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水胡的品流非常複雜,既有其本部——古彭戎和盧戎——也有匈奴、月支、氐、羌、羯,甚至還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人。


    裴該擊破盧水胡,迫使彭夫護北遁的時候,他還並未留台長安,各種政策的出台難免受到各方麵掣肘,因而對於戰後安置彭盧舊部,手法是相對粗糙的,與傳統中原王朝沒太大區別。那就是簡單地屠其魁渠,拆散各部,別命酋大。說白了,盧水胡隻是被打散而已,還不能說徹底滅亡。


    焦嵩被殺後,裴該命從弟裴湛為安定郡守,郭默率兵屯紮安定郡內,為其輔翼。然而這一守一將並不相得,漸生齟齬,主要問題就在對於戎人的態度。


    郭默素有雄心或者說野心,既守安定,就想要逐步擴充自己的部伍,以增強大司馬前軍的實力——當然,這也是裴該默許的。但他向來信不過戎人,而隻在晉人之中募兵,對此政策,裴湛在理論上自然並不反對。


    然而安定郡內,盧水胡盤踞多年,也有不少晉人投入,與戎人雜居,就仿佛是晉人世家的依附農民一般。裴湛一方麵認為,農業是從國家到地方官府主要的賦稅來源,而畜牧業隻能作為輔助而已,因此想方設法要增加耕地麵積,同時增加農戶數量,又豈能容許郭默把太多農業人口轉化為兵卒呢?


    終究中國人是傳統的農業民族,對於耕織來說,無論擇業願望還是傳承經驗,都比戎人要濃厚得多,故此即便在盧水胡的統治下,也很少有晉人從事畜牧業。同理,固然戎人中不少受到晉人影響,也轉而從事農業,但遊牧民族稟性難改,仍然是以從事畜牧業者為多。


    況且,安定郡內晉戎的比例幾乎接近一比一,裴湛接受裴該的理念,認為兩相雜處,經過官府長期的控製和誘導,是有可能轉戎為晉的,但若將大量晉人剝離土地,抽為兵卒,地方上戎人的勢力就會日益坐大,反倒不利於融合政策的推進。


    基於以上兩個理由,對於郭默在晉人中征兵的政策,裴湛每每加以掣肘和限製,這就自然而然引發了郭默的不滿。二人甚至於將官司打到了裴該麵前,裴該一時間卻也拿不出太好的,能夠使兩造全都滿意的調和手段出來。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使大司馬前軍放棄在安定郡內募兵,而轉向晉人數量和比例相對較多的其它郡國。


    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問題,裴該也不希望郭默之流傳統武將的勢力過於龐大,乃至於逐漸軍閥化——好比說距離自己太過遙遠,鞭長莫及的蘇峻“公來營”,就已經很明顯產生了軍閥化的趨勢。因此他嚐試著將募兵權和訓練權完全收歸中央政府——也就是長安留台——郭默等一線將則隻有領兵作戰的權限。


    其實在漢代,絕大多數時候,中央政府就是如此行事的,以此來防止地方勢力坐大,或者軍隊不受控製。但自漢季以來,因為對西羌戰事的逐漸泥沼化,加上帝國財政的全麵下滑,首先導致了西涼軍閥的產生——第一任首腦就是中郎將董卓;繼而董卓之進京,使得中央權威瞬間崩盤,各地原本就很強大的地方行政勢力轉而軍政化,袁紹、曹操等關東軍閥也就此應運而生了。


    從漢季到三國到晉初,大大小小的軍閥層出不窮,即便在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中國之後,其統治區域內的各外軍仍然呈半獨立狀態——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臧霸等所謂的“青徐豪霸”了。相比起來,蜀漢因為疆域狹小,中央控製力相對要強一些,但魏延、王平的漢中軍團,仍然保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至於孫吳,本身就是大大小小軍頭的聯合體,更不必多說。


    所以軍隊,尤其是外軍,為私人或小集團所掌控,百年來已成習慣,即便裴該想要扭轉這一狀況,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實話說,如今長安留台的大司馬三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也是他本人的私軍嗎?


    因此裴該還不敢在大範圍內徹底改革舊製,以免在外敵環伺下,引發不必要的內部動亂,他最終決定,就利用郭默和裴湛之爭,先從大司馬前軍嚐試改製。


    於是長安留台下詔,命將大司馬前軍各部輪流調至扶風、始平,乃至京兆郡內,由幕府派遣吏員,地方官協助,募兵以充實編製,並且加以訓練和“洗腦”。要等上述工作全都完成之後,這才重新編組,調歸安定。


    到了那個時候,無論士兵還是中下層軍官,當都會在一定時間段內心向長安留台,心向他裴大都督了,外軍將領想要軍閥化,必然受到來自基層的強大阻力。雖然這也不能說是治本之策,卻是實驗的第一步。


    之所以先從前軍下手,而非陶侃所部後軍,主要也是靠慮到後軍要同時防禦高奴的劉曜和平陽的劉粲,壓力較大,暫時不宜抽調。而安定方麵,因為並不認為劉曜會從此處發起進攻,也不認為虛除權渠會有膽量撕破協議,故而才能作為改製的實驗體。


    大司馬前軍,按照編製,當合“雷霆”、“武林”等共五營,總兵力在兩萬五千到三萬之間,但因為部分抽調南下募兵、整編,所以實際駐軍還不足兩萬。繼而郭默率萬餘兵馬南下,攻打苻氏氐,留守的士卒就更加寥寥可數了。


    ——劉均正是利用這一機會,抓住裴該的破綻,撒了彭夫護這條惡犬出來。


    裴湛就任安定郡守,原本有郭默所部協助,他在地方上的權力有足夠武力支撐,可以膨脹到無限大,足以製壓全郡。但一方麵,裴、郭二人的不合,使得裴湛很難順利調動郭默所部,對郡內舊勢力進行一次全麵清洗;另方麵,裴湛還是傳統士大夫的思路,要依靠地方大族來統馭百姓,由此以梁姓、胡姓為守的各家大族,就得以利用彭夫護北遁的機會,如同群犬撲食一般,紛紛湧向了彭盧的屍骸。


    被拆散後的彭盧各部,表麵上歸官府直轄,實際上被迫臣從於各大家族,在繳納國家賦稅的同時,還必須向其背後的家族進獻貢物,受到雙重壓榨。裴湛本人把精力全都花費到了境內晉人的民生,以及農業領域上,對於各世家爭奪戎部的舉動,在大麵上不聞不問——他以為隻要平衡各家勢力,不使一家獨大,就不會鬧出什麽亂子來。


    但由此而使得晉戎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撕裂,無論新上台的戎部酋大,還是普通牧人,對於官府和受官府支持的安定各家,惡感與日俱增,往往心念彭夫護。而彭夫護雖然北遁,卻也沒有徹底割斷他與舊部之間的聯係,在劉均的謀劃下,先後派遣了不少親信潛入安定,在各戎部中煽動不滿情緒。


    因而此番彭夫護自東方而來,繞過了虛除的牧區,直插彭盧故地,當即便有不少戎部起而應和,勢力瞬間膨脹。原本以他兩千殘部,是根本搖撼不了縣城的,無須郭默迴師,隻要裴湛命後軍留守兵馬和郡兵進剿,就很難堅持一個月而不被驅逐。誰想這一支火炬投入幹草之中,瞬間便即引燃了燎原大火,戎人十數部一時俱反,聚兵不下萬眾,團團圍住了都盧城。


    都盧縣長本是胡氏子弟,主掌一縣純出家族內部各方勢力博弈的結果,本人能力並不出眾。初聞彭盧舊部作亂,他尚且不以為意,親將縣卒和家兵四百前往鎮壓,結果不但被殺得丟盔卸甲,還從對方口中聽聞彭夫護即將揮師殺來的消息。胡縣長大恐,竟然連縣城都不敢迴,直接棄官逃歸老家去了。


    都盧與其東麵的烏氏、臨涇等縣不同,縣內並無晉人大族,城中市民數量也很少,縣長既逃,舉城皆驚,幾乎就要在彭夫護還沒抵達之前,便被作亂的戎部一鼓而下了。好在郡功曹魯憑正好奉命行縣,來到都盧,當即下令關閉城門,阻止外逃,招募青壯,上城固守。亂戎皆不擅長攻城,即便麵對小小的都盧,也皆束手無策。但隨即,彭夫護率兵抵達了……


    彭夫護當年還占據安定半郡的時候,就將自己的大本營設置在都盧城內,對於城防工事的了解是很透徹的——晉人雖收都盧,但也隻是對殘**加以修繕而已,並未大肆改築——完全有信心攻下隻有數千軍民守備的縣城。


    於是他進抵城下後,一方麵整編作亂的各戎部,同時射箭書入城,勸說魯憑投降——魯憑對此理都不理。彭夫護乃分一半兵馬南下,控扼六盤山口,以阻止郭默迴軍,旋即就正式發動了對都盧城的迅猛攻勢。


    在他原本的設想中,應該用不了五天,便可攻陷都盧,誰想在魯憑指揮軍民的頑強守護下,竟然花了七天時間,城尚未破。彭夫護不禁焦躁起來。


    因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在都盧城下耽擱太長時間,一旦被郭默得訊,衝破六盤山北上,以自己手下這些烏合之眾,是根本抵禦不住的。或者裴湛自臨涇發兵來攻,雖然數量未必很多,主要是郡兵,質量同樣難以保證,但也足夠把自己限製在六盤山東麓到都盧之間的狹窄地區,難以轉身。作為慣常遊牧的戎人,倘若放棄了流動之長,而被迫與晉人正麵陣地戰,仍有可能落於下風啊。


    因此彭夫護再射箭書入城,曉以利害,說明你方城牆已多處殘破,守城的青壯亦死傷慘重,最多再有三天,我一定能夠攻克都盧!本以上天好生之德,且都盧城內百姓原本也多是我的屬民,實不願多所殺傷……


    不如這樣吧,我放開東門,讓魯先生你率領城中居民退走,如何啊?


    魯憑也知道援軍難以遽至,都盧城最終肯定還是守不住的,無奈之下,隻得長歎一聲,答應了彭夫護的請求。於是亂戎讓開東門,魯憑先遣老弱出城,逃向烏氏,繼而自己率領青壯,緩緩而行。


    彭夫護突然間率小部精銳騎兵從側翼發動突襲,將都盧青壯趕散,魯憑措手不及,竟被生擒活捉。


    彭夫護勸魯憑投降,說:“先生為賢人君子,即雍王(劉曜)亦久聞大名。如今晉祚將終,漢勢方興,先生與其仕晉為區區一功曹,何不棄暗投明,歸順雍王啊?雍王向來愛才,高官厚祿,不難得也。”


    魯憑笑道:“若早兩年,汝說此語,我或猶豫。而今大司馬先收河南,複入關中,劉粲狼狽於偃師,退保平陽,劉曜喪師於大荔,躥於上郡,還說什麽‘晉祚將終,漢勢方興’啊?在我看來,晉之社稷將複,篡逆犬彘,終將殄滅。且大司馬麾下猛將若雲、賢臣若雨,我因不才,忝居郡功曹,並無不當,又怎會貪圖利祿,投身豺狼之間去呢?要殺便殺,汝本不擅長舌辯,又何必嘵嘵不絕?”


    彭夫護還是勸,魯憑乃道:“天下大勢,即瞽者亦皆分明,汝難道瞧不清麽?胡焰如風中之燭,看看將息。今若劉曜大軍跟隨於後,汝尚有機會複奪舊土,然待官軍來剿,仍是死局;況且虛除在北,為晉臣屬,劉曜何能到此?彼遣汝來,如縱一犬,就大門前唁唁而吠,徒亂人心罷了。我為汝計,不如趁早降晉,將劉曜軍實悉稟大司馬,大司馬或可寬仁為懷,饒汝性命。否則,遲早身填溝壑,首懸槁街——勿謂虛言。”


    彭夫護沉吟良久,說道:“先父也曾附晉,卻為賈疋所害,可見我等彭盧,終不能見容於中國,即便身死,絕不可降!惜我口拙,無可說動先生,還是魯先生前往高奴,與雍王懇談一二吧。”即遣部曲押著魯憑,去見劉曜。


    劉曜這迴派他來究竟是做啥的,臨行前劉均說得清清楚楚,你就是去騷擾的,把亂子鬧得越大越好,一看情況不對,那就趕緊往東北方向跑,勿貪一城一地之得失——因為我們不大可能為你增派援兵了。就彭夫護本人而言,他這迴南下的目的,則是擄人,要把昔日部屬盡可能多地帶到高奴去,如此才能增強自己的實力,使自己在劉曜陣營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


    因此不守都盧,率兵匆匆東進,來打烏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勒胡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赤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赤軍並收藏勒胡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