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底蘊決定城市的性格,與牛津相比,曼切斯特這座工業城市彪悍而粗魯。
因為是工業城市,所以早年來英國打拚的華人以及一戰時期的華工,大都聚集在這裏。福克納大街,是早年華人來英國的主要聚集地,慢慢的形成現在頗有規模的唐人街。這裏的建築物,還保留著濃鬱的清末和民國風格。
切尼三人忙著工廠唱片的籌備事宜,李辰無所事事,也不願意打擾他們工作,便帶著香凝來到福克納大街,尋找那種熟悉的感覺。聽著熟悉的鄉音鄉韻,香凝不知疲倦的拉著李辰,在唐人街一家家店鋪轉悠,每每見到一個華人麵孔,都會笑臉盈盈。李辰也憐惜她,隨她心意,來英國半年多,香凝雖然不說,但肯定非常想家。
逛了七八家店鋪,李辰發現,從口音判定,這裏的華人,基本來自山東、閩南和廣東這三個地方。
這是一家不大的古董店,門楹上牌匾上刻著《知恩堂》,門楹的兩邊掛著一幅桃木紅漆寫的門聯“知恩當報一聲謝念舊收藏兩盞愁”。
香凝知道少爺喜歡古董,便拉著李辰進去轉轉。櫃台邊有張茶案,旁邊的木懶人椅上倚著一位白發的老者。見李辰二人進來,點點頭便繼續眯著。李辰也笑了笑,點頭示意,沒有打攪老者的假寐。
店內不大,也就三十平左右,櫃台後是照壁,估計是玄關,到樓上的。店兩側擺著四個多寶閣,上麵的物品不值什麽錢,基本是道光到民國期間的一些家用品,老銅瓶、老裝飾擺件、民窯瓷器有幾件,有一件乾隆粉彩,也是民窯生產的外銷瓷,稍微有點價值。
李辰在多寶閣的一個架子上,挑了一套三本的民國初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孽海花》,算是不錯的收獲。
櫃台後麵立著一個佛龕,供奉的卻是文聖人的畫像,祭品不是香燭,盤裏襯著一塊黃色絲綢,絲綢上放著一塊白玉。
以玉為禮祭,這個店主人,品味不凡。再看那位老者,目光有些不同了。
“少爺,你快來看,這些銅手鐲真奇怪,還有數字呢。這是怎麽迴事?”一旁的香凝手中拿著兩個銅手鐲,舉給李辰看。
接過銅手鐲,入手沉甸甸,微涼。蛤蜊光閃爍,一看就知道有些年頭,且有人時時擦拭。一隻上麵刻著“叁仟玖佰柒拾陸號,”一隻刻著“貳萬肆仟伍佰陸拾捌號”。
“香凝,這不是普通的手鐲,對它們要尊重些。”李辰仔細看完,心中幽幽歎了一口氣。
“哦,這手鐲難道有什麽故事麽?”香凝聽李辰這麽說,
“是啊,你說說看,這手鐲有什麽故事?”那白發老者悄無聲息,來到兩人身邊。李辰也不意外,看到手鐲,再看看老者的年紀,心中也有些輪廓。
“手鐲的原主人們,是一群被世人遺忘的人,也是一群可敬的人。”
“好,好,說得好,是啊,就是一群被遺忘的人,被遺忘的人。”老者忽然情緒有些激動,眼神中有些迷離,似乎在迴憶,也在緬懷,良久才平息下來,“不好意思,老頭讓小少爺見笑了。過來過來,喝茶喝茶。”
“不敢有勞老丈,還是小子自己來。”坐在茶案旁邊,李辰搶過茶壺,一套茶藝,行雲流水般展現出來,香凝依偎在旁邊,滿臉驕傲。
“還未請教,小少爺是哪門世家之後?大陸的還是台灣的?“老者眼中神彩漣漣。
李辰站了起來,“稟老丈,寒門是廣東順德李氏。民國四十四年遷居香港。”
“哦?太平行之後,哈哈,真沒想到,老朽竟然還能見到太平行的後人?”
“請問老丈與祖上什麽關係?”太平行結業六十多年,知道李家祖上是太平行的老板,在香江也不會有多少,沒想到在異國他鄉,一提順德李氏,老者竟然知道太平行?
老者姓伍,伍長壽。伍秉鑒一脈的後人,直係重孫。鴉片戰爭後,朝廷勒索,伍家沒落,伍秉鑒病逝廣州,伍家家主斷臂求生,將非家主一脈留在廣州,舉家搬遷美國,意圖香火不滅,伺機東山再起。被留在廣州荔枝灣的伍長壽,因生計所迫,1915年,報名參加了第一批一戰援歐的華工,來到英國。這些黃銅手鐲,是當時他們這些華工的工號,他們沒有名字,這些工號也是他們在英國的身份證。
伍長壽的迴憶是悲戕的,是無奈的。“那時生活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在戰事吃緊和陰雨連綿時,連爛的黴麵也吃不飽。有一個階段,我們竟7天7夜粒米未進,全靠挖野菜、吃蘿卜度日……”
香凝緊緊握著李辰的手,老人悲壯的講述讓她雙眼盈淚,她真不知道,發生在歐洲的一戰,竟然能和萬裏之外的中國聯係在一起,這些援歐華工的事跡,從沒有人提起過。是的,如同少爺說的,他們被遺忘了,被派遣人遺忘了,被受益人遺忘了,被世界遺忘了。
一戰戰後,這些受益國,並沒有正視華工的地位,在英國、法國,比利時,許多當地人將華工視為情敵、
飯碗競爭者,受到莫名的歧視和遭遇。在英國,他們幹著最苦最累的工作,但工資不到英國本地人的三分之一,存留在英國找不到工作的華工,便開始典當他們的隨身物品,這兩支銅手鐲便是當時的同鄉押給他,隻是之後再也沒有取迴去了。他這古董店的物品,大多數都是這些華工的後人,拿來典賣的。
李辰有些歉意,也許不應該打攪這位老人塵封60年的記憶,自己或許應該做點什麽,建一個一戰華工紀念館,也許是個不錯的主意。
似乎很久沒有人聽老者的傾訴,又或者李辰非常對老者的眼緣,伍長壽聊了很長時間,直到一位叫張嬸的中年婦女,才知道午餐的時間到了。
老者死活拉著李辰二人留下來午餐。
午餐很素,吃的是個心意。
“少爺,我覺得你這次做的非常好!”迴到曼切斯特的賓館,香凝膩歪在李辰的身邊,一臉崇拜的看著少爺。
“是麽?那以前做的不好羅?”捏捏俏丫鬟的臉蛋。
“不是啦,少爺一直都很好。”眼中柔的能出水。
“是麽?那你還不準備幫我生七兒八女,娶十個八個老婆?”
“少爺,你又來了。”又是掐,能不能換個地方啊。
嘻嘻哈哈的香凝,跑迴自己的房間。
中午在餐桌上,李辰向伍長壽詢問,建立“一戰華工紀念館”的可能性。老者高興壞了,急忙打電話讓兒子過來。李辰理解老人的心情,15萬華人,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在炮彈和饑餓中為別國戰鬥,死傷無數,有些人死去,墳塋上連名字都沒有;戰爭勝利後享受的不是鮮花,而是歧視;最為關鍵的是那些留在英國的華工,整體的被人遺忘了,成了一群無根的飄萍。這個紀念館,會是他們唯一的根,記錄他們為這片土地的奉獻。
伍嶺禮是老者唯一的兒子,黑黑瘦瘦,在曼切斯特的北角,開了一家五金建材的小商鋪,答應找周邊的老華工,收集資料。單靠他的力量肯定不夠,李辰準備找一家新聞機構,出麵收集整理這些多年前的資料。
李辰離開前,想買那套《孽海花》,伍長壽怎麽也不願意收錢。
無奈之下,李辰另想辦法,正式聘請伍嶺禮為英國一戰華工紀念館的員工,開了張伍仟英鎊的支票,算是他第一筆年薪。
伍長壽隻得接受,聽聞香凝說少爺喜歡收集中國古籍,便匆匆上樓,抱下一摞他當年帶到英國的書
籍,算是迴贈的心意。
……
“切尼,還有件事情需要你幫忙。”在pip酒吧的廠區小樓上,李辰找到切尼。沒辦法,自己對英國不熟悉,隻能找到他。
“樂意為你效勞!”切尼雖然很忙碌,但經過合作辦唱片公司,再加上昨夜李辰的表現,現在他心目中的李辰,要地位很是重要。
李辰將上午遇到伍長壽的情況以及華工一戰紀念館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訴了切尼。
“這件事情啊。”切尼也撓了撓頭,畢竟是60年前的事,想要做周全,很麻煩。“我認識《曼切斯特衛報》的一個記者,也許他會能幫到你。”
切尼去打電話了。旁邊的艾倫對著李辰豎起了大拇指“辰,你是個非常有正義感的人!”
“他一直都是。前一段時間,他還一人勇鬥三名劫匪,搶迴了被盜的財物呢。”帕丁在一旁添了一句。
“真的?辰?”
“別聽他胡扯。”
三人在瞎叨叨,切尼迴來了。“嗨,辰,你運氣真好,我這位朋友正在曼切斯特,他聽說你的故事,覺得非常有意思,想做個完整的紀實訪談。如果他感興趣,配合《衛報》的宣傳,你的紀念館,將非常容易落實。你知道的,媒體督促的那些事情,政府辦起來才會有效率。”
真是好消息,希望世人能多了解這一群曾經為歐洲奮鬥過的華工,別遺忘他們!
往事如煙,不能讓它隨風消散。
高三學生被綁架,和長腿校花、爆乳三線小明星被困廢棄小木屋,誤吃不知名野果,半夜渾身燥熱。
因為是工業城市,所以早年來英國打拚的華人以及一戰時期的華工,大都聚集在這裏。福克納大街,是早年華人來英國的主要聚集地,慢慢的形成現在頗有規模的唐人街。這裏的建築物,還保留著濃鬱的清末和民國風格。
切尼三人忙著工廠唱片的籌備事宜,李辰無所事事,也不願意打擾他們工作,便帶著香凝來到福克納大街,尋找那種熟悉的感覺。聽著熟悉的鄉音鄉韻,香凝不知疲倦的拉著李辰,在唐人街一家家店鋪轉悠,每每見到一個華人麵孔,都會笑臉盈盈。李辰也憐惜她,隨她心意,來英國半年多,香凝雖然不說,但肯定非常想家。
逛了七八家店鋪,李辰發現,從口音判定,這裏的華人,基本來自山東、閩南和廣東這三個地方。
這是一家不大的古董店,門楹上牌匾上刻著《知恩堂》,門楹的兩邊掛著一幅桃木紅漆寫的門聯“知恩當報一聲謝念舊收藏兩盞愁”。
香凝知道少爺喜歡古董,便拉著李辰進去轉轉。櫃台邊有張茶案,旁邊的木懶人椅上倚著一位白發的老者。見李辰二人進來,點點頭便繼續眯著。李辰也笑了笑,點頭示意,沒有打攪老者的假寐。
店內不大,也就三十平左右,櫃台後是照壁,估計是玄關,到樓上的。店兩側擺著四個多寶閣,上麵的物品不值什麽錢,基本是道光到民國期間的一些家用品,老銅瓶、老裝飾擺件、民窯瓷器有幾件,有一件乾隆粉彩,也是民窯生產的外銷瓷,稍微有點價值。
李辰在多寶閣的一個架子上,挑了一套三本的民國初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孽海花》,算是不錯的收獲。
櫃台後麵立著一個佛龕,供奉的卻是文聖人的畫像,祭品不是香燭,盤裏襯著一塊黃色絲綢,絲綢上放著一塊白玉。
以玉為禮祭,這個店主人,品味不凡。再看那位老者,目光有些不同了。
“少爺,你快來看,這些銅手鐲真奇怪,還有數字呢。這是怎麽迴事?”一旁的香凝手中拿著兩個銅手鐲,舉給李辰看。
接過銅手鐲,入手沉甸甸,微涼。蛤蜊光閃爍,一看就知道有些年頭,且有人時時擦拭。一隻上麵刻著“叁仟玖佰柒拾陸號,”一隻刻著“貳萬肆仟伍佰陸拾捌號”。
“香凝,這不是普通的手鐲,對它們要尊重些。”李辰仔細看完,心中幽幽歎了一口氣。
“哦,這手鐲難道有什麽故事麽?”香凝聽李辰這麽說,
“是啊,你說說看,這手鐲有什麽故事?”那白發老者悄無聲息,來到兩人身邊。李辰也不意外,看到手鐲,再看看老者的年紀,心中也有些輪廓。
“手鐲的原主人們,是一群被世人遺忘的人,也是一群可敬的人。”
“好,好,說得好,是啊,就是一群被遺忘的人,被遺忘的人。”老者忽然情緒有些激動,眼神中有些迷離,似乎在迴憶,也在緬懷,良久才平息下來,“不好意思,老頭讓小少爺見笑了。過來過來,喝茶喝茶。”
“不敢有勞老丈,還是小子自己來。”坐在茶案旁邊,李辰搶過茶壺,一套茶藝,行雲流水般展現出來,香凝依偎在旁邊,滿臉驕傲。
“還未請教,小少爺是哪門世家之後?大陸的還是台灣的?“老者眼中神彩漣漣。
李辰站了起來,“稟老丈,寒門是廣東順德李氏。民國四十四年遷居香港。”
“哦?太平行之後,哈哈,真沒想到,老朽竟然還能見到太平行的後人?”
“請問老丈與祖上什麽關係?”太平行結業六十多年,知道李家祖上是太平行的老板,在香江也不會有多少,沒想到在異國他鄉,一提順德李氏,老者竟然知道太平行?
老者姓伍,伍長壽。伍秉鑒一脈的後人,直係重孫。鴉片戰爭後,朝廷勒索,伍家沒落,伍秉鑒病逝廣州,伍家家主斷臂求生,將非家主一脈留在廣州,舉家搬遷美國,意圖香火不滅,伺機東山再起。被留在廣州荔枝灣的伍長壽,因生計所迫,1915年,報名參加了第一批一戰援歐的華工,來到英國。這些黃銅手鐲,是當時他們這些華工的工號,他們沒有名字,這些工號也是他們在英國的身份證。
伍長壽的迴憶是悲戕的,是無奈的。“那時生活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在戰事吃緊和陰雨連綿時,連爛的黴麵也吃不飽。有一個階段,我們竟7天7夜粒米未進,全靠挖野菜、吃蘿卜度日……”
香凝緊緊握著李辰的手,老人悲壯的講述讓她雙眼盈淚,她真不知道,發生在歐洲的一戰,竟然能和萬裏之外的中國聯係在一起,這些援歐華工的事跡,從沒有人提起過。是的,如同少爺說的,他們被遺忘了,被派遣人遺忘了,被受益人遺忘了,被世界遺忘了。
一戰戰後,這些受益國,並沒有正視華工的地位,在英國、法國,比利時,許多當地人將華工視為情敵、
飯碗競爭者,受到莫名的歧視和遭遇。在英國,他們幹著最苦最累的工作,但工資不到英國本地人的三分之一,存留在英國找不到工作的華工,便開始典當他們的隨身物品,這兩支銅手鐲便是當時的同鄉押給他,隻是之後再也沒有取迴去了。他這古董店的物品,大多數都是這些華工的後人,拿來典賣的。
李辰有些歉意,也許不應該打攪這位老人塵封60年的記憶,自己或許應該做點什麽,建一個一戰華工紀念館,也許是個不錯的主意。
似乎很久沒有人聽老者的傾訴,又或者李辰非常對老者的眼緣,伍長壽聊了很長時間,直到一位叫張嬸的中年婦女,才知道午餐的時間到了。
老者死活拉著李辰二人留下來午餐。
午餐很素,吃的是個心意。
“少爺,我覺得你這次做的非常好!”迴到曼切斯特的賓館,香凝膩歪在李辰的身邊,一臉崇拜的看著少爺。
“是麽?那以前做的不好羅?”捏捏俏丫鬟的臉蛋。
“不是啦,少爺一直都很好。”眼中柔的能出水。
“是麽?那你還不準備幫我生七兒八女,娶十個八個老婆?”
“少爺,你又來了。”又是掐,能不能換個地方啊。
嘻嘻哈哈的香凝,跑迴自己的房間。
中午在餐桌上,李辰向伍長壽詢問,建立“一戰華工紀念館”的可能性。老者高興壞了,急忙打電話讓兒子過來。李辰理解老人的心情,15萬華人,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在炮彈和饑餓中為別國戰鬥,死傷無數,有些人死去,墳塋上連名字都沒有;戰爭勝利後享受的不是鮮花,而是歧視;最為關鍵的是那些留在英國的華工,整體的被人遺忘了,成了一群無根的飄萍。這個紀念館,會是他們唯一的根,記錄他們為這片土地的奉獻。
伍嶺禮是老者唯一的兒子,黑黑瘦瘦,在曼切斯特的北角,開了一家五金建材的小商鋪,答應找周邊的老華工,收集資料。單靠他的力量肯定不夠,李辰準備找一家新聞機構,出麵收集整理這些多年前的資料。
李辰離開前,想買那套《孽海花》,伍長壽怎麽也不願意收錢。
無奈之下,李辰另想辦法,正式聘請伍嶺禮為英國一戰華工紀念館的員工,開了張伍仟英鎊的支票,算是他第一筆年薪。
伍長壽隻得接受,聽聞香凝說少爺喜歡收集中國古籍,便匆匆上樓,抱下一摞他當年帶到英國的書
籍,算是迴贈的心意。
……
“切尼,還有件事情需要你幫忙。”在pip酒吧的廠區小樓上,李辰找到切尼。沒辦法,自己對英國不熟悉,隻能找到他。
“樂意為你效勞!”切尼雖然很忙碌,但經過合作辦唱片公司,再加上昨夜李辰的表現,現在他心目中的李辰,要地位很是重要。
李辰將上午遇到伍長壽的情況以及華工一戰紀念館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訴了切尼。
“這件事情啊。”切尼也撓了撓頭,畢竟是60年前的事,想要做周全,很麻煩。“我認識《曼切斯特衛報》的一個記者,也許他會能幫到你。”
切尼去打電話了。旁邊的艾倫對著李辰豎起了大拇指“辰,你是個非常有正義感的人!”
“他一直都是。前一段時間,他還一人勇鬥三名劫匪,搶迴了被盜的財物呢。”帕丁在一旁添了一句。
“真的?辰?”
“別聽他胡扯。”
三人在瞎叨叨,切尼迴來了。“嗨,辰,你運氣真好,我這位朋友正在曼切斯特,他聽說你的故事,覺得非常有意思,想做個完整的紀實訪談。如果他感興趣,配合《衛報》的宣傳,你的紀念館,將非常容易落實。你知道的,媒體督促的那些事情,政府辦起來才會有效率。”
真是好消息,希望世人能多了解這一群曾經為歐洲奮鬥過的華工,別遺忘他們!
往事如煙,不能讓它隨風消散。
高三學生被綁架,和長腿校花、爆乳三線小明星被困廢棄小木屋,誤吃不知名野果,半夜渾身燥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