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均為劉曜謀劃三策,說完後淡淡一笑,又補充道:“如今國家勢蹙,還當鎮之以靜,和睦上下,以度危局。且待平陽及周邊鎮定後,即可奏請廢劉粲,改以濟南王(劉驥)為皇太子,並明詔捕殺靳氏,如此,便可使其兄弟相爭,君臣不和了。”
劉曜沉吟良久,迴複道:“卿之所計,俱為良謀,然而……隻是為孤籌劃,卻不知要如何才能重振國家之勢呢?國家若不能重振,即便孤獨執二台,亦難免為亡國之臣……”
劉均迴答道:“太宰上洛王、太師汝陰王,此皆光文皇帝族子,明公兄弟,兩朝重臣,久在中朝,近為劉粲奪其權柄,乃不值劉粲之所為。明公當親往相訪,曉以利害,使與明公協力同心,必能重振國勢。
“貝丘王實有經國之才,因同情故皇太弟,而為劉粲放之於外,乃可召入朝中,任為大司徒,使主掌民事。臣所謀者,唯及明公一身,而若三王協力,善輔明公,則能謀國家社稷也。明公其垂聽臣言。”
胡漢的太宰、上洛郡王,與太師、汝陰郡王,這二位都是劉淵的族子,跟劉聰、劉曜同輩,有趣的是,二人還同名,都叫做“劉景”。
至於貝丘縣王,名叫劉翼光,血統就比較疏遠了,且比劉聰、劉曜要小一輩,與劉粲為從兄弟。
劉均建議劉曜拉攏這三王,以為羽翼,如此則可上挾劉聰,下製百僚,而且以前二人的聲望,再加第三人的能力,足以支撐危局,使得國家順利度過低穀,重新振興起來。
劉曜當即首肯,依計而行不提。
——————————
且說甄隨、姚弋仲等在蒲阪,首先發兵南下,順利掃清了從雷首山直到茅津的胡軍河上堡壘,就此與晉土弘農郡聯成一氣。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兵向解縣、猗氏,擴大自家在河東郡內的地盤兒了。
根據探馬所報,二縣所駐胡軍都不足千,而且人心散亂,一日三驚,估計拿下來是很容易的事情。問題是兵馬數量有限,你能拿下來,還得能守得住才成啊,甄隨因此上書長安,請求裴該再添兵增將。
援軍尚未派發,郭誦先來求見甄隨,說我原本的任務是騷擾河東,如今事畢,自當返歸洛陽,前去複命。主要他聽說舅父李矩在河內的戰事並不順遂,使得祖公親自率兵,北渡應援,眼看大戰在即,我必須得去幫忙舅父啊。而今河東郡內,基本上再沒有胡漢大軍,哪怕接下來要進取解縣、猗氏,其仗易打,大功難立,則我繼續跟這兒呆著,實在太沒意思啦。
甄隨反複挽留,郭聲節卻去意甚堅。甄隨煩悶之下,就去找姚弋仲吐苦水——姚弋仲終究出身外族,依附時日也淺,知道甄隨是裴該愛將,平素不敢頂撞,所以甄隨對這羌兒印象不錯——
“我部兵馬,本便不足,傳說大都督將於營上,更設置旅,一旅可有萬眾,則我若有一萬精兵,足可橫行河東……可惜,隻是說說而已,命未頒下,大都督卻也不允我等在河東自行募兵,所得新卒,都要送去長安整訓……
“恰當此時,郭誦小兒又待辭去,這可如何是好啊?那小兒雖然年少,倒很能做事,我駐蒲阪,相應民事,一以付之,他與我等俱為武夫,卻也勉強能夠應付得來。則若辭去,民事由誰來管?大都督本雲我等但管軍事,將置河東郡守於蒲阪,偏偏遲至今日,不見遣人過來……”
姚弋仲笑著安慰他:“將軍何必心急。即自末將來到蒲阪,至今也不過半月而已,且正年節,即便大都督命將遣吏,也總須十五祭日後,才能離開長安……”
正月十五日,後世稱“上元節”、“元宵節”,晉時尚無此類名稱——或者已經有了,但是不普及——但自漢代以來,即以此日作為祭祀“太一”的吉日,逐漸演化成年節的終點。也就是說,從元旦開始過年,總得過了十五,這年才算過完。所以很多衙門都在年底封衙,要等過了正月十五才會啟封上班,而且十五之前,按慣例也不便離家遠行。
所以姚弋仲才說,不管是你所盼望的援軍,還是河東郡守,起碼都得十五以後才能到呢吧——十五之前可能連長安城都不會出——你著的什麽急啊?咱們這兒終非河內,沒有大的威脅,故此也不會有將、吏匆匆趕路過來。
至於民政方麵——“縣中有呂氏,富有產業,子弟多讀書,自當從中擇吏,以守牧百姓。惜乎彼等屢次來謁將軍,將軍卻總不肯見……”
這年月的郡國守相、縣令長,都是朝廷委派的,而至於輔弼之吏,除了一二名最重要的以為,多數都在本地征召讀書人出任,而且習慣上要從大戶人家子弟中挑選。因為隻有這類士人,才能夠製得住境內大戶,大戶若穩,那麽百姓也多半不會鬧事了。
當然啦,話也可以反過來說:百姓多由大戶統馭,郡縣屬吏是大戶利益的代言人,有他們在,很多地方與其說是朝廷之地,還不如說是世家大族的封土……
以當時的通訊技術、財政基礎來說,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因為若排斥當地大戶,而從外鄉調來屬吏,那就必須給開足夠高的工資啊,朝廷哪兒來那麽多錢?更別提情況不熟,易受大戶欺瞞乃至排斥了,隻要地主階層不消亡,這個問題就基本上無解。
故而姚弋仲建議,甄將軍你別拒人於千裏之外,不肯跟呂家人相見,咱們還應該拉攏呂氏,並從其族中擇人來暫掌民事才成。而且就算咱們不這麽幹,將來新郡守到了,他肯定還是這一套,則若呂氏為你所排斥,卻受到新郡守的任用,將來咱們問地方上要人、要糧,恐怕就會遭受多方掣肘,對於接下來的戰事不利啊。
甄隨擰著眉頭說:“真不耐煩見此等人……罷了,罷了,汝既如此說,我便親身往呂家一行,選幾個人出來,負責民事吧。”
當即派人去跟呂家打招唿,說正當新春,甄將軍想要到汝家去求一杯春酒,你們可好生安排著。呂鵠聞聽此信,不禁笑道:“這蠻子終於開竅了。”吩咐家中子弟,都擇好衣穿上,收拾齊整了,以待迎接甄將軍一行。
到了日子,甄隨留姚弋仲守縣,自己率部曲十數人,就大搖大擺地來了。呂氏子弟都在塢堡門前恭候,甄隨立馬門前,抬眼打量這座塢堡,便即大聲道:“我隨大都督在徐州時,這般民塢也不知道搗毀了多少!”
眾人聞言皆驚,就聽甄隨接下去又說:“昔日胡寇肆虐,汝等乃築塢自守,也屬情有可原。然而如今老爺……我既率軍入縣,收複故土,則自有大司馬軍守護汝等,還須此塢何用啊?不如墮去了吧。”
呂氏子弟趕緊恭請甄隨入塢,把話題給岔開了去。有人急匆匆跑進去稟報呂鵠——老頭兒年歲太大了,乃以不良於行為名,並未出迎——呂鵠笑道:“此亦題中應有之意,無妨也。”
他說任憑哪朝哪代,都不會允許境內有守備森嚴的塢堡,但無論胡軍在此,還是如今晉軍在此,也都拿咱們這塢堡沒招啊——真若發大兵來攻,那不是硬生生要把咱們逼到胡漢一邊去麽?別瞧胡漢如今勢蹙,咱們真若拚死抵抗起來,這一縣之地必然糜爛,就算甄隨敢冒此大不韙,大司馬也不會允許他這麽幹吧。
“且看宴間,若那蠻子有征召我家子弟之意,諸事皆可商量。大不了暫墮一麵外壁,以為敷衍,但我家子弟為吏,此後縣中諸事,還怕不能瞞過那蠻子麽?”吩咐下去,我擇定的那幾個有能力、有擔當的子弟,都往前湊,無關人等朝後退,不要混亂了那蠻子的視線,讓他挑錯了人。
宴席早已擺下,按照這年月的習慣,分為內外兩部分:內席在堂上,東西各一列,每人一張食案;外席在堂下,東西各兩列,二人一案;堂門敞開,堂上的可以隨意下階,堂下的則不得允準,不得登堂敬酒。
此外最上位並列兩席,分別留給正主和主賓。甄隨帶來那些部曲,自然隻能在堂下落座,甄隨則被一群呂氏的嫡流或者長輩簇擁登堂,打眼一瞧,就見一個小老頭兒顫顫崴崴的,由兩名侍女攙扶著,拱手而立於主席之上——這應該就是呂鵠了吧?
甄隨貌似倒也敬老,一拱手:“老先生請先坐。”其實是他見這老頭兒風燭殘年,仿佛下一刻就會翻翻白眼,駕鶴西歸似的,心說我此來正事兒可還沒辦完呢,千萬別晦氣撞上了喪事……算了,你還是趕緊坐下來啵。
呂鵠顫聲道:“豈敢,豈敢……”還是要等甄隨先至賓位落座,他才敢坐。隨即各種佳肴美食,就流水一般布將上來。
呂氏子弟雖然還沒能擠入這個新來政權,但在縣中早就布下了不少的耳目,四處打聽過甄隨的喜好,再加上自己分析:這類蠻子,不外酒色財氣,還能有什麽高雅的情趣不成麽?所以今天把莊內最醇的酒都端了出來,呂鵠還特意吩咐廚下:多備肉食,不必太過精致,但量一定要足啊。
開席之後,甄隨來者不拒,酒到杯幹,喝了個爽快,還專挑大魚大肉下嘴;而至於呂老頭兒,終究年歲大了,瞧著案上那麽多膏腴,他都覺得有點兒反胃,實在膩得慌,故而僅僅禮儀性地動了幾箸,就把筷子給放下了。
酒過三巡,氣氛逐漸融洽起來,呂鵠一擺手,便有兩名美婢各捧著一方錦匣登堂,跪拜在甄隨麵前。旁邊兒有人過來,掀開匣蓋,隻見一派珠光寶氣,全都是金銀美玉、首飾頭麵。呂鵠伸手一指,對甄隨道:“將軍身率貔貅,驅逐胡寇,收複本縣,拯救一縣黎庶,老朽闔門自然俱感恩德。些許薄禮,不成敬意,唯不知將軍喜好,但聞將軍新娶不久,乃可備夫人整妝耳。”
其實這份禮物早就已經備下了,直接往縣裏就送過三次,但每次甄隨都不肯接見呂氏族人,自然沒機會送出去——今天甄隨親自到來,豈有不趕緊將出來的道理啊?
甄隨見了這些珠寶,自然歡喜——他心說我跟老婆才睡了一晚,就把她撇在長安,自己出來打仗,而且估計短時間內都迴不去啦,心中實感愧疚,正好用這些珠寶首飾來討好老婆,也免得她寂寞之下去偷漢子……
“老先生太過客氣了。”因此他也不推拒,隻是擺擺手,說你們捧下堂,交給我那些部曲收起來吧。
呂鵠笑道:“將軍會錯意了,非止此兩匣頭麵,即這二婢,亦請將軍笑納——夫人既未隨軍,將軍孤身在外,身旁豈可無人服侍呢?”
甄隨其實對女色並不怎麽在意,要等呂老頭兒這麽說了,方才把目光從珠寶上移開,仔細打量那兩名美婢——果然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隻可惜體態略顯單薄了一些,也不知道是否能夠經得起自己這三百斤的分量……不禁暗中咽了一口唾沫,笑道:“老先生考慮得真是太周全了。”
呂氏既然率先施放了善意,還送上這麽一份大禮,甄隨也不好大兜圈子——以他的性格,也不耐煩兜什麽圈子——等到兩名美婢捧著錦匣下去了,便即端起酒盞來,對呂鵠說:“禮物雖好,可惜饑不能食。我今將數千健兒入於蒲阪,欲待分定諸縣,一舉收複河東,可惜府庫中糧秣不足,此前便懇請貴家供輸一二,為何至今還不見解來哪?”
對於他這一問,呂鵠早有心理準備,當即笑笑說:“將軍怪責得是,然而蔽家也有下情上稟。此前胡寇侵剝,貪索無度,河東中產以上,大抵破家,即我呂氏,莊中亦實在籌措不出太多糧草物資來了……”
不等甄隨反詰,老頭兒就繼續說道:“自然,我等歸向洛陽之心,無日稍懈,即便再難,也當為王師供應軍需,以定河東。河東若不能定,胡寇還可能複來,我等又豈願重淪為胡所欺的慘境啊?隻是縣中小吏,慣於上下其手,誠恐糧輸十分,到得將軍手中,唯餘三分而已,則我即便破家亦不能救國,豈不冤枉?”
劉曜沉吟良久,迴複道:“卿之所計,俱為良謀,然而……隻是為孤籌劃,卻不知要如何才能重振國家之勢呢?國家若不能重振,即便孤獨執二台,亦難免為亡國之臣……”
劉均迴答道:“太宰上洛王、太師汝陰王,此皆光文皇帝族子,明公兄弟,兩朝重臣,久在中朝,近為劉粲奪其權柄,乃不值劉粲之所為。明公當親往相訪,曉以利害,使與明公協力同心,必能重振國勢。
“貝丘王實有經國之才,因同情故皇太弟,而為劉粲放之於外,乃可召入朝中,任為大司徒,使主掌民事。臣所謀者,唯及明公一身,而若三王協力,善輔明公,則能謀國家社稷也。明公其垂聽臣言。”
胡漢的太宰、上洛郡王,與太師、汝陰郡王,這二位都是劉淵的族子,跟劉聰、劉曜同輩,有趣的是,二人還同名,都叫做“劉景”。
至於貝丘縣王,名叫劉翼光,血統就比較疏遠了,且比劉聰、劉曜要小一輩,與劉粲為從兄弟。
劉均建議劉曜拉攏這三王,以為羽翼,如此則可上挾劉聰,下製百僚,而且以前二人的聲望,再加第三人的能力,足以支撐危局,使得國家順利度過低穀,重新振興起來。
劉曜當即首肯,依計而行不提。
——————————
且說甄隨、姚弋仲等在蒲阪,首先發兵南下,順利掃清了從雷首山直到茅津的胡軍河上堡壘,就此與晉土弘農郡聯成一氣。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兵向解縣、猗氏,擴大自家在河東郡內的地盤兒了。
根據探馬所報,二縣所駐胡軍都不足千,而且人心散亂,一日三驚,估計拿下來是很容易的事情。問題是兵馬數量有限,你能拿下來,還得能守得住才成啊,甄隨因此上書長安,請求裴該再添兵增將。
援軍尚未派發,郭誦先來求見甄隨,說我原本的任務是騷擾河東,如今事畢,自當返歸洛陽,前去複命。主要他聽說舅父李矩在河內的戰事並不順遂,使得祖公親自率兵,北渡應援,眼看大戰在即,我必須得去幫忙舅父啊。而今河東郡內,基本上再沒有胡漢大軍,哪怕接下來要進取解縣、猗氏,其仗易打,大功難立,則我繼續跟這兒呆著,實在太沒意思啦。
甄隨反複挽留,郭聲節卻去意甚堅。甄隨煩悶之下,就去找姚弋仲吐苦水——姚弋仲終究出身外族,依附時日也淺,知道甄隨是裴該愛將,平素不敢頂撞,所以甄隨對這羌兒印象不錯——
“我部兵馬,本便不足,傳說大都督將於營上,更設置旅,一旅可有萬眾,則我若有一萬精兵,足可橫行河東……可惜,隻是說說而已,命未頒下,大都督卻也不允我等在河東自行募兵,所得新卒,都要送去長安整訓……
“恰當此時,郭誦小兒又待辭去,這可如何是好啊?那小兒雖然年少,倒很能做事,我駐蒲阪,相應民事,一以付之,他與我等俱為武夫,卻也勉強能夠應付得來。則若辭去,民事由誰來管?大都督本雲我等但管軍事,將置河東郡守於蒲阪,偏偏遲至今日,不見遣人過來……”
姚弋仲笑著安慰他:“將軍何必心急。即自末將來到蒲阪,至今也不過半月而已,且正年節,即便大都督命將遣吏,也總須十五祭日後,才能離開長安……”
正月十五日,後世稱“上元節”、“元宵節”,晉時尚無此類名稱——或者已經有了,但是不普及——但自漢代以來,即以此日作為祭祀“太一”的吉日,逐漸演化成年節的終點。也就是說,從元旦開始過年,總得過了十五,這年才算過完。所以很多衙門都在年底封衙,要等過了正月十五才會啟封上班,而且十五之前,按慣例也不便離家遠行。
所以姚弋仲才說,不管是你所盼望的援軍,還是河東郡守,起碼都得十五以後才能到呢吧——十五之前可能連長安城都不會出——你著的什麽急啊?咱們這兒終非河內,沒有大的威脅,故此也不會有將、吏匆匆趕路過來。
至於民政方麵——“縣中有呂氏,富有產業,子弟多讀書,自當從中擇吏,以守牧百姓。惜乎彼等屢次來謁將軍,將軍卻總不肯見……”
這年月的郡國守相、縣令長,都是朝廷委派的,而至於輔弼之吏,除了一二名最重要的以為,多數都在本地征召讀書人出任,而且習慣上要從大戶人家子弟中挑選。因為隻有這類士人,才能夠製得住境內大戶,大戶若穩,那麽百姓也多半不會鬧事了。
當然啦,話也可以反過來說:百姓多由大戶統馭,郡縣屬吏是大戶利益的代言人,有他們在,很多地方與其說是朝廷之地,還不如說是世家大族的封土……
以當時的通訊技術、財政基礎來說,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因為若排斥當地大戶,而從外鄉調來屬吏,那就必須給開足夠高的工資啊,朝廷哪兒來那麽多錢?更別提情況不熟,易受大戶欺瞞乃至排斥了,隻要地主階層不消亡,這個問題就基本上無解。
故而姚弋仲建議,甄將軍你別拒人於千裏之外,不肯跟呂家人相見,咱們還應該拉攏呂氏,並從其族中擇人來暫掌民事才成。而且就算咱們不這麽幹,將來新郡守到了,他肯定還是這一套,則若呂氏為你所排斥,卻受到新郡守的任用,將來咱們問地方上要人、要糧,恐怕就會遭受多方掣肘,對於接下來的戰事不利啊。
甄隨擰著眉頭說:“真不耐煩見此等人……罷了,罷了,汝既如此說,我便親身往呂家一行,選幾個人出來,負責民事吧。”
當即派人去跟呂家打招唿,說正當新春,甄將軍想要到汝家去求一杯春酒,你們可好生安排著。呂鵠聞聽此信,不禁笑道:“這蠻子終於開竅了。”吩咐家中子弟,都擇好衣穿上,收拾齊整了,以待迎接甄將軍一行。
到了日子,甄隨留姚弋仲守縣,自己率部曲十數人,就大搖大擺地來了。呂氏子弟都在塢堡門前恭候,甄隨立馬門前,抬眼打量這座塢堡,便即大聲道:“我隨大都督在徐州時,這般民塢也不知道搗毀了多少!”
眾人聞言皆驚,就聽甄隨接下去又說:“昔日胡寇肆虐,汝等乃築塢自守,也屬情有可原。然而如今老爺……我既率軍入縣,收複故土,則自有大司馬軍守護汝等,還須此塢何用啊?不如墮去了吧。”
呂氏子弟趕緊恭請甄隨入塢,把話題給岔開了去。有人急匆匆跑進去稟報呂鵠——老頭兒年歲太大了,乃以不良於行為名,並未出迎——呂鵠笑道:“此亦題中應有之意,無妨也。”
他說任憑哪朝哪代,都不會允許境內有守備森嚴的塢堡,但無論胡軍在此,還是如今晉軍在此,也都拿咱們這塢堡沒招啊——真若發大兵來攻,那不是硬生生要把咱們逼到胡漢一邊去麽?別瞧胡漢如今勢蹙,咱們真若拚死抵抗起來,這一縣之地必然糜爛,就算甄隨敢冒此大不韙,大司馬也不會允許他這麽幹吧。
“且看宴間,若那蠻子有征召我家子弟之意,諸事皆可商量。大不了暫墮一麵外壁,以為敷衍,但我家子弟為吏,此後縣中諸事,還怕不能瞞過那蠻子麽?”吩咐下去,我擇定的那幾個有能力、有擔當的子弟,都往前湊,無關人等朝後退,不要混亂了那蠻子的視線,讓他挑錯了人。
宴席早已擺下,按照這年月的習慣,分為內外兩部分:內席在堂上,東西各一列,每人一張食案;外席在堂下,東西各兩列,二人一案;堂門敞開,堂上的可以隨意下階,堂下的則不得允準,不得登堂敬酒。
此外最上位並列兩席,分別留給正主和主賓。甄隨帶來那些部曲,自然隻能在堂下落座,甄隨則被一群呂氏的嫡流或者長輩簇擁登堂,打眼一瞧,就見一個小老頭兒顫顫崴崴的,由兩名侍女攙扶著,拱手而立於主席之上——這應該就是呂鵠了吧?
甄隨貌似倒也敬老,一拱手:“老先生請先坐。”其實是他見這老頭兒風燭殘年,仿佛下一刻就會翻翻白眼,駕鶴西歸似的,心說我此來正事兒可還沒辦完呢,千萬別晦氣撞上了喪事……算了,你還是趕緊坐下來啵。
呂鵠顫聲道:“豈敢,豈敢……”還是要等甄隨先至賓位落座,他才敢坐。隨即各種佳肴美食,就流水一般布將上來。
呂氏子弟雖然還沒能擠入這個新來政權,但在縣中早就布下了不少的耳目,四處打聽過甄隨的喜好,再加上自己分析:這類蠻子,不外酒色財氣,還能有什麽高雅的情趣不成麽?所以今天把莊內最醇的酒都端了出來,呂鵠還特意吩咐廚下:多備肉食,不必太過精致,但量一定要足啊。
開席之後,甄隨來者不拒,酒到杯幹,喝了個爽快,還專挑大魚大肉下嘴;而至於呂老頭兒,終究年歲大了,瞧著案上那麽多膏腴,他都覺得有點兒反胃,實在膩得慌,故而僅僅禮儀性地動了幾箸,就把筷子給放下了。
酒過三巡,氣氛逐漸融洽起來,呂鵠一擺手,便有兩名美婢各捧著一方錦匣登堂,跪拜在甄隨麵前。旁邊兒有人過來,掀開匣蓋,隻見一派珠光寶氣,全都是金銀美玉、首飾頭麵。呂鵠伸手一指,對甄隨道:“將軍身率貔貅,驅逐胡寇,收複本縣,拯救一縣黎庶,老朽闔門自然俱感恩德。些許薄禮,不成敬意,唯不知將軍喜好,但聞將軍新娶不久,乃可備夫人整妝耳。”
其實這份禮物早就已經備下了,直接往縣裏就送過三次,但每次甄隨都不肯接見呂氏族人,自然沒機會送出去——今天甄隨親自到來,豈有不趕緊將出來的道理啊?
甄隨見了這些珠寶,自然歡喜——他心說我跟老婆才睡了一晚,就把她撇在長安,自己出來打仗,而且估計短時間內都迴不去啦,心中實感愧疚,正好用這些珠寶首飾來討好老婆,也免得她寂寞之下去偷漢子……
“老先生太過客氣了。”因此他也不推拒,隻是擺擺手,說你們捧下堂,交給我那些部曲收起來吧。
呂鵠笑道:“將軍會錯意了,非止此兩匣頭麵,即這二婢,亦請將軍笑納——夫人既未隨軍,將軍孤身在外,身旁豈可無人服侍呢?”
甄隨其實對女色並不怎麽在意,要等呂老頭兒這麽說了,方才把目光從珠寶上移開,仔細打量那兩名美婢——果然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隻可惜體態略顯單薄了一些,也不知道是否能夠經得起自己這三百斤的分量……不禁暗中咽了一口唾沫,笑道:“老先生考慮得真是太周全了。”
呂氏既然率先施放了善意,還送上這麽一份大禮,甄隨也不好大兜圈子——以他的性格,也不耐煩兜什麽圈子——等到兩名美婢捧著錦匣下去了,便即端起酒盞來,對呂鵠說:“禮物雖好,可惜饑不能食。我今將數千健兒入於蒲阪,欲待分定諸縣,一舉收複河東,可惜府庫中糧秣不足,此前便懇請貴家供輸一二,為何至今還不見解來哪?”
對於他這一問,呂鵠早有心理準備,當即笑笑說:“將軍怪責得是,然而蔽家也有下情上稟。此前胡寇侵剝,貪索無度,河東中產以上,大抵破家,即我呂氏,莊中亦實在籌措不出太多糧草物資來了……”
不等甄隨反詰,老頭兒就繼續說道:“自然,我等歸向洛陽之心,無日稍懈,即便再難,也當為王師供應軍需,以定河東。河東若不能定,胡寇還可能複來,我等又豈願重淪為胡所欺的慘境啊?隻是縣中小吏,慣於上下其手,誠恐糧輸十分,到得將軍手中,唯餘三分而已,則我即便破家亦不能救國,豈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