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寫文章賺稿費,具體賺了多少錢,他沒有將準確的數字告訴家人,但他家人知道一個大概。
張英秀和李建軍交往的過程中,她也了解了李建華稿費收入的大概情況。
相比內地,香港經濟發達,同樣是普通工人,香港普通工人的月收入比內地普通工人的年收入還要高……這一切,見到宋有德之前,張英秀就知道了。
相比內地,香港普通工人的收入更高,張英秀猜測香港作家的稿費會更高一些。
“外公,香港的稿費比內地高吧?”張英秀好奇問道。
“應該更高一些,具體情況,我也不太清楚。”
宋有德說話的語氣不太肯定,他知道李建華的稿費收入情況,覺得挺高的,而他不知道香港的報紙連著小說給多少稿費,也不知道作家寫小說出版成書,能拿多少版稅。
“小五,我記得你說過,出名要趁早,是這話吧?”李建軍笑道。
“出名要早,趁年輕,趁時機好。張愛玲說的。”
李建軍不知道張愛玲是誰,聽李建華這麽說,猜測對方是一個名人,他沒有問張愛玲是誰,笑著說:“小五,你覺得自己出名了嗎?”
“我在內地文學界,隻有丁點的名氣,但還算不上出名。”李建華哂然一笑,“如果我寫的小說在香港出版了,銷量超過二十萬冊,那我算是在香港出名了。”
“香港的人口可沒有內地多,銷量超過二十萬冊的小說可不多見。”宋有德說道。
“香港多少人口?”李建軍好奇問道。
“五百萬左右,具體多少,我也不清楚。”宋有德笑道,“每一天,香港的人口都在增加。”
閑聊了幾句,李建軍問道:“外公,您認識在出版社工作的人嗎?”
李建軍不是見不得弟弟比他優秀的人,他打心眼裏希望李建華寫的小說能夠早日在香港發表,多賺錢,早日出名,早日獲得成功。
“我還真認識一個。”宋有德樂嗬嗬道,“我有位老友的兒子在《明報》擔任編輯,過幾天,我請他們一家人吃飯,到時候,建華,你把你寫的稿子給他看看。”
“他看得懂簡體字文章嗎?”李建華問道。
“應該看得懂,不懂的地方,不是可以問你的嘛!”
“謝謝外公。”李建華樂道,他知道有位熟人幫忙推薦,最好是大力推薦,那他寫的文章在《明報》上連載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你和我還這麽客氣。”宋有德微笑著輕歎了一口氣,“我現在就希望你們這些後輩都能過得好。”
“外公,您放心,將來,我肯定會好好孝敬您的!”李建軍保證道。
李建軍和新婚妻子之所以能夠移民香港,就是為了將來給外公宋有德養老送終。
“我信!”宋有德含笑點頭。
經過兩個月時間的接觸,宋有德覺得李建華這個外孫最對他的脾氣,也最看好這位外孫能力。
宋有德很希望李建華能夠入香港籍,將來讓李建華給他養老送終,可李建華已經明確表示過了,不會拋棄內地的戶籍。
知道李建華的想法後,宋有德也沒有勉強,他知道勉強沒用,勉強隻會適得其反,但是他並沒有放棄這個念頭,他計劃著李建華去了香港,逐漸改變這位外孫的想法。
宋有德不想虧待留在京城的外孫外孫女,他本打算給張建國、李孝麗和李孝珍每人四萬元rmb的購房款,但遭到了李孝珍的婉拒。
李建國和李孝麗接受了外公的饋贈,畢竟他們的居住條件不好,又購房需求。
外送向孫輩贈送購房款,李建華也收到了一份,也是四萬元人民幣,外公讓他把之前買房剩下沒有給的房款還清。
宋有德之所以決定給每位孫輩四萬元的購房款,是因為做出這個決定之前,他知道李建華花了八萬元買房子,還有四萬元沒付清。
李建華寫文章賺錢的速度很快,隻要他願意,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湊齊剩下沒有支付的四萬元人民幣,但外公贈錢給他付房款,他絲毫沒有拒絕的意思,直接收下了,說了幾句感謝的話。
長者賜,不可辭。
李建華有這樣的觀念,但他沒有外公就應該給他這筆錢的想法,心裏想著將來自己肯定會發達的,等發達了,一定要好好孝敬外公。
孝和金錢並不掛鉤。
這一點,李建華心裏也明白,在他明麵上的身價超過外公之前,隻要他在外公身邊,他就會孝敬外公。
李寶農和宋秋菊夫婦不會去香港定居,而李建華覺得由母親來照顧外公,外公的晚年生活會更幸福一些,他想到過兩三年讓外公迴京城居住。
李建華之所以沒有馬上建議外公留在京城居住,並不是因為他想去香港旅遊,需要外公陪著,而是因為李建軍和張英秀要移民去香港,需要外公的幫助。
得到外公的贈款後,李建國花費兩萬五千元購買了一套小四合院,剩下一萬四千元存在銀行裏。
得知大哥打算把錢長期存在銀行吃利息,李建華覺得這樣太不劃算了,建議大哥投資買郵票和古董,但李建國覺得這不保險,拗不過李建華,最終拿出了五千元買郵票和古董。
大姐李孝麗也買了一套四合院,位於後海,總共花費三萬八千元,李建華看過這套四合院後,覺得位置不錯,未來三十幾年,拆遷的可能性不大,將來,這房子升值潛力並不比他買的差。
李孝珍之所以拒絕外公贈送的購房款,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年齡還小,暫時不需要買房。
李孝珍沒有想過報考外地的大學,不管能不能考上大學,她都會留在京城。
如果高考成績不理想,落榜了,該怎麽辦?
李孝珍沒有太想這個問題,落榜了,那她會就選擇迴到原單位上班,她沒有想過去香港投奔外公。
此時,李孝珍一門心思放在學習上,她很希望考上大學。
外公贈送給李建國、李孝麗和李建華三人的十二萬元,不是外匯兌換券,而是人民幣。
宋有德拿出十二萬元的外匯兌換券,在銀行以1:1的比例兌換成人民幣,得到十二萬元人民幣。
兌換人民幣之前,宋有德和李家人都知道,外匯兌換券的購買力超過等值的人民幣,把外匯兌換券拿到黑市,可以換得更多的人民幣。
經過商量,眾人覺得暫時不進行黑市交易,太麻煩,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最終決定寧願吃虧一點,也選擇和銀行換。
當然,宋有德並沒有將自己手中的所有外匯兌換券都換成人民幣,剩下大部分贈送給了女兒和女婿,少部分由他帶迴香港,留著下次他來京城的途中使用。
張英秀和李建軍交往的過程中,她也了解了李建華稿費收入的大概情況。
相比內地,香港經濟發達,同樣是普通工人,香港普通工人的月收入比內地普通工人的年收入還要高……這一切,見到宋有德之前,張英秀就知道了。
相比內地,香港普通工人的收入更高,張英秀猜測香港作家的稿費會更高一些。
“外公,香港的稿費比內地高吧?”張英秀好奇問道。
“應該更高一些,具體情況,我也不太清楚。”
宋有德說話的語氣不太肯定,他知道李建華的稿費收入情況,覺得挺高的,而他不知道香港的報紙連著小說給多少稿費,也不知道作家寫小說出版成書,能拿多少版稅。
“小五,我記得你說過,出名要趁早,是這話吧?”李建軍笑道。
“出名要早,趁年輕,趁時機好。張愛玲說的。”
李建軍不知道張愛玲是誰,聽李建華這麽說,猜測對方是一個名人,他沒有問張愛玲是誰,笑著說:“小五,你覺得自己出名了嗎?”
“我在內地文學界,隻有丁點的名氣,但還算不上出名。”李建華哂然一笑,“如果我寫的小說在香港出版了,銷量超過二十萬冊,那我算是在香港出名了。”
“香港的人口可沒有內地多,銷量超過二十萬冊的小說可不多見。”宋有德說道。
“香港多少人口?”李建軍好奇問道。
“五百萬左右,具體多少,我也不清楚。”宋有德笑道,“每一天,香港的人口都在增加。”
閑聊了幾句,李建軍問道:“外公,您認識在出版社工作的人嗎?”
李建軍不是見不得弟弟比他優秀的人,他打心眼裏希望李建華寫的小說能夠早日在香港發表,多賺錢,早日出名,早日獲得成功。
“我還真認識一個。”宋有德樂嗬嗬道,“我有位老友的兒子在《明報》擔任編輯,過幾天,我請他們一家人吃飯,到時候,建華,你把你寫的稿子給他看看。”
“他看得懂簡體字文章嗎?”李建華問道。
“應該看得懂,不懂的地方,不是可以問你的嘛!”
“謝謝外公。”李建華樂道,他知道有位熟人幫忙推薦,最好是大力推薦,那他寫的文章在《明報》上連載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你和我還這麽客氣。”宋有德微笑著輕歎了一口氣,“我現在就希望你們這些後輩都能過得好。”
“外公,您放心,將來,我肯定會好好孝敬您的!”李建軍保證道。
李建軍和新婚妻子之所以能夠移民香港,就是為了將來給外公宋有德養老送終。
“我信!”宋有德含笑點頭。
經過兩個月時間的接觸,宋有德覺得李建華這個外孫最對他的脾氣,也最看好這位外孫能力。
宋有德很希望李建華能夠入香港籍,將來讓李建華給他養老送終,可李建華已經明確表示過了,不會拋棄內地的戶籍。
知道李建華的想法後,宋有德也沒有勉強,他知道勉強沒用,勉強隻會適得其反,但是他並沒有放棄這個念頭,他計劃著李建華去了香港,逐漸改變這位外孫的想法。
宋有德不想虧待留在京城的外孫外孫女,他本打算給張建國、李孝麗和李孝珍每人四萬元rmb的購房款,但遭到了李孝珍的婉拒。
李建國和李孝麗接受了外公的饋贈,畢竟他們的居住條件不好,又購房需求。
外送向孫輩贈送購房款,李建華也收到了一份,也是四萬元人民幣,外公讓他把之前買房剩下沒有給的房款還清。
宋有德之所以決定給每位孫輩四萬元的購房款,是因為做出這個決定之前,他知道李建華花了八萬元買房子,還有四萬元沒付清。
李建華寫文章賺錢的速度很快,隻要他願意,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湊齊剩下沒有支付的四萬元人民幣,但外公贈錢給他付房款,他絲毫沒有拒絕的意思,直接收下了,說了幾句感謝的話。
長者賜,不可辭。
李建華有這樣的觀念,但他沒有外公就應該給他這筆錢的想法,心裏想著將來自己肯定會發達的,等發達了,一定要好好孝敬外公。
孝和金錢並不掛鉤。
這一點,李建華心裏也明白,在他明麵上的身價超過外公之前,隻要他在外公身邊,他就會孝敬外公。
李寶農和宋秋菊夫婦不會去香港定居,而李建華覺得由母親來照顧外公,外公的晚年生活會更幸福一些,他想到過兩三年讓外公迴京城居住。
李建華之所以沒有馬上建議外公留在京城居住,並不是因為他想去香港旅遊,需要外公陪著,而是因為李建軍和張英秀要移民去香港,需要外公的幫助。
得到外公的贈款後,李建國花費兩萬五千元購買了一套小四合院,剩下一萬四千元存在銀行裏。
得知大哥打算把錢長期存在銀行吃利息,李建華覺得這樣太不劃算了,建議大哥投資買郵票和古董,但李建國覺得這不保險,拗不過李建華,最終拿出了五千元買郵票和古董。
大姐李孝麗也買了一套四合院,位於後海,總共花費三萬八千元,李建華看過這套四合院後,覺得位置不錯,未來三十幾年,拆遷的可能性不大,將來,這房子升值潛力並不比他買的差。
李孝珍之所以拒絕外公贈送的購房款,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年齡還小,暫時不需要買房。
李孝珍沒有想過報考外地的大學,不管能不能考上大學,她都會留在京城。
如果高考成績不理想,落榜了,該怎麽辦?
李孝珍沒有太想這個問題,落榜了,那她會就選擇迴到原單位上班,她沒有想過去香港投奔外公。
此時,李孝珍一門心思放在學習上,她很希望考上大學。
外公贈送給李建國、李孝麗和李建華三人的十二萬元,不是外匯兌換券,而是人民幣。
宋有德拿出十二萬元的外匯兌換券,在銀行以1:1的比例兌換成人民幣,得到十二萬元人民幣。
兌換人民幣之前,宋有德和李家人都知道,外匯兌換券的購買力超過等值的人民幣,把外匯兌換券拿到黑市,可以換得更多的人民幣。
經過商量,眾人覺得暫時不進行黑市交易,太麻煩,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最終決定寧願吃虧一點,也選擇和銀行換。
當然,宋有德並沒有將自己手中的所有外匯兌換券都換成人民幣,剩下大部分贈送給了女兒和女婿,少部分由他帶迴香港,留著下次他來京城的途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