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清穿之四爺家的紈絝嫡次子 作者:癢癢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謝謝老師。」
弘晙阿哥對於自己不明白的道理,真心請教。
「老師,為何孔聖人要和他的學生說,『遇有爭訟,不求勝過他人』?這不是笨笨嗎?」
弘晙阿哥的大眼睛亮閃閃的,好像能看到自己的人影兒。張廷玉老師愣怔,隨即重重地咳嗽一聲。
「無關小事,日常瑣事,無需爭執,更無需爭一個是非明白。」
「比如吃東西,有人喜歡鹹口,有人喜歡甜口,個人的喜好,不能說哪個口味不好吃,哪個口味更好。
此為同為聰明之人。如果對方脾氣暴躁,不講道理,更無需爭執,徒浪費唇舌……」
如果是正經的上書房上課,張廷玉大人肯定是不能這樣教導小四阿哥,可是現在不是單獨授課嗎?
為了能讓小四阿哥不那麽排斥四書五經,張廷玉老師必須做出不同尋常的舉動。
小四阿哥果然喜歡這樣的方式。
「謝謝老師,弘晙明白了。」
弘晙阿哥聰明,聰明人隻和聰明人講道理,不需要浪費口舌,說不通就直接打服。
弘晙阿哥重重點小腦袋,表示自己聽明白了,接著問下一個問題。
「老師,前麵說『既能積聚財富,又能散發財富,救濟他人』,為何又說『分派東西,不求多得』?不多得,怎麽有可以分散的財富,怎麽救濟其他人?」
「分派東西,不是按照誰的功勞大,誰分得多嗎?」
老師一時說不出話來。
在一針一線都是私有,君君臣臣的現在,張廷玉大人真的不知道,他該怎麽和小四阿哥表達,「恭謙禮讓」的美德?
而且,不管實際操作中如何,「誰的功勞大,誰分得多」,才是千古不變的真道理。
第70章
弘晙阿哥覺得這段文字是自相矛盾, 張廷玉大人沉吟片刻, 摸著鬍子似模似樣地說道:「當年孔聖人教授弟子《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因為戰亂等原因遺失很多。」
「後來後人收集遺失的文稿,不斷地整理校訂,再加註解……」
張廷玉大人好像講故事一樣,講述《禮記》成書的由來, 弘晙阿哥越聽越迷惑……
從春秋到西漢,再到隋唐宋元明;從《禮》到有「記」, 到《大戴禮記》《小戴禮記》……張廷玉大人幾乎把儒家學問的發展史說了一遍, 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後人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
重點,如果儒家學問大致分為「禮」和「仁」兩個核心思想, 「禮」當然是主要看這本,宋以來「風光無限, 暢行於世」的《小戴禮記》,也就是《禮記》。
「《禮記》,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製、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 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
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道德、儀式、歷史、祭祀、樂曲、日常生活、曆法、地理……諸多方麵,幾乎包羅萬象……可不管哪一方麵,都是為一種--『禮』。」
張廷玉大人的一個「禮」字說得意味深長, 最後還一臉意味深長地問道:「小四阿哥,明白了嗎?」
小四阿哥……明白了。
有禮,虛禮;朝禮,家禮……不管什麽「禮」,都是一個「禮」。
不是「令」,也不是「法」。
老師和學生兩個四目相對,張廷玉大人麵對小四阿哥的有所「領悟」,非常驕傲。
小四阿哥聰明也。
小四阿哥……眉眼疑惑,其實懵懵懂懂。
人類的活動好複雜,每天這麽多「禮」。小係統其實也不大懂,小小的白糰子出現在小四阿哥的眼前,試圖給出幫助,「主人,小係統知道,人類常說『禮多人不怪』『禮輕情意重』之類的話。」
弘晙也知道,卻不認同。
禮輕,從哪裏體現「情意重」?千裏送鵝毛,重點不是「鵝毛」,而是「千裏送」。
不過弘晙也從這裏,對「禮」有了一點兒「深入」的了解,理解世人都講究的這個「禮」字到底為何。
張廷玉大人微微笑,兩個人繼續教學,半個時辰就休息一刻鍾,恰好浩浩蕩蕩的車隊也停下來休息。
出來馬車鬆鬆筋骨,用用茶點,和瑪法,烏庫瑪麽,額涅等人說說話,從承德迴京的這一路上,弘晙阿哥還真的用上心思,將張廷玉老師的補課都學完了。
張廷玉大人和皇上匯報進展,滿臉喜氣,「臣相信,弘晙阿哥如果用心考試,可以考科科滿分。」
皇上……麵帶微笑,跟著一臉喜氣。
如果?還是不告訴張卿,乖孫孫每次考試,都是他弘時哥哥給劃出來的考試內容。
皇上端起茶杯再抿了一口茶,李光地大人笑眯眯臉。
「臣聽說,其他國家的語言小四阿哥也學得好,不光學說聽,是讀和寫也學,能看人家的書本兒。」
李光地大人是真的震驚於小四阿哥的「聰明」,那些蝌蚪遊泳一樣的西洋文,能學會幾句話可以,能學懂幾個字也不難,可要看懂人家的書本兒,那是真的不亞於看「天書」的難度。
皇上沒吱聲,他對歐洲了解的越多,其實是越發排斥的,越發擔憂乖孫孫跟著西洋人學得什麽,「人權」,「人性」反對「神性」的話。
張廷玉大人則是驚訝。
</br>
弘晙阿哥對於自己不明白的道理,真心請教。
「老師,為何孔聖人要和他的學生說,『遇有爭訟,不求勝過他人』?這不是笨笨嗎?」
弘晙阿哥的大眼睛亮閃閃的,好像能看到自己的人影兒。張廷玉老師愣怔,隨即重重地咳嗽一聲。
「無關小事,日常瑣事,無需爭執,更無需爭一個是非明白。」
「比如吃東西,有人喜歡鹹口,有人喜歡甜口,個人的喜好,不能說哪個口味不好吃,哪個口味更好。
此為同為聰明之人。如果對方脾氣暴躁,不講道理,更無需爭執,徒浪費唇舌……」
如果是正經的上書房上課,張廷玉大人肯定是不能這樣教導小四阿哥,可是現在不是單獨授課嗎?
為了能讓小四阿哥不那麽排斥四書五經,張廷玉老師必須做出不同尋常的舉動。
小四阿哥果然喜歡這樣的方式。
「謝謝老師,弘晙明白了。」
弘晙阿哥聰明,聰明人隻和聰明人講道理,不需要浪費口舌,說不通就直接打服。
弘晙阿哥重重點小腦袋,表示自己聽明白了,接著問下一個問題。
「老師,前麵說『既能積聚財富,又能散發財富,救濟他人』,為何又說『分派東西,不求多得』?不多得,怎麽有可以分散的財富,怎麽救濟其他人?」
「分派東西,不是按照誰的功勞大,誰分得多嗎?」
老師一時說不出話來。
在一針一線都是私有,君君臣臣的現在,張廷玉大人真的不知道,他該怎麽和小四阿哥表達,「恭謙禮讓」的美德?
而且,不管實際操作中如何,「誰的功勞大,誰分得多」,才是千古不變的真道理。
第70章
弘晙阿哥覺得這段文字是自相矛盾, 張廷玉大人沉吟片刻, 摸著鬍子似模似樣地說道:「當年孔聖人教授弟子《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因為戰亂等原因遺失很多。」
「後來後人收集遺失的文稿,不斷地整理校訂,再加註解……」
張廷玉大人好像講故事一樣,講述《禮記》成書的由來, 弘晙阿哥越聽越迷惑……
從春秋到西漢,再到隋唐宋元明;從《禮》到有「記」, 到《大戴禮記》《小戴禮記》……張廷玉大人幾乎把儒家學問的發展史說了一遍, 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後人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
重點,如果儒家學問大致分為「禮」和「仁」兩個核心思想, 「禮」當然是主要看這本,宋以來「風光無限, 暢行於世」的《小戴禮記》,也就是《禮記》。
「《禮記》,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製、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 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
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道德、儀式、歷史、祭祀、樂曲、日常生活、曆法、地理……諸多方麵,幾乎包羅萬象……可不管哪一方麵,都是為一種--『禮』。」
張廷玉大人的一個「禮」字說得意味深長, 最後還一臉意味深長地問道:「小四阿哥,明白了嗎?」
小四阿哥……明白了。
有禮,虛禮;朝禮,家禮……不管什麽「禮」,都是一個「禮」。
不是「令」,也不是「法」。
老師和學生兩個四目相對,張廷玉大人麵對小四阿哥的有所「領悟」,非常驕傲。
小四阿哥聰明也。
小四阿哥……眉眼疑惑,其實懵懵懂懂。
人類的活動好複雜,每天這麽多「禮」。小係統其實也不大懂,小小的白糰子出現在小四阿哥的眼前,試圖給出幫助,「主人,小係統知道,人類常說『禮多人不怪』『禮輕情意重』之類的話。」
弘晙也知道,卻不認同。
禮輕,從哪裏體現「情意重」?千裏送鵝毛,重點不是「鵝毛」,而是「千裏送」。
不過弘晙也從這裏,對「禮」有了一點兒「深入」的了解,理解世人都講究的這個「禮」字到底為何。
張廷玉大人微微笑,兩個人繼續教學,半個時辰就休息一刻鍾,恰好浩浩蕩蕩的車隊也停下來休息。
出來馬車鬆鬆筋骨,用用茶點,和瑪法,烏庫瑪麽,額涅等人說說話,從承德迴京的這一路上,弘晙阿哥還真的用上心思,將張廷玉老師的補課都學完了。
張廷玉大人和皇上匯報進展,滿臉喜氣,「臣相信,弘晙阿哥如果用心考試,可以考科科滿分。」
皇上……麵帶微笑,跟著一臉喜氣。
如果?還是不告訴張卿,乖孫孫每次考試,都是他弘時哥哥給劃出來的考試內容。
皇上端起茶杯再抿了一口茶,李光地大人笑眯眯臉。
「臣聽說,其他國家的語言小四阿哥也學得好,不光學說聽,是讀和寫也學,能看人家的書本兒。」
李光地大人是真的震驚於小四阿哥的「聰明」,那些蝌蚪遊泳一樣的西洋文,能學會幾句話可以,能學懂幾個字也不難,可要看懂人家的書本兒,那是真的不亞於看「天書」的難度。
皇上沒吱聲,他對歐洲了解的越多,其實是越發排斥的,越發擔憂乖孫孫跟著西洋人學得什麽,「人權」,「人性」反對「神性」的話。
張廷玉大人則是驚訝。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