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頁
敗家福晉又又又坑我了 作者:傾小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太子被廢後,胤祺在熱河避暑山莊之南小上崗得賜府邸一座。
眾人猜測紛紜。
五爺一向是個清明理智的人,當即便猜到皇阿瑪這不是在賞他,而是在獎賞九弟。
獎賞他迷途知返,並從未失去初心,本性善良,一腔熱血猶在。
可因九爺畢竟曾參與黨爭,這也是皇阿瑪所不喜的,故此,這好處便落在了他頭上,他這算是沾了九弟的福氣了。
……
九爺也是這麽想的,心中憤憤不平的很。
直在家中念叨,老爺子可真是小氣,太小心眼兒了。
董鄂瑾聽著樂了,偏頭刺激他,「那你倒是去朝堂上懟啊,在家中磨叨,皇上可是聽不見的。」
九爺別扭的哼了聲,傲嬌的抱著閨女轉身出了院子,硬撐著麵子:「爺才不跟他一般見識呢!」
董鄂瑾掀了掀眼皮兒,白他。
……
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再不以「儲君」自稱,主動退出競爭。
自此低調隱沒。
……
不過短短兩月,京城風雲更替變幻詭譎。
官員、百姓們暗暗議論紛紛。
廢太子胤礽算是大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的皇太子了。
尤其他自幼即聰慧好學,開講經筵、主持祭祀、緊序有秩,作為皇上殷切期望的繼承人,他不負眾望,精通文韜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國才能,這點即使是如今皇上對他失望透頂,仍予以承認。
除此之外,他數次監國聽政,才能盡顯,雖沒有皇上這般有為,卻也多少減輕了皇上的負擔,對大清朝極盛時期的來臨,廢太子胤礽功不可沒。
但長期的養尊處優及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最終使其人格分裂,賢德不再。
而對高度集權的最高統治者來說,皇太子擁有的過多特權對其構成嚴重威脅。
君儲、父子之間的悲劇似乎不可避免。
皇太子廢而復立、繼而再廢,使得年邁的心力交瘁。
如今第二次廢太子後,皇上所表現的雖然並沒有如他自己在朝上所說的「毫不介意,談笑處之」,但確實不像第一次時那麽痛苦。
許是皇上發現,立太子就難免有矛盾,不立可能更好。
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皇儲爭奪的內鬥。
眾人猜測著,隻求眾皇子的儲位之爭不要殃及了他們這些小魚小蝦們。
……
董鄂瑾也覺得如此。
太子被廢,與其片麵的說是他處理不好一切,行為荒唐,做人失敗,倒不如說是歷史的必然。
隻要皇上還健在,儲君年歲又不小了,便難免會相互猜忌。
尤其太子太不會處理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
可即使他是一個如八爺那般圓滑的人,或是如四爺這般沉穩的人,一旦成為儲君,敵對性仍不可改變,也許還會出現新的問題。
清初時,清太祖授予八子侄共治後金國政的製度。而此時正處於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向中央集權過渡時期,預立儲君,包括皇帝、滿洲貴族和儲君本人都一時無法適應這種新的情況。
歷史必然是其一,太子又無能荒唐,也難怪會再次被廢了。
除此之外,他也沒有處理好和眾皇子之間的矛盾。
明朝諸王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清朝諸王內襄政本、外領師幹,覺得這樣太子與皇子便發生矛盾。
到了康熙爺這兒,他的本意是培養教育皇子,卻使他們增長了對權力與財富的欲望。
可這不是依照康熙爺的意誌為轉移,也不是由皇太子的主觀意誌所決定的。
諸皇子成人之後,賜封世爵,分撥人口,建立府第,設置官署,對內臨政,對外領兵,各自所屬人員又各庇護其主,便糾集成黨羽。
這本身就容易與皇權產生某種矛盾。
如果設立皇太子,其地位高於諸王,近於皇帝,又必然為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趨複雜。
皇上兩立兩廢皇太子,既是皇帝與儲君矛盾,也是太子與皇子們矛盾尖銳化的集中表現。
何況太子甚為跋扈,常常以權欺壓兄弟們,權勢上輕蔑,人情上冷漠,差事上還占便宜……他會有今日,也是活該,被關得一點兒都不虧。
再加上無法解開皇位繼承製度的死結……
想是康熙爺也是自我鬥爭了許久,不料,思之久遠,卻事與願違。
這不是康熙爺的無能,而是皇位繼承製結下的苦果。
不然,後麵的雍正皇帝也不會設立「秘密建儲製」了。
隻可惜……
哪怕是後來雍正皇帝的「秘密建儲製」、慈禧太後的「懿旨立儲製」,都不能解開皇位繼承製度的死結。
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繼承皇位,說明清朝已經走進「家天下」的死胡同。
以民主共和製取代封建君主專製,才是歷史之趨勢、世界之潮流、時代之必然、民眾之所望。
好在她也不用親受這幾百年的煎熬,隻要陪九爺渡過這奪嫡的難關,便算是成功了。
隻是……
原先她心裏是一直都想著迴現代的,如今有兒有女,這想法便淡了。
反而覺得能在此長長久久的活下去,陪著親人渡過餘生才是她心中所嚮往的。
但看係統君那意思,她好像有什麽問題沒解決,必須要迴到現代,似乎如今遇到九爺,和他相伴一生,也是因為前世塵緣未了?
</br>
眾人猜測紛紜。
五爺一向是個清明理智的人,當即便猜到皇阿瑪這不是在賞他,而是在獎賞九弟。
獎賞他迷途知返,並從未失去初心,本性善良,一腔熱血猶在。
可因九爺畢竟曾參與黨爭,這也是皇阿瑪所不喜的,故此,這好處便落在了他頭上,他這算是沾了九弟的福氣了。
……
九爺也是這麽想的,心中憤憤不平的很。
直在家中念叨,老爺子可真是小氣,太小心眼兒了。
董鄂瑾聽著樂了,偏頭刺激他,「那你倒是去朝堂上懟啊,在家中磨叨,皇上可是聽不見的。」
九爺別扭的哼了聲,傲嬌的抱著閨女轉身出了院子,硬撐著麵子:「爺才不跟他一般見識呢!」
董鄂瑾掀了掀眼皮兒,白他。
……
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再不以「儲君」自稱,主動退出競爭。
自此低調隱沒。
……
不過短短兩月,京城風雲更替變幻詭譎。
官員、百姓們暗暗議論紛紛。
廢太子胤礽算是大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的皇太子了。
尤其他自幼即聰慧好學,開講經筵、主持祭祀、緊序有秩,作為皇上殷切期望的繼承人,他不負眾望,精通文韜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國才能,這點即使是如今皇上對他失望透頂,仍予以承認。
除此之外,他數次監國聽政,才能盡顯,雖沒有皇上這般有為,卻也多少減輕了皇上的負擔,對大清朝極盛時期的來臨,廢太子胤礽功不可沒。
但長期的養尊處優及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最終使其人格分裂,賢德不再。
而對高度集權的最高統治者來說,皇太子擁有的過多特權對其構成嚴重威脅。
君儲、父子之間的悲劇似乎不可避免。
皇太子廢而復立、繼而再廢,使得年邁的心力交瘁。
如今第二次廢太子後,皇上所表現的雖然並沒有如他自己在朝上所說的「毫不介意,談笑處之」,但確實不像第一次時那麽痛苦。
許是皇上發現,立太子就難免有矛盾,不立可能更好。
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皇儲爭奪的內鬥。
眾人猜測著,隻求眾皇子的儲位之爭不要殃及了他們這些小魚小蝦們。
……
董鄂瑾也覺得如此。
太子被廢,與其片麵的說是他處理不好一切,行為荒唐,做人失敗,倒不如說是歷史的必然。
隻要皇上還健在,儲君年歲又不小了,便難免會相互猜忌。
尤其太子太不會處理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
可即使他是一個如八爺那般圓滑的人,或是如四爺這般沉穩的人,一旦成為儲君,敵對性仍不可改變,也許還會出現新的問題。
清初時,清太祖授予八子侄共治後金國政的製度。而此時正處於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向中央集權過渡時期,預立儲君,包括皇帝、滿洲貴族和儲君本人都一時無法適應這種新的情況。
歷史必然是其一,太子又無能荒唐,也難怪會再次被廢了。
除此之外,他也沒有處理好和眾皇子之間的矛盾。
明朝諸王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清朝諸王內襄政本、外領師幹,覺得這樣太子與皇子便發生矛盾。
到了康熙爺這兒,他的本意是培養教育皇子,卻使他們增長了對權力與財富的欲望。
可這不是依照康熙爺的意誌為轉移,也不是由皇太子的主觀意誌所決定的。
諸皇子成人之後,賜封世爵,分撥人口,建立府第,設置官署,對內臨政,對外領兵,各自所屬人員又各庇護其主,便糾集成黨羽。
這本身就容易與皇權產生某種矛盾。
如果設立皇太子,其地位高於諸王,近於皇帝,又必然為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趨複雜。
皇上兩立兩廢皇太子,既是皇帝與儲君矛盾,也是太子與皇子們矛盾尖銳化的集中表現。
何況太子甚為跋扈,常常以權欺壓兄弟們,權勢上輕蔑,人情上冷漠,差事上還占便宜……他會有今日,也是活該,被關得一點兒都不虧。
再加上無法解開皇位繼承製度的死結……
想是康熙爺也是自我鬥爭了許久,不料,思之久遠,卻事與願違。
這不是康熙爺的無能,而是皇位繼承製結下的苦果。
不然,後麵的雍正皇帝也不會設立「秘密建儲製」了。
隻可惜……
哪怕是後來雍正皇帝的「秘密建儲製」、慈禧太後的「懿旨立儲製」,都不能解開皇位繼承製度的死結。
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繼承皇位,說明清朝已經走進「家天下」的死胡同。
以民主共和製取代封建君主專製,才是歷史之趨勢、世界之潮流、時代之必然、民眾之所望。
好在她也不用親受這幾百年的煎熬,隻要陪九爺渡過這奪嫡的難關,便算是成功了。
隻是……
原先她心裏是一直都想著迴現代的,如今有兒有女,這想法便淡了。
反而覺得能在此長長久久的活下去,陪著親人渡過餘生才是她心中所嚮往的。
但看係統君那意思,她好像有什麽問題沒解決,必須要迴到現代,似乎如今遇到九爺,和他相伴一生,也是因為前世塵緣未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