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大唐西征軍在埃及那邊打得熱火朝天,可是在長安這邊,人們似乎對這場戰爭的興趣並不是很大,百姓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整日裏翹首企盼,等著遠方傳迴來的捷報。
歸根結蒂還是因為這些年來,大唐武功太盛,取得的勝利也太多了,要是打敗了,那才叫怪事。
長安依然是天下商賈,士人的聚集地,每日裏迎來送往,好不熱鬧,百姓們還是該幹什麽幹什麽就幹什麽,生活一點兒都沒受到影響。
倒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就在前日,一個名喚房舒的小子,在東市縱馬,踏死了人,結果人倒是被抓到了萬年縣衙,可是不知怎的上報的判決文書,也呈報到了大理寺,刑部也核準了,內閣也擬票了,就等著皇帝批紅,可是卻遲遲不見動靜。
要說這些年來,大唐國泰民安,百姓生活安樂,官員廉潔奉公,每年死刑的案件,也不超過百數,少的時候,一年被判決死刑的,隻有十幾例。
就算是掌人生死,皇帝也要小心謹慎,可是這樁案子證據確鑿,就連那房舒到了萬年縣衙也是供認不諱,按道理說,沒什麽可猶豫的了,偏偏繼位以來,一向勤勉的李賢那邊裝聾作啞,就是不予批準。
根由在那邊,百姓們很快就知道了,那房舒不是旁人,乃是當今聖上的親姑姑高陽公主的嫡長子。
高陽公主自被太宗皇帝拘禁,後來又鬧出謀反大案,這些年也沒能離開封地,不過人倒是老實了很多,人們幾乎都要忘記了大唐還有這麽以為大長公主的存在了。
房舒乃是高陽公主和房遺愛所生的嫡長子,雖說母親不受待見,父親全無實權,可到底是鳳子龍孫,天家的血脈,自小便錦衣玉食,養成了一個嬌縱的性子。
這次跑來長安,沒想到第一年便闖了大禍,鬧事縱馬,居然將人給撞倒踩死了,鬧事縱馬原本就是重罪,整個大唐,誰能有這樣的恩寵,無外乎也就是宋國公杜睿了,可杜睿一向行事謹慎,低調,便是有這份權利,也從來都不曾用過,房舒倒好,明知故犯,撞死了人,非但不逃,反而大模大樣的等著人來抓。
到了縣衙,雖說對撞死人一事,供認不諱,可是卻全然不知道事情有多嚴重,大鬧縣衙,將萬年知縣都給打了。
萬年知縣原本涉於房舒的特殊身份,不敢專斷,準備上報給大理寺處理,可誰知道房舒是個混不吝,叫嚷著“當今聖上是我表兄”,更是對縣衙大堂這等神聖的所在,沒有半分的敬畏。
萬年知縣也是個讀書認死理的倔強性子,一怒之下,便判了個斬立決,直接呈報上去了。
遠在封地的高陽公主知道後,登時就急了,她的年歲也不小了,早就不複當年的容姿,這些年也安分守己,當起了全職太太,膝下就這麽一個兒子,豈能讓他死了,也顧不得當初太宗高宗皇帝的聖旨,急匆匆的離了封地,到了長安,入宮向李賢求情。
李賢原本不予理會,可耐不住高陽公主哭求,也不禁心軟了,大唐皇室紛亂,到了他這一輩,親近的兄弟姐妹,幾乎一個也沒有,唯一的異母兄弟也早早的被杜睿趕去了封地,還有個妹妹,不過才四五歲的年紀。
李賢這才對內閣票擬了的死刑判決書拖而不辦,隻想著等杜睿找上門來的時候,能給房舒求求情,畢竟房舒年少,才十二歲的年紀,能法外開恩,寬宥一次。
李賢的心思,杜睿自然是一清二楚,他倒也不裝聾作啞,既然李賢在等著,他就很幹脆的去了。反正杜睿還有一個太傅的職銜,每日裏散了內閣會議,都要去給李賢授課。
“微臣杜睿參見聖上!”
李賢見杜睿到了,連忙起身相迎,道:“姑父到了!快快請坐!”
杜睿等內侍搬來錦墩,便老實不客氣的坐了。
李賢原本想要開口求情,但是見杜睿一副肅穆的表情,到了嘴邊的話,卻又不知道該怎麽開口了,隻得顧左右而言他:“姑父!不知~~~~~~不知埃及戰事如何!?”
杜睿淡淡的一笑,道:“埃及戰事自有薛仁貴料理,聖上無須憂心,今日臣不想與聖上縱論那些無關緊要的兵事。”
李賢奇道:“國戰關係大唐國運,姑父怎的說無關緊要!”
杜睿笑道:“臣說無關緊要,蓋因此戰大唐必勝,沒什麽可說的,聖上專等捷報就是,臣今日想要與聖上說的是真正關係著國運的大事!”
李賢聞言,也來了興致,早將為房舒求情的事放到了一邊,道:“是何要事!?”
杜睿道:“臣想問聖上,本朝高祖皇帝開國,何以得天下!?”
李賢道:“前隋煬帝無道,禍亂百姓,百姓離心,而我大唐高祖皇帝龍興太原,與民謀福,是以萬眾歸心,群雄敬服,而得天下!”
杜睿點點頭道:“聖上說得不錯,高祖皇帝得天下,是因廣聚民心,《孟子?離婁上》有雲:‘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意思就是說,要想取得最高統治權、獲得整個天下,是有辦法的,那就是獲得民眾,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要想獲得民眾,也有辦法,那就是獲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民眾,要想獲得民心,也有辦法,民眾所需要的,就給予他們,反對的,不要給予,也就是順應民心這四個字,聖上以為如何?”
李賢忙道:“姑父所言有理,乃是至理明言!”
杜睿笑道:“聖上謬讚了,不過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七個字是不會錯的,不能為人民著想的君王,遲早有走向滅亡的那一天,俗話說: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就是這個道理。一個處處存著一片惻隱之心,常常對臣民和下層階級抱著同情和善態度的帝王,欲獲得民心,江山就越做越穩。本朝太宗皇帝有一顆仁慈的心,然而,或許由於太宗皇帝少年時習練武藝,馳騁疆場,加之天生相貌威嚴,有一種令人不敢仰視的氣質,使人覺得他不可親近。實際則不然,經常是一副悲天憫人、富於同情心的菩薩心腸,甚至為了黎民百姓而忘身忘我,對待部下也非常體恤,這就樹立了一個心地慈善,有恩有義的聖王形象。
貞觀二年關中大旱,又鬧蝗災,百姓無衣無食,甚至賣兒為奴,賣女為婢,以求一飽。太宗皇帝見此心中淒楚,馬上派禦史大夫杜淹去關中巡查災情,把皇家庫府中錢糧拿出來,賑濟饑民,並贖迴那些慘遭販賣的災民子女,還給他們的父母。
然後又詔告天下:‘因去歲霖雨不息,年穀不熟,今年旱、蝗相繼,亦將歉收,擬免天下百姓一年錢糧。’,後又下詔自誓道:‘如能使年穀豐稔,天下安定,請皇天移災於朕身,以存萬國之民,這是朕的心願,絕無悔吝。’
晗好於詔書頒下不久,天公湊趣,普降甘霖,百姓因而對太宗皇帝更加悅服,以為他發下宏願,皇天佑之,洵以太宗皇帝為民之父母。
臣少年時曾相伴與太宗皇帝左右,一日,進入禦苑,見到蝗蟲,臣親眼見太宗皇帝捕捉了幾隻,捧在手心裏,對他們禱告道:‘百姓以穀物為性命,但汝輩卻專吃穀物,這不是要老百姓的命嗎?不如來吃朕的肚腸吧。’
言罷便舉起蝗蟲,意欲吞下,時有內侍王德慌忙諫止太宗皇帝道:‘陛下不要吞,這等惡物吞下去,或許會有害陛下之貴體,導致疾病。’
太宗皇帝卻道:‘朕之民受災,還怕什麽疾病。’
隨不聽侍臣的勸告,竟然將蝗蟲吞了下去。此舉雖屬意氣用事,無益於事,蝗災依舊肆虐,但太宗皇帝心係萬民,對蝗災憂心如焚,甚至以身試蝗的種種行為卻打動了臣民們的心。從此全國上下都在太宗皇帝的號召下,與災害相抗,官府開倉,富戶納糧,終於熬了過去。”
李賢聞言,也不禁心馳神往,道:“皇祖宅心仁厚,心懷萬民,朕當以為榜樣!”
杜睿接著道:“雖小民以訛傳訛,言吞蝗後,蝗災即息,這自然是百姓們對太宗皇帝的一種神化。事實上,太宗皇帝吞蝗之事實有,而蝗災的消除則是自然而然的,這二者之間並無關聯,主要還在於太宗皇帝帶頭對抗蝗災,並動用國庫錢糧賑濟百姓,使這災害深重的一年不至於餓殍遍野,赤地千裏。太宗皇帝一係列對抗災害的行為是難能可貴的,他在這一年中樹立起來的仁慈聖主形象,極大地鼓舞了臣民們和災害相對抗的鬥誌,也極大地加強了臣民對當時即位才兩年的太宗皇帝的信心。
太宗皇帝即位之初,可以說天時不利。由於霖雨形成澇災,關內大饑,貞觀元年一鬥米竟然值絹一匹,貞觀二年,天下蝗災,貞觀三年,很多地區又有洪水為患,饑民遍及天下。
太宗皇帝順應民心開國庫,輸錢糧,百姓都感恩戴德,雖然為想吃頓飽飯而東奔西走,甚至走到別的州縣去,但未嚐口吐怨言。直到貞觀四年不再鬧災害,在官府的幫助下,百姓於這一年獲得大豐收,流落外地的災民也都迴到了家鄉。臣記得那一年的米,一鬥不過三四錢,那一年東至於海,南到五嶺,都外戶不閉,行旅之人不帶幹糧,饑食供給,於道路上就可買到。這都是太宗皇帝一朝,君臣上下齊心協力,團結一致賑濟災區,勤撫百姓的結果,也是勤勞善良的百姓們對朝廷增強了信心,對前途充滿希望,辛勤勞作的結果。可以說,作為一名帝王,太宗皇帝在這三年中所樹立的體恤百姓、唯願災移自身的仁主形象,在這三年中是一直輝映在臣民心中的。
太宗皇帝不但自己體恤百姓,而且經常教導先皇和大臣要愛惜百姓。先皇初為太子之時,深居東宮,嬉戲無度,頗虧禮義,不愛學習,太宗皇帝深以為憂。曾對臣說過一番話:‘朕十八歲時尚在民間,深知百姓之疾苦。如今身居大位,處理政事治理百姓,仍不能沒有過失。太子生長於深宮之中,從未到民間體察過民情,百姓的艱難困苦不曾耳聞目睹,將來一旦讓他治理天下,能體恤民情嗎?能不驕矜而貪圖逸樂嗎?卿常在太子左右,負責輔佐太子,正其言行,不能不極諫,使他多留意民生之多艱,使他懂得守成之不易。’
是以臣便常隨先帝走訪民間,先帝宅心仁厚,觀百姓疾苦,時常流淚自省,這才方有貞觀之後的永徽之治。
太宗皇帝曾對臣說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複舟,所宜深慎’。臣無狀,得幸太宗皇帝擢拔信重,又蒙高宗皇帝托孤以待,無時無刻戰戰兢兢,深恐有負重托,聖上初登大位,當時時自省,萬勿懈怠,以負萬民之望!當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作為帝王,一定要執政為民,心為民所想,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隻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聖上的大業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得民心者的天下,這是曆朝曆代以來統治者都信奉的一條至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主張君王執政應以民為本,民心所向即為天下趨勢。
三國時的司馬懿,其臨死前對司馬師和司馬昭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諸侯;得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左傳?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類,官職不則,同始異終,胡可常也?”
《漢書?息夫躬傳》:“推誠行善,民心說而天意得矣。”
水能載舟,亦能溢舟,就是說水能將小船浮起來,也能讓小船沉入海底,所以,這個“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當於是水,而要想得天下,就要讓“船”浮起來,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當獲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於得到天下了,民心等於天下!
秦末時期,原來的楚國貴族項羽趁亂起兵,依靠自己的軍事天才和貴族的優勢成為各個反秦**勢力中最強大的一個。而且項羽本人力大無窮,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
另外一個勢力是劉邦,此人從小不學無術,遊手好閑,打仗敗多勝少,而且用語粗俗,根本沒有王者風範。
但是項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後,隨便屠殺諸侯,殺死各路義軍的總統帥楚懷王。對民眾苛刻,連投降的四十萬秦朝士兵都殺得一個不剩。對謀士的建議充耳不聞,剛愎自用。
反而劉邦從小和平民生活,愛惜民力,對人寬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對投降士兵願意留下的收編,不願意的就讓他們迴鄉下,十分受人愛戴。
最終項羽因為殘暴不仁而眾叛親離,而劉邦則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擁護,在長達五年的戰爭中,雖然劉邦多次失敗,但是仍然不斷受到群眾的支持,所以能夠不斷的反撲。
然而項羽在被劉邦打敗以後,就眾叛親離,所有的軍隊在一夜之間都離他而去,最後被劉邦徹底打敗,被迫自殺。而劉邦因為得到百姓愛戴而最終登基稱帝,開創了統治中國長達四百一十二年的大漢王朝。
還是那句話得民心者的天下。
然而華夏曆史上好多統治者,最虛偽、最愛標榜自己的合理統治的一句就是一一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貌似聽著很順耳,也很有真理,然而蒙古人不得民心一樣得天下,滿族人更不得民心不是一樣坐擁天下二百五多年,民心就是妓.女,當一個勢力的武力強大到,讓民眾反抗會付出生命代價的時候,這個勢力就能穩騎天下。
杜睿始終都認為,當反抗的成本高於可得到的利益時,即使是被壓迫,被奴役,民眾一樣是會接受的。
隻要保住基本的生命,慢慢的就會適應新的壓迫,久而這種壓迫,就成了普通不過的社會形式,可以參照滿清的統治來看。
辮子,一開始不為大眾接受,遭到了大多數漢人或明或暗的抵.製,當滿清統治者揮起屠刀,收割那些反抗者的生命的時候,大多數人為了活下去,就接受了不得不接受的辮子,而隨後直到清廷覆滅,辮子就成了正宗民眾的裝束,也隨即成了民心的代表,天下皆辮子矣。
任何一股新興的勢力取得天下,靠的根本就不是民心,而是武力,**裸的武力征服。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是依靠天下歸心,而取得天下的,也沒有一個民族,是靠得到了另外一個民族的民心而取得統治權的,中國人就喜歡自己騙自己什麽得民心者得天下,狗屁!
沒有一個民族會對另外一個征服自己的民族有好感,所以隻有武力的強大才能征服天下,在依靠武力大棒為主,小恩胡蘿卜為副進行統治。
民心就是鹿,誰的武力強大誰來宰這頭鹿,選擇權不在鹿,而在獵人,由誰來煮這頭鹿,那就要看哪個獵人的本事大了。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而中國曆代王朝的興衰,有好多都是亡於兵事的荒廢,宋朝是中國民間經濟的顛峰,其所得民心之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以從史書和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看出,北方淪陷區的百姓無不盼望“王師北定中原日”,奈何宋朝的武力太弱,一次又一次失敗,而北方淪陷區百姓在女真人武力的壓迫下慢慢的適應了新的主子,女真人在接下來的若幹年裏穩坐中原,直到一個武力更為強大的蒙古的出現,再一次的征服,包括以前苟安的南宋,一起倒在了蒙古人的馬蹄之下,若不是蒙古人在接下來歲月裏不斷的內鬥,加上武力的退化,朱重八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乞丐能有多大的民意支持率?
而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再一次表演了槍稈子裏出政權的精彩論述,史載朱棣,初封燕王,鎮守北平。
建文元年起兵自稱“靖難”,隻用了四年的時間,就攻破南京,奪了他老子朱元璋親自定的接班人朱允炆的帝位,可見其武力的強大。
當然依靠武力奪得天下,卻難以憑借武力達到萬世永昌。
永樂十九年,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極力肅整內政,鞏固邊防,政績頗著。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製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通過這些懷柔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再說滿清,滿清的武力超越明朝,以區區十三萬人馬入關一統天下,滿清得民心嗎,恐怕當時老百姓對滿洲韃子一點好感都沒有吧。這裏要說的就是多爾袞,清朝唯一稱的上雄才大略的人,也是清朝建立全國政權的創始人。
先以武力打敗李闖征服中原,對死人崇禎大家追悼,同時大殺朱氏遺族。最厲害的就是強行推行剃發政策,正如一首詩寫道:“滿洲衣帽滿洲頭,滿麵威風滿麵羞。滿眼幹戈滿眼淚,滿腔忠憤滿腔愁。”
用滿人的鐵蹄強行讓漢人蓄辮,用辮子奴化漢人長達二百五十年,用辮子讓那些小民乖乖的龜縮在滿人的鐵蹄之下,讓那些飽讀聖賢書的士人在看到自己的辮子的時候,會用心為自己的懦弱和渺小找一個好聽的借口一一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句人所共知的古老格言。但是在中國曆史上,卻一幕又一幕地上演失民心而失天下的悲劇。
曆史上的劉邦善用了蕭何、張良、韓信三人,而且對得民心的政策言聽計從。進入秦朝京城鹹陽,立即“約法三章”,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善待秦王後人,不取宮中寶物,不戀後宮佳麗,不焚皇宮,不毀器物。反倒隻有蕭何急切入秦宮內奪這地圖、戶籍資料,為後來楚漢相爭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項羽則相反,一個有謀忠心的範增都容不下,而且對得民心的建議不予采納。先是殺害楚王後裔,濫殺降兵,進入鹹陽更是殺秦王後人,取宮室寶物,焚燒皇宮。做盡不得民心之事。
最後在垓下一役,戰敗身亡,猶以:“天亡我也,非我項羽之過。”為掩飾。臨終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一生有兩樣至愛:跨下烏騅馬,枕邊虞美人。虞妃臨終前也賦詩一首道:“漢兵已掠地,四麵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一部催人淚下的“霸王別姬”就這樣上演。不得民心,無論是烏騅馬還是虞美人都無濟於事。
漢末三國時的呂布曾英雄一時,大言:“我有跨下赤兔馬,手中方天戟,誰敢近我?”
然而終為喜愛吟詠二句詩詞的曹操所擒,徒剩:“空餘赤免馬千裏,枉有方天戟一枝。”之歎。此無他,呂布連一個仁義有謀,忠心不二的陳宮也不能用好,此咎由自取也。
得民心之事,還有戰國時期的孟嚐君,當時孟嚐君有門客三千,分上、中、下三等,馮諼求見,孟嚐君問其本事,答曰:“並無。”
於是被分配至三等門客中,馮諼彈劍歌曰:“長鋏歸來兮,食無魚。”
孟嚐君聞其言,遂將其安置於中等門客中。
馮諼再彈劍歌曰:“長鋏歸來兮,出無車。”
孟嚐君聞其言,又將其安置於上等門客中。
馮諼三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兮,無以維家。”
孟嚐君聞其言,再月給資材以養其母。至此,馮諼劍藏歌罷,孟嚐君也仁至義盡。
及至孟嚐君經濟拮據,命馮諼至其封地收債,馮諼能收則盡收,有貧苦民眾不能償還者,則盡焚其債券而無需歸還,一時封地民眾皆感孟嚐君之德。
至孟嚐君為奸人所讒,失卻相位,門客三千不知所蹤,獨餘馮諼一人將孟嚐君送至其封地暫避,民眾自然感激、擁戴這位仁德之主。後來,亦是馮諼施計令孟嚐君複其相位。
故成大事者,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而其得民心之大旨終不易也。若馮諼遇庸俗之主,見其既無本事又諸多要求,則早被痛罵、驅趕。若如此,則孟嚐君被罷相之日便無一人留於身旁,恢複相位之日更無望矣。
還有明末的崇禎皇帝,也是一個還算不錯的皇帝,但翻開史實,崇禎卻用人有誤,用了些貌似德才兼備,其實是禍國殃民之徒。以至民不聊生,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劇。
在這種曆史背景下,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便一唿百應。但流寇始終不敵朝廷,李自成失敗了。可惜的是,崇禎皇帝並沒有利用這個機會,打擊貪官,重振朝綱,減輕賦稅,讓人民過上些稍為安穩的日子。
沒過幾年,又是大天災,其悲慘景況更有甚於前,於是李自成再次起兵,這次更得一名叫李岩者的文人相助,李岩提出了嚴明軍紀、開倉賑災等得民心的政策,還提出:“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都被李自成采納。
因此,李自成的義軍很快直搗北京,崇禎皇帝在失去一次議和機會後,在景山自縊身亡。
這一段曆史可以稱得上是:“崇禎皇帝失民心失天下,李自成得民心得天下。”
但此時的李自成並沒有真正得到天下,隻不過是暫時得到天下。形勢很快急轉直下,李自成一到北京城,即對明十二陵進行焚燒,大排筵席,於後宮窮奢極樂。隻派數千軍士至邊關防清軍。
其手下丞相牛金星、元帥劉宗敏在北京城內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盡享奢華。提出得民心政策的李岩,此時已與牛金星、劉宗敏不同道不相為謀,之後更引起李自成猜疑,在由李岩一手引薦的牛金星的讒言下,竟將李岩殺死。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李自成,隻顧眼前,絲毫沒有考慮將來,將清軍總兵吳三桂愛妾陳圓圓橫刀奪來,殺死吳三桂家人,逼得那吳三桂呱呱怪叫,真是:“衝天一怒為紅顏。”竟引清軍殺入北京城。最後,窮途末路的李自成被清軍圍剿於九宮山而自盡。其悲慘收場無異於崇禎皇帝的翻版。
李自成的失敗源於不得民心的政策,以及因勝利而帶來的驕傲。清中後期太平天國的失敗,除具備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外,還有在太平軍與清軍作戰中,軍事上暫時處於優勢時,諸王迫不及待地為追求享樂而爭奪權力,進行殊死內訌的原因。
中國的史書上,將太平天國運動喻為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波瀾壯闊的一次農民.運動。就是這樣的一場農民.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這場運動的發起人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洪秀全在當地屢次鄉試連個秀才都沒考上,後來的學者在看洪秀全的詩詞、文章時普遍認為其文才確實普通,在科舉場中屢試不第實屬情理之中。
但洪秀全畢竟是想做番事業的人,他與馮雲山到廣西訪得一拜上帝之老人,為其教義吸引,遂以傳教為已任。老者逝,秀全秉承其教,傳教聚眾,始信者稀。而此時已有楊秀清、蕭朝貴等人加入,又有豪紳資助,然而終未能成大勢。
眾人想出一法,令秀全裝死,眾鄉親及信徒不知是詐,竟往吊唁。想這秀全可能也懂道家龜息之法,竟弱其唿吸,寂其肢體,紋絲不動與死人無異。秀全晝則裝死,夜則飲食,如是者七日。
至第八日,其妹夫蕭朝貴將秀全之靈柩、祭物於門前一並燒毀,眾人駭問其故,朝貴答道:“洪教主死而複生,並有神奇經曆,欲聞其詳情,請於今夕於村頭榕樹下之大空地聽教主之言。”
至當晚,秀全見眾人聚齊,便啟其懸河之口,便將七日來於天庭見到上帝,及受上帝之托拯救蒼生之事娓娓道來,並言欲避災禍,非入拜上帝教不可,而入會者必先繳納銀兩若幹雲雲。
一時,愚民爭相入會。於是,1851年1月11日,廣西桂平金田村迎來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
義軍很快攻陷安慶,洪秀全自稱天王,然後分封各王: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天德王洪大全。
計此七人即為最先起事之中心人物。起事初期,馮雲山中埋伏早死,洪大全被俘,押至北京城淩遲處死,蕭朝貴攻長沙時中炮身亡。
好了,起事的七人僅餘四人,正是這四人後來使得太平天國就不再太平了。
起義軍初期輾轉與清軍作戰,為了保住性命,無論是開始時的七人還是後來剩下的四人,總是日夜謀劃,共商破敵之策,自然能團結一致。
至義軍節節勝利,攻陷南京,後來改稱天京,清軍處於劣勢,義軍暫時處於優勢時,因急於享樂,爭權奪利的內訌就暴發了。
洪秀全在天京營造極其奢華的天王府,妻妾百人,終日於宮中享樂。軍事指揮、人事任命權皆交由東王楊秀清。楊遂實力日益擴大,最終要取代洪秀全欲稱萬歲。
洪秀全見勢不妙,密詔迴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及燕王,欲除楊秀清。
原來諸王皆在外作戰,獨天王與楊秀清留在天京城內,二人皆盡情享樂,楊秀清之行為更荒淫無道,其妻妾之數不亞於天王,更以選拔女狀元等名目,搜尋民間才貌雙全的美女,恣意蹂躪。有不堪折磨者欲殺害楊秀清,事敗,竟遭其酷刑而死。
楊秀清覺民女不足為信,見寡居的秀全妹宣嬌尚有幾分姿色,於是迎娶過來,日夕尋歡,自然冷落了其他妻妾。
韋昌輝有妹夫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常進出東王府,不免為東王妻妾勾引,被秀清發覺,遂殺昌輝妹夫。昌輝於此已陰恨秀清,及至接密詔迴天京,即第一個帶兵趕迴。
秀清也不笨,見昌輝忽帶兵迴天京,即命其親兵緊閉城門。昌輝見狀,遂於城下對秀清道:“若東王不放心,我隻帶親隨十數人入城。絕無他意。”
秀清聞言倒也不以為意,遂將昌輝及其親隨十數人放入城中。
昌輝先拜見天王,見天王責其未經東王批準擅自帶兵迴京,言畢偷偷垂淚,昌輝已明天王之意。
隨後,昌輝引十數親隨至東王府,與東王晤,極言順從之意,東王甚喜,命賜酒席。昌輝見東王酒酣,忽示天王手諭,命親隨立誅秀清,眾皆驚懼。
隨後,昌輝又不問天王旨意,開天京城門,盡引其城外親兵入城,濫殺東王親屬、部下二萬餘人,獨抱洪宣嬌迴宮中自己享用。
奉詔迴京之石達開與燕王既見昌輝,達開責其濫殺,並言:“天國不毀於秀清之手,實毀於你之手!”
昌輝不語,至夜,竟圍燕王府,殺死燕王,又將達開一家殺死。然後再麵天王,秀全也不能忍受,責其不該殺害達開一家。昌輝聞言,又不語離開,隨即命人將天王府也圍住,其瘋狂之程度已近喪心病狂。
秀全本人文筆已是馬虎,其兄弟洪仁發、洪仁達,除名字蘊含發達之意外,實目不識丁。但發、達二人至生死關頭也不笨,竟暗自聯絡秀清餘部,一舉將昌輝一夥殺滅。太平天國這場內亂,殺得直教天京城之護城河翻起紅波。
但內亂並未因此完全平息,石達開迴到天京後,因受到秀全兄弟等人的猜疑,一氣之下,帶領太平天國二十萬大軍離開。
至此,太平天國一蹶不振。最終洪秀全在內憂外患下服毒自殺,石達開也被清軍剿滅於大渡河。
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說是因為內訌而敗,不如說是因其政策不得民心而敗。
從起事一開始,洪秀全等七人就是帶著一種帝王思想,其意義隻不過是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一夥人的享樂取代另一夥人的享樂。所以一開始就沒有一個全新為民的思想,也沒有嚴格的紀律,一旦事業稍為安穩,一切享樂主義便迫不及待地登場,為保住名利的殊死內部爭鬥就不可避免。
太平天國各王妻妾不限,但普通士兵實行男女分營,不論兄妹、夫婦皆不許往來,稍有不合軍法立即處死,天王的兄弟即使文盲又毫無戰功亦能封王。
這些政策莫說得民心,就是太平天國的軍心也不能得,太平天國又安有不敗之理?
曆史的警示,後世的教訓,無所不在,奪取天下需要仰仗著武力,但是坐穩天下卻不能單純的憑借武力威懾,而是需要凝聚民心。
所謂順應民心,簡單來說很簡單,百姓希望的事情就去做,百姓不希望的事情,就極力避免,如是而已。
杜睿的一番說教,李賢聽罷,連忙起身,對著杜睿深施一禮,道:“姑父的教誨,侄兒謹記於心。”
杜睿笑道:“聖上如能通曉,臣也不盛歡喜!”
李賢接著走到龍書案前,翻出一份奏折,在上麵書寫了幾筆,遞給了杜睿,道:“這份奏折,朕準了!”
杜睿結果,翻開一看,正是內閣票擬的那份死刑核準奏折,上麵禦批了幾個字一一死有餘辜,朕準了!
ps:新書《殺明》上傳,已經買斷,與這本垃圾書絕不相同,希望大家支持book.zongheng./book/294943.html
大唐西征軍在埃及那邊打得熱火朝天,可是在長安這邊,人們似乎對這場戰爭的興趣並不是很大,百姓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整日裏翹首企盼,等著遠方傳迴來的捷報。
歸根結蒂還是因為這些年來,大唐武功太盛,取得的勝利也太多了,要是打敗了,那才叫怪事。
長安依然是天下商賈,士人的聚集地,每日裏迎來送往,好不熱鬧,百姓們還是該幹什麽幹什麽就幹什麽,生活一點兒都沒受到影響。
倒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就在前日,一個名喚房舒的小子,在東市縱馬,踏死了人,結果人倒是被抓到了萬年縣衙,可是不知怎的上報的判決文書,也呈報到了大理寺,刑部也核準了,內閣也擬票了,就等著皇帝批紅,可是卻遲遲不見動靜。
要說這些年來,大唐國泰民安,百姓生活安樂,官員廉潔奉公,每年死刑的案件,也不超過百數,少的時候,一年被判決死刑的,隻有十幾例。
就算是掌人生死,皇帝也要小心謹慎,可是這樁案子證據確鑿,就連那房舒到了萬年縣衙也是供認不諱,按道理說,沒什麽可猶豫的了,偏偏繼位以來,一向勤勉的李賢那邊裝聾作啞,就是不予批準。
根由在那邊,百姓們很快就知道了,那房舒不是旁人,乃是當今聖上的親姑姑高陽公主的嫡長子。
高陽公主自被太宗皇帝拘禁,後來又鬧出謀反大案,這些年也沒能離開封地,不過人倒是老實了很多,人們幾乎都要忘記了大唐還有這麽以為大長公主的存在了。
房舒乃是高陽公主和房遺愛所生的嫡長子,雖說母親不受待見,父親全無實權,可到底是鳳子龍孫,天家的血脈,自小便錦衣玉食,養成了一個嬌縱的性子。
這次跑來長安,沒想到第一年便闖了大禍,鬧事縱馬,居然將人給撞倒踩死了,鬧事縱馬原本就是重罪,整個大唐,誰能有這樣的恩寵,無外乎也就是宋國公杜睿了,可杜睿一向行事謹慎,低調,便是有這份權利,也從來都不曾用過,房舒倒好,明知故犯,撞死了人,非但不逃,反而大模大樣的等著人來抓。
到了縣衙,雖說對撞死人一事,供認不諱,可是卻全然不知道事情有多嚴重,大鬧縣衙,將萬年知縣都給打了。
萬年知縣原本涉於房舒的特殊身份,不敢專斷,準備上報給大理寺處理,可誰知道房舒是個混不吝,叫嚷著“當今聖上是我表兄”,更是對縣衙大堂這等神聖的所在,沒有半分的敬畏。
萬年知縣也是個讀書認死理的倔強性子,一怒之下,便判了個斬立決,直接呈報上去了。
遠在封地的高陽公主知道後,登時就急了,她的年歲也不小了,早就不複當年的容姿,這些年也安分守己,當起了全職太太,膝下就這麽一個兒子,豈能讓他死了,也顧不得當初太宗高宗皇帝的聖旨,急匆匆的離了封地,到了長安,入宮向李賢求情。
李賢原本不予理會,可耐不住高陽公主哭求,也不禁心軟了,大唐皇室紛亂,到了他這一輩,親近的兄弟姐妹,幾乎一個也沒有,唯一的異母兄弟也早早的被杜睿趕去了封地,還有個妹妹,不過才四五歲的年紀。
李賢這才對內閣票擬了的死刑判決書拖而不辦,隻想著等杜睿找上門來的時候,能給房舒求求情,畢竟房舒年少,才十二歲的年紀,能法外開恩,寬宥一次。
李賢的心思,杜睿自然是一清二楚,他倒也不裝聾作啞,既然李賢在等著,他就很幹脆的去了。反正杜睿還有一個太傅的職銜,每日裏散了內閣會議,都要去給李賢授課。
“微臣杜睿參見聖上!”
李賢見杜睿到了,連忙起身相迎,道:“姑父到了!快快請坐!”
杜睿等內侍搬來錦墩,便老實不客氣的坐了。
李賢原本想要開口求情,但是見杜睿一副肅穆的表情,到了嘴邊的話,卻又不知道該怎麽開口了,隻得顧左右而言他:“姑父!不知~~~~~~不知埃及戰事如何!?”
杜睿淡淡的一笑,道:“埃及戰事自有薛仁貴料理,聖上無須憂心,今日臣不想與聖上縱論那些無關緊要的兵事。”
李賢奇道:“國戰關係大唐國運,姑父怎的說無關緊要!”
杜睿笑道:“臣說無關緊要,蓋因此戰大唐必勝,沒什麽可說的,聖上專等捷報就是,臣今日想要與聖上說的是真正關係著國運的大事!”
李賢聞言,也來了興致,早將為房舒求情的事放到了一邊,道:“是何要事!?”
杜睿道:“臣想問聖上,本朝高祖皇帝開國,何以得天下!?”
李賢道:“前隋煬帝無道,禍亂百姓,百姓離心,而我大唐高祖皇帝龍興太原,與民謀福,是以萬眾歸心,群雄敬服,而得天下!”
杜睿點點頭道:“聖上說得不錯,高祖皇帝得天下,是因廣聚民心,《孟子?離婁上》有雲:‘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意思就是說,要想取得最高統治權、獲得整個天下,是有辦法的,那就是獲得民眾,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要想獲得民眾,也有辦法,那就是獲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民眾,要想獲得民心,也有辦法,民眾所需要的,就給予他們,反對的,不要給予,也就是順應民心這四個字,聖上以為如何?”
李賢忙道:“姑父所言有理,乃是至理明言!”
杜睿笑道:“聖上謬讚了,不過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七個字是不會錯的,不能為人民著想的君王,遲早有走向滅亡的那一天,俗話說: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就是這個道理。一個處處存著一片惻隱之心,常常對臣民和下層階級抱著同情和善態度的帝王,欲獲得民心,江山就越做越穩。本朝太宗皇帝有一顆仁慈的心,然而,或許由於太宗皇帝少年時習練武藝,馳騁疆場,加之天生相貌威嚴,有一種令人不敢仰視的氣質,使人覺得他不可親近。實際則不然,經常是一副悲天憫人、富於同情心的菩薩心腸,甚至為了黎民百姓而忘身忘我,對待部下也非常體恤,這就樹立了一個心地慈善,有恩有義的聖王形象。
貞觀二年關中大旱,又鬧蝗災,百姓無衣無食,甚至賣兒為奴,賣女為婢,以求一飽。太宗皇帝見此心中淒楚,馬上派禦史大夫杜淹去關中巡查災情,把皇家庫府中錢糧拿出來,賑濟饑民,並贖迴那些慘遭販賣的災民子女,還給他們的父母。
然後又詔告天下:‘因去歲霖雨不息,年穀不熟,今年旱、蝗相繼,亦將歉收,擬免天下百姓一年錢糧。’,後又下詔自誓道:‘如能使年穀豐稔,天下安定,請皇天移災於朕身,以存萬國之民,這是朕的心願,絕無悔吝。’
晗好於詔書頒下不久,天公湊趣,普降甘霖,百姓因而對太宗皇帝更加悅服,以為他發下宏願,皇天佑之,洵以太宗皇帝為民之父母。
臣少年時曾相伴與太宗皇帝左右,一日,進入禦苑,見到蝗蟲,臣親眼見太宗皇帝捕捉了幾隻,捧在手心裏,對他們禱告道:‘百姓以穀物為性命,但汝輩卻專吃穀物,這不是要老百姓的命嗎?不如來吃朕的肚腸吧。’
言罷便舉起蝗蟲,意欲吞下,時有內侍王德慌忙諫止太宗皇帝道:‘陛下不要吞,這等惡物吞下去,或許會有害陛下之貴體,導致疾病。’
太宗皇帝卻道:‘朕之民受災,還怕什麽疾病。’
隨不聽侍臣的勸告,竟然將蝗蟲吞了下去。此舉雖屬意氣用事,無益於事,蝗災依舊肆虐,但太宗皇帝心係萬民,對蝗災憂心如焚,甚至以身試蝗的種種行為卻打動了臣民們的心。從此全國上下都在太宗皇帝的號召下,與災害相抗,官府開倉,富戶納糧,終於熬了過去。”
李賢聞言,也不禁心馳神往,道:“皇祖宅心仁厚,心懷萬民,朕當以為榜樣!”
杜睿接著道:“雖小民以訛傳訛,言吞蝗後,蝗災即息,這自然是百姓們對太宗皇帝的一種神化。事實上,太宗皇帝吞蝗之事實有,而蝗災的消除則是自然而然的,這二者之間並無關聯,主要還在於太宗皇帝帶頭對抗蝗災,並動用國庫錢糧賑濟百姓,使這災害深重的一年不至於餓殍遍野,赤地千裏。太宗皇帝一係列對抗災害的行為是難能可貴的,他在這一年中樹立起來的仁慈聖主形象,極大地鼓舞了臣民們和災害相對抗的鬥誌,也極大地加強了臣民對當時即位才兩年的太宗皇帝的信心。
太宗皇帝即位之初,可以說天時不利。由於霖雨形成澇災,關內大饑,貞觀元年一鬥米竟然值絹一匹,貞觀二年,天下蝗災,貞觀三年,很多地區又有洪水為患,饑民遍及天下。
太宗皇帝順應民心開國庫,輸錢糧,百姓都感恩戴德,雖然為想吃頓飽飯而東奔西走,甚至走到別的州縣去,但未嚐口吐怨言。直到貞觀四年不再鬧災害,在官府的幫助下,百姓於這一年獲得大豐收,流落外地的災民也都迴到了家鄉。臣記得那一年的米,一鬥不過三四錢,那一年東至於海,南到五嶺,都外戶不閉,行旅之人不帶幹糧,饑食供給,於道路上就可買到。這都是太宗皇帝一朝,君臣上下齊心協力,團結一致賑濟災區,勤撫百姓的結果,也是勤勞善良的百姓們對朝廷增強了信心,對前途充滿希望,辛勤勞作的結果。可以說,作為一名帝王,太宗皇帝在這三年中所樹立的體恤百姓、唯願災移自身的仁主形象,在這三年中是一直輝映在臣民心中的。
太宗皇帝不但自己體恤百姓,而且經常教導先皇和大臣要愛惜百姓。先皇初為太子之時,深居東宮,嬉戲無度,頗虧禮義,不愛學習,太宗皇帝深以為憂。曾對臣說過一番話:‘朕十八歲時尚在民間,深知百姓之疾苦。如今身居大位,處理政事治理百姓,仍不能沒有過失。太子生長於深宮之中,從未到民間體察過民情,百姓的艱難困苦不曾耳聞目睹,將來一旦讓他治理天下,能體恤民情嗎?能不驕矜而貪圖逸樂嗎?卿常在太子左右,負責輔佐太子,正其言行,不能不極諫,使他多留意民生之多艱,使他懂得守成之不易。’
是以臣便常隨先帝走訪民間,先帝宅心仁厚,觀百姓疾苦,時常流淚自省,這才方有貞觀之後的永徽之治。
太宗皇帝曾對臣說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複舟,所宜深慎’。臣無狀,得幸太宗皇帝擢拔信重,又蒙高宗皇帝托孤以待,無時無刻戰戰兢兢,深恐有負重托,聖上初登大位,當時時自省,萬勿懈怠,以負萬民之望!當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作為帝王,一定要執政為民,心為民所想,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隻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聖上的大業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得民心者的天下,這是曆朝曆代以來統治者都信奉的一條至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主張君王執政應以民為本,民心所向即為天下趨勢。
三國時的司馬懿,其臨死前對司馬師和司馬昭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諸侯;得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左傳?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類,官職不則,同始異終,胡可常也?”
《漢書?息夫躬傳》:“推誠行善,民心說而天意得矣。”
水能載舟,亦能溢舟,就是說水能將小船浮起來,也能讓小船沉入海底,所以,這個“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當於是水,而要想得天下,就要讓“船”浮起來,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當獲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於得到天下了,民心等於天下!
秦末時期,原來的楚國貴族項羽趁亂起兵,依靠自己的軍事天才和貴族的優勢成為各個反秦**勢力中最強大的一個。而且項羽本人力大無窮,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
另外一個勢力是劉邦,此人從小不學無術,遊手好閑,打仗敗多勝少,而且用語粗俗,根本沒有王者風範。
但是項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後,隨便屠殺諸侯,殺死各路義軍的總統帥楚懷王。對民眾苛刻,連投降的四十萬秦朝士兵都殺得一個不剩。對謀士的建議充耳不聞,剛愎自用。
反而劉邦從小和平民生活,愛惜民力,對人寬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對投降士兵願意留下的收編,不願意的就讓他們迴鄉下,十分受人愛戴。
最終項羽因為殘暴不仁而眾叛親離,而劉邦則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擁護,在長達五年的戰爭中,雖然劉邦多次失敗,但是仍然不斷受到群眾的支持,所以能夠不斷的反撲。
然而項羽在被劉邦打敗以後,就眾叛親離,所有的軍隊在一夜之間都離他而去,最後被劉邦徹底打敗,被迫自殺。而劉邦因為得到百姓愛戴而最終登基稱帝,開創了統治中國長達四百一十二年的大漢王朝。
還是那句話得民心者的天下。
然而華夏曆史上好多統治者,最虛偽、最愛標榜自己的合理統治的一句就是一一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貌似聽著很順耳,也很有真理,然而蒙古人不得民心一樣得天下,滿族人更不得民心不是一樣坐擁天下二百五多年,民心就是妓.女,當一個勢力的武力強大到,讓民眾反抗會付出生命代價的時候,這個勢力就能穩騎天下。
杜睿始終都認為,當反抗的成本高於可得到的利益時,即使是被壓迫,被奴役,民眾一樣是會接受的。
隻要保住基本的生命,慢慢的就會適應新的壓迫,久而這種壓迫,就成了普通不過的社會形式,可以參照滿清的統治來看。
辮子,一開始不為大眾接受,遭到了大多數漢人或明或暗的抵.製,當滿清統治者揮起屠刀,收割那些反抗者的生命的時候,大多數人為了活下去,就接受了不得不接受的辮子,而隨後直到清廷覆滅,辮子就成了正宗民眾的裝束,也隨即成了民心的代表,天下皆辮子矣。
任何一股新興的勢力取得天下,靠的根本就不是民心,而是武力,**裸的武力征服。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是依靠天下歸心,而取得天下的,也沒有一個民族,是靠得到了另外一個民族的民心而取得統治權的,中國人就喜歡自己騙自己什麽得民心者得天下,狗屁!
沒有一個民族會對另外一個征服自己的民族有好感,所以隻有武力的強大才能征服天下,在依靠武力大棒為主,小恩胡蘿卜為副進行統治。
民心就是鹿,誰的武力強大誰來宰這頭鹿,選擇權不在鹿,而在獵人,由誰來煮這頭鹿,那就要看哪個獵人的本事大了。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而中國曆代王朝的興衰,有好多都是亡於兵事的荒廢,宋朝是中國民間經濟的顛峰,其所得民心之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以從史書和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看出,北方淪陷區的百姓無不盼望“王師北定中原日”,奈何宋朝的武力太弱,一次又一次失敗,而北方淪陷區百姓在女真人武力的壓迫下慢慢的適應了新的主子,女真人在接下來的若幹年裏穩坐中原,直到一個武力更為強大的蒙古的出現,再一次的征服,包括以前苟安的南宋,一起倒在了蒙古人的馬蹄之下,若不是蒙古人在接下來歲月裏不斷的內鬥,加上武力的退化,朱重八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乞丐能有多大的民意支持率?
而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再一次表演了槍稈子裏出政權的精彩論述,史載朱棣,初封燕王,鎮守北平。
建文元年起兵自稱“靖難”,隻用了四年的時間,就攻破南京,奪了他老子朱元璋親自定的接班人朱允炆的帝位,可見其武力的強大。
當然依靠武力奪得天下,卻難以憑借武力達到萬世永昌。
永樂十九年,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極力肅整內政,鞏固邊防,政績頗著。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製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通過這些懷柔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再說滿清,滿清的武力超越明朝,以區區十三萬人馬入關一統天下,滿清得民心嗎,恐怕當時老百姓對滿洲韃子一點好感都沒有吧。這裏要說的就是多爾袞,清朝唯一稱的上雄才大略的人,也是清朝建立全國政權的創始人。
先以武力打敗李闖征服中原,對死人崇禎大家追悼,同時大殺朱氏遺族。最厲害的就是強行推行剃發政策,正如一首詩寫道:“滿洲衣帽滿洲頭,滿麵威風滿麵羞。滿眼幹戈滿眼淚,滿腔忠憤滿腔愁。”
用滿人的鐵蹄強行讓漢人蓄辮,用辮子奴化漢人長達二百五十年,用辮子讓那些小民乖乖的龜縮在滿人的鐵蹄之下,讓那些飽讀聖賢書的士人在看到自己的辮子的時候,會用心為自己的懦弱和渺小找一個好聽的借口一一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句人所共知的古老格言。但是在中國曆史上,卻一幕又一幕地上演失民心而失天下的悲劇。
曆史上的劉邦善用了蕭何、張良、韓信三人,而且對得民心的政策言聽計從。進入秦朝京城鹹陽,立即“約法三章”,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善待秦王後人,不取宮中寶物,不戀後宮佳麗,不焚皇宮,不毀器物。反倒隻有蕭何急切入秦宮內奪這地圖、戶籍資料,為後來楚漢相爭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項羽則相反,一個有謀忠心的範增都容不下,而且對得民心的建議不予采納。先是殺害楚王後裔,濫殺降兵,進入鹹陽更是殺秦王後人,取宮室寶物,焚燒皇宮。做盡不得民心之事。
最後在垓下一役,戰敗身亡,猶以:“天亡我也,非我項羽之過。”為掩飾。臨終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一生有兩樣至愛:跨下烏騅馬,枕邊虞美人。虞妃臨終前也賦詩一首道:“漢兵已掠地,四麵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一部催人淚下的“霸王別姬”就這樣上演。不得民心,無論是烏騅馬還是虞美人都無濟於事。
漢末三國時的呂布曾英雄一時,大言:“我有跨下赤兔馬,手中方天戟,誰敢近我?”
然而終為喜愛吟詠二句詩詞的曹操所擒,徒剩:“空餘赤免馬千裏,枉有方天戟一枝。”之歎。此無他,呂布連一個仁義有謀,忠心不二的陳宮也不能用好,此咎由自取也。
得民心之事,還有戰國時期的孟嚐君,當時孟嚐君有門客三千,分上、中、下三等,馮諼求見,孟嚐君問其本事,答曰:“並無。”
於是被分配至三等門客中,馮諼彈劍歌曰:“長鋏歸來兮,食無魚。”
孟嚐君聞其言,遂將其安置於中等門客中。
馮諼再彈劍歌曰:“長鋏歸來兮,出無車。”
孟嚐君聞其言,又將其安置於上等門客中。
馮諼三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兮,無以維家。”
孟嚐君聞其言,再月給資材以養其母。至此,馮諼劍藏歌罷,孟嚐君也仁至義盡。
及至孟嚐君經濟拮據,命馮諼至其封地收債,馮諼能收則盡收,有貧苦民眾不能償還者,則盡焚其債券而無需歸還,一時封地民眾皆感孟嚐君之德。
至孟嚐君為奸人所讒,失卻相位,門客三千不知所蹤,獨餘馮諼一人將孟嚐君送至其封地暫避,民眾自然感激、擁戴這位仁德之主。後來,亦是馮諼施計令孟嚐君複其相位。
故成大事者,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而其得民心之大旨終不易也。若馮諼遇庸俗之主,見其既無本事又諸多要求,則早被痛罵、驅趕。若如此,則孟嚐君被罷相之日便無一人留於身旁,恢複相位之日更無望矣。
還有明末的崇禎皇帝,也是一個還算不錯的皇帝,但翻開史實,崇禎卻用人有誤,用了些貌似德才兼備,其實是禍國殃民之徒。以至民不聊生,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劇。
在這種曆史背景下,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便一唿百應。但流寇始終不敵朝廷,李自成失敗了。可惜的是,崇禎皇帝並沒有利用這個機會,打擊貪官,重振朝綱,減輕賦稅,讓人民過上些稍為安穩的日子。
沒過幾年,又是大天災,其悲慘景況更有甚於前,於是李自成再次起兵,這次更得一名叫李岩者的文人相助,李岩提出了嚴明軍紀、開倉賑災等得民心的政策,還提出:“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都被李自成采納。
因此,李自成的義軍很快直搗北京,崇禎皇帝在失去一次議和機會後,在景山自縊身亡。
這一段曆史可以稱得上是:“崇禎皇帝失民心失天下,李自成得民心得天下。”
但此時的李自成並沒有真正得到天下,隻不過是暫時得到天下。形勢很快急轉直下,李自成一到北京城,即對明十二陵進行焚燒,大排筵席,於後宮窮奢極樂。隻派數千軍士至邊關防清軍。
其手下丞相牛金星、元帥劉宗敏在北京城內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盡享奢華。提出得民心政策的李岩,此時已與牛金星、劉宗敏不同道不相為謀,之後更引起李自成猜疑,在由李岩一手引薦的牛金星的讒言下,竟將李岩殺死。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李自成,隻顧眼前,絲毫沒有考慮將來,將清軍總兵吳三桂愛妾陳圓圓橫刀奪來,殺死吳三桂家人,逼得那吳三桂呱呱怪叫,真是:“衝天一怒為紅顏。”竟引清軍殺入北京城。最後,窮途末路的李自成被清軍圍剿於九宮山而自盡。其悲慘收場無異於崇禎皇帝的翻版。
李自成的失敗源於不得民心的政策,以及因勝利而帶來的驕傲。清中後期太平天國的失敗,除具備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外,還有在太平軍與清軍作戰中,軍事上暫時處於優勢時,諸王迫不及待地為追求享樂而爭奪權力,進行殊死內訌的原因。
中國的史書上,將太平天國運動喻為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波瀾壯闊的一次農民.運動。就是這樣的一場農民.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這場運動的發起人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洪秀全在當地屢次鄉試連個秀才都沒考上,後來的學者在看洪秀全的詩詞、文章時普遍認為其文才確實普通,在科舉場中屢試不第實屬情理之中。
但洪秀全畢竟是想做番事業的人,他與馮雲山到廣西訪得一拜上帝之老人,為其教義吸引,遂以傳教為已任。老者逝,秀全秉承其教,傳教聚眾,始信者稀。而此時已有楊秀清、蕭朝貴等人加入,又有豪紳資助,然而終未能成大勢。
眾人想出一法,令秀全裝死,眾鄉親及信徒不知是詐,竟往吊唁。想這秀全可能也懂道家龜息之法,竟弱其唿吸,寂其肢體,紋絲不動與死人無異。秀全晝則裝死,夜則飲食,如是者七日。
至第八日,其妹夫蕭朝貴將秀全之靈柩、祭物於門前一並燒毀,眾人駭問其故,朝貴答道:“洪教主死而複生,並有神奇經曆,欲聞其詳情,請於今夕於村頭榕樹下之大空地聽教主之言。”
至當晚,秀全見眾人聚齊,便啟其懸河之口,便將七日來於天庭見到上帝,及受上帝之托拯救蒼生之事娓娓道來,並言欲避災禍,非入拜上帝教不可,而入會者必先繳納銀兩若幹雲雲。
一時,愚民爭相入會。於是,1851年1月11日,廣西桂平金田村迎來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
義軍很快攻陷安慶,洪秀全自稱天王,然後分封各王: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天德王洪大全。
計此七人即為最先起事之中心人物。起事初期,馮雲山中埋伏早死,洪大全被俘,押至北京城淩遲處死,蕭朝貴攻長沙時中炮身亡。
好了,起事的七人僅餘四人,正是這四人後來使得太平天國就不再太平了。
起義軍初期輾轉與清軍作戰,為了保住性命,無論是開始時的七人還是後來剩下的四人,總是日夜謀劃,共商破敵之策,自然能團結一致。
至義軍節節勝利,攻陷南京,後來改稱天京,清軍處於劣勢,義軍暫時處於優勢時,因急於享樂,爭權奪利的內訌就暴發了。
洪秀全在天京營造極其奢華的天王府,妻妾百人,終日於宮中享樂。軍事指揮、人事任命權皆交由東王楊秀清。楊遂實力日益擴大,最終要取代洪秀全欲稱萬歲。
洪秀全見勢不妙,密詔迴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及燕王,欲除楊秀清。
原來諸王皆在外作戰,獨天王與楊秀清留在天京城內,二人皆盡情享樂,楊秀清之行為更荒淫無道,其妻妾之數不亞於天王,更以選拔女狀元等名目,搜尋民間才貌雙全的美女,恣意蹂躪。有不堪折磨者欲殺害楊秀清,事敗,竟遭其酷刑而死。
楊秀清覺民女不足為信,見寡居的秀全妹宣嬌尚有幾分姿色,於是迎娶過來,日夕尋歡,自然冷落了其他妻妾。
韋昌輝有妹夫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常進出東王府,不免為東王妻妾勾引,被秀清發覺,遂殺昌輝妹夫。昌輝於此已陰恨秀清,及至接密詔迴天京,即第一個帶兵趕迴。
秀清也不笨,見昌輝忽帶兵迴天京,即命其親兵緊閉城門。昌輝見狀,遂於城下對秀清道:“若東王不放心,我隻帶親隨十數人入城。絕無他意。”
秀清聞言倒也不以為意,遂將昌輝及其親隨十數人放入城中。
昌輝先拜見天王,見天王責其未經東王批準擅自帶兵迴京,言畢偷偷垂淚,昌輝已明天王之意。
隨後,昌輝引十數親隨至東王府,與東王晤,極言順從之意,東王甚喜,命賜酒席。昌輝見東王酒酣,忽示天王手諭,命親隨立誅秀清,眾皆驚懼。
隨後,昌輝又不問天王旨意,開天京城門,盡引其城外親兵入城,濫殺東王親屬、部下二萬餘人,獨抱洪宣嬌迴宮中自己享用。
奉詔迴京之石達開與燕王既見昌輝,達開責其濫殺,並言:“天國不毀於秀清之手,實毀於你之手!”
昌輝不語,至夜,竟圍燕王府,殺死燕王,又將達開一家殺死。然後再麵天王,秀全也不能忍受,責其不該殺害達開一家。昌輝聞言,又不語離開,隨即命人將天王府也圍住,其瘋狂之程度已近喪心病狂。
秀全本人文筆已是馬虎,其兄弟洪仁發、洪仁達,除名字蘊含發達之意外,實目不識丁。但發、達二人至生死關頭也不笨,竟暗自聯絡秀清餘部,一舉將昌輝一夥殺滅。太平天國這場內亂,殺得直教天京城之護城河翻起紅波。
但內亂並未因此完全平息,石達開迴到天京後,因受到秀全兄弟等人的猜疑,一氣之下,帶領太平天國二十萬大軍離開。
至此,太平天國一蹶不振。最終洪秀全在內憂外患下服毒自殺,石達開也被清軍剿滅於大渡河。
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說是因為內訌而敗,不如說是因其政策不得民心而敗。
從起事一開始,洪秀全等七人就是帶著一種帝王思想,其意義隻不過是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一夥人的享樂取代另一夥人的享樂。所以一開始就沒有一個全新為民的思想,也沒有嚴格的紀律,一旦事業稍為安穩,一切享樂主義便迫不及待地登場,為保住名利的殊死內部爭鬥就不可避免。
太平天國各王妻妾不限,但普通士兵實行男女分營,不論兄妹、夫婦皆不許往來,稍有不合軍法立即處死,天王的兄弟即使文盲又毫無戰功亦能封王。
這些政策莫說得民心,就是太平天國的軍心也不能得,太平天國又安有不敗之理?
曆史的警示,後世的教訓,無所不在,奪取天下需要仰仗著武力,但是坐穩天下卻不能單純的憑借武力威懾,而是需要凝聚民心。
所謂順應民心,簡單來說很簡單,百姓希望的事情就去做,百姓不希望的事情,就極力避免,如是而已。
杜睿的一番說教,李賢聽罷,連忙起身,對著杜睿深施一禮,道:“姑父的教誨,侄兒謹記於心。”
杜睿笑道:“聖上如能通曉,臣也不盛歡喜!”
李賢接著走到龍書案前,翻出一份奏折,在上麵書寫了幾筆,遞給了杜睿,道:“這份奏折,朕準了!”
杜睿結果,翻開一看,正是內閣票擬的那份死刑核準奏折,上麵禦批了幾個字一一死有餘辜,朕準了!
ps:新書《殺明》上傳,已經買斷,與這本垃圾書絕不相同,希望大家支持book.zongheng./book/29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