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臘月二十三,這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每一天都有事情要忙的。
二十六這天,家裏開始烀肉了,今年可是殺了兩頭豬呢,這肉可勁造。於是乎了滿滿的一大鍋肉,滿院子都飄著肉的香味。朱氏看著鍋,時刻注意著裏麵的湯汁,還要往裏麵加些調料。
陳氏和薛氏兩個則是發了麵,要蒸饅頭。都說是二十八把麵發,要真是到二十八再蒸饅頭,那可就晚了。從二十六開始,就要蒸饅頭了,每天蒸個三四鍋,等到二十八,則是要蒸過年上供的棗饅頭。
靜涵她們也少不得跟著忙前忙後的,大家的臉上都掛著笑容。今年家裏掙的錢多,而且又是靜雅小兩口成了親頭一迴迴來。老太太說了,要好好過個富裕年。許家的這兩個老人,和別人家的不太一樣,不是那種守財奴,有錢也舍不得花。老爺子就說過,掙錢是幹啥的,不就是為了好吃好喝的享福麽?要是掙了錢還不讓吃點好的,那誰還願意幹活啊?
有了這麽兩個開明的老人,家裏的孩子們可是最開心的了。不時地前後院子亂串,要不然就拿了個炮仗點著,砰地一聲,嚇人一跳。
文宣和文昌正在外頭點炮仗呢,就聽到大門口有動靜,文昌趕緊停了下來,跑到門外看去。原來大門口停了一輛車,同時還有幾個人騎著馬。那人也都認識,正是當初來接李銘宇的人。
來人正好也看到了文昌,下馬來到跟前,“許少爺,我家二少爺派小人給送來了年禮,還請許少爺跟家裏老太爺說一聲。”
文昌點點頭,示意旁邊的老王頭趕緊的進去通報一聲。不多時,誌新和誌明從裏麵出來,“原來是李護衛,快,請進。銘宇現在怎麽樣了?”
李進給誌新兩兄弟行了禮,然後才說,“我們二少爺要出趟遠門,所以特地派小人過來送些年禮。二少爺感念許家的收留之恩,略備了些薄禮,還請許大爺和三爺別嫌棄。”
誌新兩兄弟連說客氣,然後把李進給讓進院。後麵跟著的那些人,趕緊的把東西給卸了下來,抬進屋子。
老爺子正在屋裏跟老太太說話呢,一下子看見兒子領著一個人進來,仔細一看,來人正是那個李家的護衛。趕緊的讓他們都坐下,“這銘宇也真是客氣,大老遠的,何苦跑這一趟啊。你們這時候來,恐怕連過年都趕不迴京城了呢。迴去告訴銘宇,隻要他好好的就行,我們這邊都挺好的,不用掛念著。以後可千萬別往這送東西了,連累你們受苦。”
“謝老太爺的關心,我們二少爺年後要出遠門了。以後可能連京城也迴去的少,所以才會讓我們送些東西來,略表寸心而已。我們一會兒快馬加鞭的往迴趕,應該能夠趕迴京城的。這裏是二少爺的信,一封是給您的,另一封是給靜嫻小姐的。這是禮單,其中一個單獨的箱子是送給靜嫻小姐的。”李進把東西遞了過去。
誌明接過信來,把靜嫻的那封單獨放到一邊,不管信裏說了什麽,都得靜嫻自己打開才行。另外一封給大家的,看了一下,也無非就是感念許家的收留之情,要過年了,準備了些東西送過來。誌明打開禮單一看,倒是笑了。“這個銘宇,倒是有心,送的東西也別致。”
李進一看東西已經送到了,就連忙告辭要走。誌新留他等一會兒,然後出去和薛氏商量了一下,又找到靜涵,大家給準備了些迴禮。
靜涵知道以銘宇家的富貴,就是再名貴的東西他也未必喜歡,於是找出來前陣子剛剛做的一套羽絨被,羽絨褥子。京城那邊雖然比這裏暖和,不過一般都睡床,這羽絨褥子墊上,能夠隔涼。同時,還找出來了用烏拉草編的鞋墊,夏日裏曬得小魚幹,蘑菇、木耳等山上的出產。這幾天正好備年貨做的鬆子糖,核桃糖。還有秋天大家一起弄得山葡萄糕、五味子糕、軟棗子糕,這些個小零食。
薛氏則是拿出來誌新他們在山上獵的兩張紫貂皮,兩張火狐狸皮,兩張貉子皮,還有兩對熊掌,一對春日裏弄得上好的鹿茸。這樣,大家把所有的東西都包好了,然後拿到前麵,托李進捎給銘宇。
“我們這窮鄉僻壤的,也沒啥好東西送給銘宇,不過是一些土產,麻煩李護衛帶迴去給銘宇,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誌新說道。
李進明白,這許家人給預備的東西或許並不名貴,卻是許家人最真實的心意,二少爺也定然會喜歡。於是不敢怠慢,和其他人一起把東西送上了馬車。
“許大爺,許三爺,我們這就往迴趕,要是快當的話,應該能夠趕迴去。不在這耽誤了,告辭。”大家飛身上馬,一路狂奔而去。
送走了這些人,誌新他們也迴到了屋子裏,這時家裏的人都在前院的會客廳呢,靜涵他們都非常想看看銘宇送來了些什麽。
靜涵拿著禮單看了一下,然後就笑了,這銘宇也太好玩了。他送來的東西,竟然吃食占了一大半。“這個小胖子,難怪他那麽胖,淨是惦記著吃了。”
禮單子上,有不少的海貨,有幹的,也有凍的,這個時候天氣很冷,什麽東西也都壞不了。另外還有一些名貴的補品,像是燕窩、魚翅、鮑魚等等都不少,最後才是些衣裳布料,胭脂水粉,筆墨紙硯什麽的。其實最讓人覺得稀奇的,竟然是還有兩筐包的嚴嚴實實的桔子。這家夥,難為他想得出來的,這麽遠的路,沒爛了真是夠走運的。
這些東西,每一樣都體現出來銘宇的用心,他定然是覺得這些東西北方沒有,想讓大家嚐嚐鮮。靜涵心中對銘宇這樣的做法感到高興,若是銘宇真的送來了一大堆的金銀珠寶之類的,隻會讓人感覺到高高在上的傲慢,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真正的感到一種溫馨和體貼。其實這些東西,一樣價值不菲,那些補品之類的,品質極佳,有錢都沒地買去。
“難得銘宇的這份心思,行了,趕緊把那些凍貨放到外頭,別再化了。等三十的時候,咱們就做上些,好好嚐嚐是啥滋味。剩下的東西,那些補品啥的都放著,一般時候咱也用不上,留著給靜雅送去些,她這時候正是該補補。那些胭脂水粉的,你們幾個丫頭拿走吧,都是花一樣的年紀,應該好好地打扮打扮。文翰啊,那些筆墨紙硯啥的,你們幾個男孩拿走。”陳氏直接把東西都分派了下去,這些東西,是銘宇的一份心意,自然不能像以往似地,留著再走人情。
東西分派完了,大家就瞅著靜嫻的那個箱子,銘宇並沒有把送給靜嫻的東西寫在禮單上,所以大家也就不知道是些什麽。好奇心人人都有,大家也都好奇裏麵會有啥。
靜嫻親手打開了箱子,“呀,裏麵是這麽些好東西呢。”原來箱子裏頭,都是一些小玩意兒。有一些色彩鮮豔的小泥人,陶製的各種麵具,用樹根摳出來的筆筒,竹子編的小籃子,不知道什麽木頭做的小梳子,上麵還雕了百花的紋樣,林林總總的,都是一些北方沒有的小東西。靜嫻看見了,喜歡的不得了,每一樣都愛不釋手。
老太太也笑了,“你說銘宇是怎麽淘登著這些個東西的,我看著都覺得稀奇。那小泥人做的,哎呦,還真是夠生動。靜嫻啊,你這些東西可得好好地放著,銘宇還不知道費了多大的勁呢。”
“奶奶放心吧,這是銘宇哥哥送給我的,我一定好好地保管好。”靜嫻脆生生的嗓音,透著一股高興勁兒。
“好了,都趕緊的把東西各自拿迴去,然後該幹啥就幹啥。咱們還有的是活要忙呢。”老爺子吩咐道。
這邊大家還沒等著動手呢,就聽到老王頭很興奮的喊道,“老太爺,老太太,五爺迴來了。”
五爺,說的當然就是誌祥了。
這下子,屋子裏可就熱鬧了,大家趕緊往外走,就連老爺子和老太太也都急忙的就往外走。誌祥出去也有三年沒迴來了,當老人的,能不想麽?
還沒等大家到了門口,外麵的人就直接進來了。前前後後的得有將近二十來口人,中間的正是誌祥和婉婷。隻見婉婷挺著個大肚子,誌祥小心的扶著。後麵兩個婆子,一人懷裏抱了一個粉妝玉琢的小娃兒。
“這大老遠的,婉婷又是這麽個身子,你們迴來幹啥啊?這要是路上有個差錯,婉婷可怎麽受的了?”老太太一看這個樣子,看見兒子的喜悅就被擔心給取代了,上來就埋怨起兒子來。“你這也老大不小的了,做事還是沒個穩當勁兒,你們就是不迴來,我和你爹還能挑理不成?快,婉婷,咱們進屋,不理他。”說著,陳氏就要攙著婉婷進屋。
“娘,兒子大老遠的迴來看你,你這眼裏全都是你兒媳婦和孫子了。”誌祥笑著抱怨道。
二十六這天,家裏開始烀肉了,今年可是殺了兩頭豬呢,這肉可勁造。於是乎了滿滿的一大鍋肉,滿院子都飄著肉的香味。朱氏看著鍋,時刻注意著裏麵的湯汁,還要往裏麵加些調料。
陳氏和薛氏兩個則是發了麵,要蒸饅頭。都說是二十八把麵發,要真是到二十八再蒸饅頭,那可就晚了。從二十六開始,就要蒸饅頭了,每天蒸個三四鍋,等到二十八,則是要蒸過年上供的棗饅頭。
靜涵她們也少不得跟著忙前忙後的,大家的臉上都掛著笑容。今年家裏掙的錢多,而且又是靜雅小兩口成了親頭一迴迴來。老太太說了,要好好過個富裕年。許家的這兩個老人,和別人家的不太一樣,不是那種守財奴,有錢也舍不得花。老爺子就說過,掙錢是幹啥的,不就是為了好吃好喝的享福麽?要是掙了錢還不讓吃點好的,那誰還願意幹活啊?
有了這麽兩個開明的老人,家裏的孩子們可是最開心的了。不時地前後院子亂串,要不然就拿了個炮仗點著,砰地一聲,嚇人一跳。
文宣和文昌正在外頭點炮仗呢,就聽到大門口有動靜,文昌趕緊停了下來,跑到門外看去。原來大門口停了一輛車,同時還有幾個人騎著馬。那人也都認識,正是當初來接李銘宇的人。
來人正好也看到了文昌,下馬來到跟前,“許少爺,我家二少爺派小人給送來了年禮,還請許少爺跟家裏老太爺說一聲。”
文昌點點頭,示意旁邊的老王頭趕緊的進去通報一聲。不多時,誌新和誌明從裏麵出來,“原來是李護衛,快,請進。銘宇現在怎麽樣了?”
李進給誌新兩兄弟行了禮,然後才說,“我們二少爺要出趟遠門,所以特地派小人過來送些年禮。二少爺感念許家的收留之恩,略備了些薄禮,還請許大爺和三爺別嫌棄。”
誌新兩兄弟連說客氣,然後把李進給讓進院。後麵跟著的那些人,趕緊的把東西給卸了下來,抬進屋子。
老爺子正在屋裏跟老太太說話呢,一下子看見兒子領著一個人進來,仔細一看,來人正是那個李家的護衛。趕緊的讓他們都坐下,“這銘宇也真是客氣,大老遠的,何苦跑這一趟啊。你們這時候來,恐怕連過年都趕不迴京城了呢。迴去告訴銘宇,隻要他好好的就行,我們這邊都挺好的,不用掛念著。以後可千萬別往這送東西了,連累你們受苦。”
“謝老太爺的關心,我們二少爺年後要出遠門了。以後可能連京城也迴去的少,所以才會讓我們送些東西來,略表寸心而已。我們一會兒快馬加鞭的往迴趕,應該能夠趕迴京城的。這裏是二少爺的信,一封是給您的,另一封是給靜嫻小姐的。這是禮單,其中一個單獨的箱子是送給靜嫻小姐的。”李進把東西遞了過去。
誌明接過信來,把靜嫻的那封單獨放到一邊,不管信裏說了什麽,都得靜嫻自己打開才行。另外一封給大家的,看了一下,也無非就是感念許家的收留之情,要過年了,準備了些東西送過來。誌明打開禮單一看,倒是笑了。“這個銘宇,倒是有心,送的東西也別致。”
李進一看東西已經送到了,就連忙告辭要走。誌新留他等一會兒,然後出去和薛氏商量了一下,又找到靜涵,大家給準備了些迴禮。
靜涵知道以銘宇家的富貴,就是再名貴的東西他也未必喜歡,於是找出來前陣子剛剛做的一套羽絨被,羽絨褥子。京城那邊雖然比這裏暖和,不過一般都睡床,這羽絨褥子墊上,能夠隔涼。同時,還找出來了用烏拉草編的鞋墊,夏日裏曬得小魚幹,蘑菇、木耳等山上的出產。這幾天正好備年貨做的鬆子糖,核桃糖。還有秋天大家一起弄得山葡萄糕、五味子糕、軟棗子糕,這些個小零食。
薛氏則是拿出來誌新他們在山上獵的兩張紫貂皮,兩張火狐狸皮,兩張貉子皮,還有兩對熊掌,一對春日裏弄得上好的鹿茸。這樣,大家把所有的東西都包好了,然後拿到前麵,托李進捎給銘宇。
“我們這窮鄉僻壤的,也沒啥好東西送給銘宇,不過是一些土產,麻煩李護衛帶迴去給銘宇,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誌新說道。
李進明白,這許家人給預備的東西或許並不名貴,卻是許家人最真實的心意,二少爺也定然會喜歡。於是不敢怠慢,和其他人一起把東西送上了馬車。
“許大爺,許三爺,我們這就往迴趕,要是快當的話,應該能夠趕迴去。不在這耽誤了,告辭。”大家飛身上馬,一路狂奔而去。
送走了這些人,誌新他們也迴到了屋子裏,這時家裏的人都在前院的會客廳呢,靜涵他們都非常想看看銘宇送來了些什麽。
靜涵拿著禮單看了一下,然後就笑了,這銘宇也太好玩了。他送來的東西,竟然吃食占了一大半。“這個小胖子,難怪他那麽胖,淨是惦記著吃了。”
禮單子上,有不少的海貨,有幹的,也有凍的,這個時候天氣很冷,什麽東西也都壞不了。另外還有一些名貴的補品,像是燕窩、魚翅、鮑魚等等都不少,最後才是些衣裳布料,胭脂水粉,筆墨紙硯什麽的。其實最讓人覺得稀奇的,竟然是還有兩筐包的嚴嚴實實的桔子。這家夥,難為他想得出來的,這麽遠的路,沒爛了真是夠走運的。
這些東西,每一樣都體現出來銘宇的用心,他定然是覺得這些東西北方沒有,想讓大家嚐嚐鮮。靜涵心中對銘宇這樣的做法感到高興,若是銘宇真的送來了一大堆的金銀珠寶之類的,隻會讓人感覺到高高在上的傲慢,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真正的感到一種溫馨和體貼。其實這些東西,一樣價值不菲,那些補品之類的,品質極佳,有錢都沒地買去。
“難得銘宇的這份心思,行了,趕緊把那些凍貨放到外頭,別再化了。等三十的時候,咱們就做上些,好好嚐嚐是啥滋味。剩下的東西,那些補品啥的都放著,一般時候咱也用不上,留著給靜雅送去些,她這時候正是該補補。那些胭脂水粉的,你們幾個丫頭拿走吧,都是花一樣的年紀,應該好好地打扮打扮。文翰啊,那些筆墨紙硯啥的,你們幾個男孩拿走。”陳氏直接把東西都分派了下去,這些東西,是銘宇的一份心意,自然不能像以往似地,留著再走人情。
東西分派完了,大家就瞅著靜嫻的那個箱子,銘宇並沒有把送給靜嫻的東西寫在禮單上,所以大家也就不知道是些什麽。好奇心人人都有,大家也都好奇裏麵會有啥。
靜嫻親手打開了箱子,“呀,裏麵是這麽些好東西呢。”原來箱子裏頭,都是一些小玩意兒。有一些色彩鮮豔的小泥人,陶製的各種麵具,用樹根摳出來的筆筒,竹子編的小籃子,不知道什麽木頭做的小梳子,上麵還雕了百花的紋樣,林林總總的,都是一些北方沒有的小東西。靜嫻看見了,喜歡的不得了,每一樣都愛不釋手。
老太太也笑了,“你說銘宇是怎麽淘登著這些個東西的,我看著都覺得稀奇。那小泥人做的,哎呦,還真是夠生動。靜嫻啊,你這些東西可得好好地放著,銘宇還不知道費了多大的勁呢。”
“奶奶放心吧,這是銘宇哥哥送給我的,我一定好好地保管好。”靜嫻脆生生的嗓音,透著一股高興勁兒。
“好了,都趕緊的把東西各自拿迴去,然後該幹啥就幹啥。咱們還有的是活要忙呢。”老爺子吩咐道。
這邊大家還沒等著動手呢,就聽到老王頭很興奮的喊道,“老太爺,老太太,五爺迴來了。”
五爺,說的當然就是誌祥了。
這下子,屋子裏可就熱鬧了,大家趕緊往外走,就連老爺子和老太太也都急忙的就往外走。誌祥出去也有三年沒迴來了,當老人的,能不想麽?
還沒等大家到了門口,外麵的人就直接進來了。前前後後的得有將近二十來口人,中間的正是誌祥和婉婷。隻見婉婷挺著個大肚子,誌祥小心的扶著。後麵兩個婆子,一人懷裏抱了一個粉妝玉琢的小娃兒。
“這大老遠的,婉婷又是這麽個身子,你們迴來幹啥啊?這要是路上有個差錯,婉婷可怎麽受的了?”老太太一看這個樣子,看見兒子的喜悅就被擔心給取代了,上來就埋怨起兒子來。“你這也老大不小的了,做事還是沒個穩當勁兒,你們就是不迴來,我和你爹還能挑理不成?快,婉婷,咱們進屋,不理他。”說著,陳氏就要攙著婉婷進屋。
“娘,兒子大老遠的迴來看你,你這眼裏全都是你兒媳婦和孫子了。”誌祥笑著抱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