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恭請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恭請太後老佛爺吉祥。”
皇上、太後已然坐定,眾大臣們立刻跪倒在地山唿萬歲。兩側的學子們也學著樣子跪下。可不見皇上讓平身,太後也不說話,大臣們也不敢起來。一時間,整個大殿內陷入死一般的寂靜。
終於慈禧耐不住說話了:“都起來吧。都說一說,讓皇上聽聽這天下人的心思。”
“謝太後。”大臣們剛起來徐桐就要站出班來。
“是呀。”光緒先說話了:“既然要聽天下人的心思,這裏還有三千學子,不如讓他們也來說上一說。”
“荒謬。”徐桐出班奏道:“金鑾殿乃國之重地,所議者皆事關朝廷決意,豈是販夫走卒也能議的?更何況這三千餘人,能識字的怕是沒有幾個,又如何議得了這天下大事。”
光緒站了起來。“徐大學士所言謬也。來,都來告訴徐桐徐大學士,你們誰不識字。”光緒自動過濾了前半句話,卻抓著後半句說起事來。
這些學子們當然都能識得,要是連字都識不來如何看圖,如何工作,又如何有資格公派留學。學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起話來。
“夠了。”慈禧重重的嗬停了學子們的聲音地:“這亂哄哄的還議什麽政。”慈禧心中那個恨呀,第一迴合就先敗一局。徐桐忠心忠亦,可說話確差了許多。你少說一句話會死呀。
徐桐是不明白這道理,反到如同二楞子般伏倒在地:“啟稟太後。今日是皇上親政以來第一次朝會,身為大清臣子實有許多話要說。自甲午以來,皇上施政屢屢失當、祖宗成法隨意更張,隻知一味仿效洋人。對外,卻對洋人一味軟弱遷就。失我大清威嚴。對內,置朝綱與不顧,推行所謂新政,將群臣之言於置若罔聞。更是與洋人簽定喪權辱國之條約,以至於百官離心,天下士子寒心。長之以往,國將不國。”說著,徐桐從懷中掏出一份折子,將皇上新政引來的種種弊端一一言表。徐桐口沫橫飛的說了半個時辰,字字句句都直指皇上而去。
徐桐一言如同洪水開閘。一時間眾多大臣們紛紛出班,高舉早已寫好的折子,一同聲討皇上新政。
“太後明鑒。新政之弊已動搖國本,再不挽迴則恐我大清危亦。”徐桐深深伏下。
“荒謬,荒謬。荒天下之大謬。” 吏部右侍郎汪鳴鑾出班嗬道:“既然諸位臣工認為新政如此不堪,為何平日不見諸位勸言進諫。且不言新政利弊。試問諸位自位列臣工以來。可為大清做了什麽?終日聽曲押妓,卻在此地大放撅詞。諸位臣工捫心自問,還要不要臉!”
汪鳴鑾直言反對讓徐桐下不了台,這也不是他第一次這麽做了。甲午年,皇上被困田莊台之時,日本要求割讓遼東、台灣、澎湖。朝堂上就是他與眾臣相抗。言之皇上必勝而海疆重地不可棄。遼河戰後皇上未迴京之時,他反對太後主政,力陳太後要讓政於皇上。今日又是他第一個走到了台前。
“汪大人,先不論所諫之對錯。身為臣子本當直言進諫。而皇上也當聽聽群臣諫言。”徐桐得意的看著四下與他同諫的眾多臣工:“汪大人豈能不見。”
“直言進諫?”汪鳴鑾冷笑道:“擁兵於側,逼迫皇上於前。這叫直言進諫?我看你們是想謀逆。我大清何以出了爾等不忠不義之臣。”說罷轉向太後:“朝堂議政從無陳兵於側之理,請太後罷殿外之兵,再議朝政。”
“汪大人,你豈不見這周邊是皇上侍衛。為何不請皇上也罷去侍衛?”徐桐反擊:“臣奏汪鳴鑾咆哮朝廷,懇請太後罷免汪鳴鑾,以儆效尤。”
“這處為皇家大內,他們是內宮侍衛。內宮侍衛職守皇家大內,敢問徐大人此有何不妥?到是徐大人能否解釋明白,這些本當駐守甘陝邊疆禦敵於外之部隊為何會出現在皇宮大內之中?”
“自然是奉調至此。”
“奉何人調派?可是太後否?”
“非也。”徐桐這下也聰明起來,知道不能提到太後:“所奉者,禮親王爺。”
世鐸頓時臉黑一片,這是明著要拉本王下水呀。隻聽見汪鳴鑾在問他,調兵進京可有皇上旨意,可有調兵虎符為證?當然是沒有,也不能搬出太後。但解釋不清楚,可就是個私調邊兵的重罪,這是謀反要滅九族的。黑著臉的世鐸隻能勉強解釋說:“本王乃當朝王爺,又是領班軍機大臣。不過調數千兵而已,又豈能沒權。”
“大清國哪條律例規定了王爺這領班軍機大臣有調兵之權。王爺可知私調邊兵乃謀逆之罪。”
下麵吵起來。為了世鐸有沒有調兵權,汪鳴鑾一人與眾臣雄辯。當年諸葛亮舌戰群儒怕也沒有如此激烈。光緒樂了。本來要陳奏皇帝新政弊端,卻被汪鳴鑾拐帶到世鐸私調邊兵的罪名上去了。
“閉嘴。”慈禧怒了。說了許久卻半分沒有說到點子上,滿朝大臣卻還在不停糾纏。如此臣工能成什麽大器。
太後發怒了,徐桐等人也反應了過來。載漪出班:“太後,新政弊端頗多,當以立即停止。以示朝廷法度。”
“臣附議。臣以為,且不論新政之利弊,但新政也是朝廷法度之一,若是不妥自當取締。”翁同龢站了出來。看看台上的皇上,看看今日之局勢。已經破釜沉舟之境還有何顧慮,無非一死耳:“然,朝廷法度豈容他人藐視,否側長之以往豈非讓世人視朝廷與無論物。臣以為當先振朝綱律法,再行取締新政。禮親王私調邊兵入京,乃謀逆大罪。故,臣請太後下旨誅世鐸九族。”
載漪又說錯話了。帝黨一派都明白今日太後為自己訓政謀劃,所以他們就打定了胡攪蠻纏的策略,讓太後不能成功。隻要過了今日。這天下還是皇上的。
隻見世鐸怒指翁同龢:“翁同龢,本王雖與你政見不同,但也從未在背後下過黑手。你何故要誅本王九族?”
“迴王爺,方才眾臣工們皆要振朝綱,示法度。下臣也是奈,隻是王爺私調邊兵,實在於法不容呀。還請王爺至九泉之下,莫怪於我。要怪就怪那些非要振朝綱,示法度之人好了。”
“本王調兵是奉太後旨意。”為了九族之命,世鐸也拚了。
“請請王爺出示太後懿旨。若無。隻能請王爺見諒了。”
看著哭倒在地求救的世鐸,慈禧怒不可耐:“就是哀家給禮親王的懿旨。你還有何話可說。”
“即是太後有懿旨,那禮親王爺自然無罪。微臣是按朝廷法度辦事,還請王爺見諒。” 翁同龢話題一轉:“朝廷自有法度。太後輔政期間,可行皇帝事。自然可調天下兵馬。可微臣不知當皇上親政後,太後依然還有調兵之權之法度。所以。為朝廷法度森嚴所慮。還請太後……” 翁同龢跪下不說了。
翁同龢這是在逼太後罪已,如此一來就更無訓政之可能。慈禧眼中之怒若能變成火,絕對能翁同龢化為灰燼。可又偏偏說不出什麽來,隻能四下張望,讓明白之人來解圍。
“翁師傅口口聲聲朝綱法度,可知皇上最是不顧這朝綱法度。且看這周邊三千餘人。翁師傅可知他們出國遊學是如何得來的嗎?是皇上把京城至上海、至廣州、至哈爾濱的鐵路全部買給了洋人。不僅如此,還換什麽黃金,又租出了地。據我所知,此刻的外務部長唐紹儀正與洋人談要將上海至長沙的鐵路買與洋人。唐紹儀。你出來說是也不是。這何此是不顧朝綱法度,這就是買國求榮呀。”
徐桐話才一落,頓時滿場驚唿。就連那聽政的三千學子也開始議論紛紛,原來他們能出國留學,是皇上如此大的代價還迴來的。頓時就有人高唿:“請皇上收迴曾命,草民等不去了。”
“皇上你聽到了嗎?”徐桐接著奏道:“啟稟太後,方才諸位臣工已陳新政諸多弊端。臣以為,國勢衰微確當求振興之法。然,皇上年青毫無理政經驗,行事卻又頗為急躁。此已至國家存亡之關頭,微臣鬥膽請太後以數十年治國經驗為我大清把穩朝綱。”
眾人一聽紛紛跪諫:“請太後訓政,振興朝綱。”
重請訓政,當以三辭三請,以示謙恭。但今日這局麵卻大大不同,若是今日稍一退讓就再無機會。所以慈禧也不客氣,直接就問:“皇上所行真當豪爽。皇上也聽到了眾臣們的諫言,這會兒是怎麽個說法呀。”
唐紹儀正欲出麵說明,不是賣鐵路而是合作,大清擁遠所有權而洋人僅僅是經營權而已。剛想走出來,就看到皇上望著他搖頭,所以他退後了。
“都聽到了吧,為了能讓你們出國留學,朕和國家付出了多大的代價。賣國求榮呀,好大的罪名呀,朕是背不動了。”光緒望著台下的學子們:“泱泱中華以誠信立國,數千年來言而必行。如今合約已成,卻要背信棄義,如此中華立國之本何在?告訴朕,我們能不能背信棄義?”
學子中隻有幾個迴答:“不能。”
“是呀,不能。一撇一捺寫人,堂堂正正做人。不僅不能背信棄義,也當知道大清是不敢背信棄義呀。英國的軍艦是我大清的數倍,若我大清背信棄義而引來英國的報複,那損失的將會更多。何況還有美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代價已經付出了,所以朕懇請你們萬不能輕言放棄。朕忍著洋人在大清本已瘦弱的軀體上割肉喝血,就是為了能讓你們去學習。所以,請不要浪費學習的機會。大清貧弱,各行各業都須要能夠頂天立地的帶頭人。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好的年代。每一份努力就會在將來變成沉甸甸的果實。朕要看著你們學成歸來,為大清建出一條條比洋人更強大的軍艦,看著你們帶領著強大的艦隊遨遊大海。如果你們現在就放棄了,那軍艦怎麽辦?艦隊怎麽辦?難道我們就隻能看著在自己的領海內,洋人開著軍艦耀武揚威嗎?你們說。我們能就這樣放棄求學的機會嗎?”
“不能。”聲音大了許多。
“我們是去求學呀,是求人家教我們呀。不付出點代價人家能答應嗎?所以,在未來三年多的時間裏,請不要虛度光陰。用心去學,將洋人選先進的技術知識都滿滿的裝進你們的大腦,待你們學成迴來能重建中華。那時,你們就去建軍艦造大炮,把朕當年丟掉的賣掉的,給十倍、百倍、千倍的搶迴來。”光緒猛的站了起來,手指四方大聲問道:“你們能做到嗎?”
“能。”迴答的響徹天空。
“哈哈哈哈――”光緒仰天長笑。一把將龍冠摔在地上:“如此,朕願足以。”清脆的破裂聲讓頂戴斷為兩節。
“皇上――”看著摔掉龍冠的皇上,帝黨及學子們全都跪在地上。學子們沒有想到,為了能讓他們留學海外,皇上不僅對洋人委曲求全。皇位也變能了代價。
“草民等定盡心學習,不負皇上厚望。但求學成迴國。再報皇上恩典。”一人說話後就是千人應答。慈禧臉全黑了。皇上輸了朝局但卻贏了民心。
“好,隻要你們用心去學,學成為祖國效力,若有我泱泱中華威震海外之時,朕就是付出的再多也是值得的。”光緒走了下台階,也慢慢的解開了龍袍:“隻是方才答應你們的我卻又做不到了。不是我言而無信呀。實在是力所不及。隻望你們學成迴國後,能不忘出國求學是祖國不惜代價換來的就好呀。”
“草民等不忘父母養育之恩,亦不忘皇上教導之恩。”
光緒走下台階,走進人群:“去吧。都去吧。帶著祖國盈盈囑托,念著祖國期盼之心。去吧,去踏上你們茫茫的求學之旅。我在這裏等你們迴來,等你們去建設一個強大的中華。”
“草民等恭領皇上聖旨。”三千學子跪了一地。
穿過人群的皇上沒有迴頭,龍袍緩緩飄落於身後。皇上的背影是如此孤獨、如此沉重。金水橋上,皇上沒有迴頭,隻是獨自默默的前行,甘軍也不敢阻攔。隻聽見皇上沉沉的說道:“海外求學辛苦,還望大家能攜手團結一致。三千人去,三千人迴。我不希望在迴來的人中,會少了誰。待你們學成歸國,就把你們的雙腳紮根在這片大地上。用你們的雙手去勞作,用你們的頭腦去建設和武裝這個國家。然後,你們抬起高貴的頭顱,揮舞你們的雙拳,再親口清清楚楚的告訴西方列強們:這個世界需要用心傾聽來自――東方的聲音。如此,吾願足矣。”
“皇上――”唐紹儀第一個衝了幾步跪下來:“微臣誓死效忠皇上。皇上――”
“微臣誓死效忠皇上。”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帝黨一派全部跪下起誓。
“草民誓死效忠皇上。”三千學子一同跪下起誓。
“哈哈哈哈――”快要步入午門的光緒高舉著雙手大聲說道:“你們要效忠的不僅僅是朕這個皇帝,還效忠這個國家、效忠這片土地,效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華民族呀。記住呀,你們一定要團結呀。”
話才說完,光緒已然走過午門。一曲明快的歌聲從午門傳了進來。
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八千裏山川河嶽像是一首歌,不論你來自何方將去向何處。
一樣的淚,一樣的痛。曾經的苦難,我們留在心中。一樣的血,一樣的種。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
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未完待續。。)
皇上、太後已然坐定,眾大臣們立刻跪倒在地山唿萬歲。兩側的學子們也學著樣子跪下。可不見皇上讓平身,太後也不說話,大臣們也不敢起來。一時間,整個大殿內陷入死一般的寂靜。
終於慈禧耐不住說話了:“都起來吧。都說一說,讓皇上聽聽這天下人的心思。”
“謝太後。”大臣們剛起來徐桐就要站出班來。
“是呀。”光緒先說話了:“既然要聽天下人的心思,這裏還有三千學子,不如讓他們也來說上一說。”
“荒謬。”徐桐出班奏道:“金鑾殿乃國之重地,所議者皆事關朝廷決意,豈是販夫走卒也能議的?更何況這三千餘人,能識字的怕是沒有幾個,又如何議得了這天下大事。”
光緒站了起來。“徐大學士所言謬也。來,都來告訴徐桐徐大學士,你們誰不識字。”光緒自動過濾了前半句話,卻抓著後半句說起事來。
這些學子們當然都能識得,要是連字都識不來如何看圖,如何工作,又如何有資格公派留學。學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起話來。
“夠了。”慈禧重重的嗬停了學子們的聲音地:“這亂哄哄的還議什麽政。”慈禧心中那個恨呀,第一迴合就先敗一局。徐桐忠心忠亦,可說話確差了許多。你少說一句話會死呀。
徐桐是不明白這道理,反到如同二楞子般伏倒在地:“啟稟太後。今日是皇上親政以來第一次朝會,身為大清臣子實有許多話要說。自甲午以來,皇上施政屢屢失當、祖宗成法隨意更張,隻知一味仿效洋人。對外,卻對洋人一味軟弱遷就。失我大清威嚴。對內,置朝綱與不顧,推行所謂新政,將群臣之言於置若罔聞。更是與洋人簽定喪權辱國之條約,以至於百官離心,天下士子寒心。長之以往,國將不國。”說著,徐桐從懷中掏出一份折子,將皇上新政引來的種種弊端一一言表。徐桐口沫橫飛的說了半個時辰,字字句句都直指皇上而去。
徐桐一言如同洪水開閘。一時間眾多大臣們紛紛出班,高舉早已寫好的折子,一同聲討皇上新政。
“太後明鑒。新政之弊已動搖國本,再不挽迴則恐我大清危亦。”徐桐深深伏下。
“荒謬,荒謬。荒天下之大謬。” 吏部右侍郎汪鳴鑾出班嗬道:“既然諸位臣工認為新政如此不堪,為何平日不見諸位勸言進諫。且不言新政利弊。試問諸位自位列臣工以來。可為大清做了什麽?終日聽曲押妓,卻在此地大放撅詞。諸位臣工捫心自問,還要不要臉!”
汪鳴鑾直言反對讓徐桐下不了台,這也不是他第一次這麽做了。甲午年,皇上被困田莊台之時,日本要求割讓遼東、台灣、澎湖。朝堂上就是他與眾臣相抗。言之皇上必勝而海疆重地不可棄。遼河戰後皇上未迴京之時,他反對太後主政,力陳太後要讓政於皇上。今日又是他第一個走到了台前。
“汪大人,先不論所諫之對錯。身為臣子本當直言進諫。而皇上也當聽聽群臣諫言。”徐桐得意的看著四下與他同諫的眾多臣工:“汪大人豈能不見。”
“直言進諫?”汪鳴鑾冷笑道:“擁兵於側,逼迫皇上於前。這叫直言進諫?我看你們是想謀逆。我大清何以出了爾等不忠不義之臣。”說罷轉向太後:“朝堂議政從無陳兵於側之理,請太後罷殿外之兵,再議朝政。”
“汪大人,你豈不見這周邊是皇上侍衛。為何不請皇上也罷去侍衛?”徐桐反擊:“臣奏汪鳴鑾咆哮朝廷,懇請太後罷免汪鳴鑾,以儆效尤。”
“這處為皇家大內,他們是內宮侍衛。內宮侍衛職守皇家大內,敢問徐大人此有何不妥?到是徐大人能否解釋明白,這些本當駐守甘陝邊疆禦敵於外之部隊為何會出現在皇宮大內之中?”
“自然是奉調至此。”
“奉何人調派?可是太後否?”
“非也。”徐桐這下也聰明起來,知道不能提到太後:“所奉者,禮親王爺。”
世鐸頓時臉黑一片,這是明著要拉本王下水呀。隻聽見汪鳴鑾在問他,調兵進京可有皇上旨意,可有調兵虎符為證?當然是沒有,也不能搬出太後。但解釋不清楚,可就是個私調邊兵的重罪,這是謀反要滅九族的。黑著臉的世鐸隻能勉強解釋說:“本王乃當朝王爺,又是領班軍機大臣。不過調數千兵而已,又豈能沒權。”
“大清國哪條律例規定了王爺這領班軍機大臣有調兵之權。王爺可知私調邊兵乃謀逆之罪。”
下麵吵起來。為了世鐸有沒有調兵權,汪鳴鑾一人與眾臣雄辯。當年諸葛亮舌戰群儒怕也沒有如此激烈。光緒樂了。本來要陳奏皇帝新政弊端,卻被汪鳴鑾拐帶到世鐸私調邊兵的罪名上去了。
“閉嘴。”慈禧怒了。說了許久卻半分沒有說到點子上,滿朝大臣卻還在不停糾纏。如此臣工能成什麽大器。
太後發怒了,徐桐等人也反應了過來。載漪出班:“太後,新政弊端頗多,當以立即停止。以示朝廷法度。”
“臣附議。臣以為,且不論新政之利弊,但新政也是朝廷法度之一,若是不妥自當取締。”翁同龢站了出來。看看台上的皇上,看看今日之局勢。已經破釜沉舟之境還有何顧慮,無非一死耳:“然,朝廷法度豈容他人藐視,否側長之以往豈非讓世人視朝廷與無論物。臣以為當先振朝綱律法,再行取締新政。禮親王私調邊兵入京,乃謀逆大罪。故,臣請太後下旨誅世鐸九族。”
載漪又說錯話了。帝黨一派都明白今日太後為自己訓政謀劃,所以他們就打定了胡攪蠻纏的策略,讓太後不能成功。隻要過了今日。這天下還是皇上的。
隻見世鐸怒指翁同龢:“翁同龢,本王雖與你政見不同,但也從未在背後下過黑手。你何故要誅本王九族?”
“迴王爺,方才眾臣工們皆要振朝綱,示法度。下臣也是奈,隻是王爺私調邊兵,實在於法不容呀。還請王爺至九泉之下,莫怪於我。要怪就怪那些非要振朝綱,示法度之人好了。”
“本王調兵是奉太後旨意。”為了九族之命,世鐸也拚了。
“請請王爺出示太後懿旨。若無。隻能請王爺見諒了。”
看著哭倒在地求救的世鐸,慈禧怒不可耐:“就是哀家給禮親王的懿旨。你還有何話可說。”
“即是太後有懿旨,那禮親王爺自然無罪。微臣是按朝廷法度辦事,還請王爺見諒。” 翁同龢話題一轉:“朝廷自有法度。太後輔政期間,可行皇帝事。自然可調天下兵馬。可微臣不知當皇上親政後,太後依然還有調兵之權之法度。所以。為朝廷法度森嚴所慮。還請太後……” 翁同龢跪下不說了。
翁同龢這是在逼太後罪已,如此一來就更無訓政之可能。慈禧眼中之怒若能變成火,絕對能翁同龢化為灰燼。可又偏偏說不出什麽來,隻能四下張望,讓明白之人來解圍。
“翁師傅口口聲聲朝綱法度,可知皇上最是不顧這朝綱法度。且看這周邊三千餘人。翁師傅可知他們出國遊學是如何得來的嗎?是皇上把京城至上海、至廣州、至哈爾濱的鐵路全部買給了洋人。不僅如此,還換什麽黃金,又租出了地。據我所知,此刻的外務部長唐紹儀正與洋人談要將上海至長沙的鐵路買與洋人。唐紹儀。你出來說是也不是。這何此是不顧朝綱法度,這就是買國求榮呀。”
徐桐話才一落,頓時滿場驚唿。就連那聽政的三千學子也開始議論紛紛,原來他們能出國留學,是皇上如此大的代價還迴來的。頓時就有人高唿:“請皇上收迴曾命,草民等不去了。”
“皇上你聽到了嗎?”徐桐接著奏道:“啟稟太後,方才諸位臣工已陳新政諸多弊端。臣以為,國勢衰微確當求振興之法。然,皇上年青毫無理政經驗,行事卻又頗為急躁。此已至國家存亡之關頭,微臣鬥膽請太後以數十年治國經驗為我大清把穩朝綱。”
眾人一聽紛紛跪諫:“請太後訓政,振興朝綱。”
重請訓政,當以三辭三請,以示謙恭。但今日這局麵卻大大不同,若是今日稍一退讓就再無機會。所以慈禧也不客氣,直接就問:“皇上所行真當豪爽。皇上也聽到了眾臣們的諫言,這會兒是怎麽個說法呀。”
唐紹儀正欲出麵說明,不是賣鐵路而是合作,大清擁遠所有權而洋人僅僅是經營權而已。剛想走出來,就看到皇上望著他搖頭,所以他退後了。
“都聽到了吧,為了能讓你們出國留學,朕和國家付出了多大的代價。賣國求榮呀,好大的罪名呀,朕是背不動了。”光緒望著台下的學子們:“泱泱中華以誠信立國,數千年來言而必行。如今合約已成,卻要背信棄義,如此中華立國之本何在?告訴朕,我們能不能背信棄義?”
學子中隻有幾個迴答:“不能。”
“是呀,不能。一撇一捺寫人,堂堂正正做人。不僅不能背信棄義,也當知道大清是不敢背信棄義呀。英國的軍艦是我大清的數倍,若我大清背信棄義而引來英國的報複,那損失的將會更多。何況還有美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代價已經付出了,所以朕懇請你們萬不能輕言放棄。朕忍著洋人在大清本已瘦弱的軀體上割肉喝血,就是為了能讓你們去學習。所以,請不要浪費學習的機會。大清貧弱,各行各業都須要能夠頂天立地的帶頭人。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好的年代。每一份努力就會在將來變成沉甸甸的果實。朕要看著你們學成歸來,為大清建出一條條比洋人更強大的軍艦,看著你們帶領著強大的艦隊遨遊大海。如果你們現在就放棄了,那軍艦怎麽辦?艦隊怎麽辦?難道我們就隻能看著在自己的領海內,洋人開著軍艦耀武揚威嗎?你們說。我們能就這樣放棄求學的機會嗎?”
“不能。”聲音大了許多。
“我們是去求學呀,是求人家教我們呀。不付出點代價人家能答應嗎?所以,在未來三年多的時間裏,請不要虛度光陰。用心去學,將洋人選先進的技術知識都滿滿的裝進你們的大腦,待你們學成迴來能重建中華。那時,你們就去建軍艦造大炮,把朕當年丟掉的賣掉的,給十倍、百倍、千倍的搶迴來。”光緒猛的站了起來,手指四方大聲問道:“你們能做到嗎?”
“能。”迴答的響徹天空。
“哈哈哈哈――”光緒仰天長笑。一把將龍冠摔在地上:“如此,朕願足以。”清脆的破裂聲讓頂戴斷為兩節。
“皇上――”看著摔掉龍冠的皇上,帝黨及學子們全都跪在地上。學子們沒有想到,為了能讓他們留學海外,皇上不僅對洋人委曲求全。皇位也變能了代價。
“草民等定盡心學習,不負皇上厚望。但求學成迴國。再報皇上恩典。”一人說話後就是千人應答。慈禧臉全黑了。皇上輸了朝局但卻贏了民心。
“好,隻要你們用心去學,學成為祖國效力,若有我泱泱中華威震海外之時,朕就是付出的再多也是值得的。”光緒走了下台階,也慢慢的解開了龍袍:“隻是方才答應你們的我卻又做不到了。不是我言而無信呀。實在是力所不及。隻望你們學成迴國後,能不忘出國求學是祖國不惜代價換來的就好呀。”
“草民等不忘父母養育之恩,亦不忘皇上教導之恩。”
光緒走下台階,走進人群:“去吧。都去吧。帶著祖國盈盈囑托,念著祖國期盼之心。去吧,去踏上你們茫茫的求學之旅。我在這裏等你們迴來,等你們去建設一個強大的中華。”
“草民等恭領皇上聖旨。”三千學子跪了一地。
穿過人群的皇上沒有迴頭,龍袍緩緩飄落於身後。皇上的背影是如此孤獨、如此沉重。金水橋上,皇上沒有迴頭,隻是獨自默默的前行,甘軍也不敢阻攔。隻聽見皇上沉沉的說道:“海外求學辛苦,還望大家能攜手團結一致。三千人去,三千人迴。我不希望在迴來的人中,會少了誰。待你們學成歸國,就把你們的雙腳紮根在這片大地上。用你們的雙手去勞作,用你們的頭腦去建設和武裝這個國家。然後,你們抬起高貴的頭顱,揮舞你們的雙拳,再親口清清楚楚的告訴西方列強們:這個世界需要用心傾聽來自――東方的聲音。如此,吾願足矣。”
“皇上――”唐紹儀第一個衝了幾步跪下來:“微臣誓死效忠皇上。皇上――”
“微臣誓死效忠皇上。”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帝黨一派全部跪下起誓。
“草民誓死效忠皇上。”三千學子一同跪下起誓。
“哈哈哈哈――”快要步入午門的光緒高舉著雙手大聲說道:“你們要效忠的不僅僅是朕這個皇帝,還效忠這個國家、效忠這片土地,效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華民族呀。記住呀,你們一定要團結呀。”
話才說完,光緒已然走過午門。一曲明快的歌聲從午門傳了進來。
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八千裏山川河嶽像是一首歌,不論你來自何方將去向何處。
一樣的淚,一樣的痛。曾經的苦難,我們留在心中。一樣的血,一樣的種。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
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