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轔轔,馬蕭蕭。
寬闊平坦的馳道上,一支規模龐大的使團隊伍緩緩前行。
為確保使團安全返迴,鴻臚寺請旨派遣一支五百餘人的禦前鐵騎沿途護送,直到將使團送出邊境。
登高俯眺,這支聲勢浩大的使團宛如一條色彩斑斕的大蟒,連綿數裏,蜿蜒而行。
鐵甲森森,寒光凜凜的數千支長槍直指長空,聲勢浩大,威武雄壯。
旌旗獵獵,位於隊伍正中的那麵紅綠相間的南詔王大旗,張揚而不失威嚴,極其顯眼。
多達兩百餘麵旌旗為這條通向姚州的黃沙馳道增添幾分絢麗的色彩,令沿途百姓翹首騁望,感歎咋舌的同時,臉上掛著熱情洋溢的笑容,一種無法言語的優越感充斥心田,胸中湧出滿滿的自豪與驕傲。
不管這支使團的儀仗多麽嚴整壯觀,隊伍如何威武雄壯,卻是千裏迢迢奉命入京朝貢的外藩使團。
在我大唐帝國的天空下,諸國番邦都得俯首稱臣,無論是龍是蟲都得盤著,趴著,無一例外。
每逢重大節日或大赦天下之際,四方藩國都要遣使進京朝貢獻禮,以示臣服。
君臣之禮,主從尊卑,涇渭分明。
在大多數平民百姓看來,而今大唐帝國物阜民豐,海清河晏,劍鋒所指所向披靡,國力昌盛,如日中天。
這份榮耀屬於皇帝,屬於當朝權貴,可這種強烈而濃鬱的自豪感則屬於數千萬大唐百姓。
因此,當百姓們再次看到這支南詔使團進京半年之後又折道返迴,盡管他們並不知道南詔國進獻的貢品如何,也沒有在南詔使團返程途中獲得實際收益,但他們心裏仍然十分受用。
為帝國昌盛而驕傲,為民族強大而自豪,為蜀女楊氏受封貴妃而高興,與皇帝同樂,蜀中百姓倍感榮焉。
去歲,即大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皇帝李隆基冊立楊玉環為貴妃,大赦天下,隨即外藩諸國紛紛遣使入京朝賀。九月,南詔王皮羅閣命長子閣羅鳳為使,率領七百餘名使團北上長安朝貢,至年底抵達長安。
鮮為人知的是,就在南詔使團進京朝貢之前,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派遣使者出使南詔,結果卻與南詔王皮羅閣交涉失敗。此舉,令章仇兼瓊甚為惱怒,而皮羅閣也十分不滿,既而雙方交惡,嫌隙叢生,摩擦不斷,西南邊境局勢異常緊張。
是以閣羅鳳奉命進京朝賀是帶著其父皮羅閣交付的重大使命而來,因此他在長安逗留許久,遲遲不歸,直到完成使命後,這才離開京城。
現今已是天寶五年四月下旬,以閣羅鳳為首的南詔使團迴蜀之後,曾多次離開官道,先後在巴州、涪州、渝州和成都等地逗留,大肆購買綾羅綢緞,四處招募能工巧匠,還千方百計搜羅歌伶舞姬帶迴南詔。
瘋狂采購一個月,至五月中旬,南詔使團再次踏上官道,隨後不再耽擱,以每天行進五十裏的速度前往姚州。
踏上歸程的使團隊伍非常龐大,人數暴增兩倍,六成是漢人。
隨行車輛也整整增加三倍,多達五百輛馬車。其中,七成是滿載貴重貨物的雙馬馬車,兩成是加長加寬的高蓬馬車,餘下三十餘輛馬車則是裝飾奢華的貴族馬車。
浩浩蕩蕩的使團隊伍朝著西南方向行進,官道兩旁的百姓完全沒有注意到,在那兩百多輛滿載貨物的馬車之中,有一輛蒙著灰色苫布的家具馬車上,苫布下方露出一雙大號(約45碼)的叢頭蹙金靴。
這雙大腳從帷幔下顯露出來,隨著馬車軲轆滾動向前,叢頭簇金靴時不時地敲打著帷幔下的暗紅色案幾,聲音淩亂,沒有節奏,“咚、咚、咚咚······”
******
兩個月後,南詔太和城。
“唉!終究沒有逃脫囚犯的命運,這就是命啊!”
一聲輕歎,道不盡跨越千年的苦楚和再世為人的辛酸。唏噓感慨中,充滿無盡的遺憾、悔恨和被命運捉弄的無奈。
這個聲音來自一個身高七尺(實際是六尺三寸,即189厘米),猿臂蜂腰的少年郎,一襲量身縫製的圓領錦袍讓他的身材愈發高大挺拔,體型略顯消瘦,背影蕭索而頎長。
他的相貌並不出眾,寬額頭,高鼻梁,國字臉,地闊方圓,棱角分明,這種蒼勁陽剛的男人臉譜注定與細皮嫩肉的奶油小生無緣。
從他身上那件質地上乘的圓領錦袍來看,似乎出身不凡,應該是官宦公子或有功名在身的商賈少爺,非富即貴,至少也是富二代。
令人扼腕的是,這件價值不菲的蜀錦袍服此刻已經沾滿汙垢,殘破不堪。領口皺皺巴巴,後背上還有一個碗口大的破洞,手臂上的寬大長袖已變成隻能勉強遮住三角肌的短褂,係在腰間的鑲嵌鍮石的狼皮腰帶也不知何時被人拿走了,如今腰間係著一根布條。
下身的袍襟更加淒慘,破破爛爛的布條勉強遮住膝蓋,若不是袍子裏麵還有一條平角短褲遮醜,隻怕他彎腰幹活時屁股都要露出來了。
試想一下,光天化日之下堂堂七尺男兒光著屁股勞作,情何以堪?
寬闊平坦的馳道上,一支規模龐大的使團隊伍緩緩前行。
為確保使團安全返迴,鴻臚寺請旨派遣一支五百餘人的禦前鐵騎沿途護送,直到將使團送出邊境。
登高俯眺,這支聲勢浩大的使團宛如一條色彩斑斕的大蟒,連綿數裏,蜿蜒而行。
鐵甲森森,寒光凜凜的數千支長槍直指長空,聲勢浩大,威武雄壯。
旌旗獵獵,位於隊伍正中的那麵紅綠相間的南詔王大旗,張揚而不失威嚴,極其顯眼。
多達兩百餘麵旌旗為這條通向姚州的黃沙馳道增添幾分絢麗的色彩,令沿途百姓翹首騁望,感歎咋舌的同時,臉上掛著熱情洋溢的笑容,一種無法言語的優越感充斥心田,胸中湧出滿滿的自豪與驕傲。
不管這支使團的儀仗多麽嚴整壯觀,隊伍如何威武雄壯,卻是千裏迢迢奉命入京朝貢的外藩使團。
在我大唐帝國的天空下,諸國番邦都得俯首稱臣,無論是龍是蟲都得盤著,趴著,無一例外。
每逢重大節日或大赦天下之際,四方藩國都要遣使進京朝貢獻禮,以示臣服。
君臣之禮,主從尊卑,涇渭分明。
在大多數平民百姓看來,而今大唐帝國物阜民豐,海清河晏,劍鋒所指所向披靡,國力昌盛,如日中天。
這份榮耀屬於皇帝,屬於當朝權貴,可這種強烈而濃鬱的自豪感則屬於數千萬大唐百姓。
因此,當百姓們再次看到這支南詔使團進京半年之後又折道返迴,盡管他們並不知道南詔國進獻的貢品如何,也沒有在南詔使團返程途中獲得實際收益,但他們心裏仍然十分受用。
為帝國昌盛而驕傲,為民族強大而自豪,為蜀女楊氏受封貴妃而高興,與皇帝同樂,蜀中百姓倍感榮焉。
去歲,即大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皇帝李隆基冊立楊玉環為貴妃,大赦天下,隨即外藩諸國紛紛遣使入京朝賀。九月,南詔王皮羅閣命長子閣羅鳳為使,率領七百餘名使團北上長安朝貢,至年底抵達長安。
鮮為人知的是,就在南詔使團進京朝貢之前,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派遣使者出使南詔,結果卻與南詔王皮羅閣交涉失敗。此舉,令章仇兼瓊甚為惱怒,而皮羅閣也十分不滿,既而雙方交惡,嫌隙叢生,摩擦不斷,西南邊境局勢異常緊張。
是以閣羅鳳奉命進京朝賀是帶著其父皮羅閣交付的重大使命而來,因此他在長安逗留許久,遲遲不歸,直到完成使命後,這才離開京城。
現今已是天寶五年四月下旬,以閣羅鳳為首的南詔使團迴蜀之後,曾多次離開官道,先後在巴州、涪州、渝州和成都等地逗留,大肆購買綾羅綢緞,四處招募能工巧匠,還千方百計搜羅歌伶舞姬帶迴南詔。
瘋狂采購一個月,至五月中旬,南詔使團再次踏上官道,隨後不再耽擱,以每天行進五十裏的速度前往姚州。
踏上歸程的使團隊伍非常龐大,人數暴增兩倍,六成是漢人。
隨行車輛也整整增加三倍,多達五百輛馬車。其中,七成是滿載貴重貨物的雙馬馬車,兩成是加長加寬的高蓬馬車,餘下三十餘輛馬車則是裝飾奢華的貴族馬車。
浩浩蕩蕩的使團隊伍朝著西南方向行進,官道兩旁的百姓完全沒有注意到,在那兩百多輛滿載貨物的馬車之中,有一輛蒙著灰色苫布的家具馬車上,苫布下方露出一雙大號(約45碼)的叢頭蹙金靴。
這雙大腳從帷幔下顯露出來,隨著馬車軲轆滾動向前,叢頭簇金靴時不時地敲打著帷幔下的暗紅色案幾,聲音淩亂,沒有節奏,“咚、咚、咚咚······”
******
兩個月後,南詔太和城。
“唉!終究沒有逃脫囚犯的命運,這就是命啊!”
一聲輕歎,道不盡跨越千年的苦楚和再世為人的辛酸。唏噓感慨中,充滿無盡的遺憾、悔恨和被命運捉弄的無奈。
這個聲音來自一個身高七尺(實際是六尺三寸,即189厘米),猿臂蜂腰的少年郎,一襲量身縫製的圓領錦袍讓他的身材愈發高大挺拔,體型略顯消瘦,背影蕭索而頎長。
他的相貌並不出眾,寬額頭,高鼻梁,國字臉,地闊方圓,棱角分明,這種蒼勁陽剛的男人臉譜注定與細皮嫩肉的奶油小生無緣。
從他身上那件質地上乘的圓領錦袍來看,似乎出身不凡,應該是官宦公子或有功名在身的商賈少爺,非富即貴,至少也是富二代。
令人扼腕的是,這件價值不菲的蜀錦袍服此刻已經沾滿汙垢,殘破不堪。領口皺皺巴巴,後背上還有一個碗口大的破洞,手臂上的寬大長袖已變成隻能勉強遮住三角肌的短褂,係在腰間的鑲嵌鍮石的狼皮腰帶也不知何時被人拿走了,如今腰間係著一根布條。
下身的袍襟更加淒慘,破破爛爛的布條勉強遮住膝蓋,若不是袍子裏麵還有一條平角短褲遮醜,隻怕他彎腰幹活時屁股都要露出來了。
試想一下,光天化日之下堂堂七尺男兒光著屁股勞作,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