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迴 農田水利化,求變革解放思想;
小社並大社,搞創舉拔苗助長
張滔已有幾個月沒有很好地休息了。他正在農村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夜以繼日,忙得不可開交。石陂區方圓二百多平方公裏,一半是山區,一半是平原。按照區黨委的部署,三個月內要實現平原農田方格化,達到土地平如鏡,道路直如線,並且大道寬四米,小道闊二米;半年內在山地興建一座水庫。水庫可以灌溉,也可以發電,供應全區農村和墟鎮的生產用電力和照明。
平原農村,幾千年來都是小農經濟。田園阡陌,如蛛絲網絡;鄉間小路,迂迴曲折。隻能用兩腳走路,不論耕作和生活都極是不便。還是在一年前,他擔任縣委辦公室主任時,對小農經濟給生產發展所帶來的阻力估計過高,對農民的小生產的意識看得太嚴重,曾經建議縣委暫停農業社的發展,並相應作了一些部署。當時,高級社後一些地方糧食減產和與這種減產不相適應的過高的糧食征購任務不但帶來糧食緊張,而且,市麵上農副商品供應也嚴重不足,同時,許多地方的高級社耕牛缺乏,入社前農民宰殺耕牛的現象很嚴重。還有,許多農民認為合作社富養窮,強養弱,是大拉平,因此,一個社員兩樣心,出工不出力的現象普遍存在,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並未能發揮出來。根據先有機械化,後有合作化的觀點和中央農村工作部的有關指示,他提出了當前應狠抓生產,全力鞏固的工作方針,主張收縮一批一哄而起的高級社,把一村一社的高級社的發展控製在三分之一的範圍內。這個意見得到縣委的討論通過。但是,不久就受到了批評。被認為這是中農情緒,是“小腳女人”走路。為了糾正錯誤,縣委把張滔下放到一個區裏去工作,同時,立即加大了發展的速度,在半年內就把高級社的數量翻了一番,一年內全縣就基本實現了一村一社的農業合作化。
“老張,在農業合作化的問題上,存在著兩條路線的鬥爭。我們過去執行了中央農村工作部的指示,在停、縮、發三個字上重在停和縮,求穩求慢,顯然是違背了毛主席的思想。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右傾保守。今後我們必須吸取這個教訓,把工作做得更好。”縣委範書記在調動他的工作時曾經語重心長的對他說。
“範書記,這都是我學習毛澤東思想學得不好所帶來的工作失誤!”張滔慚愧地說。
“不過,我仍然認為,不能把農民的社會主義覺悟估計過高。合作化從形式上改變了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但還必須在內容上去充實它。否則便會出現許多問題。你有知識,又善於學習,到了基層,就在這些問題上多去研究研究。現在高級社已辦起來了,家大業大,怎樣管理?前人沒有做過,我們很需要這方麵的經驗。”
範書記是南下幹部,在地區黨校學習時曾與張滔是同學。張滔文化基礎好,思維敏捷;範書記好學,不恥下問,彼此有一定的交情。幾年來,工作上也配合得很是默契。所以,雖然按照上級有關指示,在合作化問題上對犯了“右傾機會主義思想”的省、地、縣、區、鄉五級幹部需作出“改換工作”的處理,但隻是把張滔的工作下放了一個層次,挪動了一個位置,使他“鑽到合作社的問題裏麵去,熟悉合作社的各種問題”,找到解決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工作將更為重要。他仍然是縣委的常委,他的實踐可以看作是縣委在基層工作的試驗,他的摸索將成為縣委開展工作的參謀。
“從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到合作社,是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現在的問題是土地改革後,小農經濟所能容納的生產力還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我們就急於改變這種生產關係。一方麵,農民的思想意識跟不上來;另一方麵,新的生產關係的物質條件又未具備。所以,幾年來,生產沒有發展,農村經濟便出現了一些緊張現象。中央農村工作部的反冒進決策就是基於這種情況才產生的。現在看來,這種思想和決策是右傾保守的表現,我的思想也是受小農經濟的影響,太墨守成規。這也許就是思想領域裏兩條路線鬥爭的反映吧!”張滔的情緒仍在檢討之中。
“形勢的發展一日千裏啊,這也不僅是我們的思想落後了的問題。毛主席曾明確地說過,新民主主義社會要搞十五年。但最近他又說,隻需要一九五六年一個年頭,就可以基本上完成農業方麵的半社會主義的合作化,各項事業的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已經不能完全按照原來所想的那個樣子去做了。一年的功夫,把十五年要做的事情都做好了,這就是領袖的偉大之處!”範書記心懷敬仰地說道。
“瓜熟蒂落,隻有通過變革,才能縮短這個過程。”張滔受到了啟迪。
“我的理解,關鍵是先要改變生產關係,然後才有可能大大地發展社會生產力。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就發展了,就能一天等於二十年!”
範書記的這一句話,是學習毛主席最近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後的體會。毛主席說:“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所有製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製,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這個講話,他曾反複讀過,但體會遠沒有範書記的深。過去認為生產力隻有受到束縛時才需要“解放”,才應該“解放”。現在看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是保守的,應該先要改變生產關係!改變觀念非常重要。他感到一下子豁然開朗起來。
“好吧,我一定緊跟毛主席的路線,到基層去摸索和實踐!”
人的意識一旦轉變了觀念,思維方法便完全不同。地區三級幹部會議之後,張滔迴來抓了兩件大事。一是平整土地,興修鄉道,挖溝挑渠,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實現耕作機械化打好基礎;二是建築水庫,既能改良一些地方灌溉係統,又能促進農業電氣化。這個宏偉計劃由張滔提出,在黨委會上討論通過,再召開全區各合作社主任會議貫徹,很快便形成氣候,緊鑼密鼓的準備和大刀闊斧的開展起來。
平整土地以河東鄉為試點,易誌良是青年幹部,有知識,任總指揮,兼鄉長,區黨委副書記何進英蹲點協助。河東鄉在石陂區的東陲,由河東、東橋和金風三個村子組成。東與新寧區和橫陂區交界,西與鄰鄉河西鄉接壤。中間又有一河一溝,土地平整。但由於過去耕作一家一戶,農田大一塊,小一塊,支離破碎;田埂高一條,低一條,錯綜迂迴,大小路道彎彎曲曲。這一片土地,土質肥沃,水利方便,如果再進行方格化的平整,則不但耕作容易,而且,土地的可耕麵積還會增大。易誌良曾在東橋村工作過,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所以,工作的開展便比較順利。
“我們的土地方格化就是要達到大路能通汽車,小路可駛拖拉機。一、二年過後,生產發展了,我們可以買汽車,買拖拉機。到時候,耕田不用牛,割禾不用人,隻要把拖拉機開到田裏去,唿啦啦,一片土地轉眼間就犁好了;唿啦啦,一片稻田轉眼間就割完了。我們當農民的就和城裏的工人一樣啦!”易誌良極善動員,他在生產組及村合作社的幹部會議上說得眉飛色舞。
“到那時侯,我們到城裏看電影就坐村裏拖拉機去,好象蘇聯的集體農莊那樣,大家唱著歌,一路嘻嘻哈哈多快活!”有個姑娘顯然受到感染,高興地描繪道。
“到那時侯,我們村裏都可以建電影院啦,用不著到城裏去看。”又有個小夥子說。
“到那時侯,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社會主義啦!”
人們一下子都興奮起來了。但也有農民表示擔憂。
“要是什麽都機械化了,那我們可就沒田耕哩!”有個老農說。
“不耕田就當工人唄!織布呀,織畚箕做竹器活兒啦,燒磚瓦啦,何愁沒活兒幹。”一個稍後生點兒的道。
“到時候,不用你打牛屁股,管保你不做工也有飯吃,你就在家裏做煮飯公好啦!”幾個娘們哈哈笑道。
“世上那有這麽好的事,太陽西邊出羅!”這個老農自我解嘲說。
易誌良的鼓動工作做得很成功。他算了一個細帳:幾條大路有多長有多寬,幾條小路有多長多寬,幾條溝渠又有多長多寬,加起來需占用多少土地;原來的曲曲彎彎的鄉道和破碎網絡般的田埂加起來又有多少土地。把兩個數字一比較,結果還賺了些耕種麵積。人們都很佩服他的口才和精細的計算。但是,由於道路和水渠都拉直了,所以,有的村或生產組占用的土地會多些,有的會少些,這就需要統一調整和分配。同時,築路開渠,挑坭鏟土,移高填低,需要大量勞力。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工作便難開展。
“我看咱們三個村的高級社要聯合起來,再成立一個大社。河東、東橋、金風三社一體,原來叫河東鄉,現在,我們就叫它為東風農業高級合作社吧。”
“為什麽叫‘東風’這個名呢?”有人問。
“河東、東橋都有一個東字;金風有一個風字,大家都取一個,簡稱就是東風。同時,我們三個村都在石陂區的東麵。毛主席說,‘東風壓倒西風’,我們就取個吉利,叫‘東風高級社’,意思是永遠勝利,永遠富強。你們說,好不好?”易誌良笑容滿麵地問道。
“好啊!”大家異口同聲地答道。
“今後大家就是一家人,土地分配、勞力安排、種作劃分、收成結算,一家人統籌兼顧,共同富裕!”易誌良聲調激昂地說。最近以來,在張滔的影響下,他認真地加強了學習。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這篇講話中,毛主席對北京郊區白盆窯農業社由互助組直接升入高級社的做法和對慈奚縣歧山鄉辦大社的做法作了充分的肯定,使他受到了啟迪。目前,從報紙上看,一村一社的規模已落後形勢,一鄉一社甚至幾鄉一社是當前工作的熱點,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大興水利和平整土地,就是這種形勢發展的催化劑。他認為,區黨委的部署是積極的和及時的。他預感到,農業生產的新高潮就要到來了。“我建議,從明天起,我們成立平整土地青年突擊隊。根據縣水利局繪製的圖紙,突擊隊員再具體測量定位,插好標簽,然後分到各個社組去負責領導施工。各小社做好勞力安排,三天後開工。”
說幹就幹,東風農業高級合作社得到區黨委的批準,正式掛牌,石陂區的第一個一鄉一社的大社就產生了。青年幹部易誌良任社長。原河東、東橋、金風三個合作社複名為東一、東二、東三村。村長仍由原來村社的社長擔任。由於一鄉一社,統籌兼顧,土地的劃分和勞力的安排都沒有矛盾。人們都被不久未來的美好理想鼓舞著,各樣工作都順利地開展著。
東風農業社平整土地突擊隊由各村派出能寫會算的青年參加,選一個隊長。這個隊長叫盧麗珍,初中畢業,容貌端莊,儀容閑雅。一雙俊眼水汪汪的活潑非常。她跟在易誌良的後麵,與幾個青年男女一起扛著標杆,拿著小旗,在田裏來迴忙碌著。易誌良每定一個點,她就插一支標杆,然後,按照大路小路或溝渠的要求量出寬度,插上第二條標杆。當縱橫幾條幹線的一些端點定下來後,突擊隊員便分組開始工作。有幾個青年在她的指揮下插小旗。隻見她一邊眯著一隻眼睛朝標杆的另一端望,一邊打著偏左偏右的手勢,聲音清亮,指示明確,儼然像是一個有專業訓練過的測量員的樣子。易誌良站在一邊記錄著數字,見她穿著一件紅底黑花的夾襖,深藍密紗的褲子,係著一條白色的圍巾,身材勻稱,膚色潔白,蛋臉桃紅。在春風吹拂下,烏黑的女學生裝式的短發輕輕飄動,顯得甚是美麗而嫋娜。
三天的工夫,施工的標誌便全部插好了。盧麗珍還幫他計算了一些土石方。那裏要搭橋,那裏要下涵,也寫得清清楚楚。這天,當易誌良看到她寫的一些數據時,抑不住心裏的讚歎道:
“麗珍,你非常聰明能幹,為什麽不再讀書呢?”
“家裏沒錢!”她說。
“你爸爸做什麽的?”他關切地問。
“爸爸過世了。”盧麗珍的眼眶立刻紅了起來。
原來,這盧麗珍是開明地主盧濟平的孫女。盧濟平是老中醫,解放前在城裏開普濟堂藥材鋪,為人極是善良。盧麗珍的爸爸是他的第二個兒子,讀大學土木工程的,一直在外省的一個鐵路局工作。土改後,因父親病故迴來奔喪,便改在一所中學教書。但由於加入過國民黨,不久便被定為曆史反革命份子,被管製勞動。一年前在山裏勞動時,挑著擔子一個趔趄墜下崖去跌死了。
易誌良聽到了她的敘述後,不覺心裏如墜落了一塊鉛。沒想到眼前這個如花似玉的少女的身世竟是如此悲慘。她剛踏上懂事的年齡,家庭就發生了這麽大的變故,命運處在災難的浩劫中。
“你測量得很像個模樣,學過這方麵的知識嗎?”他把話題叉開去。
“我經常看到父親怎樣工作,便也知道一些東西。”她低著頭,還在想著父親。
“你念完初中了嗎?”他問。
“一年前,我考上了徐昌高中,可是沒有讀。”她說。
“你應該考取中專。讀中專不用交學費。”
“可是,家裏就隻母親一人勞動,如果我讀書的話,個人的生活費都成問題。”她聲音有點兒哽咽,眼淚跟著簌簌的流了下來。
也許是同病相憐,易誌良的心裏受到了強烈的震動。他覺得她就像他的妹妹,她跟他有相同的遭遇。這個聰明漂亮的姑娘是一朵含苞待放的鮮花,迎接她的應該是晶瑩的雨露和明媚的陽光,而不應該是暴雨狂風。他一下子就產生了一個念頭,他覺得應該幫助她。
不久,他有機會見到了她的媽媽。這是一個麵目清揚,豐神整潔的中年婦女。歲月的坎坷雖然使她的眉鬢之間有了一些皺紋,可是她仍然十分清麗。她是湖南人,過去一直跟著丈夫在外,從來不事勞作,迴來之後經曆了許多變化,猶如脫胎換骨,身心都十分破碎。當她聽到易誌良要幫助女兒讀書時,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她看到了這個青年的誠實和熱情,看到了女兒的希望,感受到了這人世間的真正的友情和溫暖。
一年以後,盧麗珍在易誌良的資助下,果然考讀了一所醫士學校。三年畢業後她當了醫生。後來易誌良挨批落魄,盧麗珍毅然相愛,成了患難夫妻。這是後話。
當施工標誌插好後,各生產組社員便按照分工路段包幹完成任務,並開展勞動競賽。三個月的工作兩個月就完成了。東風高級合作社十五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出現了一個三縱十橫二十溝(渠)的嶄新麵貌。易誌良開展工作的經驗被他總結為三句話:一是思想領先,二是大社保證,三是青年帶頭。他的工作經驗在全區幹部會議上作了介召。
張滔在會議上對全區幹部作了實現農田水利化和把小社並大社的總動員。他說:
“《中共中央關於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並為大社的意見》中指出,‘我國農業正在迅速地實現農田水利化,並將在幾年內實現耕作機械化。在這樣情況下,農業生產合作社如果規模過小,在農業的組織和發展方向上勢將發生許多不便。為了適應農業生產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條件的地方,把小型的農業社有計劃地適當地並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同誌們,我們處在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嶄新的社會。我們不能學小腳女人東搖西擺地走路,必須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要緊跟形勢。為了更好地走好社會主義道路,使我區的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區委決定掀起農田水利化高潮。全區平原十個大鄉在三個月內必須實現方格化。大家可以向東風高級社學習取經。同時,為了組織好生產,要求把原有的村一級農業社,全部合並為大鄉一級農業社。各大社社長由區政府任命。”
一場農田水利建設的高潮掀起來了。春耕之前,廣闊的田野上到處插滿著各色小旗,農民揮鋤的,擔坭的,夯土的,熙來攘往;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千年的小農經濟,隨著田園阡陌的改變而得到了改造。人們似乎感到,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就快到來了。幾個月來,區幹部們忙於到下麵去蹲點,掌握情況,並協助做好小社並大社的各項工作。
平原地區的農田方格化基本完成後,區黨委馬不停蹄,立即著手建築坪石水庫。春耕之後,過去的農民都有一段農閑時期,勞力充足,正是建築水庫的大好時候。區黨委決定大打一場全區動員的人民戰爭。為了保證工程的順利完成,必須實行全區的統籌兼顧,統一運作。區黨委作了大膽的嚐試,把十五個鄉社合並,實行一區一社,上報縣委批準。
“農業合作化還缺乏管理經驗,一鄉一社的經驗還有待總結,現在又上升到一區一社,我們是否又有點兒冒進了!”在縣委擴大的工作會議上,抓農業的縣委副書記劉子奇不無擔心地說。
“不搞農田水利化,不搞農業機械化,就不能改變小農經濟的生產關係,無法去實現生產力的飛躍。”張滔提出他的看法。
“農業機械的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就每一單位麵積產量的提高來講,農業機械化的作用是無足輕重的。我認為,現在農村擁有巨大的人力資源,同時,水稻田有較複雜的耕作特點,就近期來說,機械化的推行仍不大可能。所以,當前,我的意見是一鄉一社先抓好點,步子不要邁得太快。”劉子奇仍然堅持他的看法。他熟悉農村。中央對農村工作一係列指示他都是認真地理解和執行的。他和張滔在反冒進上曾經配合得較為默契。
“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是中央的指示。可是,農田水利建設得花許多勞力和資金。農民的思想意識自私保守,你不大膽改變生產關係就無法辦到要花費許多勞力和資金才能辦到的事情。我的看法,小社並大社的做法勢在必行。”縣計劃委員會主任說。
人們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大約有一半的同誌認為,形勢發展得很快,農業合作化還沒有摸索到經驗,必須先摸索一鄉一社的高級社的經驗。最後,大家還得聽範書記的意見。
“我先讀一讀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說的一段話吧:‘在多、快、好、省地按比例地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前提下,在群眾覺悟提高的基礎上,允許並且鼓勵群眾的那些打破限製生產力發展的規章製度的創舉’。根據這個指示,我同意石陂區關於一區一社的大膽嚐試,到取得經驗的時候再推廣。這樣吧,一鄉一社要做好普及,經驗從實踐中來;一區一社的作為典型,先做好試驗。不過,不管哪一種規模的合作社,都要搞好生產,增產增收,這是鞏固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縣農業局要作好具體的部署。”
範書記高瞻遠矚,看到了形勢的發展,一區一社的做法在縣委會議上得到了通過。從一鄉一社到一區一社,時隔半年。石陂區敢為人先,把改變生產關係放在首位,使廣大幹部和群眾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三個月內實現了平原農田方格化,四個月內便建築了一個能蓄水一千萬立方米的水庫。廣大社員不計報酬,戰天鬥地,互相協作。他們番薯加稀飯,吃住在工地,隊裏記工分,行動集體化。石陂社花少錢辦大事,做到了小農小社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張滔從反冒進的工作失誤中得到了教訓,受到啟迪,著力於改變生產關係,創造發展生產關係的條件,終於找到了一條跑步進入社會主義的的康莊大道。他的工作為全縣樹立了一個多、快、好、省的躍進的典範。
張滔的轉變觀念是一種大徹大悟的覺醒。一、二個月之後,幾鄉一社的,萬戶一社的,集體化程度更高的人民公社在全國各地迅速興起。徐昌縣原有的一千零五十三個高級社在一天之間合並為十八個人民公社。
張滔被調迴縣裏工作,任縣委抓農業的副書記。縣委領導工作的分工重新作了調整。
易誌良升任石陂人民公社副社長。在組織書記何進英的介召下,他光榮地加入了共產黨。但是,在他入黨宣誓的那一天,張滔卻病倒在水庫工地上,被送進醫院去了。
小社並大社,搞創舉拔苗助長
張滔已有幾個月沒有很好地休息了。他正在農村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夜以繼日,忙得不可開交。石陂區方圓二百多平方公裏,一半是山區,一半是平原。按照區黨委的部署,三個月內要實現平原農田方格化,達到土地平如鏡,道路直如線,並且大道寬四米,小道闊二米;半年內在山地興建一座水庫。水庫可以灌溉,也可以發電,供應全區農村和墟鎮的生產用電力和照明。
平原農村,幾千年來都是小農經濟。田園阡陌,如蛛絲網絡;鄉間小路,迂迴曲折。隻能用兩腳走路,不論耕作和生活都極是不便。還是在一年前,他擔任縣委辦公室主任時,對小農經濟給生產發展所帶來的阻力估計過高,對農民的小生產的意識看得太嚴重,曾經建議縣委暫停農業社的發展,並相應作了一些部署。當時,高級社後一些地方糧食減產和與這種減產不相適應的過高的糧食征購任務不但帶來糧食緊張,而且,市麵上農副商品供應也嚴重不足,同時,許多地方的高級社耕牛缺乏,入社前農民宰殺耕牛的現象很嚴重。還有,許多農民認為合作社富養窮,強養弱,是大拉平,因此,一個社員兩樣心,出工不出力的現象普遍存在,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並未能發揮出來。根據先有機械化,後有合作化的觀點和中央農村工作部的有關指示,他提出了當前應狠抓生產,全力鞏固的工作方針,主張收縮一批一哄而起的高級社,把一村一社的高級社的發展控製在三分之一的範圍內。這個意見得到縣委的討論通過。但是,不久就受到了批評。被認為這是中農情緒,是“小腳女人”走路。為了糾正錯誤,縣委把張滔下放到一個區裏去工作,同時,立即加大了發展的速度,在半年內就把高級社的數量翻了一番,一年內全縣就基本實現了一村一社的農業合作化。
“老張,在農業合作化的問題上,存在著兩條路線的鬥爭。我們過去執行了中央農村工作部的指示,在停、縮、發三個字上重在停和縮,求穩求慢,顯然是違背了毛主席的思想。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右傾保守。今後我們必須吸取這個教訓,把工作做得更好。”縣委範書記在調動他的工作時曾經語重心長的對他說。
“範書記,這都是我學習毛澤東思想學得不好所帶來的工作失誤!”張滔慚愧地說。
“不過,我仍然認為,不能把農民的社會主義覺悟估計過高。合作化從形式上改變了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但還必須在內容上去充實它。否則便會出現許多問題。你有知識,又善於學習,到了基層,就在這些問題上多去研究研究。現在高級社已辦起來了,家大業大,怎樣管理?前人沒有做過,我們很需要這方麵的經驗。”
範書記是南下幹部,在地區黨校學習時曾與張滔是同學。張滔文化基礎好,思維敏捷;範書記好學,不恥下問,彼此有一定的交情。幾年來,工作上也配合得很是默契。所以,雖然按照上級有關指示,在合作化問題上對犯了“右傾機會主義思想”的省、地、縣、區、鄉五級幹部需作出“改換工作”的處理,但隻是把張滔的工作下放了一個層次,挪動了一個位置,使他“鑽到合作社的問題裏麵去,熟悉合作社的各種問題”,找到解決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工作將更為重要。他仍然是縣委的常委,他的實踐可以看作是縣委在基層工作的試驗,他的摸索將成為縣委開展工作的參謀。
“從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到合作社,是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現在的問題是土地改革後,小農經濟所能容納的生產力還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我們就急於改變這種生產關係。一方麵,農民的思想意識跟不上來;另一方麵,新的生產關係的物質條件又未具備。所以,幾年來,生產沒有發展,農村經濟便出現了一些緊張現象。中央農村工作部的反冒進決策就是基於這種情況才產生的。現在看來,這種思想和決策是右傾保守的表現,我的思想也是受小農經濟的影響,太墨守成規。這也許就是思想領域裏兩條路線鬥爭的反映吧!”張滔的情緒仍在檢討之中。
“形勢的發展一日千裏啊,這也不僅是我們的思想落後了的問題。毛主席曾明確地說過,新民主主義社會要搞十五年。但最近他又說,隻需要一九五六年一個年頭,就可以基本上完成農業方麵的半社會主義的合作化,各項事業的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已經不能完全按照原來所想的那個樣子去做了。一年的功夫,把十五年要做的事情都做好了,這就是領袖的偉大之處!”範書記心懷敬仰地說道。
“瓜熟蒂落,隻有通過變革,才能縮短這個過程。”張滔受到了啟迪。
“我的理解,關鍵是先要改變生產關係,然後才有可能大大地發展社會生產力。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就發展了,就能一天等於二十年!”
範書記的這一句話,是學習毛主席最近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後的體會。毛主席說:“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所有製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製,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這個講話,他曾反複讀過,但體會遠沒有範書記的深。過去認為生產力隻有受到束縛時才需要“解放”,才應該“解放”。現在看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是保守的,應該先要改變生產關係!改變觀念非常重要。他感到一下子豁然開朗起來。
“好吧,我一定緊跟毛主席的路線,到基層去摸索和實踐!”
人的意識一旦轉變了觀念,思維方法便完全不同。地區三級幹部會議之後,張滔迴來抓了兩件大事。一是平整土地,興修鄉道,挖溝挑渠,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實現耕作機械化打好基礎;二是建築水庫,既能改良一些地方灌溉係統,又能促進農業電氣化。這個宏偉計劃由張滔提出,在黨委會上討論通過,再召開全區各合作社主任會議貫徹,很快便形成氣候,緊鑼密鼓的準備和大刀闊斧的開展起來。
平整土地以河東鄉為試點,易誌良是青年幹部,有知識,任總指揮,兼鄉長,區黨委副書記何進英蹲點協助。河東鄉在石陂區的東陲,由河東、東橋和金風三個村子組成。東與新寧區和橫陂區交界,西與鄰鄉河西鄉接壤。中間又有一河一溝,土地平整。但由於過去耕作一家一戶,農田大一塊,小一塊,支離破碎;田埂高一條,低一條,錯綜迂迴,大小路道彎彎曲曲。這一片土地,土質肥沃,水利方便,如果再進行方格化的平整,則不但耕作容易,而且,土地的可耕麵積還會增大。易誌良曾在東橋村工作過,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所以,工作的開展便比較順利。
“我們的土地方格化就是要達到大路能通汽車,小路可駛拖拉機。一、二年過後,生產發展了,我們可以買汽車,買拖拉機。到時候,耕田不用牛,割禾不用人,隻要把拖拉機開到田裏去,唿啦啦,一片土地轉眼間就犁好了;唿啦啦,一片稻田轉眼間就割完了。我們當農民的就和城裏的工人一樣啦!”易誌良極善動員,他在生產組及村合作社的幹部會議上說得眉飛色舞。
“到那時侯,我們到城裏看電影就坐村裏拖拉機去,好象蘇聯的集體農莊那樣,大家唱著歌,一路嘻嘻哈哈多快活!”有個姑娘顯然受到感染,高興地描繪道。
“到那時侯,我們村裏都可以建電影院啦,用不著到城裏去看。”又有個小夥子說。
“到那時侯,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社會主義啦!”
人們一下子都興奮起來了。但也有農民表示擔憂。
“要是什麽都機械化了,那我們可就沒田耕哩!”有個老農說。
“不耕田就當工人唄!織布呀,織畚箕做竹器活兒啦,燒磚瓦啦,何愁沒活兒幹。”一個稍後生點兒的道。
“到時候,不用你打牛屁股,管保你不做工也有飯吃,你就在家裏做煮飯公好啦!”幾個娘們哈哈笑道。
“世上那有這麽好的事,太陽西邊出羅!”這個老農自我解嘲說。
易誌良的鼓動工作做得很成功。他算了一個細帳:幾條大路有多長有多寬,幾條小路有多長多寬,幾條溝渠又有多長多寬,加起來需占用多少土地;原來的曲曲彎彎的鄉道和破碎網絡般的田埂加起來又有多少土地。把兩個數字一比較,結果還賺了些耕種麵積。人們都很佩服他的口才和精細的計算。但是,由於道路和水渠都拉直了,所以,有的村或生產組占用的土地會多些,有的會少些,這就需要統一調整和分配。同時,築路開渠,挑坭鏟土,移高填低,需要大量勞力。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工作便難開展。
“我看咱們三個村的高級社要聯合起來,再成立一個大社。河東、東橋、金風三社一體,原來叫河東鄉,現在,我們就叫它為東風農業高級合作社吧。”
“為什麽叫‘東風’這個名呢?”有人問。
“河東、東橋都有一個東字;金風有一個風字,大家都取一個,簡稱就是東風。同時,我們三個村都在石陂區的東麵。毛主席說,‘東風壓倒西風’,我們就取個吉利,叫‘東風高級社’,意思是永遠勝利,永遠富強。你們說,好不好?”易誌良笑容滿麵地問道。
“好啊!”大家異口同聲地答道。
“今後大家就是一家人,土地分配、勞力安排、種作劃分、收成結算,一家人統籌兼顧,共同富裕!”易誌良聲調激昂地說。最近以來,在張滔的影響下,他認真地加強了學習。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這篇講話中,毛主席對北京郊區白盆窯農業社由互助組直接升入高級社的做法和對慈奚縣歧山鄉辦大社的做法作了充分的肯定,使他受到了啟迪。目前,從報紙上看,一村一社的規模已落後形勢,一鄉一社甚至幾鄉一社是當前工作的熱點,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大興水利和平整土地,就是這種形勢發展的催化劑。他認為,區黨委的部署是積極的和及時的。他預感到,農業生產的新高潮就要到來了。“我建議,從明天起,我們成立平整土地青年突擊隊。根據縣水利局繪製的圖紙,突擊隊員再具體測量定位,插好標簽,然後分到各個社組去負責領導施工。各小社做好勞力安排,三天後開工。”
說幹就幹,東風農業高級合作社得到區黨委的批準,正式掛牌,石陂區的第一個一鄉一社的大社就產生了。青年幹部易誌良任社長。原河東、東橋、金風三個合作社複名為東一、東二、東三村。村長仍由原來村社的社長擔任。由於一鄉一社,統籌兼顧,土地的劃分和勞力的安排都沒有矛盾。人們都被不久未來的美好理想鼓舞著,各樣工作都順利地開展著。
東風農業社平整土地突擊隊由各村派出能寫會算的青年參加,選一個隊長。這個隊長叫盧麗珍,初中畢業,容貌端莊,儀容閑雅。一雙俊眼水汪汪的活潑非常。她跟在易誌良的後麵,與幾個青年男女一起扛著標杆,拿著小旗,在田裏來迴忙碌著。易誌良每定一個點,她就插一支標杆,然後,按照大路小路或溝渠的要求量出寬度,插上第二條標杆。當縱橫幾條幹線的一些端點定下來後,突擊隊員便分組開始工作。有幾個青年在她的指揮下插小旗。隻見她一邊眯著一隻眼睛朝標杆的另一端望,一邊打著偏左偏右的手勢,聲音清亮,指示明確,儼然像是一個有專業訓練過的測量員的樣子。易誌良站在一邊記錄著數字,見她穿著一件紅底黑花的夾襖,深藍密紗的褲子,係著一條白色的圍巾,身材勻稱,膚色潔白,蛋臉桃紅。在春風吹拂下,烏黑的女學生裝式的短發輕輕飄動,顯得甚是美麗而嫋娜。
三天的工夫,施工的標誌便全部插好了。盧麗珍還幫他計算了一些土石方。那裏要搭橋,那裏要下涵,也寫得清清楚楚。這天,當易誌良看到她寫的一些數據時,抑不住心裏的讚歎道:
“麗珍,你非常聰明能幹,為什麽不再讀書呢?”
“家裏沒錢!”她說。
“你爸爸做什麽的?”他關切地問。
“爸爸過世了。”盧麗珍的眼眶立刻紅了起來。
原來,這盧麗珍是開明地主盧濟平的孫女。盧濟平是老中醫,解放前在城裏開普濟堂藥材鋪,為人極是善良。盧麗珍的爸爸是他的第二個兒子,讀大學土木工程的,一直在外省的一個鐵路局工作。土改後,因父親病故迴來奔喪,便改在一所中學教書。但由於加入過國民黨,不久便被定為曆史反革命份子,被管製勞動。一年前在山裏勞動時,挑著擔子一個趔趄墜下崖去跌死了。
易誌良聽到了她的敘述後,不覺心裏如墜落了一塊鉛。沒想到眼前這個如花似玉的少女的身世竟是如此悲慘。她剛踏上懂事的年齡,家庭就發生了這麽大的變故,命運處在災難的浩劫中。
“你測量得很像個模樣,學過這方麵的知識嗎?”他把話題叉開去。
“我經常看到父親怎樣工作,便也知道一些東西。”她低著頭,還在想著父親。
“你念完初中了嗎?”他問。
“一年前,我考上了徐昌高中,可是沒有讀。”她說。
“你應該考取中專。讀中專不用交學費。”
“可是,家裏就隻母親一人勞動,如果我讀書的話,個人的生活費都成問題。”她聲音有點兒哽咽,眼淚跟著簌簌的流了下來。
也許是同病相憐,易誌良的心裏受到了強烈的震動。他覺得她就像他的妹妹,她跟他有相同的遭遇。這個聰明漂亮的姑娘是一朵含苞待放的鮮花,迎接她的應該是晶瑩的雨露和明媚的陽光,而不應該是暴雨狂風。他一下子就產生了一個念頭,他覺得應該幫助她。
不久,他有機會見到了她的媽媽。這是一個麵目清揚,豐神整潔的中年婦女。歲月的坎坷雖然使她的眉鬢之間有了一些皺紋,可是她仍然十分清麗。她是湖南人,過去一直跟著丈夫在外,從來不事勞作,迴來之後經曆了許多變化,猶如脫胎換骨,身心都十分破碎。當她聽到易誌良要幫助女兒讀書時,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她看到了這個青年的誠實和熱情,看到了女兒的希望,感受到了這人世間的真正的友情和溫暖。
一年以後,盧麗珍在易誌良的資助下,果然考讀了一所醫士學校。三年畢業後她當了醫生。後來易誌良挨批落魄,盧麗珍毅然相愛,成了患難夫妻。這是後話。
當施工標誌插好後,各生產組社員便按照分工路段包幹完成任務,並開展勞動競賽。三個月的工作兩個月就完成了。東風高級合作社十五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出現了一個三縱十橫二十溝(渠)的嶄新麵貌。易誌良開展工作的經驗被他總結為三句話:一是思想領先,二是大社保證,三是青年帶頭。他的工作經驗在全區幹部會議上作了介召。
張滔在會議上對全區幹部作了實現農田水利化和把小社並大社的總動員。他說:
“《中共中央關於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並為大社的意見》中指出,‘我國農業正在迅速地實現農田水利化,並將在幾年內實現耕作機械化。在這樣情況下,農業生產合作社如果規模過小,在農業的組織和發展方向上勢將發生許多不便。為了適應農業生產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條件的地方,把小型的農業社有計劃地適當地並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同誌們,我們處在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嶄新的社會。我們不能學小腳女人東搖西擺地走路,必須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要緊跟形勢。為了更好地走好社會主義道路,使我區的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區委決定掀起農田水利化高潮。全區平原十個大鄉在三個月內必須實現方格化。大家可以向東風高級社學習取經。同時,為了組織好生產,要求把原有的村一級農業社,全部合並為大鄉一級農業社。各大社社長由區政府任命。”
一場農田水利建設的高潮掀起來了。春耕之前,廣闊的田野上到處插滿著各色小旗,農民揮鋤的,擔坭的,夯土的,熙來攘往;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千年的小農經濟,隨著田園阡陌的改變而得到了改造。人們似乎感到,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就快到來了。幾個月來,區幹部們忙於到下麵去蹲點,掌握情況,並協助做好小社並大社的各項工作。
平原地區的農田方格化基本完成後,區黨委馬不停蹄,立即著手建築坪石水庫。春耕之後,過去的農民都有一段農閑時期,勞力充足,正是建築水庫的大好時候。區黨委決定大打一場全區動員的人民戰爭。為了保證工程的順利完成,必須實行全區的統籌兼顧,統一運作。區黨委作了大膽的嚐試,把十五個鄉社合並,實行一區一社,上報縣委批準。
“農業合作化還缺乏管理經驗,一鄉一社的經驗還有待總結,現在又上升到一區一社,我們是否又有點兒冒進了!”在縣委擴大的工作會議上,抓農業的縣委副書記劉子奇不無擔心地說。
“不搞農田水利化,不搞農業機械化,就不能改變小農經濟的生產關係,無法去實現生產力的飛躍。”張滔提出他的看法。
“農業機械的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就每一單位麵積產量的提高來講,農業機械化的作用是無足輕重的。我認為,現在農村擁有巨大的人力資源,同時,水稻田有較複雜的耕作特點,就近期來說,機械化的推行仍不大可能。所以,當前,我的意見是一鄉一社先抓好點,步子不要邁得太快。”劉子奇仍然堅持他的看法。他熟悉農村。中央對農村工作一係列指示他都是認真地理解和執行的。他和張滔在反冒進上曾經配合得較為默契。
“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是中央的指示。可是,農田水利建設得花許多勞力和資金。農民的思想意識自私保守,你不大膽改變生產關係就無法辦到要花費許多勞力和資金才能辦到的事情。我的看法,小社並大社的做法勢在必行。”縣計劃委員會主任說。
人們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大約有一半的同誌認為,形勢發展得很快,農業合作化還沒有摸索到經驗,必須先摸索一鄉一社的高級社的經驗。最後,大家還得聽範書記的意見。
“我先讀一讀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說的一段話吧:‘在多、快、好、省地按比例地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前提下,在群眾覺悟提高的基礎上,允許並且鼓勵群眾的那些打破限製生產力發展的規章製度的創舉’。根據這個指示,我同意石陂區關於一區一社的大膽嚐試,到取得經驗的時候再推廣。這樣吧,一鄉一社要做好普及,經驗從實踐中來;一區一社的作為典型,先做好試驗。不過,不管哪一種規模的合作社,都要搞好生產,增產增收,這是鞏固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縣農業局要作好具體的部署。”
範書記高瞻遠矚,看到了形勢的發展,一區一社的做法在縣委會議上得到了通過。從一鄉一社到一區一社,時隔半年。石陂區敢為人先,把改變生產關係放在首位,使廣大幹部和群眾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三個月內實現了平原農田方格化,四個月內便建築了一個能蓄水一千萬立方米的水庫。廣大社員不計報酬,戰天鬥地,互相協作。他們番薯加稀飯,吃住在工地,隊裏記工分,行動集體化。石陂社花少錢辦大事,做到了小農小社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張滔從反冒進的工作失誤中得到了教訓,受到啟迪,著力於改變生產關係,創造發展生產關係的條件,終於找到了一條跑步進入社會主義的的康莊大道。他的工作為全縣樹立了一個多、快、好、省的躍進的典範。
張滔的轉變觀念是一種大徹大悟的覺醒。一、二個月之後,幾鄉一社的,萬戶一社的,集體化程度更高的人民公社在全國各地迅速興起。徐昌縣原有的一千零五十三個高級社在一天之間合並為十八個人民公社。
張滔被調迴縣裏工作,任縣委抓農業的副書記。縣委領導工作的分工重新作了調整。
易誌良升任石陂人民公社副社長。在組織書記何進英的介召下,他光榮地加入了共產黨。但是,在他入黨宣誓的那一天,張滔卻病倒在水庫工地上,被送進醫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