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火然文
自從三日之前,一封加急奏報從帝都東門傳進來,整個朝堂就陷入了動蕩和不安中。來自潼山關守關大將湯明哲的奏報,讓群臣得知了潼山關戰事危急的同時,也在朝堂上引發了巨大的爭論。
這位城衛軍的軍團長,竟然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玩了一出先斬後奏,主動放棄了原山郡和安慶郡邊界處的核心屏障潼山關,進而退守許都。
但凡是對帝國版圖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麽。
安慶郡的東半部,自此拱手讓給了燕雲軍!
事關整個天下的爭端,半郡得失似乎並不算太關鍵。但潼山關畢竟是中路戰線的核心支撐點,意義非凡。就這麽放棄,對於軍心士氣乃至天下對乾明昊陛下的信心,都會有巨大的負麵影響。
消息傳來的當天,幾乎立刻就有大臣攻訐湯明哲懦弱畏戰,直接導致了潼山關的未破先敗。
更有大臣認為湯明哲極有可能裏通偽帝,故意放開潼山關讓燕雲軍西進。並要求懲辦湯明哲,第一時間派大臣接替城衛軍軍團長職務,以防戰事進一步糜爛。
麵對著群情激奮,禦案之後的乾明昊臉色有些難看。
倒不是說被湯明哲主動放棄潼山關的決定氣得,盡管最初的時候他的確很憤怒,但能被老皇帝看中,顯然不僅僅是因為珍妃緣故,五皇子自身也是相當出色的。他很快就想明白,若潼山關的形勢真如湯明哲所言,那主動撤退其實是最好的選擇。或許短時間內影響不好,但就長遠來看,放燕雲軍長驅直入、拉長他們戰線,絕對不失為一步妙棋。
他真正氣惱的,是群臣們的表現。
老皇帝乾元基在的時候,朝議時類似的爭吵並不少見。但那樣的爭吵,跟眼下他遭遇的局麵卻大有不同。五皇子很清楚,乾元基時代的群臣,即便是因為政見不同爭吵,也會時刻注意老皇帝、以乾元基的意誌為轉移。可眼下太極殿上的文武百官,除了幾位重臣表現的老成持重外,大部分官員都過於主動和輕浮,甚至有隱隱聯合起來逼迫他做決斷的意味。
說穿了,他們還沒把乾明昊放到跟乾元基一個地位上。雖說承認他是天子,但這位才登基沒幾個月的皇帝,顯然還沒有立下自己的威嚴。
或許,自己要找機會收拾幾個不開眼的家夥,也好讓這些官員們明白什麽叫天威難測、什麽叫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陛下,城衛軍撤退畢竟需要時間。事不宜遲,現在應立即派出特使,攜聖旨前往潼山關,拿下湯明哲並押解迴京,並另覓大將嚴守雄關,或許還可挽迴局麵。即便來不及挽迴,也可命撤出來的城衛軍在潼山關後的銅盧府層層設防,以阻擋偽帝軍隊西進,給我方調兵遣將爭取更多時間。”
又有官員從朝臣中出列,陳述著先前文武們已經說了的方案。除了換了套說辭外,真正的動作幾乎沒有任何變動。
翻來覆去一連聽了七八遍,讓乾明昊心中說不出的膩歪。
他終於忍不住猛的一拍禦案,冷哼道:“夠了!”
天子發威,終究還是有森然氣度。被他一聲怒喝,太極殿中低低的喧嘩戛然而止,驟然變得安靜下來,殿中的溫度也仿佛迅速下降了好幾度。還在說個不停的那名老倌被嚇了一跳,不明白一言不發的陛下怎麽突然間就怒了。但他的反應倒是很快,雖然不清楚為什麽,但立即就開始稱錯請罪。
半響的沉默。
關鍵時刻,還是內政大臣陳三生站出來解了圍。這位先皇留下來、隱隱充當了顧命大臣的重臣,同樣看出來湯明哲此舉的用意,也清楚乾明昊的態度,道:“潼山關下,湯將軍要麵對的畢竟是燕雲軍和鬆江軍的聯軍,又有新型的拋石機。死守潼山關未必是最好的選擇,我相信湯將軍這麽決斷必然有他的用意。”
說到這裏,他猶豫了一下,又補充道:“何況,自古兵書有言,臨陣換將乃是大忌。我雖不通兵事,但也知道這句話。即便真要追究潼山關失守責任,也應等城衛軍集體撤迴許都、戰線基本穩定下來再說。”
臨陣換將這個忌諱,但凡稍微讀過一點兵書的人應該都知道,說服了一些官員的同時,也讓乾明昊暗暗點頭。
接替了封武擔任軍務大臣的霍韜略,看到陳三生出麵,自己也隨後站了出來。
就潼山關的戰事而言,滿朝的文武中沒有幾個能比他看的更透徹的:“臣亦有話要說!兩軍交戰,以保存力量、殺傷敵人為上,不應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何況,湯明哲奏報上講的清清楚楚,並非畏戰而逃,而是有序撤退,並伺機引誘、追殺燕雲軍團追殺的部隊。或許,要不了幾天咱們就能等到捷報了。”
兩位最有分量的重臣相繼開口,讓其他眾臣從中揣摩到了不少。
聰明人都已經意識到,陛下似乎沒有想要嚴懲湯明哲的意思。有那見風使舵、先前又沒開過口的,開始紛紛改口,替湯明哲開脫。即便仍有執拗的,也不敢再堅持撤換、查辦湯明哲,改口小懲大誡,以便讓其戴罪立功。
一場朝堂風波,短暫的平息下來。
不過,潼山關失守的影響,卻沒那麽容易就此平息下來,反而開始不斷發酵。短短兩天時間,中路戰事不利的消息就從朝堂擴散開來,傳遍了整個中州。上到貴族富商,下到走卒馬夫,都知道了城衛軍潰敗、潼山關失守的消息。一時間,謠言四散,人心惶惶。
這個時候,就突顯出了控製輿論的重要性了。
如果帝都能有一份類似《鬆江官報》的權威報紙,並且積極主動的進行宣傳,民間的輿論絕對會朝正麵引導。隻是,軍情局雖然弄到了鬆江軍的報紙,也一度準備模仿,但隨著老皇帝的駕崩、新皇登基引發內戰,報紙的事便被耽擱下來。
而且,這個時代的朝臣對於輿論的重要性也沒有足夠的認識,更認為失敗是一種恥辱,不屑於提及,隻一味的封鎖消息,結果隻會變相縱容了流言的傳播。
這其中,更有燕雲軍的暗探推波助瀾,在各大酒樓茶館主動造謠,誇大潼山關的失利。一時間,中州陷入了風雲激蕩中。哪怕乾明昊居於皇城深宮之中,都感覺到了那種不安和動蕩的氛圍,可想而知潼山關失守帶來的影響。
萬幸的是,今日又一封從東麵傳迴來的加急奏報,猶如久旱甘露、雪中送炭一般,化解了這場被突然引爆的信任危機,讓動蕩的中州局勢重新穩定了不少。
城衛軍騎兵撤退時設伏,引誘燕雲軍的騎兵孤軍深入,跟後方追擊部隊脫節,結果被重創!
不僅陣斬了八千敵方騎兵(誇大了戰果),更俘獲了不下三千多的俘虜,外加大批的盔甲武器和戰馬!
消息傳來,不僅朝堂上的官員安心了很多,就連心裏多少有些沒底的乾明昊也長出了一口氣。他當即命令各級官員將消息傳喻各地,務必要大張旗鼓宣傳,讓各州郡治下都知道這場難得的大勝,以穩定軍心。
至於戰報的真實性,並沒有多少人懷疑。
原因很簡單,如果隻報了殺傷數字,那以潼山關失守的結果為前提,肯定有很多人會懷疑造假。但有三千俘虜在,那就基本不可能出錯了。是否是真的,隻要派人勘驗一下俘虜人數,自然就能拆穿。湯明哲隻要不是蠢到了家,就絕不會在這個數目上動任何手腳。
幾乎可以確定,城衛軍的確打贏了一場伏擊戰!
有這個捷報在,無疑證實了湯明哲先前奏報所言的真實,也順帶堵住了所有懷疑城衛軍畏戰逃亡的官員的嘴,讓他們無話可說
既然確定了湯明哲的決定是有意義的,而非畏戰,那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法。奏報傳來的當天朝會後,乾明昊就已經命人籌備新的糧餉輜重,並且讓招募的一批新兵做好開赴準備了。幾天來,基本已經組織完畢,即日即可趕往許都,增援城衛軍。
同一時間,對湯明哲的處理結果也隨著聖旨一並下達。
不出其他大臣們預料,隻不痛不癢的斥責了幾句,旋即就是讓湯明哲和城衛軍戴罪立功。不過,放棄潼山關情有可原,畢竟兩軍已經在那裏交戰很久,但安慶郡的郡城許都卻是中線的重中之重,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了。許都一旦失守,整個安慶郡將會徹底淪陷。接下來,燕雲軍不管是進軍清河還是進軍蕪湖,都能給帝都中州帶來巨大的威脅。
所以,乾明昊明確在聖旨中要求,湯明哲接下來必須死守許都,不可再後退一步,否則無論任何原因均定斬不饒!
這涉及中整個中線戰事的成敗,沒有任何可以討價還價的餘地。
這份聖旨,連帶著糧餉輜重和新兵補充的公文,差不多在城衛軍退迴許都的同時,一前一後傳進了這座有千年曆史的三朝古城!(未完待續。)
自從三日之前,一封加急奏報從帝都東門傳進來,整個朝堂就陷入了動蕩和不安中。來自潼山關守關大將湯明哲的奏報,讓群臣得知了潼山關戰事危急的同時,也在朝堂上引發了巨大的爭論。
這位城衛軍的軍團長,竟然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玩了一出先斬後奏,主動放棄了原山郡和安慶郡邊界處的核心屏障潼山關,進而退守許都。
但凡是對帝國版圖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麽。
安慶郡的東半部,自此拱手讓給了燕雲軍!
事關整個天下的爭端,半郡得失似乎並不算太關鍵。但潼山關畢竟是中路戰線的核心支撐點,意義非凡。就這麽放棄,對於軍心士氣乃至天下對乾明昊陛下的信心,都會有巨大的負麵影響。
消息傳來的當天,幾乎立刻就有大臣攻訐湯明哲懦弱畏戰,直接導致了潼山關的未破先敗。
更有大臣認為湯明哲極有可能裏通偽帝,故意放開潼山關讓燕雲軍西進。並要求懲辦湯明哲,第一時間派大臣接替城衛軍軍團長職務,以防戰事進一步糜爛。
麵對著群情激奮,禦案之後的乾明昊臉色有些難看。
倒不是說被湯明哲主動放棄潼山關的決定氣得,盡管最初的時候他的確很憤怒,但能被老皇帝看中,顯然不僅僅是因為珍妃緣故,五皇子自身也是相當出色的。他很快就想明白,若潼山關的形勢真如湯明哲所言,那主動撤退其實是最好的選擇。或許短時間內影響不好,但就長遠來看,放燕雲軍長驅直入、拉長他們戰線,絕對不失為一步妙棋。
他真正氣惱的,是群臣們的表現。
老皇帝乾元基在的時候,朝議時類似的爭吵並不少見。但那樣的爭吵,跟眼下他遭遇的局麵卻大有不同。五皇子很清楚,乾元基時代的群臣,即便是因為政見不同爭吵,也會時刻注意老皇帝、以乾元基的意誌為轉移。可眼下太極殿上的文武百官,除了幾位重臣表現的老成持重外,大部分官員都過於主動和輕浮,甚至有隱隱聯合起來逼迫他做決斷的意味。
說穿了,他們還沒把乾明昊放到跟乾元基一個地位上。雖說承認他是天子,但這位才登基沒幾個月的皇帝,顯然還沒有立下自己的威嚴。
或許,自己要找機會收拾幾個不開眼的家夥,也好讓這些官員們明白什麽叫天威難測、什麽叫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陛下,城衛軍撤退畢竟需要時間。事不宜遲,現在應立即派出特使,攜聖旨前往潼山關,拿下湯明哲並押解迴京,並另覓大將嚴守雄關,或許還可挽迴局麵。即便來不及挽迴,也可命撤出來的城衛軍在潼山關後的銅盧府層層設防,以阻擋偽帝軍隊西進,給我方調兵遣將爭取更多時間。”
又有官員從朝臣中出列,陳述著先前文武們已經說了的方案。除了換了套說辭外,真正的動作幾乎沒有任何變動。
翻來覆去一連聽了七八遍,讓乾明昊心中說不出的膩歪。
他終於忍不住猛的一拍禦案,冷哼道:“夠了!”
天子發威,終究還是有森然氣度。被他一聲怒喝,太極殿中低低的喧嘩戛然而止,驟然變得安靜下來,殿中的溫度也仿佛迅速下降了好幾度。還在說個不停的那名老倌被嚇了一跳,不明白一言不發的陛下怎麽突然間就怒了。但他的反應倒是很快,雖然不清楚為什麽,但立即就開始稱錯請罪。
半響的沉默。
關鍵時刻,還是內政大臣陳三生站出來解了圍。這位先皇留下來、隱隱充當了顧命大臣的重臣,同樣看出來湯明哲此舉的用意,也清楚乾明昊的態度,道:“潼山關下,湯將軍要麵對的畢竟是燕雲軍和鬆江軍的聯軍,又有新型的拋石機。死守潼山關未必是最好的選擇,我相信湯將軍這麽決斷必然有他的用意。”
說到這裏,他猶豫了一下,又補充道:“何況,自古兵書有言,臨陣換將乃是大忌。我雖不通兵事,但也知道這句話。即便真要追究潼山關失守責任,也應等城衛軍集體撤迴許都、戰線基本穩定下來再說。”
臨陣換將這個忌諱,但凡稍微讀過一點兵書的人應該都知道,說服了一些官員的同時,也讓乾明昊暗暗點頭。
接替了封武擔任軍務大臣的霍韜略,看到陳三生出麵,自己也隨後站了出來。
就潼山關的戰事而言,滿朝的文武中沒有幾個能比他看的更透徹的:“臣亦有話要說!兩軍交戰,以保存力量、殺傷敵人為上,不應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何況,湯明哲奏報上講的清清楚楚,並非畏戰而逃,而是有序撤退,並伺機引誘、追殺燕雲軍團追殺的部隊。或許,要不了幾天咱們就能等到捷報了。”
兩位最有分量的重臣相繼開口,讓其他眾臣從中揣摩到了不少。
聰明人都已經意識到,陛下似乎沒有想要嚴懲湯明哲的意思。有那見風使舵、先前又沒開過口的,開始紛紛改口,替湯明哲開脫。即便仍有執拗的,也不敢再堅持撤換、查辦湯明哲,改口小懲大誡,以便讓其戴罪立功。
一場朝堂風波,短暫的平息下來。
不過,潼山關失守的影響,卻沒那麽容易就此平息下來,反而開始不斷發酵。短短兩天時間,中路戰事不利的消息就從朝堂擴散開來,傳遍了整個中州。上到貴族富商,下到走卒馬夫,都知道了城衛軍潰敗、潼山關失守的消息。一時間,謠言四散,人心惶惶。
這個時候,就突顯出了控製輿論的重要性了。
如果帝都能有一份類似《鬆江官報》的權威報紙,並且積極主動的進行宣傳,民間的輿論絕對會朝正麵引導。隻是,軍情局雖然弄到了鬆江軍的報紙,也一度準備模仿,但隨著老皇帝的駕崩、新皇登基引發內戰,報紙的事便被耽擱下來。
而且,這個時代的朝臣對於輿論的重要性也沒有足夠的認識,更認為失敗是一種恥辱,不屑於提及,隻一味的封鎖消息,結果隻會變相縱容了流言的傳播。
這其中,更有燕雲軍的暗探推波助瀾,在各大酒樓茶館主動造謠,誇大潼山關的失利。一時間,中州陷入了風雲激蕩中。哪怕乾明昊居於皇城深宮之中,都感覺到了那種不安和動蕩的氛圍,可想而知潼山關失守帶來的影響。
萬幸的是,今日又一封從東麵傳迴來的加急奏報,猶如久旱甘露、雪中送炭一般,化解了這場被突然引爆的信任危機,讓動蕩的中州局勢重新穩定了不少。
城衛軍騎兵撤退時設伏,引誘燕雲軍的騎兵孤軍深入,跟後方追擊部隊脫節,結果被重創!
不僅陣斬了八千敵方騎兵(誇大了戰果),更俘獲了不下三千多的俘虜,外加大批的盔甲武器和戰馬!
消息傳來,不僅朝堂上的官員安心了很多,就連心裏多少有些沒底的乾明昊也長出了一口氣。他當即命令各級官員將消息傳喻各地,務必要大張旗鼓宣傳,讓各州郡治下都知道這場難得的大勝,以穩定軍心。
至於戰報的真實性,並沒有多少人懷疑。
原因很簡單,如果隻報了殺傷數字,那以潼山關失守的結果為前提,肯定有很多人會懷疑造假。但有三千俘虜在,那就基本不可能出錯了。是否是真的,隻要派人勘驗一下俘虜人數,自然就能拆穿。湯明哲隻要不是蠢到了家,就絕不會在這個數目上動任何手腳。
幾乎可以確定,城衛軍的確打贏了一場伏擊戰!
有這個捷報在,無疑證實了湯明哲先前奏報所言的真實,也順帶堵住了所有懷疑城衛軍畏戰逃亡的官員的嘴,讓他們無話可說
既然確定了湯明哲的決定是有意義的,而非畏戰,那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法。奏報傳來的當天朝會後,乾明昊就已經命人籌備新的糧餉輜重,並且讓招募的一批新兵做好開赴準備了。幾天來,基本已經組織完畢,即日即可趕往許都,增援城衛軍。
同一時間,對湯明哲的處理結果也隨著聖旨一並下達。
不出其他大臣們預料,隻不痛不癢的斥責了幾句,旋即就是讓湯明哲和城衛軍戴罪立功。不過,放棄潼山關情有可原,畢竟兩軍已經在那裏交戰很久,但安慶郡的郡城許都卻是中線的重中之重,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了。許都一旦失守,整個安慶郡將會徹底淪陷。接下來,燕雲軍不管是進軍清河還是進軍蕪湖,都能給帝都中州帶來巨大的威脅。
所以,乾明昊明確在聖旨中要求,湯明哲接下來必須死守許都,不可再後退一步,否則無論任何原因均定斬不饒!
這涉及中整個中線戰事的成敗,沒有任何可以討價還價的餘地。
這份聖旨,連帶著糧餉輜重和新兵補充的公文,差不多在城衛軍退迴許都的同時,一前一後傳進了這座有千年曆史的三朝古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