳、楚七國之亂”,到了武帝時,乃不敢如此孟浪。武帝鑒於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之議,並接納了主父偃的建言,最終出台“推恩令”,這才基本上解決了藩國威脅中央的問題。
“推恩令”的內容,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允許諸侯王將土地、財產,析分諸子,於王國之內,建立起一個又一個侯國來,就這樣大國越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中央就方便逐步削除之啦。
李容提出對於河東世家,可以“徐徐圖之,如漢武之‘推恩令’”,其意乃是:把大家族析分成小家族,使得他們每一家力量都很單薄,自然不會成為朝廷施政的阻礙,也不敢再大肆侵吞國家土地了——膽敢胡為的,直接捏死,也釀不成什麽大禍患。
而且接下去,李仲思一番侃侃而談,真要裴該對他刮目相看了。李容說:
“人皆有私,先保自身,再謀妻孥;小家得安,次及其親;能養其親,始論其脈;其脈既固,乃及其族;其族烜赫,斯忠於國……”
人都是自私的,而且這自私會以自身為中心,逐漸向外圈輻射,先自己、再妻兒、再父母、再支係、再本族、再國家,基本次序不會紊亂。
“……是以因國而棄家者,鮮矣,忠臣因此而為天下之表率;因族而殉身者,亦鮮矣,孝子因此而為朝廷所旌表……”為什麽要宣揚忠臣、孝子?就是因為這路人實在太少啦,尤其肯為了國家利益不顧自身安危,為了家族繁盛拋擲自家性命的,簡直鳳毛麟角,罕見罕聞。
“……臣至河東,乃可覘各家形勢,或以利誘之,或以勢逼之,兄弟之間、或嫡或庶,使其內紛,甚至於分爨,大族因此而小,乃不為國家之患。譬若蒲阪呂氏,呂鵠風燭殘年,不日便死,聞其欲傳其子,則別係得無怨乎?但善用其怨,異日支解呂氏不為難也。”
裴該不禁撫掌道:“善哉,仲思所謀,深合吾心!”
但是李容停頓了一下,卻又小心翼翼地問道:“河東各族,皆可因應其勢,如此轄製。唯聞喜裴氏,臣請問,當如何處啊?”
聞喜裴是大司馬你本族,我就不方便下手啦,你對此可有什麽吩咐沒有?
裴該笑笑,對李容說:“昔於陣中,劉粲欲挾製我,乃雲將族裴氏、伐裴柏,我答之雲:‘我之所在,即裴柏也!’”言下之意,你對裴家也不必手下留情,隻要我在,裴家就在,那些支脈、旁係,隨便你怎麽收拾,都不會動搖我的根基。
李容拱手道:“誠如君命。”
但他其實並不打算按照裴該所吩咐的去辦。不管怎麽說,聞喜裴也是你本家,即便那些支脈、旁係,其中未必沒有你熟悉、親近之人,我要是真信了你的話,下手收拾,將來你反悔了可怎麽辦?我這小身板可當不住大司馬的雷霆之怒啊!
再者說了,或許你長年生活在洛陽,對聞喜本家沒什麽感覺,但問題長安政權中還有一大票姓裴的哪,裴嶷時為大司馬謀主、中軍帥,裴詵負責監察、情報工作,裴粹方授秦州刺史……任何一人對於我收拾聞喜裴不滿,都可能會明著暗著給自己下絆子,我又何必無謂豎敵呢?
反正我說過了,此事不可急於求成,要“溫水煮青蛙”,咱們慢慢來。前麵還有蒲阪呂、解縣梁、汾陰薛……大小十數家,且輪不到聞喜裴哪。我把裴家放最後一個,期以十年,總不可能十年以後我還在河東郡守任上,沒有轉授他職吧?
削弱聞喜裴氏?誰敢幹誰來,反正我是不敢的……
裴該即命李容為河東郡守,暫駐蒲阪,讓他等年後便率兩千軍就道,東渡履職。順便還關照李容說:“河東大郡,戶口繁盛,卿至郡,可因應情勢,多募青壯,送至長安整訓——且若將大族疏脈子弟,多送關中,則其嫡係自弱也。”
李容至蒲阪,順便還帶來了新的整軍命令,正式在軍和營之間,設置萬人規模的旅。
大司馬三軍,目前暫設前軍一、後軍一,而中軍二,總共四旅——部曲營和騏驥營單劃了出去,蘇峻的“公來營”也不在其中——每旅下轄三營。保留營號,旅則不授號,以數目字來編號。
這是因為裴該當年設“風林火山”四營之號,本是為了培養士卒的榮譽心,使他們對軍隊產生濃厚的歸屬感。但如今營頭越來越大,其上且設旅,若再授予旅號,反倒易使事物向別的方向發展,各旅、各營間的獨立傾向或將日益嚴重,甚至於導致軍閥化。是以旅隻分一二三四,至於舊有營號,既已予之,不宜倉促褫奪,反易動搖軍心,隻可因應情勢,尋機再徐徐更易之。
甄隨仍為中軍佐,授中將銜,兼第一旅旅帥,都督河東軍事;姚弋仲授上尉銜,以低銜行第一旅旅佐,為甄隨副將。不過目前駐河東的第一旅,即便加上李容帶來那兩千人,也還不到兩個營的編製,裴該承諾將在半年內,以長安整訓完成的兵馬,逐步加以補足。
此外,在蒲阪設郡尉,上尉銜,使其征募當地青壯,部分送往長安整訓,編入正、輔兵,部分即留河東,組建一支三到四千人的郡兵隊伍——待遇等若輔兵。郡尉受郡守和河東都督的雙重領導,但若甄隨僅僅是中軍佐、第一旅旅帥,除非戰時等特殊情況下以軍銜壓製,否則是管不到的。
目前甄隨手下兩個營,不足六千人,一營有號,即“劫火中營”,二營則暫且無號。按照裴該的意思,以後不再輕授營號,得要建立足夠烜赫的功勳,才可授號。
好比說王澤原率“劫火右營”,曾在成皋城外七星堡大破胡將劉勳,戰後準其在軍旗上繪以七星圖案,此番整軍,幹脆更名為“摘星營”——其實是為使其徹底獨立於舊“劫火營”之外。不過王澤本人不再是營督了,而升任第二旅的旅帥。
甄隨趁機上奏,給呂靜也要了一個軍銜,任中尉。
不久前,李容都不肯留在洛陽過年,就急急忙忙跑去了長安,謁見裴該。裴該問他:“前事我已知曉,然仲思果須自辭顯職,以避祖士少麽?”
朝中那麽重要的人事更動,裴該自然早已打聽得實,其中具體因由,他也大致能夠摸清脈絡。對於祖約,裴該一向印象都不是很好,一方麵是這人太粗疏、莽撞,還在建康相交時便有深刻體會,論其才能,簡直連祖逖一根腳趾頭都比不上;另方麵其實也有些先入為主了,因為史書記載中的祖約,形象就並不怎麽光彩……
祖約曾經參與過蘇峻之亂,於東晉為叛臣,但這倒不是裴該討厭他的重點——終究如今蘇子高本人就在裴該麾下為將啊,另一名叛臣郭默還做到了前軍帥,誰曉得曆史既已改變,祖約身上是否就不會再沾染汙點了呢?再說東晉那種顢頇王朝,叛也就叛了吧,多大的事兒啊……
關鍵是祖約無能,祖逖死後,實掌其軍,卻被後趙打得節節敗退,幾乎把中原地區已複失地,又全都給拋棄了。
而且他在政變失敗後,北投了後趙石氏。你說劉大連事敗投趙猶有可說,你祖家哥兒倆可是跟石趙打了多少年的仗啊,積累了血海深仇,你怎麽有臉去投羯?然而就連石勒都瞧不起祖約,遲遲不肯接見,後來還聽了程遐的建言,幹脆把他誘捕起來,一族百餘人皆斬於市……
直接把老哥的基業乃至家族全都敗光了的祖士少,能讓裴該對他有好的觀感嗎?
然而目前終究祖逖還在,祖約在乃兄羽翼下,也無大過,你可以因為沒發生過的事情討厭某個人,但總不至於因此而提前下手收拾他吧?裴、祖兩家結盟,實撐朝廷半壁,倘若生出齟齬來,必對國家不利,因而裴該才會一定程度上容忍祖約。
雖說祖約施計驅逐了李容,但終究走的是正道,依足朝廷製度,倘若李仲思你自己一塵不染,清白無瑕,祖約又怎麽能使禦史上奏彈劾啊?倘若樁樁件件,盡數虛假,肯定梁芬、荀崧那裏就通不過,會為了李容跟祖約鬥到底的!
況且事已至此,為了祖逖可以順利奪取河內,裴該認為,仍當繼續容忍祖約一段時間,以觀其言、察其行。他擔心李容急匆匆到長安來,是來抱大腿,求複仇的,故而先拿話堵對方,說事情我都已經知道了,你真的有必要辭職嗎?
言下之意,辭職是你自己的主意,又不是祖約強迫的,我是不會因此而為你向祖氏兄弟討說法的。
誰想李容微微一笑,迴複道:“洛陽蝸角相爭,甚是無趣,臣因此而來投明公也。”
裴該聞言大喜,稱讚道:“李仲思果非俗世之才,誌存高遠,我得之矣!”隨即就問李容,說你願意不願意出任河東郡守,到禦胡的第一線去哪?
李容拱手道:“唯明公之命是聽。”
裴該說好,隨即屏去眾人,單獨向李容傳授方略。他覺得李仲思既然這麽精明,又深有投效之意,那麽自己就可以把話略略說得明白一些,給他透一點兒底——
“仲思以為,河東大族,地連阡陌,塢堡縱橫,於國家為有益否?”
李容眼神略一閃爍,便即迴答道:“彼等奪地,侵國家財稅,築塢,阻國家政令,何言有益啊?”
“然卿欲如何處置?”
李容笑道:“既然明公問起,臣便直言。彼等大族,根基深厚,不可遽拔,恐其動搖地方,隻能徐徐圖之,如漢武之‘推恩令’……”
西漢初年,封建諸侯,結果諸侯國的地盤兒占了全國的半數,實力雄強,反倒成為中央的心腹大患。景帝、晁錯急於削藩,遂釀成了“吳、楚七國之亂”,到了武帝時,乃不敢如此孟浪。武帝鑒於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之議,並接納了主父偃的建言,最終出台“推恩令”,這才基本上解決了藩國威脅中央的問題。
“推恩令”的內容,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允許諸侯王將土地、財產,析分諸子,於王國之內,建立起一個又一個侯國來,就這樣大國越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中央就方便逐步削除之啦。
李容提出對於河東世家,可以“徐徐圖之,如漢武之‘推恩令’”,其意乃是:把大家族析分成小家族,使得他們每一家力量都很單薄,自然不會成為朝廷施政的阻礙,也不敢再大肆侵吞國家土地了——膽敢胡為的,直接捏死,也釀不成什麽大禍患。
而且接下去,李仲思一番侃侃而談,真要裴該對他刮目相看了。李容說:
“人皆有私,先保自身,再謀妻孥;小家得安,次及其親;能養其親,始論其脈;其脈既固,乃及其族;其族烜赫,斯忠於國……”
人都是自私的,而且這自私會以自身為中心,逐漸向外圈輻射,先自己、再妻兒、再父母、再支係、再本族、再國家,基本次序不會紊亂。
“……是以因國而棄家者,鮮矣,忠臣因此而為天下之表率;因族而殉身者,亦鮮矣,孝子因此而為朝廷所旌表……”為什麽要宣揚忠臣、孝子?就是因為這路人實在太少啦,尤其肯為了國家利益不顧自身安危,為了家族繁盛拋擲自家性命的,簡直鳳毛麟角,罕見罕聞。
“……臣至河東,乃可覘各家形勢,或以利誘之,或以勢逼之,兄弟之間、或嫡或庶,使其內紛,甚至於分爨,大族因此而小,乃不為國家之患。譬若蒲阪呂氏,呂鵠風燭殘年,不日便死,聞其欲傳其子,則別係得無怨乎?但善用其怨,異日支解呂氏不為難也。”
裴該不禁撫掌道:“善哉,仲思所謀,深合吾心!”
但是李容停頓了一下,卻又小心翼翼地問道:“河東各族,皆可因應其勢,如此轄製。唯聞喜裴氏,臣請問,當如何處啊?”
聞喜裴是大司馬你本族,我就不方便下手啦,你對此可有什麽吩咐沒有?
裴該笑笑,對李容說:“昔於陣中,劉粲欲挾製我,乃雲將族裴氏、伐裴柏,我答之雲:‘我之所在,即裴柏也!’”言下之意,你對裴家也不必手下留情,隻要我在,裴家就在,那些支脈、旁係,隨便你怎麽收拾,都不會動搖我的根基。
李容拱手道:“誠如君命。”
但他其實並不打算按照裴該所吩咐的去辦。不管怎麽說,聞喜裴也是你本家,即便那些支脈、旁係,其中未必沒有你熟悉、親近之人,我要是真信了你的話,下手收拾,將來你反悔了可怎麽辦?我這小身板可當不住大司馬的雷霆之怒啊!
再者說了,或許你長年生活在洛陽,對聞喜本家沒什麽感覺,但問題長安政權中還有一大票姓裴的哪,裴嶷時為大司馬謀主、中軍帥,裴詵負責監察、情報工作,裴粹方授秦州刺史……任何一人對於我收拾聞喜裴不滿,都可能會明著暗著給自己下絆子,我又何必無謂豎敵呢?
反正我說過了,此事不可急於求成,要“溫水煮青蛙”,咱們慢慢來。前麵還有蒲阪呂、解縣梁、汾陰薛……大小十數家,且輪不到聞喜裴哪。我把裴家放最後一個,期以十年,總不可能十年以後我還在河東郡守任上,沒有轉授他職吧?
削弱聞喜裴氏?誰敢幹誰來,反正我是不敢的……
裴該即命李容為河東郡守,暫駐蒲阪,讓他等年後便率兩千軍就道,東渡履職。順便還關照李容說:“河東大郡,戶口繁盛,卿至郡,可因應情勢,多募青壯,送至長安整訓——且若將大族疏脈子弟,多送關中,則其嫡係自弱也。”
李容至蒲阪,順便還帶來了新的整軍命令,正式在軍和營之間,設置萬人規模的旅。
大司馬三軍,目前暫設前軍一、後軍一,而中軍二,總共四旅——部曲營和騏驥營單劃了出去,蘇峻的“公來營”也不在其中——每旅下轄三營。保留營號,旅則不授號,以數目字來編號。
這是因為裴該當年設“風林火山”四營之號,本是為了培養士卒的榮譽心,使他們對軍隊產生濃厚的歸屬感。但如今營頭越來越大,其上且設旅,若再授予旅號,反倒易使事物向別的方向發展,各旅、各營間的獨立傾向或將日益嚴重,甚至於導致軍閥化。是以旅隻分一二三四,至於舊有營號,既已予之,不宜倉促褫奪,反易動搖軍心,隻可因應情勢,尋機再徐徐更易之。
甄隨仍為中軍佐,授中將銜,兼第一旅旅帥,都督河東軍事;姚弋仲授上尉銜,以低銜行第一旅旅佐,為甄隨副將。不過目前駐河東的第一旅,即便加上李容帶來那兩千人,也還不到兩個營的編製,裴該承諾將在半年內,以長安整訓完成的兵馬,逐步加以補足。
此外,在蒲阪設郡尉,上尉銜,使其征募當地青壯,部分送往長安整訓,編入正、輔兵,部分即留河東,組建一支三到四千人的郡兵隊伍——待遇等若輔兵。郡尉受郡守和河東都督的雙重領導,但若甄隨僅僅是中軍佐、第一旅旅帥,除非戰時等特殊情況下以軍銜壓製,否則是管不到的。
目前甄隨手下兩個營,不足六千人,一營有號,即“劫火中營”,二營則暫且無號。按照裴該的意思,以後不再輕授營號,得要建立足夠烜赫的功勳,才可授號。
好比說王澤原率“劫火右營”,曾在成皋城外七星堡大破胡將劉勳,戰後準其在軍旗上繪以七星圖案,此番整軍,幹脆更名為“摘星營”——其實是為使其徹底獨立於舊“劫火營”之外。不過王澤本人不再是營督了,而升任第二旅的旅帥。
甄隨趁機上奏,給呂靜也要了一個軍銜,任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