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李、杜三家車轔轔、馬蕭蕭,拖家帶口來到長江岸邊,尋找預先定下的渡船,然而卻見所有船隻全都被鎖於港內,有士兵守衛,竟然不見一條穿波逐浪,在江麵上航行。這是怎麽了?又非暗夜,天光都已經大亮了呀。難道說天候不對,快要刮風下雨了麽?瞧瞧天上,晴空萬裏,就不象啊……
衛展、李矩二人下了馬車,親自踱到渡口去探問——杜乂沒動,他身子骨太弱,從才上路就開始咳嗽,眾人都擔心他未必能夠平平安安地返迴關中,故此強令其在車中歇息。
召喚一名守港的小軍吏過來詢問。那軍吏見對麵二人冠服齊整,腰懸帶綬,知道是大戶人家子弟,同時還是品級不低的官員,自己肯定得罪不起,趕緊三兩步奔來麵前行禮,然後畢恭畢敬地迴答問題道:“上官有命,近日止渡,不許前往江北……”
衛展一皺眉頭:“卻是為何?”
軍吏說我也不清楚——“或雲羯奴有南下侵擾徐方之意,或雲江北盜賊橫行,總之為保建康安泰,近日片帆不得渡江。”
李矩瞪眼喝道:“真正胡言亂語!”他雖然不肯跟著裴該到江北去,但二人間也經常有書信往來,知道裴該把徐州治理得不錯——虞胤、庾冰迴來也是這麽說的——怎可能有大股盜賊,竟能使江南都得聞警訊?至於石勒,距離淮南尚且十萬八千裏呢,即便意圖南下,有必要現在就開始戒備嗎?
軍吏不敢反駁,隻是連連拱手,鞠躬如也,反複說明,自己隻是靠猜的,具體緣由並不清楚。
衛、李二人對視一眼,那意思:要麽咱們先迴去,等打聽清楚了再說?但好不容易出來一趟,終究心有不甘——這年月交通工具落後,況且江南多牛而少馬,行列中還有女眷和身子骨尚且不如女眷的杜乂,所以拖拖拉拉的,光從各自府邸進抵長江南岸,就已然花費了小半天的時間了,若然就此返迴,那今天就別想再走啦。
正在躑躅,忽然間衛展身後又邁步而出一個人來,笑吟吟走近那名小軍吏,一把就拉住了對方的手。軍吏才剛吃了一驚——這是什麽禮數了?忽然感覺到手掌心裏被塞進了一件涼涼的硬物,低頭略略一瞥,原來竟是一串黃燦燦的五銖錢。
那人手扯著軍吏,前往避人處對談了幾句,這才返迴來向衛、李二人稟報——此人非他,正是裴該的族兄裴嗣。
裴嗣乃是仕蜀為光祿勳的裴儁之後,其家本居洛陽,後來南渡依附衛氏,跟著衛氏找到裴該,算是認了祖,歸了宗。裴嗣、裴常父子本無遠誌,光想在江南做個小地主,況且裴該也並沒有專門寫信來召喚他們——裴該根本就沒把這倆同族放在眼中——所以不走,這迴不過是奉了東海太妃裴氏之命,前來相送衛、李、杜三家親眷而已。
裴嗣此人未必有多精明,但因為出身關係——他前半輩子就幾乎沒能沾上聞喜本家的光,等若寒門——比較善於跟中下層人等打交道,於是一串“吉錢”塞過去,扯著軍吏嘀咕了少頃,迴來就向衛展、李矩匯報,說具體緣由,我終於打聽出來了。
裴嗣這會兒已經把臉給沉下來了,不再是方才那副笑語宴宴的神情,他壓低聲音說:“近日聽聞裴、祖二公已收複中原,陸續有僑客北歸,對於建康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啊。故此彼等前數日便得琅琊王令,寒門可縱,大家不許渡江。至於今日,片帆不舉,恐怕是專為攔阻貴家——貴家終究是家兄(他雖然年歲比裴該大,但一直稱唿裴該為兄)親眷,不便攔阻,便幹脆鎖江止渡,想使君等知難而退……”
李矩勃然大怒道:“豈有此理,我等已辭在江東的職司,隻求返鄉,豈有鎖江而阻行之理啊?此必庾元規妄宣王命也!”
——————————
江左政權當中,王導王茂弘實際執政,他名望甚高,人皆讚其“虛己求賢,竭誠奉國”,譽之為“江左管夷吾”。然而王導所處的政治環境是非常複雜而惡劣的,僑客與土著之間的爭鬥,以及僑客之間、土著之間、世庶之間、文武之間的種種矛盾,全都如同亂麻一般糾結纏繞在一起,即便王茂弘也不可能徹底理清頭緒,遑論平衡各方利益,使人人都滿意了。那麽一旦王導做錯了事,或者被某一階層認為是做錯了事,人設會不會瞬間崩塌呢?倒也未必,因為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疏導仇恨和壓力的孔道,那就是——庾亮庾元規。
潁川庾氏終究隻是二流家族,跟琅琊王氏根本無從相提並論,而庾亮本人年紀又輕,做事容易衝動,加上整天板著張死人臉,一副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架勢,幾乎天生就是吸引仇恨的體質。庾元規為了穩定江左政權,平衡世族利益,殫精竭慮,辛苦操勞,但是沒用,除了王、周等一等高門外,誰都難免會有利益受損的時候,而一旦利益受損,或者僅僅是難以滿足奢望,就自然而然地會繞過王茂弘,盡皆歸謗於庾元規了。
在原本的曆史上,大約十年之後,庾亮奉命前往蕪湖去會見王敦。王處仲與之交談良久,竟然脫口而出:“庾元規賢於裴頠遠矣!”由此可見兩點:一,庾亮實有賢才、奇能;二,若不深入跟他接觸,沒人能夠看得清這一點……
故此以庾亮的性情、能力而言,是很好的輔佐之吏,但並非宰相之才——太容易樹敵了——一旦權力超出於王導之上,必然禍國。在原本的曆史上,好在前期有王導能夠勉強約束他,後期輪到郗鑒來扯他的籠頭,雖然事事相左,其實反倒保護了庾元規,使他終得好死。
拉迴來說,在衛展這些被隔絕於建康政權核心之外的士人看來,王導雖然不用我等,也一直都還是客客氣氣的啊,肯於折節下交,禮賢下士,所以暗地裏進讒,攛掇他提防、壓製我等的,一定是庾亮沒跑了!至於今日被阻江岸,那也必然是庾亮對琅琊大王進了什麽讒言,才會施此惡政!
李矩當場就躥了,打算領著家丁直接殺散守渡的官兵,搶奪船隻。衛展和裴嗣父子趕緊攔阻,說我等尚在建康,實不宜魯莽行事啊——還當從長計議。
幾個人轉身來到杜乂的車旁,叫上杜安卿一起商議。裴嗣建議道:“可歸謁東海太妃,請其致意琅琊大王,去此亂命,使君等可以順利渡江。”杜乂也說:“我當請舍妹往求西陽大王……且此事若真是庾元規進讒所致,當請西陽大王召集友朋,上書彈劾,否則豈能解我等心頭之恨呢?!”
——————————
眾人皆願歸謗於庾亮,其實未必所有“惡政”都是他的鍋。不過衛展等人這迴倒是猜對了,請令封鎖渡口的,確實正是庾元規。
當晚,王導特意把庾亮召入府中商議,說你此舉並非良策啊。庾亮苦笑著一攤手:“舍此之外,安有良策?”
頓了一頓,便即詳細剖析給王導聽:“我等南來,篳路藍縷,始得今日之局麵,揚、荊、江、湘乃至交、廣,大略平定,假以時日,必能發威武之師,一舉克複中原。然而在此之前,實應先彌合僑客與土著之間的矛盾,使其戮力同心,共謀國事。建康之政,譬如天平,若重其一端,必然傾覆。而今僑客多聞風北歸,南貉也由此妄生異心,倘若不加遏製,恐怕政令將亂,實力大損……”
王導歎了口氣,說你這話倒也沒錯——“近日便常聞有江南士人雲:‘中原既複,僑客胡不歸,尚淹留蔽邑,而圖我資供?’”其實他在這話裏改了幾個詞兒,南人原本說的是:“中原既複,北傖胡不歸,尚淹留蔽邑,謀奪我衣食?”
然而王導隨即就說了,此亦無可奈何之事——“落葉歸根,人皆思鄉,常情常理——難道元規便不想望潁川麽?隻為我等受琅琊大王厚恩,乃欲保之安定江左,不忍背之也。然而南渡士庶正多,未必人人皆懷忠悃之心,亦未必人人皆得大王青睞,與其坐此與南人齟齬,不如……彼等欲歸,便允其歸好了。”
庾亮說這可不成——“所謂‘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今若允一家北歸,則難免百家躊躇,假以時日,即‘百二掾’中,未必無人滋生妄念。到時候大王駕前空虛,南貉趁機而入,止憑王公與我等區區數人,恐怕無力擎天哪!”
王導想了一想,突然間轉換話題,對庾亮說:“元規,昔日使裴、祖北伐,可曾預料到彼等能夠克複洛陽,甚至往執長安之政麽?”
庾亮聞言,不禁有些狼狽,隻好微微苦笑:“不曾想過……”
王導笑一笑:“是知天下大勢,非卿與我二人所盡能把控;宇內智者,亦非卿與我所可盡睹——卿勿過度自信。譬若汪洋橫肆,誰能熟知八風所向?今雖南風,或許頃刻便將變為北風,唯有順風而行,由天之命,始可遠航,否則船隻必然傾覆。
“今裴、祖已脫我等掌握,長安之政反更穩固,消長之勢如此,非人力所可強逆。倘若強逆,非止為卿召禍,對於大王也並非好事啊。”
庾亮搖一搖頭:“即便知其不可為,亦不得不為之,且今若不為,恐怕將更難為。”湊近一些,壓低聲音對王導說:“王公且思,今裴文約既執國政,倘若請天子詔,命諸王歸藩,我等又將如何應對啊?大王何以自處?”
王導聞言,不禁大驚失色——“這倒確實不可不慮!”
庾亮說對嘛——“今中原士庶,半在江東,若我等能夠徐徐鎮撫之、訓導之,使皆歸心於大王,則裴、祖在中原亦無可如何。若允彼等北歸,則是自弱我勢,而強裴、祖之力,逮朝廷盡脫困厄,根基牢固,又豈容大王久鎮江南?如此一來,我等數年之功,俱化流水,且大王不離建康,恐致違命之伐——昔日長安不能威脅江左,我等尚可敷衍,今日則未必,若許僑客北還,異日將更危殆——而大王若離建康,隻恐有性命之虞。
“有一言僭越,本不當言,王公勿怪——司馬家骨肉相殘之事,難道我等還見得少麽?”
王導低垂著頭,良久沉吟不語。
就聽庾亮繼續說道:“如今唯有暫時阻止各家北渡,遣一介使,前往長安,去探問裴文約心意——亮願請命為此。若裴某能允大王久鎮江南,還則罷了,否則這南渡各家,便是我等手中的人質!今尊兄大軍虎踞江上,北地胡寇尚未殄滅,再有數家為質,則數歲之間,裴、祖必不敢正眼以覷江東。我等由此方可徐徐積聚,與之抗衡。江左能否自保,大王是否無恙,我等誌向得失,今日誠乃危厄之際——我不得已出此下策,還望王公勿疑。”
兩個人一直聊到很晚,庾亮最終說服了王導。不過最關鍵的是,庾亮表態,說:“朝野怨言,亮一以當之,王公可假稱病,權當不知,亦不必讚同,隻請切勿從中作梗便可。”王導聽他把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不禁長歎一聲:“由卿便是。”算了,這事兒我不管啦。
庾亮站起身來,深深一揖,告辭而出。他前腳才出門,王導長子王悅後腳就從屏風後麵繞將出來,朝自己父親深深一揖,問道:“阿爹何以如此放縱庾元規啊?庾某此舉,必召朝野側目,上下撻伐,誠恐連累阿爹。”
王導微微苦笑道:“元規方不顧死生,甘冒矢石而前,我為其薦主,又豈可強牽之使退啊?”說著話歎了口氣:“唉,元規至剛,臨事不知退避,我誠不知其死所矣……”
那邊庾亮才剛邁出王府大門,忽然一輛馬車從暗影裏緩緩馳出,車上之人遠遠地便叫:“庾元規?”
“正是庾亮。”
“大王有詔,庾亮矯命鎖江,著即拿下,交付有司訊問!”
衛展、李矩二人下了馬車,親自踱到渡口去探問——杜乂沒動,他身子骨太弱,從才上路就開始咳嗽,眾人都擔心他未必能夠平平安安地返迴關中,故此強令其在車中歇息。
召喚一名守港的小軍吏過來詢問。那軍吏見對麵二人冠服齊整,腰懸帶綬,知道是大戶人家子弟,同時還是品級不低的官員,自己肯定得罪不起,趕緊三兩步奔來麵前行禮,然後畢恭畢敬地迴答問題道:“上官有命,近日止渡,不許前往江北……”
衛展一皺眉頭:“卻是為何?”
軍吏說我也不清楚——“或雲羯奴有南下侵擾徐方之意,或雲江北盜賊橫行,總之為保建康安泰,近日片帆不得渡江。”
李矩瞪眼喝道:“真正胡言亂語!”他雖然不肯跟著裴該到江北去,但二人間也經常有書信往來,知道裴該把徐州治理得不錯——虞胤、庾冰迴來也是這麽說的——怎可能有大股盜賊,竟能使江南都得聞警訊?至於石勒,距離淮南尚且十萬八千裏呢,即便意圖南下,有必要現在就開始戒備嗎?
軍吏不敢反駁,隻是連連拱手,鞠躬如也,反複說明,自己隻是靠猜的,具體緣由並不清楚。
衛、李二人對視一眼,那意思:要麽咱們先迴去,等打聽清楚了再說?但好不容易出來一趟,終究心有不甘——這年月交通工具落後,況且江南多牛而少馬,行列中還有女眷和身子骨尚且不如女眷的杜乂,所以拖拖拉拉的,光從各自府邸進抵長江南岸,就已然花費了小半天的時間了,若然就此返迴,那今天就別想再走啦。
正在躑躅,忽然間衛展身後又邁步而出一個人來,笑吟吟走近那名小軍吏,一把就拉住了對方的手。軍吏才剛吃了一驚——這是什麽禮數了?忽然感覺到手掌心裏被塞進了一件涼涼的硬物,低頭略略一瞥,原來竟是一串黃燦燦的五銖錢。
那人手扯著軍吏,前往避人處對談了幾句,這才返迴來向衛、李二人稟報——此人非他,正是裴該的族兄裴嗣。
裴嗣乃是仕蜀為光祿勳的裴儁之後,其家本居洛陽,後來南渡依附衛氏,跟著衛氏找到裴該,算是認了祖,歸了宗。裴嗣、裴常父子本無遠誌,光想在江南做個小地主,況且裴該也並沒有專門寫信來召喚他們——裴該根本就沒把這倆同族放在眼中——所以不走,這迴不過是奉了東海太妃裴氏之命,前來相送衛、李、杜三家親眷而已。
裴嗣此人未必有多精明,但因為出身關係——他前半輩子就幾乎沒能沾上聞喜本家的光,等若寒門——比較善於跟中下層人等打交道,於是一串“吉錢”塞過去,扯著軍吏嘀咕了少頃,迴來就向衛展、李矩匯報,說具體緣由,我終於打聽出來了。
裴嗣這會兒已經把臉給沉下來了,不再是方才那副笑語宴宴的神情,他壓低聲音說:“近日聽聞裴、祖二公已收複中原,陸續有僑客北歸,對於建康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啊。故此彼等前數日便得琅琊王令,寒門可縱,大家不許渡江。至於今日,片帆不舉,恐怕是專為攔阻貴家——貴家終究是家兄(他雖然年歲比裴該大,但一直稱唿裴該為兄)親眷,不便攔阻,便幹脆鎖江止渡,想使君等知難而退……”
李矩勃然大怒道:“豈有此理,我等已辭在江東的職司,隻求返鄉,豈有鎖江而阻行之理啊?此必庾元規妄宣王命也!”
——————————
江左政權當中,王導王茂弘實際執政,他名望甚高,人皆讚其“虛己求賢,竭誠奉國”,譽之為“江左管夷吾”。然而王導所處的政治環境是非常複雜而惡劣的,僑客與土著之間的爭鬥,以及僑客之間、土著之間、世庶之間、文武之間的種種矛盾,全都如同亂麻一般糾結纏繞在一起,即便王茂弘也不可能徹底理清頭緒,遑論平衡各方利益,使人人都滿意了。那麽一旦王導做錯了事,或者被某一階層認為是做錯了事,人設會不會瞬間崩塌呢?倒也未必,因為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疏導仇恨和壓力的孔道,那就是——庾亮庾元規。
潁川庾氏終究隻是二流家族,跟琅琊王氏根本無從相提並論,而庾亮本人年紀又輕,做事容易衝動,加上整天板著張死人臉,一副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架勢,幾乎天生就是吸引仇恨的體質。庾元規為了穩定江左政權,平衡世族利益,殫精竭慮,辛苦操勞,但是沒用,除了王、周等一等高門外,誰都難免會有利益受損的時候,而一旦利益受損,或者僅僅是難以滿足奢望,就自然而然地會繞過王茂弘,盡皆歸謗於庾元規了。
在原本的曆史上,大約十年之後,庾亮奉命前往蕪湖去會見王敦。王處仲與之交談良久,竟然脫口而出:“庾元規賢於裴頠遠矣!”由此可見兩點:一,庾亮實有賢才、奇能;二,若不深入跟他接觸,沒人能夠看得清這一點……
故此以庾亮的性情、能力而言,是很好的輔佐之吏,但並非宰相之才——太容易樹敵了——一旦權力超出於王導之上,必然禍國。在原本的曆史上,好在前期有王導能夠勉強約束他,後期輪到郗鑒來扯他的籠頭,雖然事事相左,其實反倒保護了庾元規,使他終得好死。
拉迴來說,在衛展這些被隔絕於建康政權核心之外的士人看來,王導雖然不用我等,也一直都還是客客氣氣的啊,肯於折節下交,禮賢下士,所以暗地裏進讒,攛掇他提防、壓製我等的,一定是庾亮沒跑了!至於今日被阻江岸,那也必然是庾亮對琅琊大王進了什麽讒言,才會施此惡政!
李矩當場就躥了,打算領著家丁直接殺散守渡的官兵,搶奪船隻。衛展和裴嗣父子趕緊攔阻,說我等尚在建康,實不宜魯莽行事啊——還當從長計議。
幾個人轉身來到杜乂的車旁,叫上杜安卿一起商議。裴嗣建議道:“可歸謁東海太妃,請其致意琅琊大王,去此亂命,使君等可以順利渡江。”杜乂也說:“我當請舍妹往求西陽大王……且此事若真是庾元規進讒所致,當請西陽大王召集友朋,上書彈劾,否則豈能解我等心頭之恨呢?!”
——————————
眾人皆願歸謗於庾亮,其實未必所有“惡政”都是他的鍋。不過衛展等人這迴倒是猜對了,請令封鎖渡口的,確實正是庾元規。
當晚,王導特意把庾亮召入府中商議,說你此舉並非良策啊。庾亮苦笑著一攤手:“舍此之外,安有良策?”
頓了一頓,便即詳細剖析給王導聽:“我等南來,篳路藍縷,始得今日之局麵,揚、荊、江、湘乃至交、廣,大略平定,假以時日,必能發威武之師,一舉克複中原。然而在此之前,實應先彌合僑客與土著之間的矛盾,使其戮力同心,共謀國事。建康之政,譬如天平,若重其一端,必然傾覆。而今僑客多聞風北歸,南貉也由此妄生異心,倘若不加遏製,恐怕政令將亂,實力大損……”
王導歎了口氣,說你這話倒也沒錯——“近日便常聞有江南士人雲:‘中原既複,僑客胡不歸,尚淹留蔽邑,而圖我資供?’”其實他在這話裏改了幾個詞兒,南人原本說的是:“中原既複,北傖胡不歸,尚淹留蔽邑,謀奪我衣食?”
然而王導隨即就說了,此亦無可奈何之事——“落葉歸根,人皆思鄉,常情常理——難道元規便不想望潁川麽?隻為我等受琅琊大王厚恩,乃欲保之安定江左,不忍背之也。然而南渡士庶正多,未必人人皆懷忠悃之心,亦未必人人皆得大王青睞,與其坐此與南人齟齬,不如……彼等欲歸,便允其歸好了。”
庾亮說這可不成——“所謂‘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今若允一家北歸,則難免百家躊躇,假以時日,即‘百二掾’中,未必無人滋生妄念。到時候大王駕前空虛,南貉趁機而入,止憑王公與我等區區數人,恐怕無力擎天哪!”
王導想了一想,突然間轉換話題,對庾亮說:“元規,昔日使裴、祖北伐,可曾預料到彼等能夠克複洛陽,甚至往執長安之政麽?”
庾亮聞言,不禁有些狼狽,隻好微微苦笑:“不曾想過……”
王導笑一笑:“是知天下大勢,非卿與我二人所盡能把控;宇內智者,亦非卿與我所可盡睹——卿勿過度自信。譬若汪洋橫肆,誰能熟知八風所向?今雖南風,或許頃刻便將變為北風,唯有順風而行,由天之命,始可遠航,否則船隻必然傾覆。
“今裴、祖已脫我等掌握,長安之政反更穩固,消長之勢如此,非人力所可強逆。倘若強逆,非止為卿召禍,對於大王也並非好事啊。”
庾亮搖一搖頭:“即便知其不可為,亦不得不為之,且今若不為,恐怕將更難為。”湊近一些,壓低聲音對王導說:“王公且思,今裴文約既執國政,倘若請天子詔,命諸王歸藩,我等又將如何應對啊?大王何以自處?”
王導聞言,不禁大驚失色——“這倒確實不可不慮!”
庾亮說對嘛——“今中原士庶,半在江東,若我等能夠徐徐鎮撫之、訓導之,使皆歸心於大王,則裴、祖在中原亦無可如何。若允彼等北歸,則是自弱我勢,而強裴、祖之力,逮朝廷盡脫困厄,根基牢固,又豈容大王久鎮江南?如此一來,我等數年之功,俱化流水,且大王不離建康,恐致違命之伐——昔日長安不能威脅江左,我等尚可敷衍,今日則未必,若許僑客北還,異日將更危殆——而大王若離建康,隻恐有性命之虞。
“有一言僭越,本不當言,王公勿怪——司馬家骨肉相殘之事,難道我等還見得少麽?”
王導低垂著頭,良久沉吟不語。
就聽庾亮繼續說道:“如今唯有暫時阻止各家北渡,遣一介使,前往長安,去探問裴文約心意——亮願請命為此。若裴某能允大王久鎮江南,還則罷了,否則這南渡各家,便是我等手中的人質!今尊兄大軍虎踞江上,北地胡寇尚未殄滅,再有數家為質,則數歲之間,裴、祖必不敢正眼以覷江東。我等由此方可徐徐積聚,與之抗衡。江左能否自保,大王是否無恙,我等誌向得失,今日誠乃危厄之際——我不得已出此下策,還望王公勿疑。”
兩個人一直聊到很晚,庾亮最終說服了王導。不過最關鍵的是,庾亮表態,說:“朝野怨言,亮一以當之,王公可假稱病,權當不知,亦不必讚同,隻請切勿從中作梗便可。”王導聽他把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不禁長歎一聲:“由卿便是。”算了,這事兒我不管啦。
庾亮站起身來,深深一揖,告辭而出。他前腳才出門,王導長子王悅後腳就從屏風後麵繞將出來,朝自己父親深深一揖,問道:“阿爹何以如此放縱庾元規啊?庾某此舉,必召朝野側目,上下撻伐,誠恐連累阿爹。”
王導微微苦笑道:“元規方不顧死生,甘冒矢石而前,我為其薦主,又豈可強牽之使退啊?”說著話歎了口氣:“唉,元規至剛,臨事不知退避,我誠不知其死所矣……”
那邊庾亮才剛邁出王府大門,忽然一輛馬車從暗影裏緩緩馳出,車上之人遠遠地便叫:“庾元規?”
“正是庾亮。”
“大王有詔,庾亮矯命鎖江,著即拿下,交付有司訊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