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珍嗤笑一聲:「怎麽可能,那種人渣,就是直接槍斃了估計都沒人給他收屍。這也交個人。你說小如那孩子就夠可憐的了。爹媽都沒了,跟在大爺家養著。可他大爺家日子也不好過,自己夫妻倆養活一丫一小。你說滿大街那麽多小姑娘,怎麽就照著小如欺負?還不是欺負她沒爹沒媽的。這種人就活該蹲笆籬子(方言監獄,俄羅斯語譯音)。這一判就是二十年,估計沒命出來了。咱們村裏可算不用見這麽個禍害了。」
每個村多少都會有幾個無所事事的地痞流氓,不過這樣的人最多是懶散了點,在不是人也是對外麵。而且,這種人往往對自家人更大方,更看重。
像劉三兒這種人,別說普通人看不上,那些平時的小混混也看不上眼。
敖木聽這話還算舒坦,繼續吃著飯,迴頭看張琳雅:「姐,你那邊兒怎麽樣了。」
張琳雅有了工作,雖說每天都很辛苦,可人氣色卻越來越好,氣質也提升了許多,渾身上下都帶著一股子事業女性的自信。她原本就是大專畢業,學的農業。這本身就是不缺工作的職業。當初結了婚就成了全職主婦宅在家裏,雖說對家庭付出同樣存在價值,可國人,乃至法律,都偏向於不承認這份價值。
而現在,也許才是張琳雅該有的樣子。養三個孩子,也許壓力大,也許辛苦。可她賺著自己的錢,還能用自己的錢養活別人。這才是對於她而言,最合適的生活方式。
「挺好的。再有兩個月吧,賺的幾分能漲一漲。」張琳雅笑道。
提起張琳雅的事情,敖珍都有些眉飛色舞。笑道:「你姐最近可能耐了,好像當什麽經理了,管兩個溫室呢。平時還會給其他新來的孩子們講課,告訴他們怎麽侍弄。最近你姐老翻書,生怕教錯了。」
張琳雅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一笑。
之前在診所裏頭兩年,診所裏麵的植物怎樣養活怎麽侍弄,基本都是張琳雅來管的。所以農業方麵別的也許是短板,不過溫室種植方麵,張琳雅既有書麵知識,又有足夠的經驗。在這人才匱乏的時候,升職空間可以說是相當大。
敖木腦海內算了筆簡單的帳:「咱們幾分積累是越來越快了。咱們也應該考慮一下攢錢用來做點什麽。畢竟錢花出去才是自己的。」
要是放在過去,攢錢沒什麽不對的,這是對為未來做準備。可說句不好聽的,避難所裏麵,沒有人知道未來在哪裏,能堅持多久。以及現有的資源,還能堅持多久。
所以,既然有條件,還是要大幅度的集中資源。不過這個集中也是要有個限度的,不能真的隻顧著自己吃飽而讓別人餓著。那麽時間長了,他們早晚都是這末世中的惡人而被推翻。
「資本角度來看,金錢是越積越多的。」楊蕪道,「隻要不自己作死,在攢夠一定錢以後,就算你不作出什麽,資本也會不斷翻滾。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
「現在情況跟以前不一樣。」敖木敲了一下楊蕪的腦袋。
楊蕪一手撐著下巴道:「咱們一期發展自然有限。」
這句話裏麵蘊含深意,敖木頓一頓,才問楊蕪:「去二期發展?」
楊蕪知道敖木聰明,不過她自己想一想,又把這個說法收迴了:「這也不見得是個好辦法。畢竟誰都不知道往後什麽政策。就好像現在是半公產,誰知道以後是不是全公產了。」
物資匱乏的時候,將資源全部集中然後統一分配是最好的辦法。不過這有一個缺點,就是那個時候,全民向上的激情就隻剩下信仰來支撐了。
這份激情一時半會兒也許管用,可誰知道時間長了呢?
當知道不論幹多少活,擁有的、吃的都是一樣的,誰還願意去更加努力的工作?就為了一句誇獎「你真棒」?
所以,不到真正極端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基本不會發生。
敖木不知道楊蕪的腦袋瓜裏在想什麽,不過見他不想繼續說這個,便開口轉移話題道:「對了,咱們說好幾個月要買車了,是該買了吧。最近我看路上私家車越來越多了,咱們現在買一兩輛不紮眼。」
「都是電動車。」楊蕪笑道。
「看不起電動車?」敖木瞥了他一眼,「再說了,這避難所裏你開車試試。光尾氣排放的汙染就能罰死你。」
在末世以前汽車尾氣排放就是環境汙染的一大問題。當初是仗著地球足夠大,汽車尾氣雖說有汙染,那這份汙染並不是立竿見影的。換做這密不透風的避難所試試?
「你決定吧。」楊蕪向後一靠,靠著敖木笑道,「買車以後你天天早上送我去上班。」
「真等買了車不知道誰送誰呢。」敖木不解風情道。
談笑一陣,算是將買車的事情確定下來了。
二期的第二段建設進行的比第一次還要快。一來有了足夠的經驗,這二來也是一期的避難所裏壯勞力基本都會去二期賺一筆豐厚的積分。
所以,從信息推送來看,這二段建設的進展是肉眼可見的,估計沒有幾個月就可以開放了。
地表在城市之中,還有一部分人暫留在哪裏。哪裏會將生活資源集中。不過顯然,他們的生活絕對算不上好。
這些人有的是之前猶豫著不想進入避難所的,也有生存環境較好,可以先將搬入避難所的資格先給其他條件較差的。
</br>
每個村多少都會有幾個無所事事的地痞流氓,不過這樣的人最多是懶散了點,在不是人也是對外麵。而且,這種人往往對自家人更大方,更看重。
像劉三兒這種人,別說普通人看不上,那些平時的小混混也看不上眼。
敖木聽這話還算舒坦,繼續吃著飯,迴頭看張琳雅:「姐,你那邊兒怎麽樣了。」
張琳雅有了工作,雖說每天都很辛苦,可人氣色卻越來越好,氣質也提升了許多,渾身上下都帶著一股子事業女性的自信。她原本就是大專畢業,學的農業。這本身就是不缺工作的職業。當初結了婚就成了全職主婦宅在家裏,雖說對家庭付出同樣存在價值,可國人,乃至法律,都偏向於不承認這份價值。
而現在,也許才是張琳雅該有的樣子。養三個孩子,也許壓力大,也許辛苦。可她賺著自己的錢,還能用自己的錢養活別人。這才是對於她而言,最合適的生活方式。
「挺好的。再有兩個月吧,賺的幾分能漲一漲。」張琳雅笑道。
提起張琳雅的事情,敖珍都有些眉飛色舞。笑道:「你姐最近可能耐了,好像當什麽經理了,管兩個溫室呢。平時還會給其他新來的孩子們講課,告訴他們怎麽侍弄。最近你姐老翻書,生怕教錯了。」
張琳雅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一笑。
之前在診所裏頭兩年,診所裏麵的植物怎樣養活怎麽侍弄,基本都是張琳雅來管的。所以農業方麵別的也許是短板,不過溫室種植方麵,張琳雅既有書麵知識,又有足夠的經驗。在這人才匱乏的時候,升職空間可以說是相當大。
敖木腦海內算了筆簡單的帳:「咱們幾分積累是越來越快了。咱們也應該考慮一下攢錢用來做點什麽。畢竟錢花出去才是自己的。」
要是放在過去,攢錢沒什麽不對的,這是對為未來做準備。可說句不好聽的,避難所裏麵,沒有人知道未來在哪裏,能堅持多久。以及現有的資源,還能堅持多久。
所以,既然有條件,還是要大幅度的集中資源。不過這個集中也是要有個限度的,不能真的隻顧著自己吃飽而讓別人餓著。那麽時間長了,他們早晚都是這末世中的惡人而被推翻。
「資本角度來看,金錢是越積越多的。」楊蕪道,「隻要不自己作死,在攢夠一定錢以後,就算你不作出什麽,資本也會不斷翻滾。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
「現在情況跟以前不一樣。」敖木敲了一下楊蕪的腦袋。
楊蕪一手撐著下巴道:「咱們一期發展自然有限。」
這句話裏麵蘊含深意,敖木頓一頓,才問楊蕪:「去二期發展?」
楊蕪知道敖木聰明,不過她自己想一想,又把這個說法收迴了:「這也不見得是個好辦法。畢竟誰都不知道往後什麽政策。就好像現在是半公產,誰知道以後是不是全公產了。」
物資匱乏的時候,將資源全部集中然後統一分配是最好的辦法。不過這有一個缺點,就是那個時候,全民向上的激情就隻剩下信仰來支撐了。
這份激情一時半會兒也許管用,可誰知道時間長了呢?
當知道不論幹多少活,擁有的、吃的都是一樣的,誰還願意去更加努力的工作?就為了一句誇獎「你真棒」?
所以,不到真正極端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基本不會發生。
敖木不知道楊蕪的腦袋瓜裏在想什麽,不過見他不想繼續說這個,便開口轉移話題道:「對了,咱們說好幾個月要買車了,是該買了吧。最近我看路上私家車越來越多了,咱們現在買一兩輛不紮眼。」
「都是電動車。」楊蕪笑道。
「看不起電動車?」敖木瞥了他一眼,「再說了,這避難所裏你開車試試。光尾氣排放的汙染就能罰死你。」
在末世以前汽車尾氣排放就是環境汙染的一大問題。當初是仗著地球足夠大,汽車尾氣雖說有汙染,那這份汙染並不是立竿見影的。換做這密不透風的避難所試試?
「你決定吧。」楊蕪向後一靠,靠著敖木笑道,「買車以後你天天早上送我去上班。」
「真等買了車不知道誰送誰呢。」敖木不解風情道。
談笑一陣,算是將買車的事情確定下來了。
二期的第二段建設進行的比第一次還要快。一來有了足夠的經驗,這二來也是一期的避難所裏壯勞力基本都會去二期賺一筆豐厚的積分。
所以,從信息推送來看,這二段建設的進展是肉眼可見的,估計沒有幾個月就可以開放了。
地表在城市之中,還有一部分人暫留在哪裏。哪裏會將生活資源集中。不過顯然,他們的生活絕對算不上好。
這些人有的是之前猶豫著不想進入避難所的,也有生存環境較好,可以先將搬入避難所的資格先給其他條件較差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