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李沐也不想做聖人,逼李世民派兵出戰,是李沐的目的。
李沐知道,吐蕃如今羽翼未豐,鬆讚幹布還沒有想與大唐決戰的意思。
此次犯邊,最大的用意是試探大唐的態度和實力,當然,帶迴一個公主那是額外的收獲。
說來好笑,掠奪了鬆州、弘州兩州的財富,然後取其中一小部分,讓使者帶至長安,美其名曰——進貢。
而朝堂的肉食者們顯然是認同“進貢”這個詞的。
所以,李沐上疏一是逼李世民出兵,還有就是有惡心一下李世民的意思。
當李世民看過李沐奏疏,臉上陰沉得快要滴出水來。
他一言不發,將奏折扔給袁仁國。
袁仁國撿起一看,臉色一下蒼白起來,不敢宣讀。
李世民一拍龍案道:“沒什麽可隱晦的,念。”
袁仁國這才顫聲讀道:“臣泣聞吐蕃二十萬大軍寇我邊境,竟以此要挾朝廷尚公主……陛下一代聖君,當效仿堯舜禹湯,學秦皇漢武,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誌……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泱泱中華之主,豈能受城下之盟之辱?若陛下允準,臣願親率麾下勇士為先鋒,與吐蕃血戰至最後一人,縱死無憾矣。”
振聾發聵。
朝堂之上,所有的文武大臣都沉默了。
就算象長孫無忌這樣的主和之臣,也沉默了。
沒有人去指責李沐對上不敬。
這是諫書,凡以下諫上者,如禦史彈劾,都將三分說成十分,方可引起為君者注意。
李沐這是勸諫,言詞雖然激烈了些,可用意清晰,並無不妥之處。
朝堂之上,有些事可做不可明說,如果說穿了,就必須按規則辦,這是不變的定律。
就象貪官,無論你貪多少,隻要不被捅破,你就可以安然自處。
可要是捅破了,你就得認命。
這個時候,被李沐如此清晰地點破。
所有人都隻能按規則辦了。
就算長孫無忌不甘,也不敢在此時再力主議和了。
房玄齡最先改變,他走出隊列道:“吳王所奏,令人振聾發聵,臣為之前的愚昧向陛下請罪。”
在他之後,無數的官員走出隊列附議。
李世民就算心中對李沐恨得牙根癢癢,也撒不出氣來。
他知道,李沐這不是在請戰,而是在逼宮。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真讓李沐出戰,再讓他立下戰功,那他的聲望將會更高。
當天,李世民順應群臣的一致諫言,以神策衛大將軍李沂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左領軍將軍劉簡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兵、騎兵八萬人出擊吐蕃。
結果如李沐所料。
一個月後,李沂以一萬神策衛騎兵在鬆州以西的要塞外,正麵強攻,擊破吐蕃三萬大軍。
俘獲一千六百人,擊殺擊傷三千人之後。
鬆讚幹布大懼,隨即撤兵了。
可搞笑的是,吐蕃撤兵之後,鬆讚幹布第三次派人入長安,向李世民請婚。
仿佛魔怔了一般。
李世民已經獲得了戰場勝利,豈會再答應吐蕃?
於是,鬆讚幹布的請婚再一次被拒。
而李沐的這道奏折,被長安的臣民們交口稱頌,廣為流傳。
這讓朝堂上的有識之士們,心中暗暗有了一種期望。
隨著戰爭的又一次勝利,大唐天下的民亂因此而平息。
朝廷錢莊漸漸地將百姓的存銀兌付完畢。
百姓對皇帝和朝廷的怨恨也漸漸消散。
可數萬人鮮血的腥味依舊飄蕩在中原大地上空。
百姓們由此對朝廷錢莊自發地進行了抵製。
當然,如果沒有世家錢莊,那已經習慣了錢莊便利的人們恐怕無法抵製朝廷錢莊。
可有了另一種選擇,那麽抵製就成了必然。
世家錢莊因為有準備金和預先的準備,雖然遭遇擠兌,但並未引發民潮。
這反而使朝廷失去了懲治世家錢莊的借口。
所以此消彼長之後,世家錢莊幾乎囊括了大唐七成以上的錢莊業務。
這使得李世民不得不將韓仲良釋放,官複原職,重任民部尚書和掌管朝廷錢莊。
而韓仲良在出獄的當天,向李世民請求赴杭州,向李沐請教錢莊之事。
李世民允準,但在散朝之後,留韓仲良在承慶殿奏對了很久。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李世民自然明白李沐的用心險惡。
雖然世家錢莊一樣遭到擠兌,可世家錢莊卻沒有多少損失,反而從這次擠兌潮中汲取了最大的利益和份額。
這如果不是李沐的刻意安排,那就真見了鬼了。
李世民確實很忌憚李沐的能為,他不知道李沐究竟還有多少底牌在手裏。
可李世民沒有證據,自然無法去輕易動一個剛剛立下大功,又手中掌握數萬大軍的一方諸候。
和李沐一樣,李世民也在等待機會。
在李世民看來,時間是站在他這一邊的,畢竟他的手裏有數百州之地,而李沐僅僅隻有兩州。
時間一長,誰勝誰負,不言而喻。
但從此事上,李世民也清楚地認識到,真正能依靠的,還是隻有自己的小舅子長孫無忌。
於是,隻要是長孫無忌的諫言,李世民一律照準,恩寵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長孫無忌並未因李世民對他的恩寵,為自己爭得更高的爵位和官職。
反而在同僚麵前顯得更隨和、謙遜。
他在朝堂力薦封賞李沂。
於是,李世民下旨,因鬆州之功,冊封李沂為彭城郡公。
十三歲的李沂成為了大唐除皇族外,年齡最小的郡公。
一年連升九級,恐怕也隻有馬周可以與之相比了。
官員們的眼睛是雪亮了,李沐的失寵和李沂的得寵,明顯可以看出皇帝心中的取舍。
於是,李沂被眾臣們捧上了天。
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李沂漸漸地不再抵觸長孫無忌,並且漸漸與之來往密切起來。
這讓所有人無法理解。
甚至是楊氏也時常因此而責問李沂。
李家莊內的舊人更是常有怨言。
直至有一天,聚集起上千人一起南下,投奔李沐去了。
李沐知道,吐蕃如今羽翼未豐,鬆讚幹布還沒有想與大唐決戰的意思。
此次犯邊,最大的用意是試探大唐的態度和實力,當然,帶迴一個公主那是額外的收獲。
說來好笑,掠奪了鬆州、弘州兩州的財富,然後取其中一小部分,讓使者帶至長安,美其名曰——進貢。
而朝堂的肉食者們顯然是認同“進貢”這個詞的。
所以,李沐上疏一是逼李世民出兵,還有就是有惡心一下李世民的意思。
當李世民看過李沐奏疏,臉上陰沉得快要滴出水來。
他一言不發,將奏折扔給袁仁國。
袁仁國撿起一看,臉色一下蒼白起來,不敢宣讀。
李世民一拍龍案道:“沒什麽可隱晦的,念。”
袁仁國這才顫聲讀道:“臣泣聞吐蕃二十萬大軍寇我邊境,竟以此要挾朝廷尚公主……陛下一代聖君,當效仿堯舜禹湯,學秦皇漢武,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誌……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泱泱中華之主,豈能受城下之盟之辱?若陛下允準,臣願親率麾下勇士為先鋒,與吐蕃血戰至最後一人,縱死無憾矣。”
振聾發聵。
朝堂之上,所有的文武大臣都沉默了。
就算象長孫無忌這樣的主和之臣,也沉默了。
沒有人去指責李沐對上不敬。
這是諫書,凡以下諫上者,如禦史彈劾,都將三分說成十分,方可引起為君者注意。
李沐這是勸諫,言詞雖然激烈了些,可用意清晰,並無不妥之處。
朝堂之上,有些事可做不可明說,如果說穿了,就必須按規則辦,這是不變的定律。
就象貪官,無論你貪多少,隻要不被捅破,你就可以安然自處。
可要是捅破了,你就得認命。
這個時候,被李沐如此清晰地點破。
所有人都隻能按規則辦了。
就算長孫無忌不甘,也不敢在此時再力主議和了。
房玄齡最先改變,他走出隊列道:“吳王所奏,令人振聾發聵,臣為之前的愚昧向陛下請罪。”
在他之後,無數的官員走出隊列附議。
李世民就算心中對李沐恨得牙根癢癢,也撒不出氣來。
他知道,李沐這不是在請戰,而是在逼宮。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真讓李沐出戰,再讓他立下戰功,那他的聲望將會更高。
當天,李世民順應群臣的一致諫言,以神策衛大將軍李沂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左領軍將軍劉簡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兵、騎兵八萬人出擊吐蕃。
結果如李沐所料。
一個月後,李沂以一萬神策衛騎兵在鬆州以西的要塞外,正麵強攻,擊破吐蕃三萬大軍。
俘獲一千六百人,擊殺擊傷三千人之後。
鬆讚幹布大懼,隨即撤兵了。
可搞笑的是,吐蕃撤兵之後,鬆讚幹布第三次派人入長安,向李世民請婚。
仿佛魔怔了一般。
李世民已經獲得了戰場勝利,豈會再答應吐蕃?
於是,鬆讚幹布的請婚再一次被拒。
而李沐的這道奏折,被長安的臣民們交口稱頌,廣為流傳。
這讓朝堂上的有識之士們,心中暗暗有了一種期望。
隨著戰爭的又一次勝利,大唐天下的民亂因此而平息。
朝廷錢莊漸漸地將百姓的存銀兌付完畢。
百姓對皇帝和朝廷的怨恨也漸漸消散。
可數萬人鮮血的腥味依舊飄蕩在中原大地上空。
百姓們由此對朝廷錢莊自發地進行了抵製。
當然,如果沒有世家錢莊,那已經習慣了錢莊便利的人們恐怕無法抵製朝廷錢莊。
可有了另一種選擇,那麽抵製就成了必然。
世家錢莊因為有準備金和預先的準備,雖然遭遇擠兌,但並未引發民潮。
這反而使朝廷失去了懲治世家錢莊的借口。
所以此消彼長之後,世家錢莊幾乎囊括了大唐七成以上的錢莊業務。
這使得李世民不得不將韓仲良釋放,官複原職,重任民部尚書和掌管朝廷錢莊。
而韓仲良在出獄的當天,向李世民請求赴杭州,向李沐請教錢莊之事。
李世民允準,但在散朝之後,留韓仲良在承慶殿奏對了很久。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李世民自然明白李沐的用心險惡。
雖然世家錢莊一樣遭到擠兌,可世家錢莊卻沒有多少損失,反而從這次擠兌潮中汲取了最大的利益和份額。
這如果不是李沐的刻意安排,那就真見了鬼了。
李世民確實很忌憚李沐的能為,他不知道李沐究竟還有多少底牌在手裏。
可李世民沒有證據,自然無法去輕易動一個剛剛立下大功,又手中掌握數萬大軍的一方諸候。
和李沐一樣,李世民也在等待機會。
在李世民看來,時間是站在他這一邊的,畢竟他的手裏有數百州之地,而李沐僅僅隻有兩州。
時間一長,誰勝誰負,不言而喻。
但從此事上,李世民也清楚地認識到,真正能依靠的,還是隻有自己的小舅子長孫無忌。
於是,隻要是長孫無忌的諫言,李世民一律照準,恩寵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長孫無忌並未因李世民對他的恩寵,為自己爭得更高的爵位和官職。
反而在同僚麵前顯得更隨和、謙遜。
他在朝堂力薦封賞李沂。
於是,李世民下旨,因鬆州之功,冊封李沂為彭城郡公。
十三歲的李沂成為了大唐除皇族外,年齡最小的郡公。
一年連升九級,恐怕也隻有馬周可以與之相比了。
官員們的眼睛是雪亮了,李沐的失寵和李沂的得寵,明顯可以看出皇帝心中的取舍。
於是,李沂被眾臣們捧上了天。
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李沂漸漸地不再抵觸長孫無忌,並且漸漸與之來往密切起來。
這讓所有人無法理解。
甚至是楊氏也時常因此而責問李沂。
李家莊內的舊人更是常有怨言。
直至有一天,聚集起上千人一起南下,投奔李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