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態度,讓這位素來深諳人心的楊先生,也變得有些捉摸不透了。
他悄悄打量朱棣,見朱棣那寒到了骨子裏的神情,哪裏可以看到有半分的溫情。
朱棣則是吃了口茶,大袖擺子掖在案下,終於還是道:“有些人哪,總是不知所進退……”
說罷,朱棣露出了厭倦之色,淡淡的道:“京師之中的爭端,如今鬧的如何了?”
“這個……”楊士奇猶豫片刻,道:“陛下,似乎是愈演愈烈,都督府和內閣各不相讓,兵部尚書劉坤來奏,彈劾都督府專權,說是國器握於武人之手,世所罕見,唐亂於節度使,是以有宋以來,武人不能見諸廟堂……”
朱棣眯起眼,道:“他的意思是,這兵,是該兵部來帶麽?”
五軍都督府在此時,還是握有大權的,畢竟眼下開國和靖難的勳貴不少,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雖然朝廷對五軍都督府有明令,削弱了不少的權利,可是掌握五軍都督府的,俱都是聲望卓著,不是等閑之輩。
而劉坤作為兵部侍郎,終於吹起了號角,等於是要對一些人進行清算了。
而這些人,俱都是天子的老兄弟,另一邊呢,則又是為朱棣治國的百官,這是手心和手背的問題,現在手心要打手背,而且瞧這樣子,雙方都是蓄謀已久,如今,終於是出來了個重量的人物,堂堂兵部侍郎,居然毫無顧忌的開始抨擊五軍都督府,實屬罕見。
朱棣不由笑了,淡淡的道:“請夏元吉來。”
夏元吉作為兵部尚書,運氣不太好,被調至北京,結果半途上,便聽到了韃靼和瓦剌入關的消息,他和東廠掌印二人,索性在山東地界避風頭,等到天子南下,他們才登船。
所以夏元吉顯得灰頭土臉,這些日子,都在路上糟蹋了,金陵那兒,沒有一丁點的作為,北京的功勞,和他半分關係都沒有。
不過現在,夏元吉卻是有些慶幸,眼看那金陵已是水火不容,到了劍拔弩張、刀兵相見的地步,自己作為兵部尚書,本應該是被推到浪頭上去,結果偏偏自己不在,那自是好極了,人在廟堂,身不由己,有時候你不想給人當槍使,可是背後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將你推到風口浪尖,假若自己還在金陵,內閣和各個部堂突然和五軍都督府對立,自己這兵部尚書,能無動於衷麽?
所以夏元吉因禍得福,很是愜意的在附近的船艙裏侯駕,一聽傳喚,便立即來了。
朱棣冷著臉,看了楊士奇一眼。
楊士奇點頭,將兵部侍郎劉坤的奏書送上。
夏元吉皺著眉看著,臉色微變,卻是假裝淡定從容,良久才道:“陛下,劉坤所言,雖是激烈了一些,卻也不是沒有道理。臣聽說過馬上打天下,可是不曾聽說,馬上坐天下的,功臣自然是可貴,可是放縱他們恣意胡為,卻未必是好事,交與他們權柄,極有可能,是誤了他們。當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就是這個道理。”
正因為有了劉坤那個愣頭青,大家才有躲在他背後暗箭傷人的可能,這夏元吉表麵上是一副公允的姿態,可是他的態度,卻也是不言自明。
朱棣淡淡一笑,道:“哦,夏卿看來,似乎也是對這劉坤多有讚同了?”
夏元吉道:“微臣並沒有讚同,隻是就政而論政罷了。”
朱棣心裏了然,夏元吉這是拉偏架,偏偏又不肯表態,雲裏霧裏說一通,最後雙手一攤,說以上純屬虛構、如有巧合,純屬雷同。
他嗬嗬一笑,卻是看向楊士奇,道:“楊卿以為呢?”
楊士奇對這件事,早有關注,可是天子對此事,並沒有詢問自己的意見,這本就是很奇怪的事,現在天子突然問起,他心裏不由咯噔一下。
自己和陛下有這麽多獨處的時間,可是陛下不問,偏偏在夏元吉在的時候問,這裏頭,必定是有什麽用意。
當著夏元吉的話,楊士奇的迴答當然不可能有什麽建設性,否則一旦傳出去,若是對劉侍郎的奏書稍有什麽不滿,必定導致天下讀書人的反對。
這裏頭的厲害,楊士奇豈會不知,所以楊士奇隻能道:“夏公所言極是。”
朱棣莞爾一笑,頜首點頭,道:“好罷,今日就議到這裏吧。”
夏元吉起身,告辭出去。
楊士奇正待要走,朱棣冷漠的聲音卻是響起來:“楊愛卿,方才可是言不由衷。”
楊士奇嚇了一跳,連忙拜倒在地,道:“微臣萬死。”
朱棣臉色冷漠,淡淡的道:“是麽?朕委你重任,就是讓你做別人的應聲蟲?若是如此,朕要你何用?”
楊士奇嚇得魂不附體,道:“微臣有負聖恩……”
朱棣揮揮手,道:“罷,不要說這些,你啊……是聰明,可是……卻還是不懂人臣之道,你下去吧,朕乏了。”
楊士奇渾渾噩噩的出去,他的心裏,卻還在咀嚼著朱棣的話。
陛下所作所為,必定是有用意,可是這個用意是什麽呢?
五軍都督府按理來說,陛下是早就有意削弱它的權威了,當年那些所謂老兄弟,已從戰友,成為了利益分享者,分一杯羹自然是可以的,可是……想要分權,尤其是軍權,自是天子決不允許。
況且此次,北京保衛戰,一舉殲滅韃靼和瓦剌大部,朝廷再無禍患,狡兔死,走狗烹,因而,以楊士奇的才猜測,陛下未嚐沒有繼續削弱五軍都督府的心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隻不過……
楊士奇越是往深裏去想,越是覺得此事的背後,更加不簡單。
聖心難測,伴君如伴虎,楊士奇愈發的覺得,自己的精力,有些不足了,每日陪駕左右,看似風光,誰又知道在這背後,是何等的兇險。
………………………………………………………………………………………………………………………………………………………………………………………………………………………………………………………………………………………………………………………………………………
轉眼到了二月。
金陵本是六朝之都,太祖之後,奢靡之風漸起,一到開春,滿金陵的公子哥兒們,便已是按耐不住,再無心讀書和在家長麵前賣乖,紛紛出來,或踏青於郊野,或泛舟於湖上,亦或結伴在這勾欄酒肆,推杯把盞,一響貪歡。
倚紅樓裏,幾位新晉的進士便聚在這裏。
為首的一個,名叫喬周,這位仁兄時運不錯,名列二甲,而且直接進了翰林,為庶吉士。
大好的前途就在眼前,其他人與他相比,就顯得黯然失色了許多。
在座的,其實未必就沒有比此人考地好的,不過有的是年齡有些偏大,或是相貌不好,這才刷下來,乖乖在各部觀政,一年半載之後,多半是要外放出去。卻也有人心裏在嘀咕,這姓喬的今日如此風光,怕是與他是江西吉水人不無關係,誰不知道,這滿金陵,都是江西人的天下。
幾杯酒水下肚,不免要說到近來的時事,喬周春風得意,自是焦點,他笑吟吟的道:“諸位可知,這小小的一場衝突,為何會鬧到今日這個地步?”
大家自然都知道,所謂的衝突是什麽,有人看出了點端倪,卻也有人不知,無論如何,大家都想聽喬大人的高見,於是都慫恿著他說。
喬周苦歎道:“這是因為,漢王動手了。”
啊……
滿座皆驚。
喬周冷笑:“這五軍都督府,如今做主的是誰?乃是漢王殿下的泰山丘福,此番陛下下旨,讓丘福在金陵總攬軍務,不免讓人遐想,這漢王見此,還以為陛下是要重新啟用他,於是乎,就不免生出了幾分心思,實話告訴你們,前些時日,金陵多有青州人出沒,所為何事?諸位莫非還不明白?”
有人震驚道:“難怪幾位閣老與各部堂都是爭鋒相對,明著是與五軍都督府刁難,實則,卻是與漢王勾心鬥角是麽?”
喬周已是有幾分醉了,笑意濃起來:“這是自然,漢王又要染指……染指了……呀……我頭有些發昏,想是醉了,莫談國事,莫談國事。”
眾人都是故作驚訝,其實已有人明白是怎麽迴事,哪裏需要這喬周來‘故作神秘’,卻也有單純的,聽到這消息,頓時駭然,不免帶著幾分提心吊膽。
一場酒宴,在子夜時散去。
陪酒的幾個歌姬,自是散了。
其中一個,快速出現在倚紅樓的頂樓,在這兒,已有一個書吏和一個魚服地人相侯。
“大人……”這歌姬瞧著那魚服漢子,眼中盡是嫵媚,輕輕福了福身:“又有最新的消息。”
…………………………………………………………………………………………………………………………………………………………………………………………………………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
他悄悄打量朱棣,見朱棣那寒到了骨子裏的神情,哪裏可以看到有半分的溫情。
朱棣則是吃了口茶,大袖擺子掖在案下,終於還是道:“有些人哪,總是不知所進退……”
說罷,朱棣露出了厭倦之色,淡淡的道:“京師之中的爭端,如今鬧的如何了?”
“這個……”楊士奇猶豫片刻,道:“陛下,似乎是愈演愈烈,都督府和內閣各不相讓,兵部尚書劉坤來奏,彈劾都督府專權,說是國器握於武人之手,世所罕見,唐亂於節度使,是以有宋以來,武人不能見諸廟堂……”
朱棣眯起眼,道:“他的意思是,這兵,是該兵部來帶麽?”
五軍都督府在此時,還是握有大權的,畢竟眼下開國和靖難的勳貴不少,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雖然朝廷對五軍都督府有明令,削弱了不少的權利,可是掌握五軍都督府的,俱都是聲望卓著,不是等閑之輩。
而劉坤作為兵部侍郎,終於吹起了號角,等於是要對一些人進行清算了。
而這些人,俱都是天子的老兄弟,另一邊呢,則又是為朱棣治國的百官,這是手心和手背的問題,現在手心要打手背,而且瞧這樣子,雙方都是蓄謀已久,如今,終於是出來了個重量的人物,堂堂兵部侍郎,居然毫無顧忌的開始抨擊五軍都督府,實屬罕見。
朱棣不由笑了,淡淡的道:“請夏元吉來。”
夏元吉作為兵部尚書,運氣不太好,被調至北京,結果半途上,便聽到了韃靼和瓦剌入關的消息,他和東廠掌印二人,索性在山東地界避風頭,等到天子南下,他們才登船。
所以夏元吉顯得灰頭土臉,這些日子,都在路上糟蹋了,金陵那兒,沒有一丁點的作為,北京的功勞,和他半分關係都沒有。
不過現在,夏元吉卻是有些慶幸,眼看那金陵已是水火不容,到了劍拔弩張、刀兵相見的地步,自己作為兵部尚書,本應該是被推到浪頭上去,結果偏偏自己不在,那自是好極了,人在廟堂,身不由己,有時候你不想給人當槍使,可是背後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將你推到風口浪尖,假若自己還在金陵,內閣和各個部堂突然和五軍都督府對立,自己這兵部尚書,能無動於衷麽?
所以夏元吉因禍得福,很是愜意的在附近的船艙裏侯駕,一聽傳喚,便立即來了。
朱棣冷著臉,看了楊士奇一眼。
楊士奇點頭,將兵部侍郎劉坤的奏書送上。
夏元吉皺著眉看著,臉色微變,卻是假裝淡定從容,良久才道:“陛下,劉坤所言,雖是激烈了一些,卻也不是沒有道理。臣聽說過馬上打天下,可是不曾聽說,馬上坐天下的,功臣自然是可貴,可是放縱他們恣意胡為,卻未必是好事,交與他們權柄,極有可能,是誤了他們。當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就是這個道理。”
正因為有了劉坤那個愣頭青,大家才有躲在他背後暗箭傷人的可能,這夏元吉表麵上是一副公允的姿態,可是他的態度,卻也是不言自明。
朱棣淡淡一笑,道:“哦,夏卿看來,似乎也是對這劉坤多有讚同了?”
夏元吉道:“微臣並沒有讚同,隻是就政而論政罷了。”
朱棣心裏了然,夏元吉這是拉偏架,偏偏又不肯表態,雲裏霧裏說一通,最後雙手一攤,說以上純屬虛構、如有巧合,純屬雷同。
他嗬嗬一笑,卻是看向楊士奇,道:“楊卿以為呢?”
楊士奇對這件事,早有關注,可是天子對此事,並沒有詢問自己的意見,這本就是很奇怪的事,現在天子突然問起,他心裏不由咯噔一下。
自己和陛下有這麽多獨處的時間,可是陛下不問,偏偏在夏元吉在的時候問,這裏頭,必定是有什麽用意。
當著夏元吉的話,楊士奇的迴答當然不可能有什麽建設性,否則一旦傳出去,若是對劉侍郎的奏書稍有什麽不滿,必定導致天下讀書人的反對。
這裏頭的厲害,楊士奇豈會不知,所以楊士奇隻能道:“夏公所言極是。”
朱棣莞爾一笑,頜首點頭,道:“好罷,今日就議到這裏吧。”
夏元吉起身,告辭出去。
楊士奇正待要走,朱棣冷漠的聲音卻是響起來:“楊愛卿,方才可是言不由衷。”
楊士奇嚇了一跳,連忙拜倒在地,道:“微臣萬死。”
朱棣臉色冷漠,淡淡的道:“是麽?朕委你重任,就是讓你做別人的應聲蟲?若是如此,朕要你何用?”
楊士奇嚇得魂不附體,道:“微臣有負聖恩……”
朱棣揮揮手,道:“罷,不要說這些,你啊……是聰明,可是……卻還是不懂人臣之道,你下去吧,朕乏了。”
楊士奇渾渾噩噩的出去,他的心裏,卻還在咀嚼著朱棣的話。
陛下所作所為,必定是有用意,可是這個用意是什麽呢?
五軍都督府按理來說,陛下是早就有意削弱它的權威了,當年那些所謂老兄弟,已從戰友,成為了利益分享者,分一杯羹自然是可以的,可是……想要分權,尤其是軍權,自是天子決不允許。
況且此次,北京保衛戰,一舉殲滅韃靼和瓦剌大部,朝廷再無禍患,狡兔死,走狗烹,因而,以楊士奇的才猜測,陛下未嚐沒有繼續削弱五軍都督府的心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隻不過……
楊士奇越是往深裏去想,越是覺得此事的背後,更加不簡單。
聖心難測,伴君如伴虎,楊士奇愈發的覺得,自己的精力,有些不足了,每日陪駕左右,看似風光,誰又知道在這背後,是何等的兇險。
………………………………………………………………………………………………………………………………………………………………………………………………………………………………………………………………………………………………………………………………………………
轉眼到了二月。
金陵本是六朝之都,太祖之後,奢靡之風漸起,一到開春,滿金陵的公子哥兒們,便已是按耐不住,再無心讀書和在家長麵前賣乖,紛紛出來,或踏青於郊野,或泛舟於湖上,亦或結伴在這勾欄酒肆,推杯把盞,一響貪歡。
倚紅樓裏,幾位新晉的進士便聚在這裏。
為首的一個,名叫喬周,這位仁兄時運不錯,名列二甲,而且直接進了翰林,為庶吉士。
大好的前途就在眼前,其他人與他相比,就顯得黯然失色了許多。
在座的,其實未必就沒有比此人考地好的,不過有的是年齡有些偏大,或是相貌不好,這才刷下來,乖乖在各部觀政,一年半載之後,多半是要外放出去。卻也有人心裏在嘀咕,這姓喬的今日如此風光,怕是與他是江西吉水人不無關係,誰不知道,這滿金陵,都是江西人的天下。
幾杯酒水下肚,不免要說到近來的時事,喬周春風得意,自是焦點,他笑吟吟的道:“諸位可知,這小小的一場衝突,為何會鬧到今日這個地步?”
大家自然都知道,所謂的衝突是什麽,有人看出了點端倪,卻也有人不知,無論如何,大家都想聽喬大人的高見,於是都慫恿著他說。
喬周苦歎道:“這是因為,漢王動手了。”
啊……
滿座皆驚。
喬周冷笑:“這五軍都督府,如今做主的是誰?乃是漢王殿下的泰山丘福,此番陛下下旨,讓丘福在金陵總攬軍務,不免讓人遐想,這漢王見此,還以為陛下是要重新啟用他,於是乎,就不免生出了幾分心思,實話告訴你們,前些時日,金陵多有青州人出沒,所為何事?諸位莫非還不明白?”
有人震驚道:“難怪幾位閣老與各部堂都是爭鋒相對,明著是與五軍都督府刁難,實則,卻是與漢王勾心鬥角是麽?”
喬周已是有幾分醉了,笑意濃起來:“這是自然,漢王又要染指……染指了……呀……我頭有些發昏,想是醉了,莫談國事,莫談國事。”
眾人都是故作驚訝,其實已有人明白是怎麽迴事,哪裏需要這喬周來‘故作神秘’,卻也有單純的,聽到這消息,頓時駭然,不免帶著幾分提心吊膽。
一場酒宴,在子夜時散去。
陪酒的幾個歌姬,自是散了。
其中一個,快速出現在倚紅樓的頂樓,在這兒,已有一個書吏和一個魚服地人相侯。
“大人……”這歌姬瞧著那魚服漢子,眼中盡是嫵媚,輕輕福了福身:“又有最新的消息。”
…………………………………………………………………………………………………………………………………………………………………………………………………………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