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從綴錦樓出來,梁豐迴到家裏,正是傳說中那個倒黴的少年英雄柳板兒扯著來福的衣角出來開門,還真留著兩行鼻涕。
“板兒怎麽啦?又被哪個老師收拾了?”梁豐見他萎靡不振的樣子,逗他道。
“少爺,是馮娘子。”板兒鬱悶道:“我背不出‘大同篇’,罰我抄寫十遍。”
“哈哈哈,寫去吧,迴頭我跟你老師說說,再嚴厲些,該寫二十遍的。”梁豐說完,不管板兒瞪得大大的眼睛和已經流到嘴邊的鼻涕,揚長進了家門。
估計剛才教訓板兒累了,這時候馮程程正在書房裏坐著吃茶,一旁小嫦也坐著繡工,見他進來,程程急忙起身替他寬衣斟茶,小嫦則拿了團扇給他扇風。
“你們倆也真是,板兒一個十歲的孩子,又沒根基,何苦如此逼他?”
“你不是常說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麽。我們反正左右無事,便拿他來教教,反正他橫豎是要識字念書的,多讀些有何不可?”
“那也忒狠了,才幾天,就讓他學那個。”
“這孩子也沒你說的這麽笨,這兩個月來,《百家姓》他是通讀通背,都認得了的,這才教他那些。”
“揠苗助長,揠苗助長啦,唉,以後再說吧。反正,少逼他點,孩子天性,還是玩耍,別弄得他跟個小老頭似的。”
夫妻三人正在說話間,馮禧顛顛地拿著帖子來報信:朝廷下詔。慰留七次不奉,準許樞密使馮拯進尚書左仆射,拜侍中致仕,景福宮賜宴,簪花,肩輿宮中行走一迴。
程程一聽大喜:“這下子好了,爺爺再不用案牘勞神。可以休息休息了。最近身體都不好,昨日我去看他,說話老喘氣兒。”說完又有憂愁之色。
梁豐一聽馮拯光榮退休。心中斷定劉娥已經有了樞密使的人選,肯定不是錢惟演。要是他,或許早就叫自己過去喝酒慶祝了。放眼當今,估計還是隻有寇準能夠坐鎮西府,真的是他麽?那永興軍路怎麽辦?
當下笑笑對程程道:“那可得恭喜老爺子一下了,福壽全歸。咱們備一份厚禮,過兩天過去賀一賀。馮程程笑著點頭。
誰知馮拯拒絕一切除組織上以外的祝賀、表彰,不許任何門生故舊以及親朋好友登門探視,孫女、孫婿的禮物也一概退迴。隻留著二人吃了一頓晚飯,程程當晚留在娘家住一晚,要好生陪陪爺爺奶奶,梁豐獨自散步迴家摟著小嫦睡覺去鳥。
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宮裏照例舉辦一係列紀念活動,並遣人到觀音院降香、賜錢、賜物,劉娥自己在宮裏佛香閣朝拜。全程趙禎陪同,滿臉歡喜。盡說些吉祥話兒,引得劉娥十分開心,暫時忘掉近日來的所有不快。
今天天氣雖熱,但晴朗,讓人心中敞亮。劉娥身邊有楊太妃和趙禎陪著,三個人在一大群宮人的簇擁下緩緩遊曆後苑。
“大娘娘。佛香閣那幅水月觀音坐像畫得真好,端莊慈眉,衣帶飄然,看起來倒和大娘娘有幾分相似,隻是沒有款識,也不常見拿出來供奉,是誰畫的?”
“官家慎言,如何能拿哀家與菩薩相比?那坐像是吳道子所畫,吳帶當風,名下有虛麽?此畫珍藏於宮中,不逢此時是不取出的,難怪官家不識得。”劉娥嘴裏批評趙禎亂說,麵上卻掩飾不住笑意。
“姐姐多慮了,自家母子說笑一迴,又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何況姐姐如今聽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是菩薩一般行事,官家說姐姐與菩薩有幾分像,妹妹看來也不錯的!”楊太妃在一旁也符合趙禎道。自從她姨侄女不當劉娥意,最近自己也忌憚起來,生怕得罪了這個姐姐,日子難過。有機會看見一個馬屁股,自然是要輕輕撫弄一下的。
劉娥果然被二人夾擊得舒坦,眉宇又更開闊了許多,正行間,忽然發現趙禎有些放慢了腳步,不時側頭看著什麽。順著趙禎關注的方向望去,隻見旁邊一個宮女手捧羅巾碎步低頭跟隨,側麵輪廓柔和秀麗,身材婀娜,趙禎正扭頭盯著她看。
劉娥心中一陣好笑,官家終於長大,知慕少艾了。有心要打趣他幾句,陡然想起一樁舊事來,心情一惡,哼了一聲加快腳步自往前走。她想到了趙恆同自己當年的侍兒李氏,又想到了那個王秀。
趙禎好像被她冷哼驚醒,急忙迴過神來,匆匆跟隨,氣氛又有些尷尬。
走到一處涼亭,母子三人坐下,自有旁人打扇祛暑。劉娥接過茶來喝了一口,緩緩道:“官家,前些時日哀家已經替你選了兩戶人家的女兒,也該是時候替你婚配了。咱們天家諸般物事都是齊備的,隻要司天監則個吉日便可,你看,哪一日見上一見,拿個主張,誰正誰次啊?”
“妹妹也正想呢,官家該到大婚的年紀了,那兩家妹子是知道的,選了誰都不錯。”楊太妃笑道。看起來非常開心的樣子。
“大娘娘做主挑選的,孩兒絕無意見,選誰都不會錯的。不過孩兒竊思,此事關係宮闈體麵,不可不慎。可否將已定兩家家世公之於諫台,叫言官們仔細考證一番,果然清白傳家無妄無過,方得選中,也免天下人詬病。不知孩兒這話,可對否?”趙禎很恭敬地站起來迴話道。
劉娥聽了,仔細思量一番,笑道:“難為我兒心細如發,能想到這些,也好,就叫諫台甄別一番,別被誰蒙花了哀家老眼過去。嗯,官家官家,雖是家事,也還是國事。就著政事堂一道議議吧,給點建議也好。”劉娥心想如今正是自己徐圖大業之時,可別光顧著審查親家,沒給了相公們麵子。
趙禎心中一陣喜悅,梁豐果然神機妙算,看來成事有望了。今日時機很好,他按照梁豐出的主意,頻頻對異性表現出興趣,讓太後看到。自然會聯想發散,主動提及婚事,引發後麵的對話。
想到此處,對梁豐的信任和感激又更增一層。
丁謂等得了張景宗宣的口諭,其餘相公也渾沒當迴事,那兩家是早就熟悉的,論官階門第,原先還高攀不上自己們,這會子要做皇親國戚了,也沒甚稀罕。反而有些避之不及,生怕真挑出什麽來,別人詬病自己是小人之心等等。因此隻口頭唯唯,實不當真。
隻有丁謂,很認真地審查了一番郭、張二女的背景,自然,沒什麽毛病。但引發了他的一封條陳:“臣聞《禮記》有雲:‘大昏既至,冕而親迎。’天家有喜,兆民之福,此之謂‘乾坤定矣’!誠我朝基業愈深、恢弘愈遠、光大之相愈顯也!惟僻雙峰,莫如一劃,宮闕謹崇,請以陽數為尊,以成混元。臣伏請官家,敬天法地,謹修弘德,或三、或五、或九,以成天家之體,以安宮闥之衡也****??”
意思就是,你老人家要結婚,是你家的喜事,也是百姓的福氣。乾坤終於定了,又可以為你趙家開枝散葉,發揚光大。但是,以其兩房並列,不如一家獨大,免得宮闈不穩。不過你是皇帝,哪能如此小家子氣,隻取一個呢?所以請萬歲爺你以陽數(單數)為尊,或者三個、五個,實在不行就九個,反正要讓一人居中,其餘呈對稱圖案形狀。這樣,既好看,又維穩,還體麵。
條陳寫好,不忙報上,還專門拿給同事們過目。王曾等相公看了,非常認同。大家飽讀詩書嘛,對“禮”字可是非常講究的,見老丁說得有理,便紛紛讚同,還在條陳上簽名,以示這是共同的意見,望采納。
丁謂趁熱打鐵,建議大家捎帶手推薦幾個人家上去讓官家挑選挑選,以表示咱們大家都對萬歲爺娶媳婦兒非常上心,希望他幸福。
魯宗道實誠,不知是個小小圈套,便認真發動搜索引擎,慎重舉薦了一家,接著張士遜也薦了一家。王曾無可無不可,呂夷簡橫豎微笑不語,隻對兩位副相的人選表示讚同。但這麽一來,又變成四個人了,還是陰數。丁謂隻好道:“本來老夫不予再出言,隻是人數不夠,豈不成了笑話?隻好也推薦一家充數。說起這家,諸位倒是熟悉,便是當今太妃的姨侄女,川中王蒙正家的女兒――”
一封本來屬於丁謂個人名義的條陳,如今變成了政事堂諸位相公聯署簽名的奏章,還附帶三個候選人名單,就這麽稀裏糊塗地送到了劉娥的桌子上。
劉娥看著這件東西,有些發怔:“怎麽沒按規矩出牌啊?不是隻讓你們幫著把把關麽,咋成了選秀建議?”又不好翻臉不認,當初口諭下得簡單,這麽弄也不算過界,隻好捏著鼻子認了。不過當她赫然看見王秀的名字時,心中又犯起迷糊來,咦,咋迴事?怎麽到哪兒都有這個王秀的名字?還真是十處打鑼九處在嗬!
從綴錦樓出來,梁豐迴到家裏,正是傳說中那個倒黴的少年英雄柳板兒扯著來福的衣角出來開門,還真留著兩行鼻涕。
“板兒怎麽啦?又被哪個老師收拾了?”梁豐見他萎靡不振的樣子,逗他道。
“少爺,是馮娘子。”板兒鬱悶道:“我背不出‘大同篇’,罰我抄寫十遍。”
“哈哈哈,寫去吧,迴頭我跟你老師說說,再嚴厲些,該寫二十遍的。”梁豐說完,不管板兒瞪得大大的眼睛和已經流到嘴邊的鼻涕,揚長進了家門。
估計剛才教訓板兒累了,這時候馮程程正在書房裏坐著吃茶,一旁小嫦也坐著繡工,見他進來,程程急忙起身替他寬衣斟茶,小嫦則拿了團扇給他扇風。
“你們倆也真是,板兒一個十歲的孩子,又沒根基,何苦如此逼他?”
“你不是常說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麽。我們反正左右無事,便拿他來教教,反正他橫豎是要識字念書的,多讀些有何不可?”
“那也忒狠了,才幾天,就讓他學那個。”
“這孩子也沒你說的這麽笨,這兩個月來,《百家姓》他是通讀通背,都認得了的,這才教他那些。”
“揠苗助長,揠苗助長啦,唉,以後再說吧。反正,少逼他點,孩子天性,還是玩耍,別弄得他跟個小老頭似的。”
夫妻三人正在說話間,馮禧顛顛地拿著帖子來報信:朝廷下詔。慰留七次不奉,準許樞密使馮拯進尚書左仆射,拜侍中致仕,景福宮賜宴,簪花,肩輿宮中行走一迴。
程程一聽大喜:“這下子好了,爺爺再不用案牘勞神。可以休息休息了。最近身體都不好,昨日我去看他,說話老喘氣兒。”說完又有憂愁之色。
梁豐一聽馮拯光榮退休。心中斷定劉娥已經有了樞密使的人選,肯定不是錢惟演。要是他,或許早就叫自己過去喝酒慶祝了。放眼當今,估計還是隻有寇準能夠坐鎮西府,真的是他麽?那永興軍路怎麽辦?
當下笑笑對程程道:“那可得恭喜老爺子一下了,福壽全歸。咱們備一份厚禮,過兩天過去賀一賀。馮程程笑著點頭。
誰知馮拯拒絕一切除組織上以外的祝賀、表彰,不許任何門生故舊以及親朋好友登門探視,孫女、孫婿的禮物也一概退迴。隻留著二人吃了一頓晚飯,程程當晚留在娘家住一晚,要好生陪陪爺爺奶奶,梁豐獨自散步迴家摟著小嫦睡覺去鳥。
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宮裏照例舉辦一係列紀念活動,並遣人到觀音院降香、賜錢、賜物,劉娥自己在宮裏佛香閣朝拜。全程趙禎陪同,滿臉歡喜。盡說些吉祥話兒,引得劉娥十分開心,暫時忘掉近日來的所有不快。
今天天氣雖熱,但晴朗,讓人心中敞亮。劉娥身邊有楊太妃和趙禎陪著,三個人在一大群宮人的簇擁下緩緩遊曆後苑。
“大娘娘。佛香閣那幅水月觀音坐像畫得真好,端莊慈眉,衣帶飄然,看起來倒和大娘娘有幾分相似,隻是沒有款識,也不常見拿出來供奉,是誰畫的?”
“官家慎言,如何能拿哀家與菩薩相比?那坐像是吳道子所畫,吳帶當風,名下有虛麽?此畫珍藏於宮中,不逢此時是不取出的,難怪官家不識得。”劉娥嘴裏批評趙禎亂說,麵上卻掩飾不住笑意。
“姐姐多慮了,自家母子說笑一迴,又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何況姐姐如今聽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是菩薩一般行事,官家說姐姐與菩薩有幾分像,妹妹看來也不錯的!”楊太妃在一旁也符合趙禎道。自從她姨侄女不當劉娥意,最近自己也忌憚起來,生怕得罪了這個姐姐,日子難過。有機會看見一個馬屁股,自然是要輕輕撫弄一下的。
劉娥果然被二人夾擊得舒坦,眉宇又更開闊了許多,正行間,忽然發現趙禎有些放慢了腳步,不時側頭看著什麽。順著趙禎關注的方向望去,隻見旁邊一個宮女手捧羅巾碎步低頭跟隨,側麵輪廓柔和秀麗,身材婀娜,趙禎正扭頭盯著她看。
劉娥心中一陣好笑,官家終於長大,知慕少艾了。有心要打趣他幾句,陡然想起一樁舊事來,心情一惡,哼了一聲加快腳步自往前走。她想到了趙恆同自己當年的侍兒李氏,又想到了那個王秀。
趙禎好像被她冷哼驚醒,急忙迴過神來,匆匆跟隨,氣氛又有些尷尬。
走到一處涼亭,母子三人坐下,自有旁人打扇祛暑。劉娥接過茶來喝了一口,緩緩道:“官家,前些時日哀家已經替你選了兩戶人家的女兒,也該是時候替你婚配了。咱們天家諸般物事都是齊備的,隻要司天監則個吉日便可,你看,哪一日見上一見,拿個主張,誰正誰次啊?”
“妹妹也正想呢,官家該到大婚的年紀了,那兩家妹子是知道的,選了誰都不錯。”楊太妃笑道。看起來非常開心的樣子。
“大娘娘做主挑選的,孩兒絕無意見,選誰都不會錯的。不過孩兒竊思,此事關係宮闈體麵,不可不慎。可否將已定兩家家世公之於諫台,叫言官們仔細考證一番,果然清白傳家無妄無過,方得選中,也免天下人詬病。不知孩兒這話,可對否?”趙禎很恭敬地站起來迴話道。
劉娥聽了,仔細思量一番,笑道:“難為我兒心細如發,能想到這些,也好,就叫諫台甄別一番,別被誰蒙花了哀家老眼過去。嗯,官家官家,雖是家事,也還是國事。就著政事堂一道議議吧,給點建議也好。”劉娥心想如今正是自己徐圖大業之時,可別光顧著審查親家,沒給了相公們麵子。
趙禎心中一陣喜悅,梁豐果然神機妙算,看來成事有望了。今日時機很好,他按照梁豐出的主意,頻頻對異性表現出興趣,讓太後看到。自然會聯想發散,主動提及婚事,引發後麵的對話。
想到此處,對梁豐的信任和感激又更增一層。
丁謂等得了張景宗宣的口諭,其餘相公也渾沒當迴事,那兩家是早就熟悉的,論官階門第,原先還高攀不上自己們,這會子要做皇親國戚了,也沒甚稀罕。反而有些避之不及,生怕真挑出什麽來,別人詬病自己是小人之心等等。因此隻口頭唯唯,實不當真。
隻有丁謂,很認真地審查了一番郭、張二女的背景,自然,沒什麽毛病。但引發了他的一封條陳:“臣聞《禮記》有雲:‘大昏既至,冕而親迎。’天家有喜,兆民之福,此之謂‘乾坤定矣’!誠我朝基業愈深、恢弘愈遠、光大之相愈顯也!惟僻雙峰,莫如一劃,宮闕謹崇,請以陽數為尊,以成混元。臣伏請官家,敬天法地,謹修弘德,或三、或五、或九,以成天家之體,以安宮闥之衡也****??”
意思就是,你老人家要結婚,是你家的喜事,也是百姓的福氣。乾坤終於定了,又可以為你趙家開枝散葉,發揚光大。但是,以其兩房並列,不如一家獨大,免得宮闈不穩。不過你是皇帝,哪能如此小家子氣,隻取一個呢?所以請萬歲爺你以陽數(單數)為尊,或者三個、五個,實在不行就九個,反正要讓一人居中,其餘呈對稱圖案形狀。這樣,既好看,又維穩,還體麵。
條陳寫好,不忙報上,還專門拿給同事們過目。王曾等相公看了,非常認同。大家飽讀詩書嘛,對“禮”字可是非常講究的,見老丁說得有理,便紛紛讚同,還在條陳上簽名,以示這是共同的意見,望采納。
丁謂趁熱打鐵,建議大家捎帶手推薦幾個人家上去讓官家挑選挑選,以表示咱們大家都對萬歲爺娶媳婦兒非常上心,希望他幸福。
魯宗道實誠,不知是個小小圈套,便認真發動搜索引擎,慎重舉薦了一家,接著張士遜也薦了一家。王曾無可無不可,呂夷簡橫豎微笑不語,隻對兩位副相的人選表示讚同。但這麽一來,又變成四個人了,還是陰數。丁謂隻好道:“本來老夫不予再出言,隻是人數不夠,豈不成了笑話?隻好也推薦一家充數。說起這家,諸位倒是熟悉,便是當今太妃的姨侄女,川中王蒙正家的女兒――”
一封本來屬於丁謂個人名義的條陳,如今變成了政事堂諸位相公聯署簽名的奏章,還附帶三個候選人名單,就這麽稀裏糊塗地送到了劉娥的桌子上。
劉娥看著這件東西,有些發怔:“怎麽沒按規矩出牌啊?不是隻讓你們幫著把把關麽,咋成了選秀建議?”又不好翻臉不認,當初口諭下得簡單,這麽弄也不算過界,隻好捏著鼻子認了。不過當她赫然看見王秀的名字時,心中又犯起迷糊來,咦,咋迴事?怎麽到哪兒都有這個王秀的名字?還真是十處打鑼九處在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