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又名金陵,金陵之名出處眾說紛芸,傳說當年秦始皇一統天下,乾坤獨斷,出巡途經當時的秣陵關(今南京),見此地山勢俊秀,似有帝王之氣環繞,秦始皇疑心此地日後會有王者盛出,遂命人鑿開方山(今南京方山),以金銀之水灌入,意為鎮壓王氣。
自後,金陵之名傳開,此為民間傳說,不足為信,但有一點是自古有目共睹的,金陵城,六朝故都,這不能說是一個巧合。
縱觀曆史上下五千年,每每有異族占領中原,漢民百姓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曆代漢人王者都會選金陵作為漢民族的臨時避難所,在此休養生息,等待時機北上中原,連沒有絲毫進取之心的南宋都將金陵定‘行都’,金陵城成了漢人複興故土的代名詞。
大明王朝丟了半壁江山,卻見留都金陵城裏皇旗一搖,閑置了兩百多年破爛不堪的奉天殿,修修補補,又一次成為大明的權力中心。
今日的奉天殿早已不見當年明太祖時的威嚴和氣派,如同一位遲暮的老者在作著最後的掙紮,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大明王朝的六部九卿,滿朝文武,是應有盡有,將個奉天殿擠得滿滿當當。
幾日前還是內閣次輔的馬士英已經位列眾臣之首,取史可法之位而代之,隻見他滿臉驕橫之色,站於龍案之前,背對著弘光帝,麵向眾文武,手舞足蹈,口若懸河,喋喋不休。
而他身後那坐在龍椅上的弘光帝卻是眉頭緊鎖,欲言又止,無從插口。
身著一品大紅朝服的馬士英,滿麵紅光,沾沾自喜,望著站在朝堂上的百官,道,“眾位,我的建議已經說了,今日禦前廷議,大家不防暢所欲言,也說說自己的看法,為免夜長夢多,正好司禮監牚印太監韓公公也在,議出個章程來,再請皇上聖裁”說罷他轉身朝弘光帝鞠了一躬,弘光帝一扭臉,去看角落裏那新進宮的小宮女。
分班而立的文官武將裏鴉雀無聲,誰也沒有開口,馬首輔都表了達,定了調調,誰敢言語。
這要放在崇禎朝,武將站於朝堂與文官並列那是不可思議之事,不過現在的皇帝都是武將們擁立出來的,自然這朝堂上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過了許久,沉寂的朝堂上終於有人打破了僵局,兵部尚書史可法還是沒有忍住,出班奏道,“臣史可法啟奏皇上,闖賊乃我朝之首惡,此次潼關順賊大敗,我朝應當立即揮軍北上,決不能讓闖賊死於清軍之手,逼死先帝、毀我兩百年明宮之仇不能假手於人,至於清軍,可速速派人前往吳清聯軍大營,令吳三桂起兵順運河南下,朝見新君,同時勒令清軍立即退迴山海關外,漢人之事自有我朝皇上聖裁,方才馬首輔所說,借虜平寇之策,臣不敢苟同,此乃引狼入室之計,日後順賊未平,又添清禍,大明危已”
這話一出,很多朝臣心裏暗暗竊笑,清軍是你說讓他退走他就乖乖聽話呀,簡直是在癡人說夢,還有那李自成,雖說潼關一敗,但人家的實力還遠勝於大明,滅賊,站著說話不腰疼,哪個將軍吃飽了撐得慌,放著鶯歌燕舞,富貴溫柔鄉的金陵不呆,要跑到北方那打得就剩墳堆的地方去打仗。
史可法剛說完,又有人出班,此人名叫劉孔昭,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劉伯溫第十四代孫,承襲誠意伯之爵,他道,“皇上,史大人此言真乃亡國之論,不錯,順賊大逆,不除不足以慰天下臣民,此次清軍入關替大明收複北京,又添軍於寧遠總兵吳三桂,助其於潼關城下大破順賊,此為我大明光複故土之絕好機會,臣認為,馬首輔所說借虜平寇還不足彰顯大明之胸襟,應當聯虜平寇,立即派出使者北上,主動和清軍聯係,出重金請清軍代為剿賊,另加封吳三桂為定西伯,重賞其軍,命其就地與清軍聯合滅賊,此計若成,大明國仇得報,而我大明未傷一兵一卒,豈不美哉”
劉孔昭果然遺傳了其祖上的聰明才智,借刀殺人這招想得太好了,可清軍若是滅了順軍之後,誰能保證他不繼續南下侵明。
馬士英聞言點頭讚道,“誠意伯言之有理,此乃驅狼搏虎之計,甚妙”
史可法一臉不悅,剛想再次開口,卻被禮部侍郎錢謙溢給搶了先。
這錢謙溢可是位大人物,南京東林黨之首,日前在立何人為君時曾對福王承位大為不滿,但無奈,空有一張嘴的東林黨哪裏爭得過和馬士英站一條線上的幾個大將,自從福王稱帝,東林黨失去了在朝廷裏的話語權,眾人生怕被武將排擠出局,全都不約而同地有意無意向馬士英等人示好,以求保得平安。
錢謙溢道,“皇上,首輔大人,我朝倉促新立,人心不穩,若真能借滿人之手除去順賊,實為大快人心之事,臣讚成聯虜平寇之策”
史可法一抖衣擺,跪了下去,“皇上,吳三桂手握七萬關寧鐵騎,清兵是如何入關?他吳三桂到底是降清還是借清兵,目前倘難預料,再有,清軍入關到底是助明剿賊還是圖謀我漢家天下,誰敢斷言?若是此次聯虜滅寇,那日後清軍坐大成尾大不掉之勢,再來侵害我朝,那我大明又如何向天下百姓交待,今日之舉豈不是助紂為虐,養虎為患嗎,臣再次懇請皇上,下旨揮軍北上震攝順賊,將清軍阻於河北一帶,決不能讓他們染指中原,滿人久居關外,鄉野村夫,一旦讓他們看到中原的的物產豐富,他們是不會走的,皇上”
弘光帝側頭繞過馬士英的背影看了史可法一眼,哼哼一笑,暗道:當初朕稱帝時你不是說朕有七大罪嗎,現在跑這裝忠臣,掐吧,看誰掐死誰。
弘光帝懶得理他,坐在龍椅之上,眯起眼悠哉地看著兩幫人打擂台。
馬士英臉一沉,狠狠瞪了史可法一眼,走下台階,轉身跪了下去,“皇上,我泱泱大明百姓何止千萬,區區蠻夷,不足十萬之數,何談敢對我漢家天下有企圖,縱使他們有這膽子,大明又何懼之有,史大人口口聲聲說揮軍北上,而眼下我朝根基未穩,戶部錢糧短缺,數十萬兵馬一動,所費錢糧何止百萬,今有此天賜良機,何不加以利用,皇上,臣還是主張聯清平賊,對收複北京的吳三桂總兵官加官進爵,犒賞其軍”
史可法站起身來,沉聲道,“首輔大人,兵馬錢糧不足可以從長計議,但聯清是萬萬不可,大明的土地不容異族馳騁,這是底限,你我都是漢家子孫,將來一旦滿人賴在中原不走,這個責任你負得起嗎?”
馬士英更是趾高氣揚,怒道,“這是權宜之計,待清軍與順賊兩敗俱傷之時,我大明正好可以痛而擊之,將他們一網打盡,收複北疆”
史可法也不示弱,反駁道,“你這是一廂情願,我是兵部尚書,對中原的地形也略之一二,千裏之內,無關無險,一馬平川,你是要等到清軍占了中原再去爭嗎?拿什麽爭?江北四鎮號稱擁軍二十萬,你問問他們有誰敢說能在中原擋住清軍,現在唯有先行出兵,搶在清軍之前占據中原,逼清軍退迴山海關”
馬士英臉都氣紅了,他沒想到一向沒有主見的史可法竟然敢在朝堂上和他大唱對手戲,這叫他如何能忍,一指史可法的鼻子,曆聲痛喝,“史可法,你這是長他人誌氣,滅我朝威風,何況清軍什麽時候說過對我大明不敬,這隻不過是你的猜測”
史可法將身一轉,對弘光帝一抱拳,“朝廷大政,不是匹夫之勇,長他人誌氣又如何,不能未雨綢繆何談複興大明”
誰能想到,堂堂大明議政大殿竟然成了潑婦罵街,馬士英自以為有著眾總兵和新加入的東林黨群儒的擁護,咄咄逼人,而史可法也仗著曾為百官之首,現任兵部尚書,且心底無私而拒理力爭。
之所以有這出,那是因為昨天從北邊傳來一個消息,說是寧遠總兵吳三桂聯合清軍在潼關城下大破順軍,李自成再次棄關西逃。
一切發生的太快,誰能想到幾個月前李自成氣勢洶洶,帶著百萬大軍攻破北京,還沒等南京反應過來,他就把北京丟了,南京又沒反應過來的時候,一轉眼李自成又把潼關給丟了,前前後後不過兩個月的時間,要知道潼關可是從北京進攻西安之路上的最堅固的城關,眼看著大順已經到了強弩之沒,南京現在再不反應過來就遲了。
滿人能征善戰現在是有目共睹,當年順賊起義軍將明軍打得唏哩嘩啦,今天清軍又將起義軍打著一敗再敗,這是個危險的信號
所以才有了今日這次百官朝議,但一番爭執之下,得出兩個結論,以馬士英為首的東林黨堅決要聯清滅順,滿人勢大,不可多豎強敵;以史可法等一幹各地留在南京的封疆大吏主張立刻出兵,占領被李自成放棄掉的山東河北等地,控製黃河天險,製止清軍可能會南下的想法。
兩幫人從上朝一至吵到午後,把個弘光帝給恨得牙癢癢,這幫子大臣,太會折騰了,這飯點都過了,整個朝會,他竟然未置一詞,這主要是因為他太明白自己的份量了,支持史可法吧,馬士英那兩賊眼恨不得當場把自己給瞅死,支持馬士英吧,那這小子將來越來越沒邊了,可能一不做二不懷將自己從皇位上趕下去也說不定,所以幹脆,裝啞巴,最好在這朝堂上吵死幾個才好。
就在百官爭執不休時,有太監進得大殿,伏地而道,“啟奏皇上,鎮江總兵鄭鴻逵已經將安慶副總兵王嵐平王狀元順利接迴,現正在大殿外等侯陛見”
金口難開的弘光帝聞言大喜,也不知從哪來的氣力,臃腫的身體唿的一下站了起來,一揮龍袖,“宣,快宣,先帝曾親口稱讚此人為我大明第一武狀元,自朕承繼大統,順賊一路南下,如入無人之境,王嵐平可稱為我朝力挫順賊之首,列位愛卿,隨朕出迎”
自後,金陵之名傳開,此為民間傳說,不足為信,但有一點是自古有目共睹的,金陵城,六朝故都,這不能說是一個巧合。
縱觀曆史上下五千年,每每有異族占領中原,漢民百姓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曆代漢人王者都會選金陵作為漢民族的臨時避難所,在此休養生息,等待時機北上中原,連沒有絲毫進取之心的南宋都將金陵定‘行都’,金陵城成了漢人複興故土的代名詞。
大明王朝丟了半壁江山,卻見留都金陵城裏皇旗一搖,閑置了兩百多年破爛不堪的奉天殿,修修補補,又一次成為大明的權力中心。
今日的奉天殿早已不見當年明太祖時的威嚴和氣派,如同一位遲暮的老者在作著最後的掙紮,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大明王朝的六部九卿,滿朝文武,是應有盡有,將個奉天殿擠得滿滿當當。
幾日前還是內閣次輔的馬士英已經位列眾臣之首,取史可法之位而代之,隻見他滿臉驕橫之色,站於龍案之前,背對著弘光帝,麵向眾文武,手舞足蹈,口若懸河,喋喋不休。
而他身後那坐在龍椅上的弘光帝卻是眉頭緊鎖,欲言又止,無從插口。
身著一品大紅朝服的馬士英,滿麵紅光,沾沾自喜,望著站在朝堂上的百官,道,“眾位,我的建議已經說了,今日禦前廷議,大家不防暢所欲言,也說說自己的看法,為免夜長夢多,正好司禮監牚印太監韓公公也在,議出個章程來,再請皇上聖裁”說罷他轉身朝弘光帝鞠了一躬,弘光帝一扭臉,去看角落裏那新進宮的小宮女。
分班而立的文官武將裏鴉雀無聲,誰也沒有開口,馬首輔都表了達,定了調調,誰敢言語。
這要放在崇禎朝,武將站於朝堂與文官並列那是不可思議之事,不過現在的皇帝都是武將們擁立出來的,自然這朝堂上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過了許久,沉寂的朝堂上終於有人打破了僵局,兵部尚書史可法還是沒有忍住,出班奏道,“臣史可法啟奏皇上,闖賊乃我朝之首惡,此次潼關順賊大敗,我朝應當立即揮軍北上,決不能讓闖賊死於清軍之手,逼死先帝、毀我兩百年明宮之仇不能假手於人,至於清軍,可速速派人前往吳清聯軍大營,令吳三桂起兵順運河南下,朝見新君,同時勒令清軍立即退迴山海關外,漢人之事自有我朝皇上聖裁,方才馬首輔所說,借虜平寇之策,臣不敢苟同,此乃引狼入室之計,日後順賊未平,又添清禍,大明危已”
這話一出,很多朝臣心裏暗暗竊笑,清軍是你說讓他退走他就乖乖聽話呀,簡直是在癡人說夢,還有那李自成,雖說潼關一敗,但人家的實力還遠勝於大明,滅賊,站著說話不腰疼,哪個將軍吃飽了撐得慌,放著鶯歌燕舞,富貴溫柔鄉的金陵不呆,要跑到北方那打得就剩墳堆的地方去打仗。
史可法剛說完,又有人出班,此人名叫劉孔昭,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劉伯溫第十四代孫,承襲誠意伯之爵,他道,“皇上,史大人此言真乃亡國之論,不錯,順賊大逆,不除不足以慰天下臣民,此次清軍入關替大明收複北京,又添軍於寧遠總兵吳三桂,助其於潼關城下大破順賊,此為我大明光複故土之絕好機會,臣認為,馬首輔所說借虜平寇還不足彰顯大明之胸襟,應當聯虜平寇,立即派出使者北上,主動和清軍聯係,出重金請清軍代為剿賊,另加封吳三桂為定西伯,重賞其軍,命其就地與清軍聯合滅賊,此計若成,大明國仇得報,而我大明未傷一兵一卒,豈不美哉”
劉孔昭果然遺傳了其祖上的聰明才智,借刀殺人這招想得太好了,可清軍若是滅了順軍之後,誰能保證他不繼續南下侵明。
馬士英聞言點頭讚道,“誠意伯言之有理,此乃驅狼搏虎之計,甚妙”
史可法一臉不悅,剛想再次開口,卻被禮部侍郎錢謙溢給搶了先。
這錢謙溢可是位大人物,南京東林黨之首,日前在立何人為君時曾對福王承位大為不滿,但無奈,空有一張嘴的東林黨哪裏爭得過和馬士英站一條線上的幾個大將,自從福王稱帝,東林黨失去了在朝廷裏的話語權,眾人生怕被武將排擠出局,全都不約而同地有意無意向馬士英等人示好,以求保得平安。
錢謙溢道,“皇上,首輔大人,我朝倉促新立,人心不穩,若真能借滿人之手除去順賊,實為大快人心之事,臣讚成聯虜平寇之策”
史可法一抖衣擺,跪了下去,“皇上,吳三桂手握七萬關寧鐵騎,清兵是如何入關?他吳三桂到底是降清還是借清兵,目前倘難預料,再有,清軍入關到底是助明剿賊還是圖謀我漢家天下,誰敢斷言?若是此次聯虜滅寇,那日後清軍坐大成尾大不掉之勢,再來侵害我朝,那我大明又如何向天下百姓交待,今日之舉豈不是助紂為虐,養虎為患嗎,臣再次懇請皇上,下旨揮軍北上震攝順賊,將清軍阻於河北一帶,決不能讓他們染指中原,滿人久居關外,鄉野村夫,一旦讓他們看到中原的的物產豐富,他們是不會走的,皇上”
弘光帝側頭繞過馬士英的背影看了史可法一眼,哼哼一笑,暗道:當初朕稱帝時你不是說朕有七大罪嗎,現在跑這裝忠臣,掐吧,看誰掐死誰。
弘光帝懶得理他,坐在龍椅之上,眯起眼悠哉地看著兩幫人打擂台。
馬士英臉一沉,狠狠瞪了史可法一眼,走下台階,轉身跪了下去,“皇上,我泱泱大明百姓何止千萬,區區蠻夷,不足十萬之數,何談敢對我漢家天下有企圖,縱使他們有這膽子,大明又何懼之有,史大人口口聲聲說揮軍北上,而眼下我朝根基未穩,戶部錢糧短缺,數十萬兵馬一動,所費錢糧何止百萬,今有此天賜良機,何不加以利用,皇上,臣還是主張聯清平賊,對收複北京的吳三桂總兵官加官進爵,犒賞其軍”
史可法站起身來,沉聲道,“首輔大人,兵馬錢糧不足可以從長計議,但聯清是萬萬不可,大明的土地不容異族馳騁,這是底限,你我都是漢家子孫,將來一旦滿人賴在中原不走,這個責任你負得起嗎?”
馬士英更是趾高氣揚,怒道,“這是權宜之計,待清軍與順賊兩敗俱傷之時,我大明正好可以痛而擊之,將他們一網打盡,收複北疆”
史可法也不示弱,反駁道,“你這是一廂情願,我是兵部尚書,對中原的地形也略之一二,千裏之內,無關無險,一馬平川,你是要等到清軍占了中原再去爭嗎?拿什麽爭?江北四鎮號稱擁軍二十萬,你問問他們有誰敢說能在中原擋住清軍,現在唯有先行出兵,搶在清軍之前占據中原,逼清軍退迴山海關”
馬士英臉都氣紅了,他沒想到一向沒有主見的史可法竟然敢在朝堂上和他大唱對手戲,這叫他如何能忍,一指史可法的鼻子,曆聲痛喝,“史可法,你這是長他人誌氣,滅我朝威風,何況清軍什麽時候說過對我大明不敬,這隻不過是你的猜測”
史可法將身一轉,對弘光帝一抱拳,“朝廷大政,不是匹夫之勇,長他人誌氣又如何,不能未雨綢繆何談複興大明”
誰能想到,堂堂大明議政大殿竟然成了潑婦罵街,馬士英自以為有著眾總兵和新加入的東林黨群儒的擁護,咄咄逼人,而史可法也仗著曾為百官之首,現任兵部尚書,且心底無私而拒理力爭。
之所以有這出,那是因為昨天從北邊傳來一個消息,說是寧遠總兵吳三桂聯合清軍在潼關城下大破順軍,李自成再次棄關西逃。
一切發生的太快,誰能想到幾個月前李自成氣勢洶洶,帶著百萬大軍攻破北京,還沒等南京反應過來,他就把北京丟了,南京又沒反應過來的時候,一轉眼李自成又把潼關給丟了,前前後後不過兩個月的時間,要知道潼關可是從北京進攻西安之路上的最堅固的城關,眼看著大順已經到了強弩之沒,南京現在再不反應過來就遲了。
滿人能征善戰現在是有目共睹,當年順賊起義軍將明軍打得唏哩嘩啦,今天清軍又將起義軍打著一敗再敗,這是個危險的信號
所以才有了今日這次百官朝議,但一番爭執之下,得出兩個結論,以馬士英為首的東林黨堅決要聯清滅順,滿人勢大,不可多豎強敵;以史可法等一幹各地留在南京的封疆大吏主張立刻出兵,占領被李自成放棄掉的山東河北等地,控製黃河天險,製止清軍可能會南下的想法。
兩幫人從上朝一至吵到午後,把個弘光帝給恨得牙癢癢,這幫子大臣,太會折騰了,這飯點都過了,整個朝會,他竟然未置一詞,這主要是因為他太明白自己的份量了,支持史可法吧,馬士英那兩賊眼恨不得當場把自己給瞅死,支持馬士英吧,那這小子將來越來越沒邊了,可能一不做二不懷將自己從皇位上趕下去也說不定,所以幹脆,裝啞巴,最好在這朝堂上吵死幾個才好。
就在百官爭執不休時,有太監進得大殿,伏地而道,“啟奏皇上,鎮江總兵鄭鴻逵已經將安慶副總兵王嵐平王狀元順利接迴,現正在大殿外等侯陛見”
金口難開的弘光帝聞言大喜,也不知從哪來的氣力,臃腫的身體唿的一下站了起來,一揮龍袖,“宣,快宣,先帝曾親口稱讚此人為我大明第一武狀元,自朕承繼大統,順賊一路南下,如入無人之境,王嵐平可稱為我朝力挫順賊之首,列位愛卿,隨朕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