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日本人的小動作
和南洋軍一同擴軍的還有另一支部隊---日本陸軍和海軍。
東海戰爭的失敗,使得桂太郎再次因為戰爭而下野,辭去了首相職務,與上次不同的是,上次是日俄戰爭是勝利的,這次戰爭是失敗的,但是卻不得不承認桂太郎有一個好的老師。山縣有朋再次出手拉了自己的弟子,作為軍界第一人的山縣有朋,哪怕是對明治天皇也是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作為一個在明治天皇去世後,把控日本政治甚至是可以幹涉到裕仁選妃,權力無量。而作為政敵的西園寺公望也沒有落井下石,也勉勉強強伸手拉了桂太郎一把,而明治天皇也是也是伸手拉了一把自己的首相。通過征兵和戒嚴日本國內的平民暫時也僅僅是知道和南洋軍打了一仗,現在正在談判,至於勝負如何,這些貴族眼中的愚民並不清楚。在他們眼中這將又是一場甲午戰爭般的勝利,皇軍是戰無不勝的,這又是一場可以為帝國帶來大量利益的戰爭,雖然這些利益與他們的的關係微乎其微,但是國內大大幅度征兵卻讓,一些清醒的民眾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這場東海戰爭的失敗對於日本影響深遠,如果說對於日本政界的影響是一次暴風雨,那麽對於軍界就是一場超強台風。在此次戰爭前,日本軍界的陸海矛盾是比普通的陸海軍矛盾強上一些加上地域矛盾組成的,那麽現在的矛盾則更加視同水火。
此次海軍的大敗,軍艦的大量損失使得海軍立刻獲得八艘新式戰艦,而陸軍所獲得的軍費,還不到一艘半戰艦的價格,在年輕的陸軍軍官們看來真是因為海軍的愚蠢才造成了戰爭的失敗,他們應該受到懲罰,而不是獲得建造新艦的資金,八艘建造戰艦的錢可以用來武裝陸軍,可以將清國徹底變成帝國的領土。如果,不是海軍的無能不然陸軍早就登陸福建,取得勝利了。
而海軍對於來說,陸軍也是一群白癡,在台灣被俘虜了三個少將,還有一堆的大佐、中佐這完全丟了日本日本軍人的臉。還有台灣島上的三萬多陸軍,讓支那人用不到三天打出了一個1:39的誇張損失比,豐田副武甚至當中陸軍的麵就說:“哪怕是三萬多頭豬,台灣島那麽大,讓南洋軍花上三天三夜也不可能抓玩。”
日本海陸軍的罵戰持續著,關係繼續緊張著,但著並不耽誤海陸兩軍的招兵。陸軍將十九個常駐師團的基礎上增加九個常駐師團和一個獨立旅團,海軍不僅僅是招募水兵,還擴編了海軍陸戰隊,將自1875年創建以來,隻負責各各鎮守府的海軍陸戰隊首次擴編製聯隊規模。將9隊海軍陸戰隊(步兵大隊編製,但人數一千至四千不等,約為一萬五千人)擴編製九個海軍陸戰聯隊和兩個炮兵大隊,總數約為三萬四千人,而日本陸軍為了惡心海軍也開始研發和建造一些艦艇,組建所謂的“河舟部隊”。
於此同時,日本陸軍在駐紮的朝鮮兩個憲兵旅團和第十八師團基礎上進行增兵,將第一、二、三、四、五、六和近衛第一師團調往朝鮮,同時將四個獨立炮兵聯隊的72門德製105mm榴彈炮和二十四門法製152榴彈炮(此時日本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是進口的,還有少量日俄戰爭繳獲的,數量大約在300~400門左右)也一同運往朝鮮。
這些軍隊和重炮也真是幣原喜重郎前往恭親王府和載灃“談判”的籌碼……
載灃這個中國近代史中少有的硬骨頭王爺,出使德國的時候,威廉二世以國王的身份讓他下跪,載灃嚴詞拒絕,1928年,遷往天津幽居,後又去東北,拒絕日本人勸降之要求,並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
幣原喜重郎早已經將滿清的朝廷重臣們走訪了一圈,在武力恐嚇和糖衣攻勢下一個有一個的倒下了,能堅持下了的沒有幾個,就連北洋新軍統領袁世凱在金錢和軍火的攻勢下也倒下了,不賠款、不割地更沒有租界,在這些“朝廷重臣”看來,南洋軍的勝利不過是小勝,一旦東洋人迴過手來,萬一招惹了西洋人怎麽辦,一定又是一場大敗,在這些內鬥內行來說應該提前消滅威脅,更何況“洋大人”還給了好處。
看著這個不卑不亢,掌握滿清朝廷實權的人親自將自己送出門,幣原喜重郎總有一種不詳的感覺。雖然,載灃拒絕了自己提出的三項條款,但是幣原喜重郎並沒有感覺意外。南洋軍取得大勝,日本海軍無力與之進行戰鬥,單單依靠朝鮮半島上的陸軍和南洋軍戰鬥,那是遠遠不夠的。在幣原喜重郎自己看來這份要求履行馬關條約,將台灣還給帝國;賠償帝國損失:無償交還俘虜的條約簡直是癡人說夢,但作為帝國外交官,那麽自己有義務為了帝國的利益進行那怕自由一絲可能的努力。
這個滿清小皇帝的父親沒有答應自己提出的三項條約,但是卻答應了嚴懲南洋總督的條件,這是讓幣原喜重郎最為不解的,或許正因為滿清的皇帝和將軍的關係不能向明治天皇陛下和山縣有朋元帥一樣,所有帝國的維新才得以成功,而滿清的維新不過百日的原因吧。
載灃站在恭親王府大門,看著坐上馬車離去的東洋鬼子外交官,冷笑了一下:“如今倭寇也是越來越囂張了,吃了敗仗,還如此趾高氣揚。”
載灃之所以答應日本人懲戒王皓,不過是想借著日本人的手把尾大難甩的王皓削弱或者做掉,最好連著袁世凱也能一同弄掉,大清朝早已病入膏肓,但是祖宗的基業不能敗在自己的手中,載灃看著漆黑的天空,看不到一絲星光,如同看不到一絲希望……
第二天的朝堂上,在一些別有用心大臣的奏折裏提議將王皓招入京城任職,同時調遣各地新軍,準備接管或者同南洋軍開戰的準備……
不久給中密令陸續從京城發往各地,連駐紮小站的北洋六鎮也被以防範東洋人可能的報複為名調動起來,但密令所帶來的影響確實載灃和這些“國家棟梁”所完全沒有料到的……
和南洋軍一同擴軍的還有另一支部隊---日本陸軍和海軍。
東海戰爭的失敗,使得桂太郎再次因為戰爭而下野,辭去了首相職務,與上次不同的是,上次是日俄戰爭是勝利的,這次戰爭是失敗的,但是卻不得不承認桂太郎有一個好的老師。山縣有朋再次出手拉了自己的弟子,作為軍界第一人的山縣有朋,哪怕是對明治天皇也是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作為一個在明治天皇去世後,把控日本政治甚至是可以幹涉到裕仁選妃,權力無量。而作為政敵的西園寺公望也沒有落井下石,也勉勉強強伸手拉了桂太郎一把,而明治天皇也是也是伸手拉了一把自己的首相。通過征兵和戒嚴日本國內的平民暫時也僅僅是知道和南洋軍打了一仗,現在正在談判,至於勝負如何,這些貴族眼中的愚民並不清楚。在他們眼中這將又是一場甲午戰爭般的勝利,皇軍是戰無不勝的,這又是一場可以為帝國帶來大量利益的戰爭,雖然這些利益與他們的的關係微乎其微,但是國內大大幅度征兵卻讓,一些清醒的民眾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這場東海戰爭的失敗對於日本影響深遠,如果說對於日本政界的影響是一次暴風雨,那麽對於軍界就是一場超強台風。在此次戰爭前,日本軍界的陸海矛盾是比普通的陸海軍矛盾強上一些加上地域矛盾組成的,那麽現在的矛盾則更加視同水火。
此次海軍的大敗,軍艦的大量損失使得海軍立刻獲得八艘新式戰艦,而陸軍所獲得的軍費,還不到一艘半戰艦的價格,在年輕的陸軍軍官們看來真是因為海軍的愚蠢才造成了戰爭的失敗,他們應該受到懲罰,而不是獲得建造新艦的資金,八艘建造戰艦的錢可以用來武裝陸軍,可以將清國徹底變成帝國的領土。如果,不是海軍的無能不然陸軍早就登陸福建,取得勝利了。
而海軍對於來說,陸軍也是一群白癡,在台灣被俘虜了三個少將,還有一堆的大佐、中佐這完全丟了日本日本軍人的臉。還有台灣島上的三萬多陸軍,讓支那人用不到三天打出了一個1:39的誇張損失比,豐田副武甚至當中陸軍的麵就說:“哪怕是三萬多頭豬,台灣島那麽大,讓南洋軍花上三天三夜也不可能抓玩。”
日本海陸軍的罵戰持續著,關係繼續緊張著,但著並不耽誤海陸兩軍的招兵。陸軍將十九個常駐師團的基礎上增加九個常駐師團和一個獨立旅團,海軍不僅僅是招募水兵,還擴編了海軍陸戰隊,將自1875年創建以來,隻負責各各鎮守府的海軍陸戰隊首次擴編製聯隊規模。將9隊海軍陸戰隊(步兵大隊編製,但人數一千至四千不等,約為一萬五千人)擴編製九個海軍陸戰聯隊和兩個炮兵大隊,總數約為三萬四千人,而日本陸軍為了惡心海軍也開始研發和建造一些艦艇,組建所謂的“河舟部隊”。
於此同時,日本陸軍在駐紮的朝鮮兩個憲兵旅團和第十八師團基礎上進行增兵,將第一、二、三、四、五、六和近衛第一師團調往朝鮮,同時將四個獨立炮兵聯隊的72門德製105mm榴彈炮和二十四門法製152榴彈炮(此時日本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是進口的,還有少量日俄戰爭繳獲的,數量大約在300~400門左右)也一同運往朝鮮。
這些軍隊和重炮也真是幣原喜重郎前往恭親王府和載灃“談判”的籌碼……
載灃這個中國近代史中少有的硬骨頭王爺,出使德國的時候,威廉二世以國王的身份讓他下跪,載灃嚴詞拒絕,1928年,遷往天津幽居,後又去東北,拒絕日本人勸降之要求,並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
幣原喜重郎早已經將滿清的朝廷重臣們走訪了一圈,在武力恐嚇和糖衣攻勢下一個有一個的倒下了,能堅持下了的沒有幾個,就連北洋新軍統領袁世凱在金錢和軍火的攻勢下也倒下了,不賠款、不割地更沒有租界,在這些“朝廷重臣”看來,南洋軍的勝利不過是小勝,一旦東洋人迴過手來,萬一招惹了西洋人怎麽辦,一定又是一場大敗,在這些內鬥內行來說應該提前消滅威脅,更何況“洋大人”還給了好處。
看著這個不卑不亢,掌握滿清朝廷實權的人親自將自己送出門,幣原喜重郎總有一種不詳的感覺。雖然,載灃拒絕了自己提出的三項條款,但是幣原喜重郎並沒有感覺意外。南洋軍取得大勝,日本海軍無力與之進行戰鬥,單單依靠朝鮮半島上的陸軍和南洋軍戰鬥,那是遠遠不夠的。在幣原喜重郎自己看來這份要求履行馬關條約,將台灣還給帝國;賠償帝國損失:無償交還俘虜的條約簡直是癡人說夢,但作為帝國外交官,那麽自己有義務為了帝國的利益進行那怕自由一絲可能的努力。
這個滿清小皇帝的父親沒有答應自己提出的三項條約,但是卻答應了嚴懲南洋總督的條件,這是讓幣原喜重郎最為不解的,或許正因為滿清的皇帝和將軍的關係不能向明治天皇陛下和山縣有朋元帥一樣,所有帝國的維新才得以成功,而滿清的維新不過百日的原因吧。
載灃站在恭親王府大門,看著坐上馬車離去的東洋鬼子外交官,冷笑了一下:“如今倭寇也是越來越囂張了,吃了敗仗,還如此趾高氣揚。”
載灃之所以答應日本人懲戒王皓,不過是想借著日本人的手把尾大難甩的王皓削弱或者做掉,最好連著袁世凱也能一同弄掉,大清朝早已病入膏肓,但是祖宗的基業不能敗在自己的手中,載灃看著漆黑的天空,看不到一絲星光,如同看不到一絲希望……
第二天的朝堂上,在一些別有用心大臣的奏折裏提議將王皓招入京城任職,同時調遣各地新軍,準備接管或者同南洋軍開戰的準備……
不久給中密令陸續從京城發往各地,連駐紮小站的北洋六鎮也被以防範東洋人可能的報複為名調動起來,但密令所帶來的影響確實載灃和這些“國家棟梁”所完全沒有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