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草原還很落後,蒙古草原地廣人稀,沒有學校,特木爾和其他草原上的孩子一樣,隻和蒙古老人學一些簡單的文化,認些字,對上學,學習興趣不大。熱衷於遊牧民族千百年來重複堅持的事業,騎馬,放牧,打獵。可牧仁卻並不十分樂觀,因為他看到了今日的草原和他年輕時的差別。那時候草原上的人畜更加稀少,所以有足夠的草地養活牛羊,使駿馬肥壯,野生動物欣欣向榮,繁衍生息。牧民雖以放牧為生但打獵是遊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而那個年代草原,牲畜,以及一切生產的財富都是屬於國家的,屬於集體的,所以牧民的大部分收入都是靠打獵來獲取。用打來的獵物來換取白酒,茶磚,煙草,以及草原上自己不能生產的簡單的生活必需品。

    從上古時代蒙古草原上開始有人類活動的時候人們就是以打獵為生,後來才慢慢的發展為以放牧為主,打獵為輔的生活狀態。在這個年代什麽都是按需分配,各家的勞動所得都要集中起來,經國家統一調配,隻有打獵所得才能歸到自己的名下。每一個蒙古男人都熱衷於此,這並不僅僅是單純的為了俘獲獵物換取金錢,還有更為讓人振奮的精神。大蒙古國建立的成吉思汗年代草原上的每一個男人是牧民,是獵人,也是戰士,當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令敵人聞聲膽寒,鐵蹄踏過再無生靈,以極少數的兵力征服了幾乎整個亞洲和歐洲,致使此後幾百年的歐洲一提到成吉思汗,提到蒙古人,都會感到不寒而栗,蒙古騎兵對西方國家的征服被成為“上帝的鞭撻“。八百年前的蒙古西征現如今被全世界的史學界推到了巔峰,都在研究,卻都沒有一個強有力的說服證明來證實成吉思汗的部隊為什麽能以數量極少的兵力打敗世界上眾多最強大的國家,軍隊。人們還在孜孜不倦的在想象中還原當年的情形,但沒一個結果都令人驚歎,讓人不可思議。這也就證明為什麽成吉思汗的子孫在八百年後仍然沒有忘記他,沒有一絲淡忘,時間愈久,祖先征戰沙場的記憶在蒙古人心中的印記越深。

    成吉思汗的大軍為何能在不足百年的時間內從一個受盡欺辱的小部落統治世界,現今的史學家們眾說紛紜,但蒙古人民心中仍然相信他們偉大的祖先,那個手握蘇魯錠戰神出生的孩子是騰格裏派來保護草原的神。就是到如今,二十一世紀,不少蒙古人的家裏廳堂正中依然還懸掛著成吉思汗的畫像,這個偉大的先祖無處不在。就在我們偉大的無產階級領袖毛澤東在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慢慢走下神壇的時候,這位蒙古高原的精神領袖卻一直沒有離開。從古至今蒙古人世代生活在草原上,騎馬射箭是一項技能,既是生活生存的基本,也是上陣殺敵的法寶。曆代的蒙古大汗都熱衷於跑馬打獵,既是娛樂,也是勞動,但更為重大的意義是打獵不同於農業,工業,商業,而是集眾所之長。一個好的獵手在戰爭時代就是一個勇猛的戰士。他們不用每天操練,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戰鬥。遊牧民族生活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蒙古草原地廣人稀,環境惡劣,威脅他們的有敵人,有狼群,有夏天酷熱如火的烈日炙烤,有冬天日夜不停的暴風雪。不像內地漢族屬地的人們,不同於農業部落,土地就在那裏,生生世世也不會移動半步,但遊牧不一樣,草原不一樣,逐水草遷徙。雖然也是以部落聯合作業為主,但他們不能像農區的農民一樣幾百戶居民門挨門戶擠戶,蓋一片房子,那樣就可以實行集中策略抵禦外敵,可以協同勞作。總之那樣好處很多,但遊牧卻不允許,遊牧就是要四處遊蕩,能夠移動的家,所以才有了蒙古包,有了神秘而深遠的蒙古草原文化。草原上四季的草場都有不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作用,如果草原上沒有了蒙古包,而是用磚瓦房代替那草原的末日就要到了,長滿綠色青草的大地就要被黃沙代替,再也不能放牧牛羊,再也不能馴馬熬鷹,縱馬奔馳了。

    現如今已經實現了,在我國內蒙古境內已經找不到一片像樣的草原了,取而代之的是墾荒,開礦,可能一年的收入比傳統放牧的十年還多。好多人把這當成是社會的進步,資源的有效利用。殊不知這樣無異於殺雞取卵,為什麽草原能夠養育人們幾千年,而現在才幾十年就變得斑駁不堪。透支,嚴重的透支,改革開放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希望,一部分人因此富了起來。但快速發展帶來的副作用卻久久不能平複,或許,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這是貽害千古的行徑。可是即使從現在開始全力的搶救所剩下的為數不多的綠色都很困難,可能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更何況人們還沒有覺醒,還在繼續禍害自己的家園。唉,人類就是個茶幾,上麵擺滿了“悲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灰色的荒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陳的烏托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陳的烏托邦並收藏灰色的荒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