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更新時間:2012-10-16
狄仁傑被杜睿點了名字,身子微微一顫,他方才也看明白了,這裏的學堂和他家裏的私塾,完全不一樣,但凡是被杜睿點了名的,基本上都要引發一場爭論的。
狄仁傑雖然自認聰慧過人,尋常人家的孩子絕對比不過他,但方才聽到的這些,要麽是聞所未聞,要麽就是大逆不道,雖然這時節,孔夫子在士林的地位,還沒有像後世宋朝時那麽高,但畢竟漢武帝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門已經有了正統的地位,孔夫子作為儒門的開創者和領袖,地位還是不低的,這個時節敢於質疑孔夫子的人,恐怕都在這間學堂之內了。
“老師!”
杜睿看著狄仁傑,笑了笑,道:“放才吾等所言,你可是覺得大逆不道!”
狄仁傑忙道:“弟子不敢,其實弟子也覺得那些經義無趣的很,隻是如此質疑先賢,弟子不敢苟同。”
杜睿一笑,道:“這是為何?”
狄仁傑道:“老師方才也說了,那些經義雖然於治國上,沒有大用,但對修養身心,卻有大用,既然如此,那些先賢所言,可見也是有道理的,然老師方才與諸位師兄,卻又在逐句批駁先賢言論,弟子實在不敢苟同!”
杜睿笑道:“先賢為何不可批駁,為何不可質疑?我們今日學習先賢的言論,是為了增強自身的修養,然其中一些錯的,我們就應當假意改進。”
狄仁傑一聽,更加糊塗了,杜睿的說話方式,和他以前所接觸到的完全不同,兩眼迷惑的看著杜睿。
杜睿起身,解釋道:“先賢的言論,正確與否,我們也應當質疑,找出其中的根由,用我們的眼光去看待先賢的話,或許有許多都是狗屁不通的,《論語?泰伯》之中曾有過一句,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可知道作何解?”
狄仁傑早慧,像《論語》早就已經倒背如流,自然知道其中有這麽一句話,張口便道:“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麽。”
說完之後,狄仁傑仿佛自己都覺得有些不解,皺起眉頭,思考了起來,那一本正經的模樣,配上他那一張娃娃臉,顯得有趣極了。
杜睿點點頭道:“是不是你自己也覺得這句話說得有些不可理喻,有違孔夫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本意!”
狄仁傑茫然的點了點頭,道:“老師!千百年來都是這般解釋的,弟子也不大好說!”
杜睿一笑,他知道對於這句話的解釋,狄仁傑方才說的,就是當前的主流意識,說白了也就是愚民思想。下民可以驅使他們工作,卻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目的。
“對這句話的解釋,為師以為按照斷句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解釋,你方才所說的,就是當今最為流行的一種,可是你想過沒有,如果孔子的本義是下民可以驅使他們工作,卻不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目的,很明顯這樣的解釋是違背孔子提倡的仁義精神的。”
狄仁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道:“那麽老師其他兩種解釋呢?”
“其中之一,可以將此句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此解讀為,對於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還有一種斷句方式,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解釋為,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那就是好事,應該讓他們發揮,如果人民還沒有掌握的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狄仁傑聞言,恍然大悟,以前讀《論語》的時候,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通過杜睿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舉例,也一下子豁然開朗。
“老師!那那一種解釋才是正確的呢?才當真是孔夫子的本意!”
杜睿笑道:“這可就需要深究了,要了解孔夫子說這句話的本意,首先就要弄清楚‘民’在先周時期的意義,就能看到,這個斷句是歧義.解釋。在先周時期,‘百姓’是有地位的,而‘民’代表的則是奴隸,是沒有人格地位的、跟牲畜和貨物一樣。《周禮》上曾說:‘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以九兩係邦國之民:四曰儒,以道得民。’按照周禮規定,儒是大宰官職之一,通過‘道’的教化得到‘民’。奴隸在大宰官員手下,是被奴役的人力。因此,‘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的意思,跟‘百姓’無關、而是跟‘奴隸’有關,不管怎樣,它們都是說明如何管理和使用奴隸的,而這正是《周禮》所規定的儒等大宰官員的職責。”
剛剛才豁然開朗的狄仁傑這下又糊塗了,道:“老師的話,弟子不明白。”
杜睿一笑,要是這麽容易就能明白,杜睿還真要懷疑狄仁傑這小小的身軀之內,是不是隱藏著一個現代人的靈魂了。
“從孔夫子說出這句話的曆史背景來看,你方才的那種解釋,確實應當是正確的,因為先周時期,努力是沒有地位的,更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們隻是工具,那麽你還覺得孔夫子的話都是對的嗎?都是不能質疑的嗎?”
狄仁傑似乎明白了一下,道:“老師!那麽我們應當怎麽做呢?”
杜睿道:“既然對先賢的話,產生的懷疑,我們就應當有自己的形式標準,放開那些先賢至高無上的想法,用我們的理解,去看待他們的話,用我們的想法,再加以解釋,使之可以成為我們的道德標準!”
狄仁傑聞言,沉思了一陣,突然眉開眼笑,道:“老師!我明白了,今後這句話,就應當被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管當年孔夫子的本意是不是這個,我們就應當這麽理解。”
杜睿聞言,欣慰的點了點頭,到底是千古名相,反映就是比一般人快,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也比一般人要快得多。
“我們今天學習,不是為了照本宣科,將那些先賢的話,都死記硬背下來,然後滿口仁義道德,實則滿口荒唐言,質疑!這是我們學習的第一要務,無論是那些先賢的言論,還是我對你們說的話,你們都不能全信,應當自己去辯駁是否正確,這就是我想對你們說的質疑權威,如果你們連質疑的勇氣都沒有的話,一種學說流傳百年,不管是否適合那個時候的社會現狀,都按照那種學說去執行的話,大唐如何進步,就好像我教導農人耕田一般,他們的耕作方法也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可是用了我教給他們的耕作方法之後,畝產明顯要提高了不少,這就是質疑,我先質疑了,他們的耕作方式,然後提出了我的見解,結果事實證明,我是對的,這就是我所說的質疑權威!”
見學生們還是有些懵懂,杜睿又接著說:“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一個本領高強的工匠向人們傳授營建的學問,說:要建任何東西,都必須從基礎做起,將地基夯實。這時一個人不同意,問道:難道打井也要從底層做起嗎?”
杜睿說完,學生們都笑了起來,狄仁傑也是開懷不已,顯然他從來沒見識過這樣授課的。
杜睿道:“這個故事,也是我方才所說的質疑權威,在求知的旅途上,權威們的結論、觀點是指引我們方向的路標,也會給予我們巨大的幫助,但有時權威也會給我們帶來疑惑,這時就需要我們去大膽質疑。”
狄仁傑道:“老師,可要是我覺得我是對的,而別人又全都覺得我是錯的,那麽弟子該怎麽辦呢?”
杜睿道:“你可以大膽的說出來,用事實去說話,而且質疑本身就是有勇氣的體現,沒有質疑就不會有新的發現,就不能突破前人,就沒有理性的升華,而打開真理這扇門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質疑,而生活當中所蘊含著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麽。善於質疑,我們就可以找出前人的錯誤,使我們在真理的大道上邁進一步。
當然,質疑也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和認真思考之上的。質疑是真理的追求者向繆誤的挑戰,任何質疑都需要長久地思考、實踐與探索,並非無端地懷疑或猜測。質疑是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為了出名。任何有效的懷疑,都依賴於對事實的仔細分析和對理論的深入研究。
在我們平時的學習中,質疑同樣必不可少。為師也並不一定永遠都是正確的,你們在學習中質疑,既可以助己亦可助人。幫助自已與其他人更好地掌握知識。因此,讓我才讓你們學會質疑,養成質疑的習慣,在今後的學習中使質疑成為學習的要點!
人們說有成就的人有‘學問’,既然是‘學問’,那麽就要既‘學’且‘問’。‘問’從何來?從疑而來。隻有多疑、善疑、質疑、探疑,才能獲得淵博的學識,用之於我們自身。所以為師說:學貴質疑。學貴置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
人們常常把知識比作大海,大海是無邊際的,知識也是無止境的。一個人,無論他有多大的學問,總會有無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質疑、探疑則是獲取新知識的途徑。
可是當今這時節,人們不善於發現。他們相信,凡是書上記載的,便是正確的,凡是前人說的,便是真理。迷信書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有什麽發現,更不可能有什麽創見。
自然也就對於社會的進步沒什麽貢獻,還可能成為社會前進的絆腳石,阻礙文明的發展。如今這樣的人多了,我們的社會就不會進步,文明就會停滯不前。所以我們必須提倡懷疑精神。”
杜睿的這番話說出來,自己都覺得自己有些大逆不道了,當今這個時節,人們的思想就是這樣的,想要讓這個時節的人具備懷疑精神,知道什麽叫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注,杜睿也覺得有些天方夜譚。杜睿無法影響那些所謂的社會精英,也就隻能從自己的這些學生開始了。
見學生們都陷入到了思考當中,杜睿暗自點了點頭,坐到了一旁,他知道,要讓學生們一下子接受他的這種言論,是不大容易的,尤其是已經接受過了儒家係統學說教育的那些學生,質疑先賢,批駁先賢,顯然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最重要的是,他們這種懷疑的精神,不會被當今這個社會所接受,很有可能還會受到嚴苛的攻擊,和責難。
讓杜睿沒想到的是,最先反應過來的居然是狄仁傑,隻見他一副探求到了真理的模樣,喜道:“老師!弟子明白了!弟子明白了!便好像士兵手中用的兵器一般,青銅器,發展到鐵器就是一種質疑下的進步,老師,弟子說得可對!?”
杜睿笑著點點頭,道:“沒錯!正是如此!春秋戰國年間,那些諸侯國,有的用青銅器,因為這是他們的一貫認識,認為青銅器做出來的兵器堅固鋒利,但是有人經過冶煉,發現鐵經過冶煉之後,更加堅固耐用,並且經過了試驗之後,論證了他們的想法,最終讓鐵質的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器,這就是一種進步,質疑下的進步!”
狄仁傑喜不自勝的拍了手,道:“對!對!老師說得對,學生今後也要質疑,也要讓老師所說的社會進步!”
杜睿欣慰的笑道:“好了!關於這一點,今天就說到這裏,這裏除了狄仁傑之外,你們跟隨我學習也有兩月了,此前為師就曾說過,你們願意學習什麽,要在這段時間裏,自己思考,現在兩個月已過,為師想要問問,你們想要學什麽,想要從為師這裏得到什麽樣的知識?”
杜承學第一個站了起來,道:“老師!學生聽老師講格物,學生認為格物之學,才是這個社會進步之本,所以學生想和老師學習格物!老師那日問學生,蒸汽所產生的動力能用來做什麽,才能達到惠民的目的,學生也想好了。”
杜睿聞言,也有了興趣,道:“你來說說看!”
杜承學道:“老師遣人出海,探索大洋,然當今所用船隻,無非就是借助風力,學生想,若是能用蒸汽取代風力,人力,船是不是能行進的更快,更穩,也能抵禦更大的風浪!”
杜睿聞言,不禁大吃一驚,原本他教學生們格物,不過是想要在這些學生們的心裏埋下科學的種子,沒想到這個杜承學居然有這般見識,要知道蒸汽動力船,可是要到千年以後才被人提出了一種理論,而杜承學居然能在千年之前,就想到這一點,雖然這裏麵更加重要的是,他的啟發,提醒,但杜承學的見識,也足以讓杜睿驚詫不已了。
“老師!學生的想法是不是過於天方夜譚了,其實學生也想過,這個有些不大現實!”
杜睿忙道:“不!你的想法很有趣,也很有可能會實現,既然你選擇了格物,為師從今以後便教你各物質學,若是你所說的那種船,當真能造出來的話,可是大大的功績!”
杜承學受了杜睿的鼓勵,也是信心倍增,道:“學生一定不負老師所望!”
杜承學剛剛坐下,他的哥哥杜承業就站了起來,看著杜睿有些不好意思,也有些膽怯,但杜睿卻始終用一種鼓勵的目光看著杜承業。
杜承業鼓足了勇氣,道:“老師!學生沒有承學那麽大的誌向,隻想跟著老師學習農事!學怎樣能讓畝產更高的法子,養活更多的人!”
杜承業的理想和他的弟弟相比,顯然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杜睿卻依然點點頭,道:“農為國之根本,你想要學農事,這沒什麽不好的,好!為師答應你!便教你農事!”
這時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他叫韋思翰,在杜睿的眾多弟子當中,是最調皮的一個:“老師!學生想跟老師學習武藝,將來做一個大將軍,像老師一樣,為大唐開疆拓土!”
杜睿一笑,道:“為師可以答應你,但是學習武藝,也不能忘了讀書,要不然將來也隻能做一個武夫!”
韋思翰見杜睿答應,歡喜的坐下了,接著又有學生起身,說明了自己的誌向,其中有願意學縱橫之學的,有願意學天文的,有願意學醫術的,不一而足。
等到最後,學堂內就隻剩下了一個狄仁傑,杜睿看過去,笑道:“狄仁傑!你願意學習什麽知識呢?”
狄仁傑已經思慮了半晌,此時見杜睿問起來,起身便道:“老師!學生此時還沒有想好,隻想要跟在老師身邊學濟世安民的大學問!”
更新時間:2012-10-16
狄仁傑被杜睿點了名字,身子微微一顫,他方才也看明白了,這裏的學堂和他家裏的私塾,完全不一樣,但凡是被杜睿點了名的,基本上都要引發一場爭論的。
狄仁傑雖然自認聰慧過人,尋常人家的孩子絕對比不過他,但方才聽到的這些,要麽是聞所未聞,要麽就是大逆不道,雖然這時節,孔夫子在士林的地位,還沒有像後世宋朝時那麽高,但畢竟漢武帝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門已經有了正統的地位,孔夫子作為儒門的開創者和領袖,地位還是不低的,這個時節敢於質疑孔夫子的人,恐怕都在這間學堂之內了。
“老師!”
杜睿看著狄仁傑,笑了笑,道:“放才吾等所言,你可是覺得大逆不道!”
狄仁傑忙道:“弟子不敢,其實弟子也覺得那些經義無趣的很,隻是如此質疑先賢,弟子不敢苟同。”
杜睿一笑,道:“這是為何?”
狄仁傑道:“老師方才也說了,那些經義雖然於治國上,沒有大用,但對修養身心,卻有大用,既然如此,那些先賢所言,可見也是有道理的,然老師方才與諸位師兄,卻又在逐句批駁先賢言論,弟子實在不敢苟同!”
杜睿笑道:“先賢為何不可批駁,為何不可質疑?我們今日學習先賢的言論,是為了增強自身的修養,然其中一些錯的,我們就應當假意改進。”
狄仁傑一聽,更加糊塗了,杜睿的說話方式,和他以前所接觸到的完全不同,兩眼迷惑的看著杜睿。
杜睿起身,解釋道:“先賢的言論,正確與否,我們也應當質疑,找出其中的根由,用我們的眼光去看待先賢的話,或許有許多都是狗屁不通的,《論語?泰伯》之中曾有過一句,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可知道作何解?”
狄仁傑早慧,像《論語》早就已經倒背如流,自然知道其中有這麽一句話,張口便道:“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麽。”
說完之後,狄仁傑仿佛自己都覺得有些不解,皺起眉頭,思考了起來,那一本正經的模樣,配上他那一張娃娃臉,顯得有趣極了。
杜睿點點頭道:“是不是你自己也覺得這句話說得有些不可理喻,有違孔夫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本意!”
狄仁傑茫然的點了點頭,道:“老師!千百年來都是這般解釋的,弟子也不大好說!”
杜睿一笑,他知道對於這句話的解釋,狄仁傑方才說的,就是當前的主流意識,說白了也就是愚民思想。下民可以驅使他們工作,卻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目的。
“對這句話的解釋,為師以為按照斷句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解釋,你方才所說的,就是當今最為流行的一種,可是你想過沒有,如果孔子的本義是下民可以驅使他們工作,卻不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目的,很明顯這樣的解釋是違背孔子提倡的仁義精神的。”
狄仁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道:“那麽老師其他兩種解釋呢?”
“其中之一,可以將此句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此解讀為,對於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還有一種斷句方式,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解釋為,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那就是好事,應該讓他們發揮,如果人民還沒有掌握的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狄仁傑聞言,恍然大悟,以前讀《論語》的時候,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通過杜睿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舉例,也一下子豁然開朗。
“老師!那那一種解釋才是正確的呢?才當真是孔夫子的本意!”
杜睿笑道:“這可就需要深究了,要了解孔夫子說這句話的本意,首先就要弄清楚‘民’在先周時期的意義,就能看到,這個斷句是歧義.解釋。在先周時期,‘百姓’是有地位的,而‘民’代表的則是奴隸,是沒有人格地位的、跟牲畜和貨物一樣。《周禮》上曾說:‘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以九兩係邦國之民:四曰儒,以道得民。’按照周禮規定,儒是大宰官職之一,通過‘道’的教化得到‘民’。奴隸在大宰官員手下,是被奴役的人力。因此,‘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的意思,跟‘百姓’無關、而是跟‘奴隸’有關,不管怎樣,它們都是說明如何管理和使用奴隸的,而這正是《周禮》所規定的儒等大宰官員的職責。”
剛剛才豁然開朗的狄仁傑這下又糊塗了,道:“老師的話,弟子不明白。”
杜睿一笑,要是這麽容易就能明白,杜睿還真要懷疑狄仁傑這小小的身軀之內,是不是隱藏著一個現代人的靈魂了。
“從孔夫子說出這句話的曆史背景來看,你方才的那種解釋,確實應當是正確的,因為先周時期,努力是沒有地位的,更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們隻是工具,那麽你還覺得孔夫子的話都是對的嗎?都是不能質疑的嗎?”
狄仁傑似乎明白了一下,道:“老師!那麽我們應當怎麽做呢?”
杜睿道:“既然對先賢的話,產生的懷疑,我們就應當有自己的形式標準,放開那些先賢至高無上的想法,用我們的理解,去看待他們的話,用我們的想法,再加以解釋,使之可以成為我們的道德標準!”
狄仁傑聞言,沉思了一陣,突然眉開眼笑,道:“老師!我明白了,今後這句話,就應當被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管當年孔夫子的本意是不是這個,我們就應當這麽理解。”
杜睿聞言,欣慰的點了點頭,到底是千古名相,反映就是比一般人快,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也比一般人要快得多。
“我們今天學習,不是為了照本宣科,將那些先賢的話,都死記硬背下來,然後滿口仁義道德,實則滿口荒唐言,質疑!這是我們學習的第一要務,無論是那些先賢的言論,還是我對你們說的話,你們都不能全信,應當自己去辯駁是否正確,這就是我想對你們說的質疑權威,如果你們連質疑的勇氣都沒有的話,一種學說流傳百年,不管是否適合那個時候的社會現狀,都按照那種學說去執行的話,大唐如何進步,就好像我教導農人耕田一般,他們的耕作方法也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可是用了我教給他們的耕作方法之後,畝產明顯要提高了不少,這就是質疑,我先質疑了,他們的耕作方式,然後提出了我的見解,結果事實證明,我是對的,這就是我所說的質疑權威!”
見學生們還是有些懵懂,杜睿又接著說:“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一個本領高強的工匠向人們傳授營建的學問,說:要建任何東西,都必須從基礎做起,將地基夯實。這時一個人不同意,問道:難道打井也要從底層做起嗎?”
杜睿說完,學生們都笑了起來,狄仁傑也是開懷不已,顯然他從來沒見識過這樣授課的。
杜睿道:“這個故事,也是我方才所說的質疑權威,在求知的旅途上,權威們的結論、觀點是指引我們方向的路標,也會給予我們巨大的幫助,但有時權威也會給我們帶來疑惑,這時就需要我們去大膽質疑。”
狄仁傑道:“老師,可要是我覺得我是對的,而別人又全都覺得我是錯的,那麽弟子該怎麽辦呢?”
杜睿道:“你可以大膽的說出來,用事實去說話,而且質疑本身就是有勇氣的體現,沒有質疑就不會有新的發現,就不能突破前人,就沒有理性的升華,而打開真理這扇門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質疑,而生活當中所蘊含著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麽。善於質疑,我們就可以找出前人的錯誤,使我們在真理的大道上邁進一步。
當然,質疑也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和認真思考之上的。質疑是真理的追求者向繆誤的挑戰,任何質疑都需要長久地思考、實踐與探索,並非無端地懷疑或猜測。質疑是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為了出名。任何有效的懷疑,都依賴於對事實的仔細分析和對理論的深入研究。
在我們平時的學習中,質疑同樣必不可少。為師也並不一定永遠都是正確的,你們在學習中質疑,既可以助己亦可助人。幫助自已與其他人更好地掌握知識。因此,讓我才讓你們學會質疑,養成質疑的習慣,在今後的學習中使質疑成為學習的要點!
人們說有成就的人有‘學問’,既然是‘學問’,那麽就要既‘學’且‘問’。‘問’從何來?從疑而來。隻有多疑、善疑、質疑、探疑,才能獲得淵博的學識,用之於我們自身。所以為師說:學貴質疑。學貴置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
人們常常把知識比作大海,大海是無邊際的,知識也是無止境的。一個人,無論他有多大的學問,總會有無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質疑、探疑則是獲取新知識的途徑。
可是當今這時節,人們不善於發現。他們相信,凡是書上記載的,便是正確的,凡是前人說的,便是真理。迷信書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有什麽發現,更不可能有什麽創見。
自然也就對於社會的進步沒什麽貢獻,還可能成為社會前進的絆腳石,阻礙文明的發展。如今這樣的人多了,我們的社會就不會進步,文明就會停滯不前。所以我們必須提倡懷疑精神。”
杜睿的這番話說出來,自己都覺得自己有些大逆不道了,當今這個時節,人們的思想就是這樣的,想要讓這個時節的人具備懷疑精神,知道什麽叫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注,杜睿也覺得有些天方夜譚。杜睿無法影響那些所謂的社會精英,也就隻能從自己的這些學生開始了。
見學生們都陷入到了思考當中,杜睿暗自點了點頭,坐到了一旁,他知道,要讓學生們一下子接受他的這種言論,是不大容易的,尤其是已經接受過了儒家係統學說教育的那些學生,質疑先賢,批駁先賢,顯然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最重要的是,他們這種懷疑的精神,不會被當今這個社會所接受,很有可能還會受到嚴苛的攻擊,和責難。
讓杜睿沒想到的是,最先反應過來的居然是狄仁傑,隻見他一副探求到了真理的模樣,喜道:“老師!弟子明白了!弟子明白了!便好像士兵手中用的兵器一般,青銅器,發展到鐵器就是一種質疑下的進步,老師,弟子說得可對!?”
杜睿笑著點點頭,道:“沒錯!正是如此!春秋戰國年間,那些諸侯國,有的用青銅器,因為這是他們的一貫認識,認為青銅器做出來的兵器堅固鋒利,但是有人經過冶煉,發現鐵經過冶煉之後,更加堅固耐用,並且經過了試驗之後,論證了他們的想法,最終讓鐵質的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器,這就是一種進步,質疑下的進步!”
狄仁傑喜不自勝的拍了手,道:“對!對!老師說得對,學生今後也要質疑,也要讓老師所說的社會進步!”
杜睿欣慰的笑道:“好了!關於這一點,今天就說到這裏,這裏除了狄仁傑之外,你們跟隨我學習也有兩月了,此前為師就曾說過,你們願意學習什麽,要在這段時間裏,自己思考,現在兩個月已過,為師想要問問,你們想要學什麽,想要從為師這裏得到什麽樣的知識?”
杜承學第一個站了起來,道:“老師!學生聽老師講格物,學生認為格物之學,才是這個社會進步之本,所以學生想和老師學習格物!老師那日問學生,蒸汽所產生的動力能用來做什麽,才能達到惠民的目的,學生也想好了。”
杜睿聞言,也有了興趣,道:“你來說說看!”
杜承學道:“老師遣人出海,探索大洋,然當今所用船隻,無非就是借助風力,學生想,若是能用蒸汽取代風力,人力,船是不是能行進的更快,更穩,也能抵禦更大的風浪!”
杜睿聞言,不禁大吃一驚,原本他教學生們格物,不過是想要在這些學生們的心裏埋下科學的種子,沒想到這個杜承學居然有這般見識,要知道蒸汽動力船,可是要到千年以後才被人提出了一種理論,而杜承學居然能在千年之前,就想到這一點,雖然這裏麵更加重要的是,他的啟發,提醒,但杜承學的見識,也足以讓杜睿驚詫不已了。
“老師!學生的想法是不是過於天方夜譚了,其實學生也想過,這個有些不大現實!”
杜睿忙道:“不!你的想法很有趣,也很有可能會實現,既然你選擇了格物,為師從今以後便教你各物質學,若是你所說的那種船,當真能造出來的話,可是大大的功績!”
杜承學受了杜睿的鼓勵,也是信心倍增,道:“學生一定不負老師所望!”
杜承學剛剛坐下,他的哥哥杜承業就站了起來,看著杜睿有些不好意思,也有些膽怯,但杜睿卻始終用一種鼓勵的目光看著杜承業。
杜承業鼓足了勇氣,道:“老師!學生沒有承學那麽大的誌向,隻想跟著老師學習農事!學怎樣能讓畝產更高的法子,養活更多的人!”
杜承業的理想和他的弟弟相比,顯然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杜睿卻依然點點頭,道:“農為國之根本,你想要學農事,這沒什麽不好的,好!為師答應你!便教你農事!”
這時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他叫韋思翰,在杜睿的眾多弟子當中,是最調皮的一個:“老師!學生想跟老師學習武藝,將來做一個大將軍,像老師一樣,為大唐開疆拓土!”
杜睿一笑,道:“為師可以答應你,但是學習武藝,也不能忘了讀書,要不然將來也隻能做一個武夫!”
韋思翰見杜睿答應,歡喜的坐下了,接著又有學生起身,說明了自己的誌向,其中有願意學縱橫之學的,有願意學天文的,有願意學醫術的,不一而足。
等到最後,學堂內就隻剩下了一個狄仁傑,杜睿看過去,笑道:“狄仁傑!你願意學習什麽知識呢?”
狄仁傑已經思慮了半晌,此時見杜睿問起來,起身便道:“老師!學生此時還沒有想好,隻想要跟在老師身邊學濟世安民的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