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的日子裏,張輔的日子著實難熬。
作為和胡濙身份相當,甚至更高一籌的朝中元老勳貴,他不但深得天子信重,而且在武官和勳貴當中也有著舉足輕重,一唿百應的地位。
不過與以天下為己任的胡濙不同,張輔的性子卻顯得謹慎而低調,哪怕他曾為朝廷立下過無數戰功,地位尊崇無比,也沒有真正在朝堂上有著太多的表現,隻有當天子問計於他時,才會說出一些見解來。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性格,才讓握有兵權的英國公能在朝中屹立數十年而不倒,即便君王更迭,新君依然對他信任有加。可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一性格,讓他隻能眼睜睜看著原來武強文弱的朝中局麵慢慢顛倒過來,卻不加以幹涉。
因為張輔是個聰明人,他很清楚打江山要靠武將,而守江山,治天下卻還是得靠這些文官。而如今天下承平,文官的勢力坐大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對這一結果,他也是樂見其成,並沒有任何的幹預與反對。
但那些勳貴武將們顯然是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因為一旦文官真個掌控朝局,就意味著他們地位的不斷跌落。不過在文官集團氣候已成的情況下,他們縱然心有不甘,那時候也隻能忍了。
但忍卻不代表認,這些人一直都在尋找著機會反轉眼下的不利局麵。而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再開戰端,通過一場場的戰爭來鞏固自身在朝中的地位,從而反壓文官一頭了。
去年的連串變故,以及蒙人的突啟邊釁就為他們創作了最好的條件。為此,他們自然是全力以赴,試圖說服天子與蒙人一戰。可那時,文官集團卻果斷壞了他們的好事,製止了天子的這一想法。而更叫他們感到難以接受的是,自家視為主心骨的英國公居然在這個節骨眼裏退縮了!
他們相信,倘若當時張輔能夠站出來為他們說話,在朝堂上與胡濙等人爭上一爭的話,事情說不定就會遂了他們的心願了。所以事後,無數的閑言碎語就傳了出去,張輔在武官集團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或許張輔自己對此不是太在意,可他卻也有子孫部將,這些人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可是沒少受其牽連。過年前的那段日子,張輔在府上沒少被這些人哭告,直言自己在軍中,在衙門裏吃了多大的虧。
同時,因為那次文武交鋒而讓文官集團士氣大盛,所以本就式微的武將們也沒少在對方麵前吃癟,而這種事情,也一點不落地都傳到了張輔的耳中。
直到這時候,這位性子沉穩低調的英國公才知道自己之前的決定確是錯了。身在朝堂之上,又有這許多人以自己馬首是瞻,又怎麽真正做到獨善其身呢?若不去爭,那無論是下麵的那些人,還是自己,恐怕都將被文官集團的滔天氣勢所徹底淹沒。
但是,他的這一醒悟似乎已經太遲了些,因為天子已有旨意下達,說不定這一戰都打不起來了。這讓年前一段時日的張輔大感後悔,卻又無可奈何。
可事情的發展卻再次出乎了他的意料,與蒙人的關係居然再出轉機,而這一迴,這場仗是避無可避了!
站在那臣班的前列,張輔能明顯感受到那些武將勳貴們此刻的心情有多麽的激動。而當天子突然提出要禦駕親征時,眾人的心更是躍上了最高點。
作為曾隨同太宗皇帝幾次北伐的宿將,張輔當然知道能跟隨天子同上戰場殺敵作戰意味著什麽。那可是封候拜將的天賜良機哪,是武將們夢寐以求,幾十年都難以獲得的絕佳機會。隻要促成了此事,之前朝中文強武弱的情勢便會徹底調轉過來!
隻是如今文官在朝中勢力日大,當他們隨即全力反對時,那些武官們竟又有些猶豫了,因為他們對自己也沒多少信心,不知自己出去聲援能起到幾分作用。
而這時候,張輔知道是自己站出來的時候了,既然文武雙方如今已如水火,身為武將之首的他就不能再避而不站,那隻會成為天下人的笑柄,為無數同道所唾棄。於是,他出人意表地站了出來,說出了剛才那句話。
當然,張輔也絕不是意氣用事之輩,他所以這麽做,也是經過周密思量的。
在他看來,此番與蒙人交鋒雖然做不到曾經如太宗皇帝般所向披靡,但擊敗那些敵人依然不是太難的事情。而天子的安全就更不是什麽問題了,因為他隻需要去往邊地,坐鎮某處堅城,打出天子旗號便足以鼓舞軍心,根本就不用以身犯險。
至於胡濙所提到的什麽高粱河之敗,就更是聳人聽聞了。弱宋的軍陣又豈能和我大明的煌煌之師相比?隻是礙於和胡濙間交情不淺,他才沒有直接開口反駁,總算是留了一絲情麵。
但這,卻已足夠讓胡濙吃驚不小了。當張輔出來說出那話後,他整個人都呆在了當場,幾乎沒有了任何的反應,因為他知道,隨著這位不怎麽在朝堂上開口的國公爺發聲,那事情幾乎就已定性!
而那些本來還有些忐忑的武官們則是一陣驚喜,隨後便有許多人紛紛附和著站了出來:
“臣附議!有天子禦駕親征,則此戰我大明必然可勝!”這是簡單表明自己態度的。
“太祖太宗時,都曾親率大軍與敵交鋒,當今陛下能有此風骨,實在可揚我大明國威,兵鋒所向,必能讓蒙人望風而逃!”這是給天子鼓勁的。
“胡部堂,你拿高粱河之戰來暗諷陛下,卻是何居心?難道卻是未戰先怯,認定我大明勝不了這一戰麽?”而這,卻是在挑胡濙的毛病了。
凡此種種聲音,很快就響成了一片。因為武人生來嗓門就要比文官大上一些的緣故,他們這一番嚷嚷,就迅速把文官醞釀起來的苦勸的情緒給壓了下去,反而成了個戰前動員會了。
而胡濙這時候的臉色卻更加難看,他才驚覺過來,自己剛才一時情急,說的話裏確是大有問題,這不是在詛咒天子會因此而敗亡麽?
縱然以他之老成持重,被那些武將抓住了把柄一通批判,竟也有些招架不住,半晌說不出話來。
而其他文官,此時自然也是難有妥當說法的,隻能一個個跪在那兒,希望能讓天子醒悟過來,莫要做出錯誤的決定。
隻可惜,他們的這一期盼終究是落空了:“英國公,還有各位愛卿所言極是,朕既為天子,身負江山社稷之重,今既有韃子不斷挑釁,犯我邊境,又豈能總是龜縮在這北京城裏,看著你們在前方拚死的道理。朕決定了——!”
說到這兒,朱祁鎮的麵色變得極其嚴肅,身上也隱隱然現出了天子的威嚴,目光唰地從跟前一幹文武官員的臉上掃過,這才用沉穩的聲音緩緩地道:“此番與蒙人之戰,朕將親率京師三大營,以及天下兵馬禦駕親征,不破敵軍,誓不還朝!”
“陛下……”見他居然說出這等話來,胡濙等官員的心猛地就是一沉,忍不住還想勸說兩句。
可沒等他們開口,年輕的皇帝已把手一擺:“朕意已決,你等不用再勸,接旨就是!”
年輕皇帝的身上,少有的透出了獨斷的一麵,在其強硬態度,以及天子威儀的逼壓之下,眾官員終於不再說什麽,隻是低下了頭去:“臣領旨……”
與此同時,後頭的那些武將們,則是一陣歡唿:“萬歲!萬歲!萬歲!”
不知何時,又一陣叫嚷在廣場之上響了起來:“不破韃虜,誓不還京!不破韃虜,誓不還京!”其氣勢之盛,讓所有人都為之側目。
而朱祁鎮在見到這一切後,更是大受鼓舞,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來,他覺著這一刻自己是真個長大了,成為了一國之君,成為了這大明天下真真正正的主人!
而比他更開心的,則是王振。剛才還滿臉陰鬱的他,此刻卻早已堆滿了笑容,這一次,他將要隨天子建不世之功勳,成為鄭和之後另一個名垂青史的大太監。而且,他還能夠真正做到衣錦還鄉,帶著天子去到闊別多年的家鄉,讓那裏那些曾經鄙視過,笑話過他的人全都匍匐在自己腳下!
現在事情才剛剛定下,咱們的王公公的心思已經迅速轉到了如何衣錦還鄉,大出風頭上了……
在大感失魂落魄的文官群體中,隻有陸縝的神色最是淡然。當昨日知道這一戰再難避免時,他已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曆史,不是一個隻有四品官身份的自己所能改變的。
那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迎接那場浩劫的準備,讓大明的元氣得以保全,讓無辜的百姓能少死一些吧。
另外,此時的他已經有了決定,他今後要努力往上攀登,因為隻有登上足夠的高位,掌握足夠的權力,他才有能力去改變這曆史的進程!
@@@@@
嗯,第六更了!!!
作為和胡濙身份相當,甚至更高一籌的朝中元老勳貴,他不但深得天子信重,而且在武官和勳貴當中也有著舉足輕重,一唿百應的地位。
不過與以天下為己任的胡濙不同,張輔的性子卻顯得謹慎而低調,哪怕他曾為朝廷立下過無數戰功,地位尊崇無比,也沒有真正在朝堂上有著太多的表現,隻有當天子問計於他時,才會說出一些見解來。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性格,才讓握有兵權的英國公能在朝中屹立數十年而不倒,即便君王更迭,新君依然對他信任有加。可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一性格,讓他隻能眼睜睜看著原來武強文弱的朝中局麵慢慢顛倒過來,卻不加以幹涉。
因為張輔是個聰明人,他很清楚打江山要靠武將,而守江山,治天下卻還是得靠這些文官。而如今天下承平,文官的勢力坐大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對這一結果,他也是樂見其成,並沒有任何的幹預與反對。
但那些勳貴武將們顯然是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因為一旦文官真個掌控朝局,就意味著他們地位的不斷跌落。不過在文官集團氣候已成的情況下,他們縱然心有不甘,那時候也隻能忍了。
但忍卻不代表認,這些人一直都在尋找著機會反轉眼下的不利局麵。而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再開戰端,通過一場場的戰爭來鞏固自身在朝中的地位,從而反壓文官一頭了。
去年的連串變故,以及蒙人的突啟邊釁就為他們創作了最好的條件。為此,他們自然是全力以赴,試圖說服天子與蒙人一戰。可那時,文官集團卻果斷壞了他們的好事,製止了天子的這一想法。而更叫他們感到難以接受的是,自家視為主心骨的英國公居然在這個節骨眼裏退縮了!
他們相信,倘若當時張輔能夠站出來為他們說話,在朝堂上與胡濙等人爭上一爭的話,事情說不定就會遂了他們的心願了。所以事後,無數的閑言碎語就傳了出去,張輔在武官集團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或許張輔自己對此不是太在意,可他卻也有子孫部將,這些人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可是沒少受其牽連。過年前的那段日子,張輔在府上沒少被這些人哭告,直言自己在軍中,在衙門裏吃了多大的虧。
同時,因為那次文武交鋒而讓文官集團士氣大盛,所以本就式微的武將們也沒少在對方麵前吃癟,而這種事情,也一點不落地都傳到了張輔的耳中。
直到這時候,這位性子沉穩低調的英國公才知道自己之前的決定確是錯了。身在朝堂之上,又有這許多人以自己馬首是瞻,又怎麽真正做到獨善其身呢?若不去爭,那無論是下麵的那些人,還是自己,恐怕都將被文官集團的滔天氣勢所徹底淹沒。
但是,他的這一醒悟似乎已經太遲了些,因為天子已有旨意下達,說不定這一戰都打不起來了。這讓年前一段時日的張輔大感後悔,卻又無可奈何。
可事情的發展卻再次出乎了他的意料,與蒙人的關係居然再出轉機,而這一迴,這場仗是避無可避了!
站在那臣班的前列,張輔能明顯感受到那些武將勳貴們此刻的心情有多麽的激動。而當天子突然提出要禦駕親征時,眾人的心更是躍上了最高點。
作為曾隨同太宗皇帝幾次北伐的宿將,張輔當然知道能跟隨天子同上戰場殺敵作戰意味著什麽。那可是封候拜將的天賜良機哪,是武將們夢寐以求,幾十年都難以獲得的絕佳機會。隻要促成了此事,之前朝中文強武弱的情勢便會徹底調轉過來!
隻是如今文官在朝中勢力日大,當他們隨即全力反對時,那些武官們竟又有些猶豫了,因為他們對自己也沒多少信心,不知自己出去聲援能起到幾分作用。
而這時候,張輔知道是自己站出來的時候了,既然文武雙方如今已如水火,身為武將之首的他就不能再避而不站,那隻會成為天下人的笑柄,為無數同道所唾棄。於是,他出人意表地站了出來,說出了剛才那句話。
當然,張輔也絕不是意氣用事之輩,他所以這麽做,也是經過周密思量的。
在他看來,此番與蒙人交鋒雖然做不到曾經如太宗皇帝般所向披靡,但擊敗那些敵人依然不是太難的事情。而天子的安全就更不是什麽問題了,因為他隻需要去往邊地,坐鎮某處堅城,打出天子旗號便足以鼓舞軍心,根本就不用以身犯險。
至於胡濙所提到的什麽高粱河之敗,就更是聳人聽聞了。弱宋的軍陣又豈能和我大明的煌煌之師相比?隻是礙於和胡濙間交情不淺,他才沒有直接開口反駁,總算是留了一絲情麵。
但這,卻已足夠讓胡濙吃驚不小了。當張輔出來說出那話後,他整個人都呆在了當場,幾乎沒有了任何的反應,因為他知道,隨著這位不怎麽在朝堂上開口的國公爺發聲,那事情幾乎就已定性!
而那些本來還有些忐忑的武官們則是一陣驚喜,隨後便有許多人紛紛附和著站了出來:
“臣附議!有天子禦駕親征,則此戰我大明必然可勝!”這是簡單表明自己態度的。
“太祖太宗時,都曾親率大軍與敵交鋒,當今陛下能有此風骨,實在可揚我大明國威,兵鋒所向,必能讓蒙人望風而逃!”這是給天子鼓勁的。
“胡部堂,你拿高粱河之戰來暗諷陛下,卻是何居心?難道卻是未戰先怯,認定我大明勝不了這一戰麽?”而這,卻是在挑胡濙的毛病了。
凡此種種聲音,很快就響成了一片。因為武人生來嗓門就要比文官大上一些的緣故,他們這一番嚷嚷,就迅速把文官醞釀起來的苦勸的情緒給壓了下去,反而成了個戰前動員會了。
而胡濙這時候的臉色卻更加難看,他才驚覺過來,自己剛才一時情急,說的話裏確是大有問題,這不是在詛咒天子會因此而敗亡麽?
縱然以他之老成持重,被那些武將抓住了把柄一通批判,竟也有些招架不住,半晌說不出話來。
而其他文官,此時自然也是難有妥當說法的,隻能一個個跪在那兒,希望能讓天子醒悟過來,莫要做出錯誤的決定。
隻可惜,他們的這一期盼終究是落空了:“英國公,還有各位愛卿所言極是,朕既為天子,身負江山社稷之重,今既有韃子不斷挑釁,犯我邊境,又豈能總是龜縮在這北京城裏,看著你們在前方拚死的道理。朕決定了——!”
說到這兒,朱祁鎮的麵色變得極其嚴肅,身上也隱隱然現出了天子的威嚴,目光唰地從跟前一幹文武官員的臉上掃過,這才用沉穩的聲音緩緩地道:“此番與蒙人之戰,朕將親率京師三大營,以及天下兵馬禦駕親征,不破敵軍,誓不還朝!”
“陛下……”見他居然說出這等話來,胡濙等官員的心猛地就是一沉,忍不住還想勸說兩句。
可沒等他們開口,年輕的皇帝已把手一擺:“朕意已決,你等不用再勸,接旨就是!”
年輕皇帝的身上,少有的透出了獨斷的一麵,在其強硬態度,以及天子威儀的逼壓之下,眾官員終於不再說什麽,隻是低下了頭去:“臣領旨……”
與此同時,後頭的那些武將們,則是一陣歡唿:“萬歲!萬歲!萬歲!”
不知何時,又一陣叫嚷在廣場之上響了起來:“不破韃虜,誓不還京!不破韃虜,誓不還京!”其氣勢之盛,讓所有人都為之側目。
而朱祁鎮在見到這一切後,更是大受鼓舞,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來,他覺著這一刻自己是真個長大了,成為了一國之君,成為了這大明天下真真正正的主人!
而比他更開心的,則是王振。剛才還滿臉陰鬱的他,此刻卻早已堆滿了笑容,這一次,他將要隨天子建不世之功勳,成為鄭和之後另一個名垂青史的大太監。而且,他還能夠真正做到衣錦還鄉,帶著天子去到闊別多年的家鄉,讓那裏那些曾經鄙視過,笑話過他的人全都匍匐在自己腳下!
現在事情才剛剛定下,咱們的王公公的心思已經迅速轉到了如何衣錦還鄉,大出風頭上了……
在大感失魂落魄的文官群體中,隻有陸縝的神色最是淡然。當昨日知道這一戰再難避免時,他已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曆史,不是一個隻有四品官身份的自己所能改變的。
那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迎接那場浩劫的準備,讓大明的元氣得以保全,讓無辜的百姓能少死一些吧。
另外,此時的他已經有了決定,他今後要努力往上攀登,因為隻有登上足夠的高位,掌握足夠的權力,他才有能力去改變這曆史的進程!
@@@@@
嗯,第六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