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如此惶恐模樣,甘羅急忙問道:“李大人,究竟出了何事,怎的如此慌張?”
李斯從桌上取來一封帛書,上蓋王璽之印。
其上書曰:“昔鄭國入秦,巧以水利之事疲秦,雖事敗,然孤以為秦盛無需列國之客以輔,今令逐客。”
匆匆數十字,甘羅一掃而畢:“看來大王對鄭國一事還心存餘悸。”
李斯雙眉緊蹙:“是啊,這驅逐列國客卿的命令今天早上才從宮裏傳來的,估計大王是聽信了哪位宗室大臣的讒言,才...”
說到這裏,李斯兀自搖了搖頭,唉聲歎氣。
嬴政要驅逐列國客卿,自然要從擔任要職的高官做起,李斯官至廷尉,位列九卿,卻是楚國人,首當其衝的人不是他是誰。
“看來大王是不準備留你了。”甘羅說到。
李斯幽幽道:“大王今晨派內侍將書信交給我,就是想給我留點麵子,讓我自行請辭還鄉,免得到時候受驅逐之辱。”
“這麽說來,大王並不是不信任你,隻是...”
甘羅話未說話,李斯已把話茬接了過去。
“隻是我畢竟不是秦國之人。”李斯眼裏露出哀怨的目光。
自古君王求才、惜才、重才,才得以治國平天下,如今秦王聽信宗室之臣讒言,要驅逐秦國境內的所有他國客卿,不知道要流失多少人才。
想到這裏,甘羅心中暗罵:“大王真是昏了頭了!”
所謂伴君如伴虎,甘羅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如若貿然攜李斯前去覲見,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嬴政逐客之心更甚。
“我們得好好想想,究竟該怎麽勸諫大王。”甘羅說到。
兩人皆一臉嚴肅,愁眉不解,細細思忖一番過後,甘羅先開了口。
“勸諫之事,必先曉之以理。當年孝公繼位,以穆公之霸業為己任,求才若渴,頒求賢令以尋富國強兵之道。商君不受魏惠王器用,轉而奔秦,施以變法,使我大秦傲立稱雄。”
甘羅繼續說道:“其一,商君本不是秦國人,這個事例有借鑒意義;其二,孝公乃大王先祖,先祖之道大王應可接受。”
商鞅微微點頭:“有些道理。”
但是一個事例不足以曉以利弊,甘羅自然明白。
“對了,你還可以用穆公遍求列國賢人的例子。想當年穆公西戎取由餘,宛地得百裏奚,宋國迎蹇叔,晉國招丕豹、公孫支,重用這五位賢人,吞並國家二十餘個,得以春秋稱霸。”
李斯也是飽學之士,這些事情他豈會不知。
“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隻是如此直截了當的跟大王說,我怕會招來大王反感。”
“既是如此,我們可以說的委婉些。”甘羅略一思忖,腦海中靈光一閃:“以物喻人如何?”
甘羅徐徐道來:“大王向來好奇珍異寶,羅致昆山美玉,宮有隨和之寶、,衣垂夜光明珠,身佩太阿寶劍,騎乘纖離之馬。而這些寶物都不是產自大秦。如此一來便是重器物而輕賢士,大王定會明白此理。”
李斯豁然開朗:“此法可行。以物喻人佐以先祖之例,應當可以勸大王迴心轉意。“
兩人既想得辦法,甘羅便要攜李斯奔入王宮覲見:“既有妙法,何不現在就去?”
畢竟甘羅為官經驗不如李斯,李斯抬手捋了捋胡子,笑到:“多謝甘大人提點,隻是這種事情急不得,我倆空手而去,甚是不妥。勸諫之事,當上書公文為好。”
李斯畢竟較甘羅老成一些,如若諍言相諫,一旦中途惹怒嬴政,便是前功盡棄,反受其害。
而上書公文,一來可以斟字酌句,盡量避免錯漏、不妥之處,二來可容嬴政耐心看完,以免去兩口相爭之弊。
李斯吩咐下人取來筆墨,於桌上鋪好筆墨之後,便開始奮筆疾書。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隻見李斯書法洋洋灑灑,如江河奔流、長虹貫日。
甘羅不禁讚歎:“想不到李大人行筆竟有如此造詣,實在佩服。”
李斯筆走龍蛇,先談曆史,未幾,已列出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之例,強調客卿的重要性。
突然間甘羅又想到一個點子,隨拍了拍李斯肩膀,示意他停下來。
“大王一心蕩平列國,以求一統,我們還可以從這個角度曉以利弊。”
李斯信手放下毛筆,答到:“甘大人還請細說。”
“大王欲問鼎天下,必當任人唯賢。試問逐客令行,賢能之士盡去他國,如古之孫吳,如何一統?既得天下,任人唯秦,地大物博,而秦人無幾,何以治國。”
(ps:孫吳指的是孫武和吳起兩人,孫武本是齊國人,後來侍奉吳王闔閭,率軍大敗楚國,占領楚郢城,楚國幾近滅國;吳起乃衛國人,一生侍奉魯、魏、楚三國,功績卓著。)
甘羅這番話不失箴言之上選,李斯聽後也是感慨萬分:“甘大人妙語連珠,真智計絕倫也。”
李斯隨再次下筆: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此所謂“借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再次用以物喻人之法曉以利弊。
未幾,李斯揮毫已畢,將所寫帛書拿起來細細端詳,麵帶微笑,甚為滿意。
“多謝甘大人良言相助。”李斯由衷道謝,隨即將手中帛書遞予甘羅。
“諫逐客書”四字赫然其上,甘羅驚訝萬分:“什麽?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嗎?!”
甘羅又驚又喜,當即接過來仔細斟酌一番,其文立意高遠、文辭流暢、言調諧美,心中對李斯的才學更是敬佩萬分。
如此千載之文,甘羅何敢貪功:“哪裏哪裏,李大人學富五車,本可不必借我之力,我隻是稍微提醒了一下而已。”
“如此,我這就去王宮上呈公文,以免誤事,甘大人請自便。”
事情急切,李斯不敢耽誤,隨轉身欲走,卻被甘羅叫住。
“李大人莫急,我隨你一同前去,正好我也有事要和大王與你一起商議。”
兩人隨一齊出門,乘於車輦之上,一起駛向王宮。
;
李斯從桌上取來一封帛書,上蓋王璽之印。
其上書曰:“昔鄭國入秦,巧以水利之事疲秦,雖事敗,然孤以為秦盛無需列國之客以輔,今令逐客。”
匆匆數十字,甘羅一掃而畢:“看來大王對鄭國一事還心存餘悸。”
李斯雙眉緊蹙:“是啊,這驅逐列國客卿的命令今天早上才從宮裏傳來的,估計大王是聽信了哪位宗室大臣的讒言,才...”
說到這裏,李斯兀自搖了搖頭,唉聲歎氣。
嬴政要驅逐列國客卿,自然要從擔任要職的高官做起,李斯官至廷尉,位列九卿,卻是楚國人,首當其衝的人不是他是誰。
“看來大王是不準備留你了。”甘羅說到。
李斯幽幽道:“大王今晨派內侍將書信交給我,就是想給我留點麵子,讓我自行請辭還鄉,免得到時候受驅逐之辱。”
“這麽說來,大王並不是不信任你,隻是...”
甘羅話未說話,李斯已把話茬接了過去。
“隻是我畢竟不是秦國之人。”李斯眼裏露出哀怨的目光。
自古君王求才、惜才、重才,才得以治國平天下,如今秦王聽信宗室之臣讒言,要驅逐秦國境內的所有他國客卿,不知道要流失多少人才。
想到這裏,甘羅心中暗罵:“大王真是昏了頭了!”
所謂伴君如伴虎,甘羅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如若貿然攜李斯前去覲見,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嬴政逐客之心更甚。
“我們得好好想想,究竟該怎麽勸諫大王。”甘羅說到。
兩人皆一臉嚴肅,愁眉不解,細細思忖一番過後,甘羅先開了口。
“勸諫之事,必先曉之以理。當年孝公繼位,以穆公之霸業為己任,求才若渴,頒求賢令以尋富國強兵之道。商君不受魏惠王器用,轉而奔秦,施以變法,使我大秦傲立稱雄。”
甘羅繼續說道:“其一,商君本不是秦國人,這個事例有借鑒意義;其二,孝公乃大王先祖,先祖之道大王應可接受。”
商鞅微微點頭:“有些道理。”
但是一個事例不足以曉以利弊,甘羅自然明白。
“對了,你還可以用穆公遍求列國賢人的例子。想當年穆公西戎取由餘,宛地得百裏奚,宋國迎蹇叔,晉國招丕豹、公孫支,重用這五位賢人,吞並國家二十餘個,得以春秋稱霸。”
李斯也是飽學之士,這些事情他豈會不知。
“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隻是如此直截了當的跟大王說,我怕會招來大王反感。”
“既是如此,我們可以說的委婉些。”甘羅略一思忖,腦海中靈光一閃:“以物喻人如何?”
甘羅徐徐道來:“大王向來好奇珍異寶,羅致昆山美玉,宮有隨和之寶、,衣垂夜光明珠,身佩太阿寶劍,騎乘纖離之馬。而這些寶物都不是產自大秦。如此一來便是重器物而輕賢士,大王定會明白此理。”
李斯豁然開朗:“此法可行。以物喻人佐以先祖之例,應當可以勸大王迴心轉意。“
兩人既想得辦法,甘羅便要攜李斯奔入王宮覲見:“既有妙法,何不現在就去?”
畢竟甘羅為官經驗不如李斯,李斯抬手捋了捋胡子,笑到:“多謝甘大人提點,隻是這種事情急不得,我倆空手而去,甚是不妥。勸諫之事,當上書公文為好。”
李斯畢竟較甘羅老成一些,如若諍言相諫,一旦中途惹怒嬴政,便是前功盡棄,反受其害。
而上書公文,一來可以斟字酌句,盡量避免錯漏、不妥之處,二來可容嬴政耐心看完,以免去兩口相爭之弊。
李斯吩咐下人取來筆墨,於桌上鋪好筆墨之後,便開始奮筆疾書。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隻見李斯書法洋洋灑灑,如江河奔流、長虹貫日。
甘羅不禁讚歎:“想不到李大人行筆竟有如此造詣,實在佩服。”
李斯筆走龍蛇,先談曆史,未幾,已列出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之例,強調客卿的重要性。
突然間甘羅又想到一個點子,隨拍了拍李斯肩膀,示意他停下來。
“大王一心蕩平列國,以求一統,我們還可以從這個角度曉以利弊。”
李斯信手放下毛筆,答到:“甘大人還請細說。”
“大王欲問鼎天下,必當任人唯賢。試問逐客令行,賢能之士盡去他國,如古之孫吳,如何一統?既得天下,任人唯秦,地大物博,而秦人無幾,何以治國。”
(ps:孫吳指的是孫武和吳起兩人,孫武本是齊國人,後來侍奉吳王闔閭,率軍大敗楚國,占領楚郢城,楚國幾近滅國;吳起乃衛國人,一生侍奉魯、魏、楚三國,功績卓著。)
甘羅這番話不失箴言之上選,李斯聽後也是感慨萬分:“甘大人妙語連珠,真智計絕倫也。”
李斯隨再次下筆: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此所謂“借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再次用以物喻人之法曉以利弊。
未幾,李斯揮毫已畢,將所寫帛書拿起來細細端詳,麵帶微笑,甚為滿意。
“多謝甘大人良言相助。”李斯由衷道謝,隨即將手中帛書遞予甘羅。
“諫逐客書”四字赫然其上,甘羅驚訝萬分:“什麽?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嗎?!”
甘羅又驚又喜,當即接過來仔細斟酌一番,其文立意高遠、文辭流暢、言調諧美,心中對李斯的才學更是敬佩萬分。
如此千載之文,甘羅何敢貪功:“哪裏哪裏,李大人學富五車,本可不必借我之力,我隻是稍微提醒了一下而已。”
“如此,我這就去王宮上呈公文,以免誤事,甘大人請自便。”
事情急切,李斯不敢耽誤,隨轉身欲走,卻被甘羅叫住。
“李大人莫急,我隨你一同前去,正好我也有事要和大王與你一起商議。”
兩人隨一齊出門,乘於車輦之上,一起駛向王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