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救還是不救?
許州之中,李信默默的看著南方。自從他接到急報,左良玉圍郾城的時候,他立即做了安排。
不過,他的安排也很少,第一,是通報闖王。隻是通報而已,並沒有什麽建議,在他看來,不要說郾城了,就是他的許州也丟失了。也不如開封重要,如果開封能拿下來,根本不擔心這裏,如果不能拿下來,才要考慮是不是撤軍迴援的問題。
第二就是通報各處義軍把守的城池,讓他們保持戒備。
不是李信不想抽調各處人馬,組織一支大軍,救援郾城,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開封城以南,十數縣,每一個縣的守將都是李信安排的,他本著本鄉守本土之意,想讓這一片大地染上闖王之色,再論其他,他很清楚每一個縣的守將其實是一個小軍閥而已。而且戰鬥力並不高,如果守城,守本鄉本土,還有一戰之力,李信也得到信了,他選的裕州守將,守了三天,被左良玉攻破,攻破之後,屠城,舉城上下,幾無遺類。可見一斑。
但是征調這些軍隊出城做戰,且不說戰力如何,李信並不覺得,他能調動這些人馬。
除卻開封府外的大軍之外,整個開封府以南,隻有三處能戰的義軍。
第一處,就是郾城何英之處,何英以寶豐子弟兵從闖王,征戰半年,也打過一些硬仗。第二處,就是臨潁張軒處。臨潁張軒是李自成忌憚的人,李信知道李自成不是忌憚張軒,而是忌憚張軒與羅汝才的結合。而張軒也給李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路經臨潁舉城擁戴的樣子,即便是有幾分作假,但是能做出假來,也是能力的一種,其實李信很欣賞張軒。
第三處,就是李信的部下了。是由他的弟弟李牟帶領,骨幹都是杞縣子弟兵。現在的河南太亂,他這個節度使如果沒有兵馬在手,根本就是什麽事情也做不了,故而他請兵闖王,闖王將李牟部派了出來,隻是不足兩千人,守許州尚且不足,更不要說敵左良玉了。
不過,不管李信再欣賞張軒,該下手的時候,也要下手。因為是李自成交代的事情。
李信做得第三件事情,就是給張軒寫一封書信。他不指望張軒做什麽,不過是惠而不費之事,置張軒於進退兩難之地,他倒是很好奇,現在的張軒再做什麽?
張軒現在就進退兩難。
李信這封書信,張軒看起來就覺得可惡之極。冷哼一聲,說道:“真是一篇好文章。”
這封書信從各個方麵指出了,友軍危難,而坐視不離是罪大惡極,何英與他張軒唇亡齒寒,不能管怎麽都不能不救,簡直是義正言辭,擲地有聲。但是為什麽要求出兵的不是李信,而是張軒。
張軒來迴踱步,猶豫再三,他先想到的是,如果置之不理的話,會怎麽樣?
按理說,張軒是曹營下屬,而李信是闖王的心腹。李信的命令來號令張軒,張軒即便不聽從,也沒有什麽關係。但是從奉天倡義營的體係之中來說,李信是奉天倡義營文武大將軍任命的河南節度使,而張軒是臨潁守將。上下有別,李信似乎是張軒的頂頭上司。他的命令似乎也要聽從。這一團亂麻的,張軒為什麽反對羅汝才成為奉天倡義營文武副將軍的名號了。
這一團亂麻,讓下麵的人無所適從。
這方麵不去提。再說從另外一邊說,不從闖營與曹營扭到一起別扭的權力結構說,單單說張軒自己的利益出。
羅汝才左右搖擺,完全被李自成壓製住。他要是咬著牙想打天下,張軒也就跟了,畢竟翁婿之親,比不得別的,但是他自己就左右搖擺。或許羅汝才想明白了,要擺脫李自成獨立一家。如此張軒也算鬆了一口氣,但是也有另一種可能,他完全向李自成投誠了,張軒豈不是不上不下了?地位簡直要尷尬死。故而張軒必須考慮自己與李自成關係,不能將李自成得罪死了。
但是話又說迴來了,這是張軒也要先活下去,才有以後。如果他死在這裏了,他想再多,也不過是無用之功。
張軒忽然明白,李信這一封書信,就是針對自己來的。因為李信知道張軒是一個聰明人,聰明人的缺點,就是想得太多,張軒是一個粗人,這一封書信,理都不會理一下。
但是張軒想明白又怎麽樣,這背後的種種緣由,他能不去思考,不去權衡,不去考慮嗎?
不能,故而張軒雙手背在後麵,死死的捏著這一封書信,來迴踱步。
羅玉嬌問他道:“怎麽了?”
張軒一時間想得腦門疼,他順手將這一封書信遞給了羅玉嬌,說道:“李信命我南下救援何英?你覺得該怎麽辦?”
羅玉嬌一眼就看到李信所言,救也可,不救也可,不過,不救的話,張軒難免要被蓋上,膽小懦弱,見死不救的名聲。張軒還是不適應這個時代,他根本沒有在意所謂的名聲,有什麽用處?
在現代,所有人都將名聲給看透了,東莞的小姐迴家重新嫁人,從來不覺得有什麽不好,大家嗤之以鼻孔,都覺得名聲值不了多少錢。
但是這個時代不同,義軍乃至整個流寇,不拘於陝西,河南,還是兩淮的,其實都是一個並不大的小圈子。某種意義之上,這就是羅汝才所言的江湖。這些頭領雖然有所接觸,但是常常天各一方,但是彼此接觸之前,所有了解都基於一個人的名聲。
古人常言沽名釣譽,正是其中有利益在,才會有這樣的舉動。
而羅玉嬌最崇拜的人,就是羅汝才,羅汝才或許有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但是江湖人的從來沒有說羅汝才對不起朋友。而羅汝才與張獻忠決裂的開始,也就是覺得張獻忠壞了他的名聲。
名聲一旦壞了,就必須用千百倍的努力去挽迴,甚至還挽不迴。沒有一個好名聲,被所有人鄙視,直接影響到張軒的勢力擴大,沒有人願意和一個臭名昭著的人合作。即便有合作,也不過是爾虞我詐。
但是羅玉嬌不是尋常女子,她雖然沒有親身上過陣,但是與羅汝才經曆過大小征戰,不知道有多少,她豈能不知道這一戰兇多吉少啊?名聲再好,終究沒有性命重要。隻是她卻不能為張軒做決斷。
“張郎做什麽決定。”羅玉嬌說道:“我都讚成,不管生死,我都會與張郎在一起。”
張軒聽了羅玉嬌的話,心中豪氣大震。暗道:“亂世之中,生死尋常事耳。而何英也算是義士,我如果一點事情也不做,我自己心中都過意不去。”
“將軍,所有人都來了。”秦猛說道。
張軒說道:“好,我這就去。”張軒打了秦猛之後,對羅玉嬌說道:“無事,我絕對不會死的,你也不用想什麽同生共死。”微微一吻,吻到羅玉嬌的額頭之上,說道:“在這裏好好的等我迴來。”
羅玉嬌微笑的點頭,看著張軒的背影轉出縣衙,一把捂住了嘴,雙眼淚流。
她忽然想起了小時候,她才四五歲的時候,問母親,道:“造反,那麽危險,我們為什麽不能好好的待在羅家寨之中?”
“因為,你爹是一個大丈夫。”母親說道。
“那你為什麽不勸勸他,我們不去外麵,我們就在羅家寨之中。”她說道。
“玉嬌,你記住,男子漢大丈夫,注定要頂天立地,即便頂天立地要掉腦袋。作為女人是萬萬不能勸他屈膝的。因為那與死了沒有什麽區別了。”母親說道。
許州之中,李信默默的看著南方。自從他接到急報,左良玉圍郾城的時候,他立即做了安排。
不過,他的安排也很少,第一,是通報闖王。隻是通報而已,並沒有什麽建議,在他看來,不要說郾城了,就是他的許州也丟失了。也不如開封重要,如果開封能拿下來,根本不擔心這裏,如果不能拿下來,才要考慮是不是撤軍迴援的問題。
第二就是通報各處義軍把守的城池,讓他們保持戒備。
不是李信不想抽調各處人馬,組織一支大軍,救援郾城,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開封城以南,十數縣,每一個縣的守將都是李信安排的,他本著本鄉守本土之意,想讓這一片大地染上闖王之色,再論其他,他很清楚每一個縣的守將其實是一個小軍閥而已。而且戰鬥力並不高,如果守城,守本鄉本土,還有一戰之力,李信也得到信了,他選的裕州守將,守了三天,被左良玉攻破,攻破之後,屠城,舉城上下,幾無遺類。可見一斑。
但是征調這些軍隊出城做戰,且不說戰力如何,李信並不覺得,他能調動這些人馬。
除卻開封府外的大軍之外,整個開封府以南,隻有三處能戰的義軍。
第一處,就是郾城何英之處,何英以寶豐子弟兵從闖王,征戰半年,也打過一些硬仗。第二處,就是臨潁張軒處。臨潁張軒是李自成忌憚的人,李信知道李自成不是忌憚張軒,而是忌憚張軒與羅汝才的結合。而張軒也給李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路經臨潁舉城擁戴的樣子,即便是有幾分作假,但是能做出假來,也是能力的一種,其實李信很欣賞張軒。
第三處,就是李信的部下了。是由他的弟弟李牟帶領,骨幹都是杞縣子弟兵。現在的河南太亂,他這個節度使如果沒有兵馬在手,根本就是什麽事情也做不了,故而他請兵闖王,闖王將李牟部派了出來,隻是不足兩千人,守許州尚且不足,更不要說敵左良玉了。
不過,不管李信再欣賞張軒,該下手的時候,也要下手。因為是李自成交代的事情。
李信做得第三件事情,就是給張軒寫一封書信。他不指望張軒做什麽,不過是惠而不費之事,置張軒於進退兩難之地,他倒是很好奇,現在的張軒再做什麽?
張軒現在就進退兩難。
李信這封書信,張軒看起來就覺得可惡之極。冷哼一聲,說道:“真是一篇好文章。”
這封書信從各個方麵指出了,友軍危難,而坐視不離是罪大惡極,何英與他張軒唇亡齒寒,不能管怎麽都不能不救,簡直是義正言辭,擲地有聲。但是為什麽要求出兵的不是李信,而是張軒。
張軒來迴踱步,猶豫再三,他先想到的是,如果置之不理的話,會怎麽樣?
按理說,張軒是曹營下屬,而李信是闖王的心腹。李信的命令來號令張軒,張軒即便不聽從,也沒有什麽關係。但是從奉天倡義營的體係之中來說,李信是奉天倡義營文武大將軍任命的河南節度使,而張軒是臨潁守將。上下有別,李信似乎是張軒的頂頭上司。他的命令似乎也要聽從。這一團亂麻的,張軒為什麽反對羅汝才成為奉天倡義營文武副將軍的名號了。
這一團亂麻,讓下麵的人無所適從。
這方麵不去提。再說從另外一邊說,不從闖營與曹營扭到一起別扭的權力結構說,單單說張軒自己的利益出。
羅汝才左右搖擺,完全被李自成壓製住。他要是咬著牙想打天下,張軒也就跟了,畢竟翁婿之親,比不得別的,但是他自己就左右搖擺。或許羅汝才想明白了,要擺脫李自成獨立一家。如此張軒也算鬆了一口氣,但是也有另一種可能,他完全向李自成投誠了,張軒豈不是不上不下了?地位簡直要尷尬死。故而張軒必須考慮自己與李自成關係,不能將李自成得罪死了。
但是話又說迴來了,這是張軒也要先活下去,才有以後。如果他死在這裏了,他想再多,也不過是無用之功。
張軒忽然明白,李信這一封書信,就是針對自己來的。因為李信知道張軒是一個聰明人,聰明人的缺點,就是想得太多,張軒是一個粗人,這一封書信,理都不會理一下。
但是張軒想明白又怎麽樣,這背後的種種緣由,他能不去思考,不去權衡,不去考慮嗎?
不能,故而張軒雙手背在後麵,死死的捏著這一封書信,來迴踱步。
羅玉嬌問他道:“怎麽了?”
張軒一時間想得腦門疼,他順手將這一封書信遞給了羅玉嬌,說道:“李信命我南下救援何英?你覺得該怎麽辦?”
羅玉嬌一眼就看到李信所言,救也可,不救也可,不過,不救的話,張軒難免要被蓋上,膽小懦弱,見死不救的名聲。張軒還是不適應這個時代,他根本沒有在意所謂的名聲,有什麽用處?
在現代,所有人都將名聲給看透了,東莞的小姐迴家重新嫁人,從來不覺得有什麽不好,大家嗤之以鼻孔,都覺得名聲值不了多少錢。
但是這個時代不同,義軍乃至整個流寇,不拘於陝西,河南,還是兩淮的,其實都是一個並不大的小圈子。某種意義之上,這就是羅汝才所言的江湖。這些頭領雖然有所接觸,但是常常天各一方,但是彼此接觸之前,所有了解都基於一個人的名聲。
古人常言沽名釣譽,正是其中有利益在,才會有這樣的舉動。
而羅玉嬌最崇拜的人,就是羅汝才,羅汝才或許有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但是江湖人的從來沒有說羅汝才對不起朋友。而羅汝才與張獻忠決裂的開始,也就是覺得張獻忠壞了他的名聲。
名聲一旦壞了,就必須用千百倍的努力去挽迴,甚至還挽不迴。沒有一個好名聲,被所有人鄙視,直接影響到張軒的勢力擴大,沒有人願意和一個臭名昭著的人合作。即便有合作,也不過是爾虞我詐。
但是羅玉嬌不是尋常女子,她雖然沒有親身上過陣,但是與羅汝才經曆過大小征戰,不知道有多少,她豈能不知道這一戰兇多吉少啊?名聲再好,終究沒有性命重要。隻是她卻不能為張軒做決斷。
“張郎做什麽決定。”羅玉嬌說道:“我都讚成,不管生死,我都會與張郎在一起。”
張軒聽了羅玉嬌的話,心中豪氣大震。暗道:“亂世之中,生死尋常事耳。而何英也算是義士,我如果一點事情也不做,我自己心中都過意不去。”
“將軍,所有人都來了。”秦猛說道。
張軒說道:“好,我這就去。”張軒打了秦猛之後,對羅玉嬌說道:“無事,我絕對不會死的,你也不用想什麽同生共死。”微微一吻,吻到羅玉嬌的額頭之上,說道:“在這裏好好的等我迴來。”
羅玉嬌微笑的點頭,看著張軒的背影轉出縣衙,一把捂住了嘴,雙眼淚流。
她忽然想起了小時候,她才四五歲的時候,問母親,道:“造反,那麽危險,我們為什麽不能好好的待在羅家寨之中?”
“因為,你爹是一個大丈夫。”母親說道。
“那你為什麽不勸勸他,我們不去外麵,我們就在羅家寨之中。”她說道。
“玉嬌,你記住,男子漢大丈夫,注定要頂天立地,即便頂天立地要掉腦袋。作為女人是萬萬不能勸他屈膝的。因為那與死了沒有什麽區別了。”母親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