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農本
第648章農本
忙碌下的時間流逝很快。
轉眼暴雨停了。
天晴,雲淡。
涼風驟起,吹動著湖畔的垂柳,柳枝擺動,樹梢間響起嘰喳、嘰喳的鳥鳴,幾隻鳥雀在枝條上蹦跳,但就是不飛走,似乎有什麽東西吸引著它們。
“陛下對比這些稻穗,發現可有什麽異同?”
相隔不遠處,在瓊華島上的北棧台,徐光啟站在一張木案旁,似寶貝一般的盯著眼前這些稻穗,對負手而立的朱由校說道。
“這些稻穗的品相不一,長勢不一。”
朱由校聽後,盯著眼前這些遞次排列的稻穗,劍眉倒張道:“這首排的稻穗顆粒飽滿,有些子粒要多,若是朕沒有猜錯的話,單是這一排的稻穗,沒有從北直隸、遼東兩地篩選上來的吧。”
“陛下猜錯了。”
徐光啟露出笑意,在迴了句後,便在朱由校的注視下,撩袍朝一處走去,小心翼翼的捧起一束稻穗。
“這一束稻穗取自唐山,首年引水植稻試種,開辟水稻試驗田3200畝,皆隸屬於皇莊下轄,當年的畝產達219斤!”
在講到這裏時,徐光啟的臉上露出一抹遺憾。
這產量可以啊。
“好不少!”
在朱由校思緒萬千之際,徐光啟繼續道:“不過在耐寒方麵,唐山水稻種還是差上不少,這導致唐山水稻生長要慢些,抽穗遲了數日。”
盡管在北方的相對大規模引水植稻,取得的成效要比預期好上很多,但是有些客觀存在的事實,卻成為北方稻產區想追趕長江以南的產量,恐還將要經曆一個相對漫長的期限!
朱由校眉頭微挑,臉上流露出詫異的表情,要知道這一時期的水稻畝產,普遍是在300—400斤徘徊,而這等水稻畝產,集中於長江以南地區,在北方種植水稻的本就少,產量也是普遍偏低的。
徐光啟重重點頭道:“這束稻穗就是取自遼東錦州產區,這裏有4000畝軍屬勳田,被劃歸到引水植稻計劃,畝產達到了240斤。”
一個是冶煉產業集散地,一個是海港產業集散地,或許規模仍有上升的空間,但是兩地的根基正一步步鑄牢!
至於徐光啟提到的唐山,乃是裁撤衛所後特設的一散州,暫隸屬於永平府治下,而還有一地,是跟唐山市相同的,即秦皇島州。
上述提及的兩處地方,受到北直隸集約型手工製造業發展影響,已在北直隸下轄府州縣脫穎而出。
“聽卿家的意思,在遼東試行的引水植稻,情況要比預期的也好很多?”見徐光啟這般,朱由校笑著詢問道。
“在唐山的水稻試驗田,采取了育秧,施肥等手段。”
“最初得到此等數據時,駐錦州的農學師生都震驚了,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原本考慮到稻種、氣候、溫差等客觀因素,在遼東首年的引水植稻,畝產能達100斤徘徊,就算取得了初步成功,這也算是為來年的擴大規模試種提供經驗,所以他們又反複進行稱量,最終確定了這一數據。”
“嗬嗬…”
朱由校臉上笑意更濃了,對於這些外派的農學人員,有如此較真的精神,他是很欣慰的,也是很高興的。
徐光啟提到的農學,是隸屬於少府所轄諸院的一個,全名叫大明農業科學院,是朱由校欽定要籌設的。
作為以農耕聞名的民族,不管是到什麽時候,都萬不能丟掉這一看家本事,大明農業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想要在大明逐步發展起集約型手工製造業,為今後更進一步的原始工業化,積攢足夠的底蘊與家底,就必須解決脫產群體增多下,從事農耕的群體規模減少下,如何以一定增幅擴大糧食產量,確保大明不會麵臨大規模糧荒窘境。
這一核心問題要是不能解決,一旦敢叫脫產群體餓肚子了,辛勞付出連一家老小的生計都維係不了,那麽爆發出來的能量,可遠比農夫紮堆要更猛烈。
朱由校是想領著大明革新崛起的,不是想讓大明被推進深淵的,既然他要締造一個全新時代,那麽他就要解決對應問題與隱患。
“通過唐山、錦州等水稻試驗區的對比,臣在詳細梳理各地呈遞的農業奏疏,基本能得到一肯定結論。”
徐光啟攥著手中的稻穗,難掩激動的看向朱由校道:“在北直隸增擴水稻種植,在遼東推動引水植稻是可行的,隻是要解決稻種的培育,針對耐寒、稻產等方麵要進一步進行培育。”
“而且北方與南方的差異性很大,所以在育秧、插秧、堆肥、開墾等方麵還要進一步改進才行。”
推動一種農作物的廣泛種植,明確該農作物的糧食產區,培育提高該農作物的產量,這不像扶持某一產業領域那樣,可以辦到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見到對應的成效,農業的發展與進步,往往需要數載,甚至更久,持續投入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財力,才有可能見到對應成效。
“朕先前提到的輪種呢?”
朱由校在聽後,沒有急著表態,反而看向徐光啟詢問道。
朱由校不是萬能的,他知道一些農業的發展規律,但是對具體的領域知識,了解的其實不是很多。
他知道水稻能通過雜交來提高產量。
但是你要讓他去分辨雄性不育株、兩係法雜交水稻、親本種子等涉及核心的知識,朱由校是一竅不通。
更別提大明疆域遼闊,這導致各地氣候不同,適合這裏的種子,不一定適合別的地方,何況這還牽扯到輪種、套種等情況,這又涉及不少的農作物,麥、粟、黍、豆等等,讓朱由校去搞這些,大明農業必遭毀滅性打擊。
強行推動大規模改種,這不是跟中樞朝堂對著幹,而是跟萬千精通農耕的百姓對著幹,鬧不好,大明就完蛋了。
“輪種的情況要複雜的多。”
在朱由校詢問完後,徐光啟表情有些凝重道:“盡管玉米、紅薯、土豆等舶來作物的單季產量較高,但是以上農作物,終究不是我朝本土作物,如何成規模的進行輪種,這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支撐。”
在朱由校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些僅在後世才有的詞匯,早已在少府下轄諸院流行起來,這也使得諸院師生,針對各自領域的鑽研,會用這些更精準的詞匯來表達。
不說別的。
單單是在工學這邊,一套全新的度量衡標準,早就在工學流行起來,甚至少府下轄的軍備、重工、船舶等清吏司都已開始進行推行,標準化的前提是統一標準作業,而這個統一標準就是要全行業進行遵守的。
或許這在對外的交流與聯係中,在所難免的會出現很多麻煩事,不過該做出的調整與革新,還是必須要去做的,科學領域的發展與突破,要的不是約莫,要的是精準數據,差一點都不行!
什麽東方的,西方的,隻要適合大明的發展變革,那就是大明的,貼合大明國情做出的改變,這才是最重要的,在民族自信心這方麵,朱由校不是一般的強,大明一點都不比其他國家差,甚至要強上很多!!!
(本章完)
第648章農本
忙碌下的時間流逝很快。
轉眼暴雨停了。
天晴,雲淡。
涼風驟起,吹動著湖畔的垂柳,柳枝擺動,樹梢間響起嘰喳、嘰喳的鳥鳴,幾隻鳥雀在枝條上蹦跳,但就是不飛走,似乎有什麽東西吸引著它們。
“陛下對比這些稻穗,發現可有什麽異同?”
相隔不遠處,在瓊華島上的北棧台,徐光啟站在一張木案旁,似寶貝一般的盯著眼前這些稻穗,對負手而立的朱由校說道。
“這些稻穗的品相不一,長勢不一。”
朱由校聽後,盯著眼前這些遞次排列的稻穗,劍眉倒張道:“這首排的稻穗顆粒飽滿,有些子粒要多,若是朕沒有猜錯的話,單是這一排的稻穗,沒有從北直隸、遼東兩地篩選上來的吧。”
“陛下猜錯了。”
徐光啟露出笑意,在迴了句後,便在朱由校的注視下,撩袍朝一處走去,小心翼翼的捧起一束稻穗。
“這一束稻穗取自唐山,首年引水植稻試種,開辟水稻試驗田3200畝,皆隸屬於皇莊下轄,當年的畝產達219斤!”
在講到這裏時,徐光啟的臉上露出一抹遺憾。
這產量可以啊。
“好不少!”
在朱由校思緒萬千之際,徐光啟繼續道:“不過在耐寒方麵,唐山水稻種還是差上不少,這導致唐山水稻生長要慢些,抽穗遲了數日。”
盡管在北方的相對大規模引水植稻,取得的成效要比預期好上很多,但是有些客觀存在的事實,卻成為北方稻產區想追趕長江以南的產量,恐還將要經曆一個相對漫長的期限!
朱由校眉頭微挑,臉上流露出詫異的表情,要知道這一時期的水稻畝產,普遍是在300—400斤徘徊,而這等水稻畝產,集中於長江以南地區,在北方種植水稻的本就少,產量也是普遍偏低的。
徐光啟重重點頭道:“這束稻穗就是取自遼東錦州產區,這裏有4000畝軍屬勳田,被劃歸到引水植稻計劃,畝產達到了240斤。”
一個是冶煉產業集散地,一個是海港產業集散地,或許規模仍有上升的空間,但是兩地的根基正一步步鑄牢!
至於徐光啟提到的唐山,乃是裁撤衛所後特設的一散州,暫隸屬於永平府治下,而還有一地,是跟唐山市相同的,即秦皇島州。
上述提及的兩處地方,受到北直隸集約型手工製造業發展影響,已在北直隸下轄府州縣脫穎而出。
“聽卿家的意思,在遼東試行的引水植稻,情況要比預期的也好很多?”見徐光啟這般,朱由校笑著詢問道。
“在唐山的水稻試驗田,采取了育秧,施肥等手段。”
“最初得到此等數據時,駐錦州的農學師生都震驚了,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原本考慮到稻種、氣候、溫差等客觀因素,在遼東首年的引水植稻,畝產能達100斤徘徊,就算取得了初步成功,這也算是為來年的擴大規模試種提供經驗,所以他們又反複進行稱量,最終確定了這一數據。”
“嗬嗬…”
朱由校臉上笑意更濃了,對於這些外派的農學人員,有如此較真的精神,他是很欣慰的,也是很高興的。
徐光啟提到的農學,是隸屬於少府所轄諸院的一個,全名叫大明農業科學院,是朱由校欽定要籌設的。
作為以農耕聞名的民族,不管是到什麽時候,都萬不能丟掉這一看家本事,大明農業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想要在大明逐步發展起集約型手工製造業,為今後更進一步的原始工業化,積攢足夠的底蘊與家底,就必須解決脫產群體增多下,從事農耕的群體規模減少下,如何以一定增幅擴大糧食產量,確保大明不會麵臨大規模糧荒窘境。
這一核心問題要是不能解決,一旦敢叫脫產群體餓肚子了,辛勞付出連一家老小的生計都維係不了,那麽爆發出來的能量,可遠比農夫紮堆要更猛烈。
朱由校是想領著大明革新崛起的,不是想讓大明被推進深淵的,既然他要締造一個全新時代,那麽他就要解決對應問題與隱患。
“通過唐山、錦州等水稻試驗區的對比,臣在詳細梳理各地呈遞的農業奏疏,基本能得到一肯定結論。”
徐光啟攥著手中的稻穗,難掩激動的看向朱由校道:“在北直隸增擴水稻種植,在遼東推動引水植稻是可行的,隻是要解決稻種的培育,針對耐寒、稻產等方麵要進一步進行培育。”
“而且北方與南方的差異性很大,所以在育秧、插秧、堆肥、開墾等方麵還要進一步改進才行。”
推動一種農作物的廣泛種植,明確該農作物的糧食產區,培育提高該農作物的產量,這不像扶持某一產業領域那樣,可以辦到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見到對應的成效,農業的發展與進步,往往需要數載,甚至更久,持續投入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財力,才有可能見到對應成效。
“朕先前提到的輪種呢?”
朱由校在聽後,沒有急著表態,反而看向徐光啟詢問道。
朱由校不是萬能的,他知道一些農業的發展規律,但是對具體的領域知識,了解的其實不是很多。
他知道水稻能通過雜交來提高產量。
但是你要讓他去分辨雄性不育株、兩係法雜交水稻、親本種子等涉及核心的知識,朱由校是一竅不通。
更別提大明疆域遼闊,這導致各地氣候不同,適合這裏的種子,不一定適合別的地方,何況這還牽扯到輪種、套種等情況,這又涉及不少的農作物,麥、粟、黍、豆等等,讓朱由校去搞這些,大明農業必遭毀滅性打擊。
強行推動大規模改種,這不是跟中樞朝堂對著幹,而是跟萬千精通農耕的百姓對著幹,鬧不好,大明就完蛋了。
“輪種的情況要複雜的多。”
在朱由校詢問完後,徐光啟表情有些凝重道:“盡管玉米、紅薯、土豆等舶來作物的單季產量較高,但是以上農作物,終究不是我朝本土作物,如何成規模的進行輪種,這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支撐。”
在朱由校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些僅在後世才有的詞匯,早已在少府下轄諸院流行起來,這也使得諸院師生,針對各自領域的鑽研,會用這些更精準的詞匯來表達。
不說別的。
單單是在工學這邊,一套全新的度量衡標準,早就在工學流行起來,甚至少府下轄的軍備、重工、船舶等清吏司都已開始進行推行,標準化的前提是統一標準作業,而這個統一標準就是要全行業進行遵守的。
或許這在對外的交流與聯係中,在所難免的會出現很多麻煩事,不過該做出的調整與革新,還是必須要去做的,科學領域的發展與突破,要的不是約莫,要的是精準數據,差一點都不行!
什麽東方的,西方的,隻要適合大明的發展變革,那就是大明的,貼合大明國情做出的改變,這才是最重要的,在民族自信心這方麵,朱由校不是一般的強,大明一點都不比其他國家差,甚至要強上很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