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這隊契丹士兵一邊追一邊叫罵,卻是不疾不緩,分明就是故意在玩逃跑之人。
逃跑之人騎在一匹黑馬之上,一邊哭喊求饒,一邊拚了命地奔逃,眼見著就要撞入宋使的儀仗之中。
“護衛”宋使的遼軍,立刻分出一支,向著逃命之人攔去。那逃命之人此時發覺不對,撥轉馬頭,想要向側跑,卻已經被遼軍截住了去路。
當著宋使的麵,一個遼軍悍卒拔出刀,直接砍下了那人的腦袋,還將沾著血的頭顱拎起,向著宋使這邊晃了晃。
鄭允中是個文官,看到這一幕,已經嚇得臉色慘白。
伴使蕭誌忠目光在童貫麵上掃過,發覺這個太監倒是神情如常,隻是略有些陰沉。
“南朝雖然無人,讓這太監領軍,但這太監倒有幾分膽氣。”蕭誌忠心中暗暗記住這事。
然後他又看向周銓,除了正副二使之外,周銓是他在宋國使臣中最關注者。
周銓的神情讓蕭誌忠愣了,原本以為這個少年郎,長得俊俏有如女子,見到這血腥一幕,定然是“花容失色”。
可周銓卻是在馬鐙上站起,一臉好奇地望著拎著頭顱的遼人軍士,同樣也看不到半點恐懼之色。
“這少年膽氣也足,隻不知是少年人習性,還是他真不畏懼!”蕭誌忠暗道。
“蕭貴使,這是……怎麽迴事?”緩過勁的鄭允中想到自己的職責,板著臉向蕭誌忠問道。
“我遣人問一下。”蕭誌忠裝作完全不知的模樣。
片刻之後,有一契丹人馳來,嘰哩咕嚕地說了一大堆,蕭誌忠笑道:“原來如此,是誅奸賊張孝傑後人。”
旁人不太清楚,鄭允中卻是神情一凜:“竟然是此人後裔!”
張孝傑原本是漢人,參加遼國科舉,極受賞識。其人與遼國權相耶律乙辛勾結,害死當今遼國皇帝耶律延禧之父母,耶律延禧也數度處於性命危亡之中。後來耶律延禧繼位,自然瘋狂報複,不但將已死了的張孝傑又扒出來剖棺戮屍,還將其家人都分賜給寵臣為奴。
此刻,遼人當著宋國使臣的麵,將張孝傑家人斬殺梟首,絕對不是意外,而是故意安排好的一出戲,分明就是要挫宋使銳氣。
他們的手段雖然有些低劣笨拙,可是效果卻是有的,宋國使臣,以文官居多,文臣的地位也遠高於護送的軍卒。故此一時間,宋人氣勢大沮,而遼國前來迎接的伴使則是氣焰大增。
這些遼人一邊大聲用契丹語議論,一邊對著宋使指指點點,當真是無禮至極。
“說起張孝傑,鄭貴使,有一事我不太明了,願向大使請教。”就在這時,蕭誌忠身旁一人開口了。
此人也是契丹貴族,但說得一口極流利的漢話,鄭允中此時心中不高興,隻是勉強笑道:“耶律貴人請講。”
宋遼兩國使者往來頻繁,互動之時,往往會為爭國威而辯,或者炫耀才學,或者展示智計。此前包拯、王安石、蘇轍等,皆有舊例。鄭允中被選來為正使,為人博學多才,剛剛被遼國挫了銳氣,此時聞得那耶律貴人說話,知道對方要挑釁,他有意扳迴一局,因此也就順水推舟。
那耶律貴人名為章奴,向來喜好漢族文化,頗有辯才,在契丹貴族當中,僅遜於耶律術者。他眯著眼睛,嘿然一笑:“我契丹雖是北國,頗慕中原文華,故此孔孟忠義之學,於我大遼盛行於世,張孝傑身為漢人,素習孔孟之學,卻行不忠不義之事,我不知此為孔孟之故,還是漢人之故?”
鄭允中聽得這裏,不覺啞然一笑,他正要答,看到周銓正騎馬迴來,心中猛然一動。
周銓在京中就以能言善辯著稱,或許讓這伶牙利齒的少年來應對,更能彰顯國威。
因此鄭允中徐徐說道:“此問易耳,我大宋十餘歲的少年孺子,便可以為耶律貴人解惑……周小郎,你且迴應遼使。”
周銓剛剛過來,還不知道前因後果,因此莫明其妙。等聽那耶律章奴重複了一遍之後,他也不禁笑了。
這分明就是用了詭辯術,預先將答案限定在兩個都折辱漢人的答案之內:張孝傑行不忠不義之事,要麽是你們漢人的文化不行,要麽是你們漢人不行。
但這種問題,怎麽能難得住鄭允中,分明是鄭允中有意借著自己之口,好生折辱氣焰囂張的遼人。
“你這孺子,為何發笑?”耶律章奴見他神情,非常不悅。
“耶律貴人隻怕讀書讀得少了,我在大宋,市井之民,猶且知曉《史記》與《晏子春秋》,若是耶律貴人讀過這書,便不會問此問題。”
那耶律章奴倒是看過史記,心中想來想去,卻不知道史記與今日之問有何關係。
“史記與晏子春秋載,晏子曾使楚國,楚王以齊人在楚為盜非難之,晏子以桔生淮南為桔、生淮北為橘應對。貴人欲學楚王,自取其辱,我實在憐憫貴人生於愚昧之地,不忍學晏子啊……”
我連侮辱你都不屑!
周銓這番話說出來之後,原本被對方當眾殺人弄得駭然的宋使隊伍,頓時氣勢一振。
宋國使臣們再看那些兇惡的契丹人,少了幾分畏懼,多了幾分不屑。
這是一種文化絕對優勢所帶來的優越感,在其之後,乃是四千載傳承延續之積澱!
耶律章奴被周銓這兩句噴得羞愧難當,他怒火上湧,手不自覺就摸到了刀上。
這些野蠻民族,雖然學得禮儀,算是開化,但若是禮儀不合心意,終究還是要動刀的。
隻不過他這手段,周銓卻不畏懼,隻是斜斜看著他。
耶律章奴厲聲道:“豎子嘴尖舌利,莫非想要在遼宋之間掀起戰事麽?”
此語一喝,宋人使臣露出擔憂之色,而鄭允中則是覺得喉嚨裏有些癢癢的,忍不住咳嗽起來。
便是童貫,一時之間,也不知道如何應對。
倒不是真怕遼宋發生戰爭,但若是應對不當,損害兩國關係,迴國之後,少不得要受掛落。
他們怕,有人不怕。
周銓本身就對官職沒有興趣,因此他陰陽怪氣地道:“喲嗬,原來大遼征伐之事,不是出自天子,而是出自陪臣!”
禮樂征伐之權,當然應屬於天子,周銓一句話,便讓剛才還怒發衝冠的耶律章奴啞了。
他不過是一個接待外交使節的陪臣,哪裏有資格決定兩國間的戰和,而且當今遼主耶律延禧雖然荒唐,卻極忌諱臣子們僭越,周銓這頂大帽子扣過去,必然會讓他很狼狽。
“哼!”
無可奈何之下,耶律章奴隻能哼一聲,然後撥馬快走。
“哈哈哈哈,周小郎做得好!”
本來對周銓不太待見的鄭允中,此時也不禁向他挑了一下大拇指。宋使盡皆笑了起來,身在敵國的緊張感,為之一空。
周銓自己心中明白,若是換作幾十年前,他如此逞口舌之利,少不得要吃些苦頭。
但是現在不同,遼國國力日衰,主昏臣亂,雖然還可以仗著舊日威風喝斥幾句,但實際上要與大宋開戰,他們打不起。
方才他們的對話,卻都被路邊的馬大郎聽到了耳內。
目送使團遠去之後,馬大郎眼中閃動著奇異的光芒。
“倒是我太小看了南國人物,鄭正使、童副使先不說,這個看起來輕佻的少年郎,竟然也是個腹內錦繡的!果然,我的決斷是對的,這燕雲之地,終究是漢家之土!”
“我漢人,果然是大氣運在身!”
馬大郎沉吟片刻,便跟著使節隊伍之後。
使節隊伍行經二百二十裏,抵達燕京,如同此前數次一般,他們被安排在燕京永平館。
這是專為招待宋國使臣而設的館驛,偶爾當遼帝來燕京時,也充當貴族大臣們的會館。原本此處應是防備森嚴,但是因為宋遼兩國長時間和平,而且現在的遼帝又比較荒唐,政務廢馳,所以周銓在住下之後,還尋了個機會,溜出了永寧館。
“狄叔果然厲害,他們絲毫不曾發覺!”
溜出來的還有充作隨從的狄江、武陽二人,周銓遠遠迴望了一眼會館,向狄江挑了挑大拇指。
他是真心佩服,這一路上一個多月的行程,周銓跟著狄江學了不少本領,無論是騎術,還是相馬、養馬之術。他騎紫騮馬北來,雖然帶有備馬,可紫騮馬經過這麽長的跋涉,依然很強壯,幾乎沒有掉膘,就是狄江的功勞。
“嘿嘿,這不算什麽,我在河湟,曾經混入西賊的鐵鷂子之中,那一次脫身才是萬幸!”狄江得意洋洋地道。
燕京的街道,比起汴京要差得多,甚至就連大名府都比不上。
這裏居住的多是漢人,但也有大量的契丹、奚、女真等人。因為是遼國重城的緣故,還算是人口眾多,街頭巷尾,頗為熱鬧。
周銓在周圍轉了幾圈,他不敢離得太遠,便又往迴走,但眼見快到永寧館時,他“咦”了一聲。
在他麵前,馬大郎換了身衣裳,打扮成契丹人模樣,正與數人於街邊談笑。看到他時,那馬大郎麵色微變,有意偏開臉,似乎是不想讓他認出。
周銓雖然有點人臉識別困難,可兩天前才見的人,他倒不會忘掉,更何況與馬大郎說話的,正是永寧館中的遼國官吏。
這隊契丹士兵一邊追一邊叫罵,卻是不疾不緩,分明就是故意在玩逃跑之人。
逃跑之人騎在一匹黑馬之上,一邊哭喊求饒,一邊拚了命地奔逃,眼見著就要撞入宋使的儀仗之中。
“護衛”宋使的遼軍,立刻分出一支,向著逃命之人攔去。那逃命之人此時發覺不對,撥轉馬頭,想要向側跑,卻已經被遼軍截住了去路。
當著宋使的麵,一個遼軍悍卒拔出刀,直接砍下了那人的腦袋,還將沾著血的頭顱拎起,向著宋使這邊晃了晃。
鄭允中是個文官,看到這一幕,已經嚇得臉色慘白。
伴使蕭誌忠目光在童貫麵上掃過,發覺這個太監倒是神情如常,隻是略有些陰沉。
“南朝雖然無人,讓這太監領軍,但這太監倒有幾分膽氣。”蕭誌忠心中暗暗記住這事。
然後他又看向周銓,除了正副二使之外,周銓是他在宋國使臣中最關注者。
周銓的神情讓蕭誌忠愣了,原本以為這個少年郎,長得俊俏有如女子,見到這血腥一幕,定然是“花容失色”。
可周銓卻是在馬鐙上站起,一臉好奇地望著拎著頭顱的遼人軍士,同樣也看不到半點恐懼之色。
“這少年膽氣也足,隻不知是少年人習性,還是他真不畏懼!”蕭誌忠暗道。
“蕭貴使,這是……怎麽迴事?”緩過勁的鄭允中想到自己的職責,板著臉向蕭誌忠問道。
“我遣人問一下。”蕭誌忠裝作完全不知的模樣。
片刻之後,有一契丹人馳來,嘰哩咕嚕地說了一大堆,蕭誌忠笑道:“原來如此,是誅奸賊張孝傑後人。”
旁人不太清楚,鄭允中卻是神情一凜:“竟然是此人後裔!”
張孝傑原本是漢人,參加遼國科舉,極受賞識。其人與遼國權相耶律乙辛勾結,害死當今遼國皇帝耶律延禧之父母,耶律延禧也數度處於性命危亡之中。後來耶律延禧繼位,自然瘋狂報複,不但將已死了的張孝傑又扒出來剖棺戮屍,還將其家人都分賜給寵臣為奴。
此刻,遼人當著宋國使臣的麵,將張孝傑家人斬殺梟首,絕對不是意外,而是故意安排好的一出戲,分明就是要挫宋使銳氣。
他們的手段雖然有些低劣笨拙,可是效果卻是有的,宋國使臣,以文官居多,文臣的地位也遠高於護送的軍卒。故此一時間,宋人氣勢大沮,而遼國前來迎接的伴使則是氣焰大增。
這些遼人一邊大聲用契丹語議論,一邊對著宋使指指點點,當真是無禮至極。
“說起張孝傑,鄭貴使,有一事我不太明了,願向大使請教。”就在這時,蕭誌忠身旁一人開口了。
此人也是契丹貴族,但說得一口極流利的漢話,鄭允中此時心中不高興,隻是勉強笑道:“耶律貴人請講。”
宋遼兩國使者往來頻繁,互動之時,往往會為爭國威而辯,或者炫耀才學,或者展示智計。此前包拯、王安石、蘇轍等,皆有舊例。鄭允中被選來為正使,為人博學多才,剛剛被遼國挫了銳氣,此時聞得那耶律貴人說話,知道對方要挑釁,他有意扳迴一局,因此也就順水推舟。
那耶律貴人名為章奴,向來喜好漢族文化,頗有辯才,在契丹貴族當中,僅遜於耶律術者。他眯著眼睛,嘿然一笑:“我契丹雖是北國,頗慕中原文華,故此孔孟忠義之學,於我大遼盛行於世,張孝傑身為漢人,素習孔孟之學,卻行不忠不義之事,我不知此為孔孟之故,還是漢人之故?”
鄭允中聽得這裏,不覺啞然一笑,他正要答,看到周銓正騎馬迴來,心中猛然一動。
周銓在京中就以能言善辯著稱,或許讓這伶牙利齒的少年來應對,更能彰顯國威。
因此鄭允中徐徐說道:“此問易耳,我大宋十餘歲的少年孺子,便可以為耶律貴人解惑……周小郎,你且迴應遼使。”
周銓剛剛過來,還不知道前因後果,因此莫明其妙。等聽那耶律章奴重複了一遍之後,他也不禁笑了。
這分明就是用了詭辯術,預先將答案限定在兩個都折辱漢人的答案之內:張孝傑行不忠不義之事,要麽是你們漢人的文化不行,要麽是你們漢人不行。
但這種問題,怎麽能難得住鄭允中,分明是鄭允中有意借著自己之口,好生折辱氣焰囂張的遼人。
“你這孺子,為何發笑?”耶律章奴見他神情,非常不悅。
“耶律貴人隻怕讀書讀得少了,我在大宋,市井之民,猶且知曉《史記》與《晏子春秋》,若是耶律貴人讀過這書,便不會問此問題。”
那耶律章奴倒是看過史記,心中想來想去,卻不知道史記與今日之問有何關係。
“史記與晏子春秋載,晏子曾使楚國,楚王以齊人在楚為盜非難之,晏子以桔生淮南為桔、生淮北為橘應對。貴人欲學楚王,自取其辱,我實在憐憫貴人生於愚昧之地,不忍學晏子啊……”
我連侮辱你都不屑!
周銓這番話說出來之後,原本被對方當眾殺人弄得駭然的宋使隊伍,頓時氣勢一振。
宋國使臣們再看那些兇惡的契丹人,少了幾分畏懼,多了幾分不屑。
這是一種文化絕對優勢所帶來的優越感,在其之後,乃是四千載傳承延續之積澱!
耶律章奴被周銓這兩句噴得羞愧難當,他怒火上湧,手不自覺就摸到了刀上。
這些野蠻民族,雖然學得禮儀,算是開化,但若是禮儀不合心意,終究還是要動刀的。
隻不過他這手段,周銓卻不畏懼,隻是斜斜看著他。
耶律章奴厲聲道:“豎子嘴尖舌利,莫非想要在遼宋之間掀起戰事麽?”
此語一喝,宋人使臣露出擔憂之色,而鄭允中則是覺得喉嚨裏有些癢癢的,忍不住咳嗽起來。
便是童貫,一時之間,也不知道如何應對。
倒不是真怕遼宋發生戰爭,但若是應對不當,損害兩國關係,迴國之後,少不得要受掛落。
他們怕,有人不怕。
周銓本身就對官職沒有興趣,因此他陰陽怪氣地道:“喲嗬,原來大遼征伐之事,不是出自天子,而是出自陪臣!”
禮樂征伐之權,當然應屬於天子,周銓一句話,便讓剛才還怒發衝冠的耶律章奴啞了。
他不過是一個接待外交使節的陪臣,哪裏有資格決定兩國間的戰和,而且當今遼主耶律延禧雖然荒唐,卻極忌諱臣子們僭越,周銓這頂大帽子扣過去,必然會讓他很狼狽。
“哼!”
無可奈何之下,耶律章奴隻能哼一聲,然後撥馬快走。
“哈哈哈哈,周小郎做得好!”
本來對周銓不太待見的鄭允中,此時也不禁向他挑了一下大拇指。宋使盡皆笑了起來,身在敵國的緊張感,為之一空。
周銓自己心中明白,若是換作幾十年前,他如此逞口舌之利,少不得要吃些苦頭。
但是現在不同,遼國國力日衰,主昏臣亂,雖然還可以仗著舊日威風喝斥幾句,但實際上要與大宋開戰,他們打不起。
方才他們的對話,卻都被路邊的馬大郎聽到了耳內。
目送使團遠去之後,馬大郎眼中閃動著奇異的光芒。
“倒是我太小看了南國人物,鄭正使、童副使先不說,這個看起來輕佻的少年郎,竟然也是個腹內錦繡的!果然,我的決斷是對的,這燕雲之地,終究是漢家之土!”
“我漢人,果然是大氣運在身!”
馬大郎沉吟片刻,便跟著使節隊伍之後。
使節隊伍行經二百二十裏,抵達燕京,如同此前數次一般,他們被安排在燕京永平館。
這是專為招待宋國使臣而設的館驛,偶爾當遼帝來燕京時,也充當貴族大臣們的會館。原本此處應是防備森嚴,但是因為宋遼兩國長時間和平,而且現在的遼帝又比較荒唐,政務廢馳,所以周銓在住下之後,還尋了個機會,溜出了永寧館。
“狄叔果然厲害,他們絲毫不曾發覺!”
溜出來的還有充作隨從的狄江、武陽二人,周銓遠遠迴望了一眼會館,向狄江挑了挑大拇指。
他是真心佩服,這一路上一個多月的行程,周銓跟著狄江學了不少本領,無論是騎術,還是相馬、養馬之術。他騎紫騮馬北來,雖然帶有備馬,可紫騮馬經過這麽長的跋涉,依然很強壯,幾乎沒有掉膘,就是狄江的功勞。
“嘿嘿,這不算什麽,我在河湟,曾經混入西賊的鐵鷂子之中,那一次脫身才是萬幸!”狄江得意洋洋地道。
燕京的街道,比起汴京要差得多,甚至就連大名府都比不上。
這裏居住的多是漢人,但也有大量的契丹、奚、女真等人。因為是遼國重城的緣故,還算是人口眾多,街頭巷尾,頗為熱鬧。
周銓在周圍轉了幾圈,他不敢離得太遠,便又往迴走,但眼見快到永寧館時,他“咦”了一聲。
在他麵前,馬大郎換了身衣裳,打扮成契丹人模樣,正與數人於街邊談笑。看到他時,那馬大郎麵色微變,有意偏開臉,似乎是不想讓他認出。
周銓雖然有點人臉識別困難,可兩天前才見的人,他倒不會忘掉,更何況與馬大郎說話的,正是永寧館中的遼國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