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什麽大喜?
是喜當爹了,還是有人給自己送錢送老婆了?
看著王福生那模樣,李承明腦海中不由閃過一絲胡思亂想的念頭,不過轉眼間又將之屏棄,淡淡的看著走進的王福生道,“什麽大喜!”
“迴殿下,剛才有人來迴報,說是當日殿下您檄文一出,天下震驚。涇州刺史李藝郡王還有晉州刺史李孝恭郡王已經響應殿下‘清君側’之舉,率軍揮師而來,不日就可以殿下會師,一舉擊破逆賊,還大唐朗朗乾坤了。”王福生臉上滿是諂笑,朝著李承明躬身拜道。
原先王福生的確有些不看好李承明,畢竟李承明之前不過是一個小孩子,就算能占據會縣,手中有三四千人,在他看來亦不過是小打小鬧。
相比起李承明,他可是知道秦王李世民可謂是大唐的戰神,戰績彪炳,李承明不過是一個六歲的黃口小兒,就算是有薛萬徹,可依舊難以跟李世民相比。
更何況,李世民占據長安,手中掌控有皇帝,可以說是挾天下以令諸侯,單單是那些長安之中的禁衛就足有數萬之多,更不用說之前李世民還掌有兵權,手中兵權若真的加起來的話,沒有十萬也有八萬。
而且,這還不算是李世民真正的實力,李世民之前貴為大唐一等親王,又被皇帝李淵特命為天策上將,自己開府建牙,手中同樣還聚集著一大堆的能人異士,更用不知道多少世家門閥,高官顯貴在暗中投靠了他。
而李承明有什麽?
就算這一次李承明打敗了李世民前來討伐他的兵馬,手中所掌的亦不過才兩萬兵之數而已,與李世民還掌控的兵馬相比,相差不知道多少。
而且,自從太子李建成死後,李承明可以說是孤身一人,所謂樹倒猢猻散,太子一死,原本聚在太子手中的那些人,在看到大勢已去,定然會改換門庭。
這些為了權勢聚集起來的人,沒有一個人會為了一個死人而不顧身家性命去相拚,這一點從李承明到現在,手中除了他一個薛萬徹之外,再無人可堪一用就可以看出來了。
李承明勢單力孤,李世民則羽翼豐滿,兵多將廣,還有世家門閥相助,隻要是一個明眼人,就能看出李承明根本沒有任何勝算。
王福生雖然官不大,可自認也是一個明眼之人,這樣比較之下,感覺李承明敗亡不遠了。
可惜的是,他被李承明逼著去抄了會縣之中數家世家大戶,被逼得不得不站到李承明的隊中,令他有些苦不堪言。
不過,沒有想到今天這下邊傳過來的迴報,讓他頓時看到了一絲曙光。
李藝,原名羅藝,原是一方諸侯,歸唐之後由當今聖上親賜其李姓,又封他為燕郡王,任其為涇州刺史,節製涇州數萬天節軍,可見當今聖上對其的信重。
而晉州刺史李孝恭,原就出於隴西李氏,乃是大唐宗氏,是當今聖上的堂侄子。
不過,李孝恭雖是宗氏,但卻不僅靠著其身份而封王,他同樣戰功赫赫,曾為大唐攻略巴蜀、平滅蕭銑、俘輔公祏,平定江南,可以說整個李唐宗氏,除了李世民之外,難得的可以獨擋一麵的帥才。
僅此這兩路兵馬加起來就足有七八萬之眾,若再加上李承明的人馬,那一下子可是逾上十萬之數,如此這般的話,就足以與李世民相抗衡了。
這如何讓他不喜,不興奮呢?
可是,在王福生想要看李承明聽到這個消息歡唿的時候,卻見李承明隻是淡然一笑,微微頷道,“原來如此,此事本王知道了。”
呃……
見到李承明一臉淡然的模樣,王福生不由眨了眨眼睛,感覺這劇本似乎與自己想的不一樣,如此天大的好消息,殿下就這樣子,莫非沒有聽清?
“殿下,此次響應殿下的是燕郡王李藝和趙郡王李孝恭啊,燕郡王手中可是有著三萬多的天節軍,還有趙郡王……”
王福生還想要說下去,李承明卻擺了擺手打斷他道,“好了,不必再說下去了,此事本王已經知道了,還有別的事情嗎?”
王福生又被噎了一下,隻能拱手道,“這……下官就是,就是想來稟報此事!”
“那行了,你且去忙吧,本王還要巡視軍營!”李承明擺了擺手,而後背著手,慢慢的帶著親衛朝著遠處走去。
看著李承明就這樣走了,王福生感覺心中有些不得勁,明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怎麽郡王殿下就這副模樣?
不提身後王福生是如何想的,其實李承明也沒有在意他怎麽想,雖說跟王福生說是巡視軍營,但腦海中卻依舊想著王福生剛才所來稟報的事。
對於有人響應自己一事,其實李承明心中早就猜到了,畢竟諾大的大唐,怎麽也不可能是李世民一手遮天。
別看李世民在史書中有多英明神武,寫得整個大唐好像就他一個人打下來的,就連李淵起兵都是他李世民逼著自己老爹才起事的。
可是,若真的如此的話,那也太小看李淵了,若當初的李淵沒有反心的話,他李世民一個次子,怎麽也不可能掀起風浪的。
古代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雖然隴西李氏有胡人血脈,但真當封建禮教是擺設的不成?
也正是因為他沒有看清李淵此人,自然也知道身為帝皇,怎麽也有幾個忠心的臣子,特別是大唐這才建國幾年,李淵身為帝皇,威嚴日重,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才對有人起兵響應一事沒有什麽懷疑。
甚至,王福生不知道,對於李藝還有李孝恭的底細,他都沒有李承明知道的來得多,畢竟這兩人也算是初唐明人,李承明還是看過這兩人的史料的。
李藝,也就是羅藝,在史料之中,此人也曾經起兵謀反過,不過那時候是在李世民已經登基為帝之後,可惜後來連一個州郡都沒打下來,就被人打敗了。
而他之所以會起兵謀反,是因為他早已與李世民反目,這人是比較堅定的太子黨,曾經李世民派人送禮給他,他自接將禮扔出去,又暴打了送禮之人,算是將李世民的臉打得啪啪響,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後,害怕李世民秋後算帳,直接起兵反了。
而另一個李孝恭,曆史上倒是沒有反,而且還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被排在長孫無忌之下,不過他對於宮變上位的李世民也不待見,沒少說李世民的壞話。
李世民對於李孝恭也很是防備,雖然沒有殺他,但是卻收了他的兵權,然後又改趙郡王為河間郡王,剛到五十歲便鬱鬱而終了。
這兩人起身,對他來說是一件不錯的消息,因為兩人起身,至少讓整個大唐知道李世民是宮變謀反,而他們才是真正的撥亂反正的正義之師。
雖然曆史是由勝利者寫的,但是這個名卻很是重要,特別是現在他的勢力還不強的時候,一個正義之師,想必會給他帶來不小的好處。
不過,李承明現在所想的卻不是這個名頭之事,而是李藝和李孝恭之事,這兩人比他的實力還要強大,再加上他現在身份雖也是郡王,還是太子之子,但年齡是硬傷,那該如何才能收服這兩人為己用呢?
是喜當爹了,還是有人給自己送錢送老婆了?
看著王福生那模樣,李承明腦海中不由閃過一絲胡思亂想的念頭,不過轉眼間又將之屏棄,淡淡的看著走進的王福生道,“什麽大喜!”
“迴殿下,剛才有人來迴報,說是當日殿下您檄文一出,天下震驚。涇州刺史李藝郡王還有晉州刺史李孝恭郡王已經響應殿下‘清君側’之舉,率軍揮師而來,不日就可以殿下會師,一舉擊破逆賊,還大唐朗朗乾坤了。”王福生臉上滿是諂笑,朝著李承明躬身拜道。
原先王福生的確有些不看好李承明,畢竟李承明之前不過是一個小孩子,就算能占據會縣,手中有三四千人,在他看來亦不過是小打小鬧。
相比起李承明,他可是知道秦王李世民可謂是大唐的戰神,戰績彪炳,李承明不過是一個六歲的黃口小兒,就算是有薛萬徹,可依舊難以跟李世民相比。
更何況,李世民占據長安,手中掌控有皇帝,可以說是挾天下以令諸侯,單單是那些長安之中的禁衛就足有數萬之多,更不用說之前李世民還掌有兵權,手中兵權若真的加起來的話,沒有十萬也有八萬。
而且,這還不算是李世民真正的實力,李世民之前貴為大唐一等親王,又被皇帝李淵特命為天策上將,自己開府建牙,手中同樣還聚集著一大堆的能人異士,更用不知道多少世家門閥,高官顯貴在暗中投靠了他。
而李承明有什麽?
就算這一次李承明打敗了李世民前來討伐他的兵馬,手中所掌的亦不過才兩萬兵之數而已,與李世民還掌控的兵馬相比,相差不知道多少。
而且,自從太子李建成死後,李承明可以說是孤身一人,所謂樹倒猢猻散,太子一死,原本聚在太子手中的那些人,在看到大勢已去,定然會改換門庭。
這些為了權勢聚集起來的人,沒有一個人會為了一個死人而不顧身家性命去相拚,這一點從李承明到現在,手中除了他一個薛萬徹之外,再無人可堪一用就可以看出來了。
李承明勢單力孤,李世民則羽翼豐滿,兵多將廣,還有世家門閥相助,隻要是一個明眼人,就能看出李承明根本沒有任何勝算。
王福生雖然官不大,可自認也是一個明眼之人,這樣比較之下,感覺李承明敗亡不遠了。
可惜的是,他被李承明逼著去抄了會縣之中數家世家大戶,被逼得不得不站到李承明的隊中,令他有些苦不堪言。
不過,沒有想到今天這下邊傳過來的迴報,讓他頓時看到了一絲曙光。
李藝,原名羅藝,原是一方諸侯,歸唐之後由當今聖上親賜其李姓,又封他為燕郡王,任其為涇州刺史,節製涇州數萬天節軍,可見當今聖上對其的信重。
而晉州刺史李孝恭,原就出於隴西李氏,乃是大唐宗氏,是當今聖上的堂侄子。
不過,李孝恭雖是宗氏,但卻不僅靠著其身份而封王,他同樣戰功赫赫,曾為大唐攻略巴蜀、平滅蕭銑、俘輔公祏,平定江南,可以說整個李唐宗氏,除了李世民之外,難得的可以獨擋一麵的帥才。
僅此這兩路兵馬加起來就足有七八萬之眾,若再加上李承明的人馬,那一下子可是逾上十萬之數,如此這般的話,就足以與李世民相抗衡了。
這如何讓他不喜,不興奮呢?
可是,在王福生想要看李承明聽到這個消息歡唿的時候,卻見李承明隻是淡然一笑,微微頷道,“原來如此,此事本王知道了。”
呃……
見到李承明一臉淡然的模樣,王福生不由眨了眨眼睛,感覺這劇本似乎與自己想的不一樣,如此天大的好消息,殿下就這樣子,莫非沒有聽清?
“殿下,此次響應殿下的是燕郡王李藝和趙郡王李孝恭啊,燕郡王手中可是有著三萬多的天節軍,還有趙郡王……”
王福生還想要說下去,李承明卻擺了擺手打斷他道,“好了,不必再說下去了,此事本王已經知道了,還有別的事情嗎?”
王福生又被噎了一下,隻能拱手道,“這……下官就是,就是想來稟報此事!”
“那行了,你且去忙吧,本王還要巡視軍營!”李承明擺了擺手,而後背著手,慢慢的帶著親衛朝著遠處走去。
看著李承明就這樣走了,王福生感覺心中有些不得勁,明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怎麽郡王殿下就這副模樣?
不提身後王福生是如何想的,其實李承明也沒有在意他怎麽想,雖說跟王福生說是巡視軍營,但腦海中卻依舊想著王福生剛才所來稟報的事。
對於有人響應自己一事,其實李承明心中早就猜到了,畢竟諾大的大唐,怎麽也不可能是李世民一手遮天。
別看李世民在史書中有多英明神武,寫得整個大唐好像就他一個人打下來的,就連李淵起兵都是他李世民逼著自己老爹才起事的。
可是,若真的如此的話,那也太小看李淵了,若當初的李淵沒有反心的話,他李世民一個次子,怎麽也不可能掀起風浪的。
古代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雖然隴西李氏有胡人血脈,但真當封建禮教是擺設的不成?
也正是因為他沒有看清李淵此人,自然也知道身為帝皇,怎麽也有幾個忠心的臣子,特別是大唐這才建國幾年,李淵身為帝皇,威嚴日重,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才對有人起兵響應一事沒有什麽懷疑。
甚至,王福生不知道,對於李藝還有李孝恭的底細,他都沒有李承明知道的來得多,畢竟這兩人也算是初唐明人,李承明還是看過這兩人的史料的。
李藝,也就是羅藝,在史料之中,此人也曾經起兵謀反過,不過那時候是在李世民已經登基為帝之後,可惜後來連一個州郡都沒打下來,就被人打敗了。
而他之所以會起兵謀反,是因為他早已與李世民反目,這人是比較堅定的太子黨,曾經李世民派人送禮給他,他自接將禮扔出去,又暴打了送禮之人,算是將李世民的臉打得啪啪響,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後,害怕李世民秋後算帳,直接起兵反了。
而另一個李孝恭,曆史上倒是沒有反,而且還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被排在長孫無忌之下,不過他對於宮變上位的李世民也不待見,沒少說李世民的壞話。
李世民對於李孝恭也很是防備,雖然沒有殺他,但是卻收了他的兵權,然後又改趙郡王為河間郡王,剛到五十歲便鬱鬱而終了。
這兩人起身,對他來說是一件不錯的消息,因為兩人起身,至少讓整個大唐知道李世民是宮變謀反,而他們才是真正的撥亂反正的正義之師。
雖然曆史是由勝利者寫的,但是這個名卻很是重要,特別是現在他的勢力還不強的時候,一個正義之師,想必會給他帶來不小的好處。
不過,李承明現在所想的卻不是這個名頭之事,而是李藝和李孝恭之事,這兩人比他的實力還要強大,再加上他現在身份雖也是郡王,還是太子之子,但年齡是硬傷,那該如何才能收服這兩人為己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