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體練力,力極則無不能及,今起以此成軍,號武卒,當橫行天下。”——吳起
這是張仲打開外練法的開篇第一句,來源於兵家二聖之一的吳起。
“吳起,是個厲害人物。”李煬一手拿著食物慢慢咀嚼,一邊隨口說道。“昔年,此人以五萬魏武卒,擊破惠公軍五十萬人。”
“幾乎滅了吾秦國。”
張仲知道這場戰役,也知道吳起因此把秦國打怕了,幾十年不敢攻魏。
“此人與武安君孰強孰弱?”張仲念頭一動,問出了一個千古難題。
這確實是個千古難題,便是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李煬,也顯得很難判斷,他猶豫了良久,說到。“若此時二人皆在,且分處秦魏兩國。”
仔細思量了好一會兒,李煬才再次開口。“各帥武卒銳士,勝負難料。”
“若各盡舉國之力,武安君必勝。”
張仲心中存疑,這畢竟是秦國,李煬所說不一定就是這個時代的完全看法,但這本來也與他無關,隻是閑聊而已,正準備問問功法的疑惑,卻聽見李煬再次開口。
“兵之道,勝負不止決於軍,決於將,更決於國。”
許是因為得了豹皮的緣故,李煬興致頗高,與張仲講到。“若士之戰,銳士比之武卒,確有少許差距,雙方兵法謀略亦無絕對高下,武安君也不敢輕言必勝。”
“倘若決勝於國力,就此時而言,魏不如秦之遠矣,以銖稱鎰,便是吳起複生,又能如何?”
張仲第一次聽到有人把人多欺負人少說的這麽文藝,且理直氣壯。
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原本就是如此,春秋無義戰,遑論戰國?
“受教了。”
“譬如長平之戰,其中詳細之處,汝叔公乃長平遺卒,當比吾更清楚。”李煬一邊吃著東西,一邊為張仲加深以銖稱鎰這個兵法思想的印象。
“吾便不講了。”
“但昔年趙國之敗,卻不止敗於將,更敗於政,敗於國。”
張仲來了興趣,將竹簡放在冬衣懷中,興致頗高的說道。“願聞其詳。”
“兵起而程敵,政不若者,勿與戰;食不若者,勿與久;敵眾勿為客。”李煬先是講了兵法,隨後,才對著張仲說起了自己對於長平之戰的看法。
“趙之政不若秦,而收上黨,貪利之戰,此一敗,其食不若秦,廉頗布防而久持,此二敗,趙之眾亦不若秦,括使軍而強擊,此敗三也。”
“武安君盡得此三者,莫說趙括,便是孫武,吳起在世,亦不能勝也。”
這是張仲來到秦國,第一次聽人講解兵法,可以說是深入淺出,極其好理解了,他暗暗將其記在心中,並對著這個友好到極點的賊曹掾問道。“敢問於賊掾,此出自何處?”
“商君之書。”
商君書,張仲暗暗記下,本想問問賊曹掾可不可以借給他看看,但轉念想到,書在這個時代,應該是很難得的東西,便不好開口。
李煬看出了張仲的心思,激勵了他一句。“此為商君書之戰法,他日汝若為官大夫,成百將之時,吾可借汝一觀。”
“多謝賊掾。”張仲內心鬆了一口氣,並後悔自己以前為啥不把孫子兵法,商君書,吳子兵法,尉繚子這些看個遍。
如果以前都看了的話,現在,不論去哪個國家,都能混個將軍當當,就算不能,混個軍事參謀,不也是美滋滋?
“凡戰法必本於政勝,政勝,則其民不爭,不爭則無以私意,以上為意;故王者之政,使民怯於邑鬥,而勇於寇戰;民習以力攻難,故輕死。”
“此則為吾等之責也。”
張仲想了好一會兒,才理解了李煬所說的意思,正了臉色答道。“繩民之以法,使其怯於私鬥,而勇於公戰,若仲為吏,必以此謹行。”
“很好。”李煬拍了拍張仲的肩膀,笑著說道。“那汝,不要忘了今日之言。”
“仲定不敢忘。”
李煬沉吟了一會兒,突然再次開口。“若吾未曾記錯,汝家累世為秦而戰?”
問這話是什麽意思?
查祖上根基嗎?
張仲念頭一轉,就想到了現代,一般這樣的問題,在現代,都是考公務員才勉強會遇到,所以......
“吾家累世為秦卒,公隨王齕將軍戰上黨,後受趙將夜襲,死於上黨城下;吾父兄亦為秦卒,莊王二年伐韓,身死於韓人之手。”
說到這裏,張仲將臉上戲精上身的悲傷換成了慷慨。“今,吾亦當為秦卒,為秦而戰。”
沒想到十三歲的孩子會這般能演的李煬,果然上了當,他頓了頓,認真而又嚴肅的說道。“汝且習好律法,他日來城中考較,若過,吾薦汝為亭長。”
張仲臉色略有興奮,在秦國,亭長雖然隻是最基礎的官職,但也不是那麽容易得到的。
有爵位還不行,還要識字,還要熟讀律法。最後,還是軍中老卒優先,若不是,則需要有官吏舉薦。
之前在食肆吃飯的時候,炭說起此事,還曾說,等張仲學好律法之後,他將作為舉薦人,推舉張仲為吏。
此時,有了賊曹掾的話,便幾乎板上釘釘了。
“賊掾之恩,仲定當銘記於心。”
李煬笑了笑,不置可否,隻看了看天色。“吾與汝一樣東西,須得收好。”
張仲連忙起身,先行禮再開口說道。“已蒙賊曹大恩,不敢再收。”
李煬搖了搖頭,轉身去了簡架,好一會兒才轉過身來,將一塊木板遞給張仲。“這東西,不收卻不合律法。”
張仲雙手接過,又是一張“小票”,上麵寫著秦王政十年,十月二十,賊曹掾李煬以戰場所得魏武卒功法,換取張仲異獸皮毛一卷。
“看好了?”
“看,看好了。”這東西,居然也要開小票的嗎?
這也,太......變態了點吧!
“看好了,那汝.......”
“當與吾一人一半。”
言畢,李煬抬手而動,在張仲眼前一劃,木塊一聲脆響,應聲而折。
化作整齊的兩半。
張仲張著嘴楞楞的看著李煬的右手。
一時間……
竟說不出話來。
這是張仲打開外練法的開篇第一句,來源於兵家二聖之一的吳起。
“吳起,是個厲害人物。”李煬一手拿著食物慢慢咀嚼,一邊隨口說道。“昔年,此人以五萬魏武卒,擊破惠公軍五十萬人。”
“幾乎滅了吾秦國。”
張仲知道這場戰役,也知道吳起因此把秦國打怕了,幾十年不敢攻魏。
“此人與武安君孰強孰弱?”張仲念頭一動,問出了一個千古難題。
這確實是個千古難題,便是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李煬,也顯得很難判斷,他猶豫了良久,說到。“若此時二人皆在,且分處秦魏兩國。”
仔細思量了好一會兒,李煬才再次開口。“各帥武卒銳士,勝負難料。”
“若各盡舉國之力,武安君必勝。”
張仲心中存疑,這畢竟是秦國,李煬所說不一定就是這個時代的完全看法,但這本來也與他無關,隻是閑聊而已,正準備問問功法的疑惑,卻聽見李煬再次開口。
“兵之道,勝負不止決於軍,決於將,更決於國。”
許是因為得了豹皮的緣故,李煬興致頗高,與張仲講到。“若士之戰,銳士比之武卒,確有少許差距,雙方兵法謀略亦無絕對高下,武安君也不敢輕言必勝。”
“倘若決勝於國力,就此時而言,魏不如秦之遠矣,以銖稱鎰,便是吳起複生,又能如何?”
張仲第一次聽到有人把人多欺負人少說的這麽文藝,且理直氣壯。
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原本就是如此,春秋無義戰,遑論戰國?
“受教了。”
“譬如長平之戰,其中詳細之處,汝叔公乃長平遺卒,當比吾更清楚。”李煬一邊吃著東西,一邊為張仲加深以銖稱鎰這個兵法思想的印象。
“吾便不講了。”
“但昔年趙國之敗,卻不止敗於將,更敗於政,敗於國。”
張仲來了興趣,將竹簡放在冬衣懷中,興致頗高的說道。“願聞其詳。”
“兵起而程敵,政不若者,勿與戰;食不若者,勿與久;敵眾勿為客。”李煬先是講了兵法,隨後,才對著張仲說起了自己對於長平之戰的看法。
“趙之政不若秦,而收上黨,貪利之戰,此一敗,其食不若秦,廉頗布防而久持,此二敗,趙之眾亦不若秦,括使軍而強擊,此敗三也。”
“武安君盡得此三者,莫說趙括,便是孫武,吳起在世,亦不能勝也。”
這是張仲來到秦國,第一次聽人講解兵法,可以說是深入淺出,極其好理解了,他暗暗將其記在心中,並對著這個友好到極點的賊曹掾問道。“敢問於賊掾,此出自何處?”
“商君之書。”
商君書,張仲暗暗記下,本想問問賊曹掾可不可以借給他看看,但轉念想到,書在這個時代,應該是很難得的東西,便不好開口。
李煬看出了張仲的心思,激勵了他一句。“此為商君書之戰法,他日汝若為官大夫,成百將之時,吾可借汝一觀。”
“多謝賊掾。”張仲內心鬆了一口氣,並後悔自己以前為啥不把孫子兵法,商君書,吳子兵法,尉繚子這些看個遍。
如果以前都看了的話,現在,不論去哪個國家,都能混個將軍當當,就算不能,混個軍事參謀,不也是美滋滋?
“凡戰法必本於政勝,政勝,則其民不爭,不爭則無以私意,以上為意;故王者之政,使民怯於邑鬥,而勇於寇戰;民習以力攻難,故輕死。”
“此則為吾等之責也。”
張仲想了好一會兒,才理解了李煬所說的意思,正了臉色答道。“繩民之以法,使其怯於私鬥,而勇於公戰,若仲為吏,必以此謹行。”
“很好。”李煬拍了拍張仲的肩膀,笑著說道。“那汝,不要忘了今日之言。”
“仲定不敢忘。”
李煬沉吟了一會兒,突然再次開口。“若吾未曾記錯,汝家累世為秦而戰?”
問這話是什麽意思?
查祖上根基嗎?
張仲念頭一轉,就想到了現代,一般這樣的問題,在現代,都是考公務員才勉強會遇到,所以......
“吾家累世為秦卒,公隨王齕將軍戰上黨,後受趙將夜襲,死於上黨城下;吾父兄亦為秦卒,莊王二年伐韓,身死於韓人之手。”
說到這裏,張仲將臉上戲精上身的悲傷換成了慷慨。“今,吾亦當為秦卒,為秦而戰。”
沒想到十三歲的孩子會這般能演的李煬,果然上了當,他頓了頓,認真而又嚴肅的說道。“汝且習好律法,他日來城中考較,若過,吾薦汝為亭長。”
張仲臉色略有興奮,在秦國,亭長雖然隻是最基礎的官職,但也不是那麽容易得到的。
有爵位還不行,還要識字,還要熟讀律法。最後,還是軍中老卒優先,若不是,則需要有官吏舉薦。
之前在食肆吃飯的時候,炭說起此事,還曾說,等張仲學好律法之後,他將作為舉薦人,推舉張仲為吏。
此時,有了賊曹掾的話,便幾乎板上釘釘了。
“賊掾之恩,仲定當銘記於心。”
李煬笑了笑,不置可否,隻看了看天色。“吾與汝一樣東西,須得收好。”
張仲連忙起身,先行禮再開口說道。“已蒙賊曹大恩,不敢再收。”
李煬搖了搖頭,轉身去了簡架,好一會兒才轉過身來,將一塊木板遞給張仲。“這東西,不收卻不合律法。”
張仲雙手接過,又是一張“小票”,上麵寫著秦王政十年,十月二十,賊曹掾李煬以戰場所得魏武卒功法,換取張仲異獸皮毛一卷。
“看好了?”
“看,看好了。”這東西,居然也要開小票的嗎?
這也,太......變態了點吧!
“看好了,那汝.......”
“當與吾一人一半。”
言畢,李煬抬手而動,在張仲眼前一劃,木塊一聲脆響,應聲而折。
化作整齊的兩半。
張仲張著嘴楞楞的看著李煬的右手。
一時間……
竟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