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期後,華楓他們開始對文明類型進行係統學習。他們知道茫茫宇宙中,地球上的人類建立的文明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地球文明是如此短暫,人類開始創造文明才不過幾萬年,發展科學技術不過幾百年,探索航天技術不過幾十年,這和地球年齡的45億年、銀河係年齡100億至150億年相比,何異於滄海一粟。
1964年,1964年天體物理學家卡達謝夫提出了卡達謝夫標度,作為衡量一個文明的技術水平的方法。該標度隻是理論性的,而且它衡量的對象,也即高度進化的文明,也隻處於人類的推測之中,並不曾有人親見親曆,但是這個標度的意義在於,它從宇宙的角度來考量整個文明的能源消耗量:
i型文明:能夠調集與地球整個輸出功率(當時他的估計,地球的功率輸出約為10的15次方瓦~16次方瓦)相當的能量用於通訊。現在我們能夠在一天之內環繞我們的地球,了解到地球上發生的事件,並且還可以離開地球到月亮上做閃電式訪問。
ii型文明:能夠把相當於一顆典型恆星的輸出功率(10的26次方瓦)用於通訊。
iii型文明:用於通訊的功率達10的36次方瓦,約等於整個典型星係的功率輸出。
截止到2011年,目前的地球文明隻能大致定為0.72型——連i型都未達到。不過考慮到1900年的時候我們還是0.58型的文明,未來一兩百年,人類進入一型文明是可以指望的。
另外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建議,可以將三型文明按能量尺度分為10個次型,即以10的16次方瓦為1.0型,10的17次方瓦為1.1型,10的18次方瓦為1.2型,等等。這三種文明類型並非不可超越,但由於它們有質的區別,可以想象這種過程將是非常漫長而困難的。
尼古拉·謝苗諾維奇·卡達謝夫(hnkoлancemehoвnчkapдaшeв)1932年4月25日出生於莫斯科,是俄羅斯(前蘇聯)的天體物理學家,是俄羅斯空間研究院宇宙研究所副所長,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卡達謝夫1955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後在伯格天文研究所的師從史克勞夫斯基,在1962年獲得博士學位。
卡達謝夫1976成為蘇聯科學院普通物理和天文學部副院士,1994年成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1963年卡達謝夫開始研究類星體cta-102等,並第一個提出為外星智能(搜尋地外文明)分類的建議。在這項工作中,他提出了一些想法,也許可以重新認識數百萬或數十億個地球外甚至銀河外文明,他創建了卡達謝夫宇宙文明分類法,以及文明的類型。在搜尋地外文明方麵,俄羅斯早於美國就提出一些類似的方案。在蘇聯的其他著名專家還有弗塞沃洛德和史克勞夫斯基(卡達謝夫的導師)。
在銀河係中,存在著多少個具有文明的星球呢?1960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提出尋找外星文明可能的方法,是這樣的一個公式:n=r*xfpxnexflxfixfcxl
這個公式看起來有點龐雜,它以一連串可能性的乘積來計算我們銀河係中可能存在多少個文明社會(n)。
r*代表我們銀河係內一年之間新誕生的恆星數。宇宙空間是由超新星爆發飛散的碎(平均每30年發生一次)和形成宇宙的大爆炸的副產品——氫氣構成。漸漸地,受重力和新的超新星爆發衝擊力的影響,這些物質集中於一個地方,慢慢聚積,最後變成一個恆星。這個過程不斷重複。
fp指這樣形成的新恆星,平均擁有多少行星的數值。恆星當中,有稱為二重星、三重星的,擁有兩三個一樣大小的太陽,互相交替包圍。有人認為這種情況下無法形成行星。但是在我們太陽係裏,不是有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巨大行星嗎?這可以視為三重星,同時二重星、三重星有可能有行星。但是,恆星通常有幾顆行星,這一點無法確定。
ne表示在這些行星中,具備有生命發生、進化條件的幾率。要使生命產生,就必須有很多液態水。但是,如果行星離恆星太遠,水就會凍結成冰;太近則會變成水蒸氣。為了使生命進化,又必須擁有岩古構成的陸地。如果行星體積過大,就無法擁有這些條件。此外,還要有大氣,小行星有可能因重力不足而飄走,失去大氣層。而且,自轉周期太長的話,不僅晝夜溫差太大,強風的不斷吹襲,也使生命很難產生。
fl表示在滿足這些條件的行星中,實際上有生命存在、進化演變的比例。進化必須具有dna,這是極其複雜、巨大的化合物所產生的遺傳方法,這個形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fi表示形成生命進化到智慧的幾率。細菌、樹木、草是無法進化成具有智能的生物。它們沒有腦神經係統,也沒有成長到一定大小所必備的脊椎。擁有神經係統和脊椎的最原始的動物是魚。
而魚如果總是待在水裏,一定無法進化成智慧生物。首先魚要變成有四隻腳,可以在陸地上走路,然後爬樹,再學會用手指抓取東西,還要進化到直立行走。這樣,腳和手分工,再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就擁有充足的智慧了。但是,過程並不一定這樣順利。有生物存在的行星相當多,但如果隻有細菌、植物、貝類這些生物,那麽就難產生智慧生物。
fc表示,智慧生物能夠與外界進行聯係的比例。現在地球主要以電波為星際間通訊方式,但在南美亞馬遜流域深處,在新幾內亞的深山裏,有著未開化的原始人。
他們不知道農耕和畜牧,製作鐵器等金屬用品的技術也很缺乏,隻能使用簡單的弓箭和棍棒進行狩獵。他們並非是最近才從猿人進化到人類的,他們和我們一樣,是幾十萬年以前就進化了的。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足以容納無數次變革和經驗積累。因此,擁有智慧生命的星球,未必都能達到高度文明,也就未必都能與外界聯係,從而使我們感知到他們的存在。
l代表的是文明的平均壽命。地球文明還不算高度發達,卻已經麵臨核子戰爭和公害等問題的威脅。文明程度越高,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可能性越大,因為推動它進步和摧毀它的力量都很大,一個意外事件就可能使文明壽終正寢。假如所有的發達文明的壽命都很短,那麽如果其他星球上有發達文明,現在早就可能有滅亡了。
我們無法推算l和fc,因此對於n的數值,科學家們有著不同意見。卡爾·薩根計算出,在銀河係中,每100萬個恆星裏,就有一個高度發達的外星文明存在,而且他最多推算到每10萬個恆星就有一個文明星球。所以薩根人為,在特華塞奇和傑特雷特居禮1、2這樣距離很近的恆星上,有可能存在生命。
德雷克根據這一公式預言有4000個有交流能力的文明社會。阿西莫夫在《外星文明》一書中算出了53萬個。
也有人對這個外星文明方程式提出疑義,從而否認銀河係內除地球外還有發達文明。如前蘇聯的修克羅斯基,他認為其他星球擁有核武器,會因核戰爭而滅亡,因此發達文明的壽命非常短,銀河係除地球外可能沒有其他文明。
另一種意見是認為方程式預測值太多,不可靠。如美國天文學家麥凱爾·哈特,他認為假如銀河係以內還有發達文明存在,那麽它早就把銀河係等殖民化了,不可能我們至今仍未發現它。這表明,銀河係內除地球外沒有其他文明,而銀河係外可能有。
對外星文明的探索於人類來說,首先是滿足一種好奇,對於未知的事物,人類總是在想方設法揭開他外表神秘的麵紗。但人類相對於浩瀚宇宙顯得如此的渺小,以至於直到如今我們竟然連自己來源何方都沒能夠搞清楚。對外星文明的探索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對人類文明本身探索的過程。
前生命的化學進化很可能不僅僅局限於地球上,理由包括:
1.從地殼形成到最早的細胞生命出現之間的時距相對來說太短了;
2.天體化學的研究表明宇宙空間內的星際物質以及其他天體中含有大量的有機分子;
3.有證據表明地球以外的有機分子曾經通過某些途徑到達地球的表麵。
如果地球生命的誕生本就與外星脫不了幹係,那麽對外星生命的探索其實就是對自身起源的探索了。
1964年,1964年天體物理學家卡達謝夫提出了卡達謝夫標度,作為衡量一個文明的技術水平的方法。該標度隻是理論性的,而且它衡量的對象,也即高度進化的文明,也隻處於人類的推測之中,並不曾有人親見親曆,但是這個標度的意義在於,它從宇宙的角度來考量整個文明的能源消耗量:
i型文明:能夠調集與地球整個輸出功率(當時他的估計,地球的功率輸出約為10的15次方瓦~16次方瓦)相當的能量用於通訊。現在我們能夠在一天之內環繞我們的地球,了解到地球上發生的事件,並且還可以離開地球到月亮上做閃電式訪問。
ii型文明:能夠把相當於一顆典型恆星的輸出功率(10的26次方瓦)用於通訊。
iii型文明:用於通訊的功率達10的36次方瓦,約等於整個典型星係的功率輸出。
截止到2011年,目前的地球文明隻能大致定為0.72型——連i型都未達到。不過考慮到1900年的時候我們還是0.58型的文明,未來一兩百年,人類進入一型文明是可以指望的。
另外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建議,可以將三型文明按能量尺度分為10個次型,即以10的16次方瓦為1.0型,10的17次方瓦為1.1型,10的18次方瓦為1.2型,等等。這三種文明類型並非不可超越,但由於它們有質的區別,可以想象這種過程將是非常漫長而困難的。
尼古拉·謝苗諾維奇·卡達謝夫(hnkoлancemehoвnчkapдaшeв)1932年4月25日出生於莫斯科,是俄羅斯(前蘇聯)的天體物理學家,是俄羅斯空間研究院宇宙研究所副所長,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卡達謝夫1955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後在伯格天文研究所的師從史克勞夫斯基,在1962年獲得博士學位。
卡達謝夫1976成為蘇聯科學院普通物理和天文學部副院士,1994年成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1963年卡達謝夫開始研究類星體cta-102等,並第一個提出為外星智能(搜尋地外文明)分類的建議。在這項工作中,他提出了一些想法,也許可以重新認識數百萬或數十億個地球外甚至銀河外文明,他創建了卡達謝夫宇宙文明分類法,以及文明的類型。在搜尋地外文明方麵,俄羅斯早於美國就提出一些類似的方案。在蘇聯的其他著名專家還有弗塞沃洛德和史克勞夫斯基(卡達謝夫的導師)。
在銀河係中,存在著多少個具有文明的星球呢?1960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提出尋找外星文明可能的方法,是這樣的一個公式:n=r*xfpxnexflxfixfcxl
這個公式看起來有點龐雜,它以一連串可能性的乘積來計算我們銀河係中可能存在多少個文明社會(n)。
r*代表我們銀河係內一年之間新誕生的恆星數。宇宙空間是由超新星爆發飛散的碎(平均每30年發生一次)和形成宇宙的大爆炸的副產品——氫氣構成。漸漸地,受重力和新的超新星爆發衝擊力的影響,這些物質集中於一個地方,慢慢聚積,最後變成一個恆星。這個過程不斷重複。
fp指這樣形成的新恆星,平均擁有多少行星的數值。恆星當中,有稱為二重星、三重星的,擁有兩三個一樣大小的太陽,互相交替包圍。有人認為這種情況下無法形成行星。但是在我們太陽係裏,不是有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巨大行星嗎?這可以視為三重星,同時二重星、三重星有可能有行星。但是,恆星通常有幾顆行星,這一點無法確定。
ne表示在這些行星中,具備有生命發生、進化條件的幾率。要使生命產生,就必須有很多液態水。但是,如果行星離恆星太遠,水就會凍結成冰;太近則會變成水蒸氣。為了使生命進化,又必須擁有岩古構成的陸地。如果行星體積過大,就無法擁有這些條件。此外,還要有大氣,小行星有可能因重力不足而飄走,失去大氣層。而且,自轉周期太長的話,不僅晝夜溫差太大,強風的不斷吹襲,也使生命很難產生。
fl表示在滿足這些條件的行星中,實際上有生命存在、進化演變的比例。進化必須具有dna,這是極其複雜、巨大的化合物所產生的遺傳方法,這個形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fi表示形成生命進化到智慧的幾率。細菌、樹木、草是無法進化成具有智能的生物。它們沒有腦神經係統,也沒有成長到一定大小所必備的脊椎。擁有神經係統和脊椎的最原始的動物是魚。
而魚如果總是待在水裏,一定無法進化成智慧生物。首先魚要變成有四隻腳,可以在陸地上走路,然後爬樹,再學會用手指抓取東西,還要進化到直立行走。這樣,腳和手分工,再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就擁有充足的智慧了。但是,過程並不一定這樣順利。有生物存在的行星相當多,但如果隻有細菌、植物、貝類這些生物,那麽就難產生智慧生物。
fc表示,智慧生物能夠與外界進行聯係的比例。現在地球主要以電波為星際間通訊方式,但在南美亞馬遜流域深處,在新幾內亞的深山裏,有著未開化的原始人。
他們不知道農耕和畜牧,製作鐵器等金屬用品的技術也很缺乏,隻能使用簡單的弓箭和棍棒進行狩獵。他們並非是最近才從猿人進化到人類的,他們和我們一樣,是幾十萬年以前就進化了的。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足以容納無數次變革和經驗積累。因此,擁有智慧生命的星球,未必都能達到高度文明,也就未必都能與外界聯係,從而使我們感知到他們的存在。
l代表的是文明的平均壽命。地球文明還不算高度發達,卻已經麵臨核子戰爭和公害等問題的威脅。文明程度越高,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可能性越大,因為推動它進步和摧毀它的力量都很大,一個意外事件就可能使文明壽終正寢。假如所有的發達文明的壽命都很短,那麽如果其他星球上有發達文明,現在早就可能有滅亡了。
我們無法推算l和fc,因此對於n的數值,科學家們有著不同意見。卡爾·薩根計算出,在銀河係中,每100萬個恆星裏,就有一個高度發達的外星文明存在,而且他最多推算到每10萬個恆星就有一個文明星球。所以薩根人為,在特華塞奇和傑特雷特居禮1、2這樣距離很近的恆星上,有可能存在生命。
德雷克根據這一公式預言有4000個有交流能力的文明社會。阿西莫夫在《外星文明》一書中算出了53萬個。
也有人對這個外星文明方程式提出疑義,從而否認銀河係內除地球外還有發達文明。如前蘇聯的修克羅斯基,他認為其他星球擁有核武器,會因核戰爭而滅亡,因此發達文明的壽命非常短,銀河係除地球外可能沒有其他文明。
另一種意見是認為方程式預測值太多,不可靠。如美國天文學家麥凱爾·哈特,他認為假如銀河係以內還有發達文明存在,那麽它早就把銀河係等殖民化了,不可能我們至今仍未發現它。這表明,銀河係內除地球外沒有其他文明,而銀河係外可能有。
對外星文明的探索於人類來說,首先是滿足一種好奇,對於未知的事物,人類總是在想方設法揭開他外表神秘的麵紗。但人類相對於浩瀚宇宙顯得如此的渺小,以至於直到如今我們竟然連自己來源何方都沒能夠搞清楚。對外星文明的探索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對人類文明本身探索的過程。
前生命的化學進化很可能不僅僅局限於地球上,理由包括:
1.從地殼形成到最早的細胞生命出現之間的時距相對來說太短了;
2.天體化學的研究表明宇宙空間內的星際物質以及其他天體中含有大量的有機分子;
3.有證據表明地球以外的有機分子曾經通過某些途徑到達地球的表麵。
如果地球生命的誕生本就與外星脫不了幹係,那麽對外星生命的探索其實就是對自身起源的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