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琨劉越石之所以能夠固守晉陽,抵禦胡兵圍攻將近十載,甚至還有餘力派遣劉演逾越太行,到臨漳附近去發展,主要就是依靠鮮卑拓跋部的外援。
劉越石撫安為長,控馭為短,所部良莠不齊,士兵戰鬥力始終提不上去,其實真要比較起來,劉演在臨漳的部隊素質還要更強一些,以一敵二,完全可以壓倒其叔父。胡兵多次攻打晉陽,劉琨都隻有勉強招架之功,而毫無還手之力,若非拓跋猗盧相助,他早就已經喪敗了——此前大意丟失晉陽,也是靠著拓跋鮮卑的援軍,才得以收複失地的。
那麽一旦拓跋鮮卑放棄對他的全力支持,甚至隻是兩屬於劉、王之間,估計晉陽的局勢都將岌岌可危。晉陽是臨漳的後盾,一旦喪失了晉陽,恐怕劉演在臨漳也難以存身。盧誌父考慮到,自己此番前往遼東,繞這麽一個大圈子,等再返迴臨漳的時候,往少裏說也得四五個月了,臨漳是不是還在劉演治下,實在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啊。
既然如此,自己迴去還有什麽意思嗎?不管是胡軍從西方攻來,還是羯賊棄盟南下,自己都免不了要和他們劉家綁在一起,玉石俱焚。他本人對功名很熱衷,但再熱衷也得有命去獲取才成,有五成機會便值得冒險,但若連五成機會都沒有呢?終究我又不是叔父盧諶,與劉氏並沒有什麽親戚關係,又何必為之效死?
好在自己孤身一人,無產業更無家眷在臨漳,說走隨時都能走。問題是要走到何處去?天下雖大,何處是我的容身之處?
似乎,跟著陶德前往徐州,是一條可以選擇的道路……
於路反複籌謀,尚未拿定主意,一行人便即抵達了遼東,在昌黎郡北四十裏外,找到了慕容鮮卑的王帳。慕容鮮卑之主也自稱大單於,名叫慕容廆,年近五旬,生得是人高馬大,須發濃密,英武不凡。拓跋頭呈上拓跋鮮卑的信物,以及王浚的書信——信中自然諸多承諾,比方說一旦破滅段部,願將其牧場全數奉送給慕容部——慕容廆大喜,當即擺下盛宴款待來賓。
盧誌父便與陶德商議,說已然到了遼東了,咱們應該可以閃人了吧?陶德前去詢問拓跋頭,拓跋頭笑笑說:“不必心急,且待我稟報慕容部大單於,派名向導,送汝等到玄菟去吧。”完了還拉著陶德的手說:“閣下的主人倘若果有北伐滅胡之意,將來說不定你我在戰陣上還能相遇,應當並肩奮戰,殺盡胡賊!”
這一路上,陶德自然也按照裴該的吩咐,給拓跋部鮮卑人灌了不少迷魂湯,自拓跋頭以下,聽了“空城計”等故事,自然全都對裴該衷心欽服。拓跋頭曾經說過:“我以為中國能戰者,隻有劉並州,想不到還一個裴徐州——若能得見英雄之麵,此生便不虛度!”
於是他前去向慕容廆請示,慕容廆不但當即派出了向導,還說:“裴玄菟未嚐謀麵,但其弟裴昌黎,向來與我為友。昔日那可惡的宇文悉獨官發兵侵擾,全靠了裴昌黎居中說和,才使我部未受大損。若有人要往玄菟去,還請幫忙傳話給裴昌黎,說我慕容部上下鹹感其德,若有使令,莫敢不遵。”
拓跋頭迴去對陶德一說,陶德才知道,敢情昌黎郡守也姓裴,還是玄菟郡守裴武的兄弟——是不是親兄弟就不清楚了。於是打問昌黎近還是玄菟近,向導指點著方位答道:“向南二百裏是昌黎,東行六百裏是玄菟。”
陶德歸心似箭,便與盧至父商議,說既然如此,咱們不如到昌黎去,把書信交給昌黎郡守,請他代傳給玄菟的裴武,這樣不是能省下很長一段路程麽?盧誌父自然也無異議。
可是他們料想不到,等巴巴地趕到昌黎,卻得到消息,因為裴武病重,所以郡守裴嶷脫離任所,跑到玄菟探望兄長去了——郡守離境,理論上不合製度,但天高皇帝遠,如今誰還能管得到遼東啊。無奈之下,二人隻得在慕容鮮卑部向導的引領下,再次東行。陶德很鬱悶,盧誌父也不禁苦笑道:“所謂‘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聖人早有明訓,我等不聽,乃至於此啊!”
——————————
河東聞喜裴氏天下高門,人丁繁盛,支係眾多,其中主支分為四房——東漢渡遼將軍、並州刺史裴曄生有二子,長男裴羲早夭,次男裴茂官至尚書令;裴茂五子,除末子裴綰無嗣外,其餘四子都已傳至重孫輩。
長房就是裴潛的後裔,人丁不蕃,目前隻剩下了裴該,還有他那位死活都沒人在意的庶堂兄裴憬。次房裴俊仕蜀,後裔就是滯留江東的裴嗣、裴常父子——這一支脫離祖居地太久,差一點兒就要被除籍了。
三房為裴徽的後裔,最是繁盛,僅僅裴徽的孫輩(與裴頠同輩),男男女女,或嫡或庶,加起來就有小二十人了,包括:裴苞、裴粹、裴盾、裴邵、裴憲、裴遐等等,以及東海王太妃和衛門裴氏——杜門裴氏,以及那位曾經到徐州來打過個晃的裴通,也都出於此支,但是要小一輩。
四房則為裴輯的後裔,目前兩孫——裴武、裴嶷——都在平州。
裴武字大君,大排行第二,已然年近六旬,垂垂老矣;其弟裴嶷字文冀,比長兄足足差了二十歲,是遺腹子,打小就是兄長養育長大的,裴武對於他來說,名為兄長,其實等若養父。
這位裴文冀為人公正廉明,且識權謀,中正品評很高,故此入仕之後是節節高升啊——先為中書侍郎,後改給事黃門郎,年未三十便得以出任滎陽太守。裴武就差得多了,掙紮到五十來歲,才被任命為玄菟太守。雖然同為太守,但玄菟郡在平州,當遼東極遠之地,怎麽能和滎陽這種腹心郡國相提並論呢?實話說,前途較好的官員,一般不會被派去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
裴武接詔,便待上路,在與兄弟裴嶷分手的時候,他流著眼淚說:“玄菟偏遠,我恐怕難以再歸故鄉了,到時候讓孩子們扶我靈柩而還,喪事一以委托賢弟……”裴嶷不勝唏噓,當即一咬牙關,下定決心,上奏請求轉遷為昌黎郡守。
昌黎郡就在玄菟君隔鄰,我到那裏,可以與兄長守望相助。雖說按律,郡國守相不得任意逾境,但我們兄弟倆偶爾跑到邊界線上碰一麵總沒人找碴兒吧?倘若將來兄長果有不諱,那我便當即辭職,親扶其靈柩返鄉——侄子們年歲還小,我不放心他們。
如此一來,裴氏主支四房便舉家遷往了遼東地區,包括裴武、裴嶷兄弟,還有下一輩的四個年輕人。其後“永嘉之亂”,懷帝被擄,然後湣帝繼位,兩個朝廷,也包括各方新建的行台,大家夥兒全都把平州那地方給忘了,就沒人想著另委官員,替迴裴氏兄弟,故此他們就任玄菟、昌黎,在地方是一呆就是將近十年。
裴武的身體本來就不大好,六十歲時突然間一病不起,裴嶷聞訊,心知兄長大限將至,也不管什麽朝廷律令了,當即撇下政事,離開昌黎,跑去裴武病榻前看顧。同樣守在裴武身邊的,還有他兩個兒子:裴開和裴湛——裴嶷也有二子,但到遼東後陸續夭折,膝下就此空虛。
裴武躺在病榻上,拉著裴嶷的手說:“我將阿湛過繼給賢弟為子如何?”
裴嶷搖搖頭:“阿兄有嗣,便如同愚弟有嗣一般,何必多此一舉呢?”
裴武喘了兩口粗氣,掙紮著問道:“本待死後,便命阿開等奉我靈柩返鄉,然而如今河東為胡虜所據,恐怕難以如願了……便於這玄菟郡內,擇一佳處,安葬我可也,賢弟還是迴昌黎去吧,得官不易,豈可輕棄?”
裴嶷苦笑道:“如此蠻荒之地的官吏,得之不足為喜,棄之亦不可惜。當年是為了守護兄長,愚弟才到平州來的,今若兄長有所不諱,這遠郡之守,不做也罷。”
裴武道:“都是為兄耽誤了賢弟啊……以賢弟之才,若在中原,九卿唾手可得……”
裴嶷擺擺手,阻止裴武繼續說下去:“逸民(裴頠)立朝,為奸佞所害;前聞正威(裴盾)亦亡於胡虜之手……中原板蕩,弟若在時,恐也難以保身,倒是隨兄來至遼東,才得苟全性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阿兄正不必自責。”
裴武於是就問了:“我死之後,賢弟若不欲再為昌黎守,待往哪裏安生?”
裴嶷尚未迴答,旁邊兒裴開插嘴說:“叔父素有大誌,自當效忠朝廷,以期驅逐胡虜,恢複中原,還我河東祖籍……若不為昌黎守,何以成事?難道去投那崔毖不成麽?”
崔毖是清河高門子弟,乃漢末名臣崔琰曾孫,同時也是王浚的妻舅。此前數月,王浚署之為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率領三千兵馬開到了平州州治襄平,召喚轄下各郡國守相前往謁見。裴武因病不能成行,裴嶷倒是去了一趟,順便還繞道探視了一迴兄長。
聽到裴開問起來,裴嶷不禁搖頭:“崔使君非忠臣也,不但不忠於朝廷,甚至不忠於王大司馬,彼來平州,恐怕是為了獨霸一隅,仿效當年公孫氏割據遼東。其實若真能保一境之平安,即便無力南下以複中原,嶷亦當襄助一臂,但與之言談,多誕妄不經之語,而實無經國理事之才,這般人物,遲早覆滅,安可輔之?襄平我是斷然不會再去的了……”
說完這幾句話,他略略沉吟少頃,然後以目掃視二侄,裴開、裴湛會意,便即告辭退出去了。裴嶷這才湊近裴武,壓低聲音說道:“弟有一事,請問阿兄。”
“你說吧。”
“弟聞中原各家,往往自保基業,不思進取,如王大司馬輩,更欲篡僭!如此下去,恐怕洛陽終不可複,國家終不可安,而我等欲歸故鄉,也成虛妄……弟之屬意,乃在鮮卑,阿兄以為如何?”
裴武一皺眉頭:“賢弟欲引鮮卑兵南下,以敵胡虜麽?”
裴嶷點點頭:“遼東慕容廆,弟曾見過一麵,雄姿英發,乃不世之才傑,而其諸子,亦多有可觀,若能輔之,使兼並各部,統合兵馬,南下滅胡,必不為難。然如今遼東段氏獨雄,弟也欲往覲段疾陸眷,看他是否雄誌更在慕容廆之上,及其諸子,是否能紹繼乃父之業……”
裴武搖頭勸道:“非我族類,其心叵測,就不怕前門拒狼,後門進虎麽?慕容廆青年時,也曾屢屢侵擾我境,後為武皇帝遣大軍擊退,方始臣服。如今中國之力再衰,就怕神器不落於胡虜之手,而反為鮮卑所竊!”
裴嶷苦笑道:“若人饑渴將死,即鴆毒也難拒卻,能多活一時,便是一時,日後之事,安能考慮得太過久遠?愚弟若能輔佐鮮卑,即便最終傾覆社稷,也上可報孝懷天子之恨,下可還我故鄉,重興家門。難道我堂堂聞喜顯族,便要永久蝸居於這偏遠、荒僻之地麽?”
裴武卻還是搖頭:“如此一來,即便能夠興旺家門,賢弟也難免落下千載罵名啊……”
裴嶷道:“阿兄,華夷之辨,不必太過分明。慕容氏之祖,據稱也是有熊氏之苗裔,夏、商之時,北入東胡,遂成鮮卑。弟若能導其返歸中原,成中國之主,又何來身後罵名?中行說、李陵之事,愚弟是斷不為的,阿兄不必擔憂。”
裴武輕輕歎了口氣:“且再商議……不,賢弟若是主意已定,我也不再多勸,還求為兄故後,多多看顧阿開、阿湛……”
裴嶷說那是當然的,阿兄你不必囑托——“弟當視二侄如己子,助其風光顯耀,以賡續我裴氏家門。”
正說著話呢,門外突然傳來裴開的聲音:“阿爹、叔父,有使者自幽州來,送來了景思叔父的書信。”
裴嶷微微一皺眉頭:“久不通音問,何以突然遣人送信來?難道是特為崔毖來招攬我兄弟麽?”
劉越石撫安為長,控馭為短,所部良莠不齊,士兵戰鬥力始終提不上去,其實真要比較起來,劉演在臨漳的部隊素質還要更強一些,以一敵二,完全可以壓倒其叔父。胡兵多次攻打晉陽,劉琨都隻有勉強招架之功,而毫無還手之力,若非拓跋猗盧相助,他早就已經喪敗了——此前大意丟失晉陽,也是靠著拓跋鮮卑的援軍,才得以收複失地的。
那麽一旦拓跋鮮卑放棄對他的全力支持,甚至隻是兩屬於劉、王之間,估計晉陽的局勢都將岌岌可危。晉陽是臨漳的後盾,一旦喪失了晉陽,恐怕劉演在臨漳也難以存身。盧誌父考慮到,自己此番前往遼東,繞這麽一個大圈子,等再返迴臨漳的時候,往少裏說也得四五個月了,臨漳是不是還在劉演治下,實在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啊。
既然如此,自己迴去還有什麽意思嗎?不管是胡軍從西方攻來,還是羯賊棄盟南下,自己都免不了要和他們劉家綁在一起,玉石俱焚。他本人對功名很熱衷,但再熱衷也得有命去獲取才成,有五成機會便值得冒險,但若連五成機會都沒有呢?終究我又不是叔父盧諶,與劉氏並沒有什麽親戚關係,又何必為之效死?
好在自己孤身一人,無產業更無家眷在臨漳,說走隨時都能走。問題是要走到何處去?天下雖大,何處是我的容身之處?
似乎,跟著陶德前往徐州,是一條可以選擇的道路……
於路反複籌謀,尚未拿定主意,一行人便即抵達了遼東,在昌黎郡北四十裏外,找到了慕容鮮卑的王帳。慕容鮮卑之主也自稱大單於,名叫慕容廆,年近五旬,生得是人高馬大,須發濃密,英武不凡。拓跋頭呈上拓跋鮮卑的信物,以及王浚的書信——信中自然諸多承諾,比方說一旦破滅段部,願將其牧場全數奉送給慕容部——慕容廆大喜,當即擺下盛宴款待來賓。
盧誌父便與陶德商議,說已然到了遼東了,咱們應該可以閃人了吧?陶德前去詢問拓跋頭,拓跋頭笑笑說:“不必心急,且待我稟報慕容部大單於,派名向導,送汝等到玄菟去吧。”完了還拉著陶德的手說:“閣下的主人倘若果有北伐滅胡之意,將來說不定你我在戰陣上還能相遇,應當並肩奮戰,殺盡胡賊!”
這一路上,陶德自然也按照裴該的吩咐,給拓跋部鮮卑人灌了不少迷魂湯,自拓跋頭以下,聽了“空城計”等故事,自然全都對裴該衷心欽服。拓跋頭曾經說過:“我以為中國能戰者,隻有劉並州,想不到還一個裴徐州——若能得見英雄之麵,此生便不虛度!”
於是他前去向慕容廆請示,慕容廆不但當即派出了向導,還說:“裴玄菟未嚐謀麵,但其弟裴昌黎,向來與我為友。昔日那可惡的宇文悉獨官發兵侵擾,全靠了裴昌黎居中說和,才使我部未受大損。若有人要往玄菟去,還請幫忙傳話給裴昌黎,說我慕容部上下鹹感其德,若有使令,莫敢不遵。”
拓跋頭迴去對陶德一說,陶德才知道,敢情昌黎郡守也姓裴,還是玄菟郡守裴武的兄弟——是不是親兄弟就不清楚了。於是打問昌黎近還是玄菟近,向導指點著方位答道:“向南二百裏是昌黎,東行六百裏是玄菟。”
陶德歸心似箭,便與盧至父商議,說既然如此,咱們不如到昌黎去,把書信交給昌黎郡守,請他代傳給玄菟的裴武,這樣不是能省下很長一段路程麽?盧誌父自然也無異議。
可是他們料想不到,等巴巴地趕到昌黎,卻得到消息,因為裴武病重,所以郡守裴嶷脫離任所,跑到玄菟探望兄長去了——郡守離境,理論上不合製度,但天高皇帝遠,如今誰還能管得到遼東啊。無奈之下,二人隻得在慕容鮮卑部向導的引領下,再次東行。陶德很鬱悶,盧誌父也不禁苦笑道:“所謂‘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聖人早有明訓,我等不聽,乃至於此啊!”
——————————
河東聞喜裴氏天下高門,人丁繁盛,支係眾多,其中主支分為四房——東漢渡遼將軍、並州刺史裴曄生有二子,長男裴羲早夭,次男裴茂官至尚書令;裴茂五子,除末子裴綰無嗣外,其餘四子都已傳至重孫輩。
長房就是裴潛的後裔,人丁不蕃,目前隻剩下了裴該,還有他那位死活都沒人在意的庶堂兄裴憬。次房裴俊仕蜀,後裔就是滯留江東的裴嗣、裴常父子——這一支脫離祖居地太久,差一點兒就要被除籍了。
三房為裴徽的後裔,最是繁盛,僅僅裴徽的孫輩(與裴頠同輩),男男女女,或嫡或庶,加起來就有小二十人了,包括:裴苞、裴粹、裴盾、裴邵、裴憲、裴遐等等,以及東海王太妃和衛門裴氏——杜門裴氏,以及那位曾經到徐州來打過個晃的裴通,也都出於此支,但是要小一輩。
四房則為裴輯的後裔,目前兩孫——裴武、裴嶷——都在平州。
裴武字大君,大排行第二,已然年近六旬,垂垂老矣;其弟裴嶷字文冀,比長兄足足差了二十歲,是遺腹子,打小就是兄長養育長大的,裴武對於他來說,名為兄長,其實等若養父。
這位裴文冀為人公正廉明,且識權謀,中正品評很高,故此入仕之後是節節高升啊——先為中書侍郎,後改給事黃門郎,年未三十便得以出任滎陽太守。裴武就差得多了,掙紮到五十來歲,才被任命為玄菟太守。雖然同為太守,但玄菟郡在平州,當遼東極遠之地,怎麽能和滎陽這種腹心郡國相提並論呢?實話說,前途較好的官員,一般不會被派去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
裴武接詔,便待上路,在與兄弟裴嶷分手的時候,他流著眼淚說:“玄菟偏遠,我恐怕難以再歸故鄉了,到時候讓孩子們扶我靈柩而還,喪事一以委托賢弟……”裴嶷不勝唏噓,當即一咬牙關,下定決心,上奏請求轉遷為昌黎郡守。
昌黎郡就在玄菟君隔鄰,我到那裏,可以與兄長守望相助。雖說按律,郡國守相不得任意逾境,但我們兄弟倆偶爾跑到邊界線上碰一麵總沒人找碴兒吧?倘若將來兄長果有不諱,那我便當即辭職,親扶其靈柩返鄉——侄子們年歲還小,我不放心他們。
如此一來,裴氏主支四房便舉家遷往了遼東地區,包括裴武、裴嶷兄弟,還有下一輩的四個年輕人。其後“永嘉之亂”,懷帝被擄,然後湣帝繼位,兩個朝廷,也包括各方新建的行台,大家夥兒全都把平州那地方給忘了,就沒人想著另委官員,替迴裴氏兄弟,故此他們就任玄菟、昌黎,在地方是一呆就是將近十年。
裴武的身體本來就不大好,六十歲時突然間一病不起,裴嶷聞訊,心知兄長大限將至,也不管什麽朝廷律令了,當即撇下政事,離開昌黎,跑去裴武病榻前看顧。同樣守在裴武身邊的,還有他兩個兒子:裴開和裴湛——裴嶷也有二子,但到遼東後陸續夭折,膝下就此空虛。
裴武躺在病榻上,拉著裴嶷的手說:“我將阿湛過繼給賢弟為子如何?”
裴嶷搖搖頭:“阿兄有嗣,便如同愚弟有嗣一般,何必多此一舉呢?”
裴武喘了兩口粗氣,掙紮著問道:“本待死後,便命阿開等奉我靈柩返鄉,然而如今河東為胡虜所據,恐怕難以如願了……便於這玄菟郡內,擇一佳處,安葬我可也,賢弟還是迴昌黎去吧,得官不易,豈可輕棄?”
裴嶷苦笑道:“如此蠻荒之地的官吏,得之不足為喜,棄之亦不可惜。當年是為了守護兄長,愚弟才到平州來的,今若兄長有所不諱,這遠郡之守,不做也罷。”
裴武道:“都是為兄耽誤了賢弟啊……以賢弟之才,若在中原,九卿唾手可得……”
裴嶷擺擺手,阻止裴武繼續說下去:“逸民(裴頠)立朝,為奸佞所害;前聞正威(裴盾)亦亡於胡虜之手……中原板蕩,弟若在時,恐也難以保身,倒是隨兄來至遼東,才得苟全性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阿兄正不必自責。”
裴武於是就問了:“我死之後,賢弟若不欲再為昌黎守,待往哪裏安生?”
裴嶷尚未迴答,旁邊兒裴開插嘴說:“叔父素有大誌,自當效忠朝廷,以期驅逐胡虜,恢複中原,還我河東祖籍……若不為昌黎守,何以成事?難道去投那崔毖不成麽?”
崔毖是清河高門子弟,乃漢末名臣崔琰曾孫,同時也是王浚的妻舅。此前數月,王浚署之為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率領三千兵馬開到了平州州治襄平,召喚轄下各郡國守相前往謁見。裴武因病不能成行,裴嶷倒是去了一趟,順便還繞道探視了一迴兄長。
聽到裴開問起來,裴嶷不禁搖頭:“崔使君非忠臣也,不但不忠於朝廷,甚至不忠於王大司馬,彼來平州,恐怕是為了獨霸一隅,仿效當年公孫氏割據遼東。其實若真能保一境之平安,即便無力南下以複中原,嶷亦當襄助一臂,但與之言談,多誕妄不經之語,而實無經國理事之才,這般人物,遲早覆滅,安可輔之?襄平我是斷然不會再去的了……”
說完這幾句話,他略略沉吟少頃,然後以目掃視二侄,裴開、裴湛會意,便即告辭退出去了。裴嶷這才湊近裴武,壓低聲音說道:“弟有一事,請問阿兄。”
“你說吧。”
“弟聞中原各家,往往自保基業,不思進取,如王大司馬輩,更欲篡僭!如此下去,恐怕洛陽終不可複,國家終不可安,而我等欲歸故鄉,也成虛妄……弟之屬意,乃在鮮卑,阿兄以為如何?”
裴武一皺眉頭:“賢弟欲引鮮卑兵南下,以敵胡虜麽?”
裴嶷點點頭:“遼東慕容廆,弟曾見過一麵,雄姿英發,乃不世之才傑,而其諸子,亦多有可觀,若能輔之,使兼並各部,統合兵馬,南下滅胡,必不為難。然如今遼東段氏獨雄,弟也欲往覲段疾陸眷,看他是否雄誌更在慕容廆之上,及其諸子,是否能紹繼乃父之業……”
裴武搖頭勸道:“非我族類,其心叵測,就不怕前門拒狼,後門進虎麽?慕容廆青年時,也曾屢屢侵擾我境,後為武皇帝遣大軍擊退,方始臣服。如今中國之力再衰,就怕神器不落於胡虜之手,而反為鮮卑所竊!”
裴嶷苦笑道:“若人饑渴將死,即鴆毒也難拒卻,能多活一時,便是一時,日後之事,安能考慮得太過久遠?愚弟若能輔佐鮮卑,即便最終傾覆社稷,也上可報孝懷天子之恨,下可還我故鄉,重興家門。難道我堂堂聞喜顯族,便要永久蝸居於這偏遠、荒僻之地麽?”
裴武卻還是搖頭:“如此一來,即便能夠興旺家門,賢弟也難免落下千載罵名啊……”
裴嶷道:“阿兄,華夷之辨,不必太過分明。慕容氏之祖,據稱也是有熊氏之苗裔,夏、商之時,北入東胡,遂成鮮卑。弟若能導其返歸中原,成中國之主,又何來身後罵名?中行說、李陵之事,愚弟是斷不為的,阿兄不必擔憂。”
裴武輕輕歎了口氣:“且再商議……不,賢弟若是主意已定,我也不再多勸,還求為兄故後,多多看顧阿開、阿湛……”
裴嶷說那是當然的,阿兄你不必囑托——“弟當視二侄如己子,助其風光顯耀,以賡續我裴氏家門。”
正說著話呢,門外突然傳來裴開的聲音:“阿爹、叔父,有使者自幽州來,送來了景思叔父的書信。”
裴嶷微微一皺眉頭:“久不通音問,何以突然遣人送信來?難道是特為崔毖來招攬我兄弟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