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湯姆森暗喜,自己的小算盤打響了,慢慢的忘記了緊張,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述起來,“得益於頭條app的大範圍引流,《紐約時報》的純數字訂戶保持著每月5萬的數字持續增長,如今已經達到了113萬的總用戶量。
美中不足的是,《紐約時報》在2015年的最後一季度,依然是總體淨虧損。”
說到這,湯姆森不由偷瞄著楊橙的表情,見大boss沒有皺眉更沒有表示不滿,才稍稍安心,繼續說道,“總收入同比下跌約3%;廣告總收入同比跌12%,其中印刷版廣告跌14%,數字廣告跌7%;印刷版日報發行量同比下跌6%,星期日版下跌4%。
另外根據埃迪先生的裁員計劃,目前已有約80位雇員,其中絕大部分為采編人員,以買斷方式被離職;
不過,這並不是數字版失敗的證據,虧損隻是暫時的,原因有很多方麵,比如經濟整體不景氣,廣告商減少廣告投放量等等。
但我有信心,隻要用戶量一直保持增長,扭虧為盈是遲早的事情,而且我在報社內部給所有人定了個目標,在2020年,數字版收入要達到8億美元,其中數字廣告收入約占50%,也就是4億美元,數字訂閱收入4億美元。”
楊橙忽然抬手打斷了湯姆森,手肘支在桌子上,冷著臉說道,“按照你所說,如果要達到這個目標,在訂閱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你至少需要180-200萬純訂閱用戶,而且他們必須要完整訂閱,換句話說,這200萬用戶,每個月要付出25美元,才能達成你的目標,你認為在當下的快消時代,會有人願意拿出一年300美元,把所有內容都看一遍?
還是你認為如今美國有200萬中產階級群體,願意為《紐約時報》買單?
你不要以為我不關注報社,就什麽都不知道,現在更多的訂閱用戶,隻會選擇2-3個感興趣的板塊進行訂閱,每月的花費不過6美元上下,完整訂閱的用戶不足三分之一,所以你有信心在5年之內,把完整訂閱的用戶量翻8倍以上?”
楊橙的質問,令剛剛消汗的湯姆森再次冒出了冷汗
“這個、那。。。”支吾了半天,連話都說不完整,楊橙不由有些失望,自己的ceo竟然用一些欺騙外行的數字來騙自己,能不讓他失望。
埃迪見楊橙慢慢陰沉下來的臉色,暗道糟糕,比起湯姆森和巴奎特,他無疑要更了解楊橙一些,不怕楊橙罵就怕楊橙不說話,已經是他手下員工總結出來經驗,一旦楊橙陰著臉一句話不說,就代表著有些人要遭殃了。
顯然此時要遭殃的那個人就是馬克湯姆森。
為了保住同僚的小命,埃迪硬著頭皮開口救援,“boss,你可能漏掉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馬克湯姆森連忙投來感激的眼神,但埃迪視而不見,這時候在楊橙眼皮子底下搞小動作那不是找死嗎?
自顧自的說道,“如今的這些訂閱用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依靠《紐約時報》推出的優惠措施吸引來的,當初為了推廣《紐約時報》數字版,麵向美國學生與教職員工提供的數字訂閱優惠政策。
學生每周的《紐約時報》數字訂閱費用為每周1美元,隻要你是學生,你始終可以享受這個政策,至於教職員工,開始的12周隻要5美元,比學生價還要便宜,此後,每周1.88美元。
除此之外,《紐約時報》還有其他的促銷政策,雖然動作有些激進,但效果是很好的,這些學生以及教職員工迴到家裏,會向家人推薦,從而吸引更多的用戶訂閱,這也是一種宣傳策略。”
埃迪話裏話外的意思,是馬克湯姆森並沒有用虛假數據忽悠楊橙。
楊橙也聽出了埃迪的用意,決定再給湯姆森一個機會,“說說你有什麽具體措施吧,我指的是提高訂閱量的辦法。”
馬克湯姆森一激動,立即道,“我準備根據數字版塊的需求,重新調整架構,成立‘觀眾開發組’、‘新聞部數據分析組’和‘新聞部策略組’。
我們要在未來五年內,全力實施新媒體戰略。。。”
楊橙不耐煩的揮手,“別說這些沒用的,說點具體的。”
“是boss,我們要在數字版新平台上注重自身特色的延續,首先是有品牌意識。
不管是什麽客戶端,什麽分支產品,像《華爾街日報》、有線電視新聞網n)等美國主流媒體,都有一眼就能辨識的標誌色和字體。
《紐約時報》也應該如此,如今我們的數字訂閱分很多子類別,讀者選擇的同時,媒體也獲得了細分化的用戶數據。
比如訂閱今日要聞簡訊,或者安裝《nyt now》客戶端,我們會把新聞話題編輯成圖文提要的形式推送給用戶,而提要中又植入各種鏈接,導向這個新聞話題各個角度的報道或迴溯,通過新渠道新平台,新聞的容量和廣度增加了,內容分發也更精準化和個性化。
我們要做的改變是,令文字、圖片、版麵變得更加的清新方便閱讀,最重要的是增加辨識度和記憶點,這一點要像頭條app學習。”
不知不覺間拍了個馬屁,也不知道起沒起到效果,湯姆森隻好順著思路接著道,“其次是充分利用我們本身的優勢。
n以電視頻道為主,因此在新媒體平台上,它的每篇報道幾乎都是標題——視頻——正文的組合,這些視頻大多和電視台的素材是共享的。
而《紐約時報》數字版仍然使用類似報紙頭版的排版,看起來有些守舊甚至執拗,而且無論是在pad還是在網頁上,都是一樣的,這樣的排版和傳統報紙一樣,可以植入編輯的‘判斷’和‘觀點’,版麵語言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呈現,沒有新鮮感,對於守舊的老人來說不算什麽,但對年輕人來說,恐怕有些難以接受,這也是我們多方調查後,經過分析得出的結果。
這也是我們必須要做出創新改革的一部分!”
美中不足的是,《紐約時報》在2015年的最後一季度,依然是總體淨虧損。”
說到這,湯姆森不由偷瞄著楊橙的表情,見大boss沒有皺眉更沒有表示不滿,才稍稍安心,繼續說道,“總收入同比下跌約3%;廣告總收入同比跌12%,其中印刷版廣告跌14%,數字廣告跌7%;印刷版日報發行量同比下跌6%,星期日版下跌4%。
另外根據埃迪先生的裁員計劃,目前已有約80位雇員,其中絕大部分為采編人員,以買斷方式被離職;
不過,這並不是數字版失敗的證據,虧損隻是暫時的,原因有很多方麵,比如經濟整體不景氣,廣告商減少廣告投放量等等。
但我有信心,隻要用戶量一直保持增長,扭虧為盈是遲早的事情,而且我在報社內部給所有人定了個目標,在2020年,數字版收入要達到8億美元,其中數字廣告收入約占50%,也就是4億美元,數字訂閱收入4億美元。”
楊橙忽然抬手打斷了湯姆森,手肘支在桌子上,冷著臉說道,“按照你所說,如果要達到這個目標,在訂閱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你至少需要180-200萬純訂閱用戶,而且他們必須要完整訂閱,換句話說,這200萬用戶,每個月要付出25美元,才能達成你的目標,你認為在當下的快消時代,會有人願意拿出一年300美元,把所有內容都看一遍?
還是你認為如今美國有200萬中產階級群體,願意為《紐約時報》買單?
你不要以為我不關注報社,就什麽都不知道,現在更多的訂閱用戶,隻會選擇2-3個感興趣的板塊進行訂閱,每月的花費不過6美元上下,完整訂閱的用戶不足三分之一,所以你有信心在5年之內,把完整訂閱的用戶量翻8倍以上?”
楊橙的質問,令剛剛消汗的湯姆森再次冒出了冷汗
“這個、那。。。”支吾了半天,連話都說不完整,楊橙不由有些失望,自己的ceo竟然用一些欺騙外行的數字來騙自己,能不讓他失望。
埃迪見楊橙慢慢陰沉下來的臉色,暗道糟糕,比起湯姆森和巴奎特,他無疑要更了解楊橙一些,不怕楊橙罵就怕楊橙不說話,已經是他手下員工總結出來經驗,一旦楊橙陰著臉一句話不說,就代表著有些人要遭殃了。
顯然此時要遭殃的那個人就是馬克湯姆森。
為了保住同僚的小命,埃迪硬著頭皮開口救援,“boss,你可能漏掉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馬克湯姆森連忙投來感激的眼神,但埃迪視而不見,這時候在楊橙眼皮子底下搞小動作那不是找死嗎?
自顧自的說道,“如今的這些訂閱用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依靠《紐約時報》推出的優惠措施吸引來的,當初為了推廣《紐約時報》數字版,麵向美國學生與教職員工提供的數字訂閱優惠政策。
學生每周的《紐約時報》數字訂閱費用為每周1美元,隻要你是學生,你始終可以享受這個政策,至於教職員工,開始的12周隻要5美元,比學生價還要便宜,此後,每周1.88美元。
除此之外,《紐約時報》還有其他的促銷政策,雖然動作有些激進,但效果是很好的,這些學生以及教職員工迴到家裏,會向家人推薦,從而吸引更多的用戶訂閱,這也是一種宣傳策略。”
埃迪話裏話外的意思,是馬克湯姆森並沒有用虛假數據忽悠楊橙。
楊橙也聽出了埃迪的用意,決定再給湯姆森一個機會,“說說你有什麽具體措施吧,我指的是提高訂閱量的辦法。”
馬克湯姆森一激動,立即道,“我準備根據數字版塊的需求,重新調整架構,成立‘觀眾開發組’、‘新聞部數據分析組’和‘新聞部策略組’。
我們要在未來五年內,全力實施新媒體戰略。。。”
楊橙不耐煩的揮手,“別說這些沒用的,說點具體的。”
“是boss,我們要在數字版新平台上注重自身特色的延續,首先是有品牌意識。
不管是什麽客戶端,什麽分支產品,像《華爾街日報》、有線電視新聞網n)等美國主流媒體,都有一眼就能辨識的標誌色和字體。
《紐約時報》也應該如此,如今我們的數字訂閱分很多子類別,讀者選擇的同時,媒體也獲得了細分化的用戶數據。
比如訂閱今日要聞簡訊,或者安裝《nyt now》客戶端,我們會把新聞話題編輯成圖文提要的形式推送給用戶,而提要中又植入各種鏈接,導向這個新聞話題各個角度的報道或迴溯,通過新渠道新平台,新聞的容量和廣度增加了,內容分發也更精準化和個性化。
我們要做的改變是,令文字、圖片、版麵變得更加的清新方便閱讀,最重要的是增加辨識度和記憶點,這一點要像頭條app學習。”
不知不覺間拍了個馬屁,也不知道起沒起到效果,湯姆森隻好順著思路接著道,“其次是充分利用我們本身的優勢。
n以電視頻道為主,因此在新媒體平台上,它的每篇報道幾乎都是標題——視頻——正文的組合,這些視頻大多和電視台的素材是共享的。
而《紐約時報》數字版仍然使用類似報紙頭版的排版,看起來有些守舊甚至執拗,而且無論是在pad還是在網頁上,都是一樣的,這樣的排版和傳統報紙一樣,可以植入編輯的‘判斷’和‘觀點’,版麵語言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呈現,沒有新鮮感,對於守舊的老人來說不算什麽,但對年輕人來說,恐怕有些難以接受,這也是我們多方調查後,經過分析得出的結果。
這也是我們必須要做出創新改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