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


    在一部分被封鎖的知識中,連飛逸現在也開始有資格接觸到超古代文明的內容,這些出現在本紀元文字曆史以前的高級文明,一直都是迷一般的存在。


    並不像大部分普通人所認識的那樣,人類在幾百萬年前從猴子變成人類,然後從石器時代到部落製度,然後再奴隸、封建、帝王以及近代民族國家建立。


    這種所謂的曆史常識,隻是課本上灌輸的理念而已,並非代表絕對的真實。在地球上,依舊有著許多不可思議的東西,從久遠的時代遺留下來,給現在的人類以無比的震撼。智能工廠1334


    第一個是核反應堆,這個的反應堆被使用了50萬年,20億年前,十幾座天然核反應堆神秘啟動,穩定地輸出能量,並安全運轉了幾十萬年之久。


    為什麽它們沒有在爆炸中自我摧毀?是誰保證了這些核反應的安全運行?通過對遺跡抽絲剝繭地分析,遠古核反應堆的真相正越來越清晰地暴露在我們麵前。


    1962年5月,華夏聯邦一座核燃料處理廠的一名工人注意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時他正對一塊鈾礦石進行常規分析,這塊礦石采自一座看似普通的鈾礦。


    與所有的天然鈾礦一樣,該礦石含有3種鈾同位素──換句話說,其中的鈾元素以3種不同的形態存在,它們的原子量各不相同,含量最豐富的是鈾238,最稀少的是鈾234。


    而人們垂涎三尺,能夠維持核鏈式反應的同位素,則是鈾235。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地方,甚至在月球上或隕石中,鈾235同位素的原子數量在鈾元素總量中占據的比例始終都是0.720。


    不過,在這些采自非洲加蓬的礦石樣品中,鈾235的含量僅有0.717!


    盡管差異如此細微,卻引起了華夏聯邦科學家的警惕,這其中一定發生過某種怪事。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從該礦采來的一部分礦石中,鈾235嚴重缺斤短兩,大約有200千克不翼而飛。


    不要小看這兩百克,這是足夠足夠製造6枚原子彈的分量!


    接連幾周,華聯原子能委員會的專家們都困惑不已。直到有人突然想起19年前的一個理論預言,大家才恍然大悟。


    195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喬治.w.韋瑟裏爾和芝加哥大學的馬克.g.英格拉姆指出,一些鈾礦礦脈可能曾經形成過天然的核裂變反應堆,這個觀點很快便流行起來。


    其後不久,美國阿肯色大學的一位化學家黑田和夫計算出了鈾礦自發產生“自持裂變反應”的條件。所謂自持裂變反應,即可以自發維持下去的核裂變反應,是從一個偶然闖入的中子開始的。


    在反應過程中,它會誘使一個鈾235原子核發生分裂,裂變產生更多的中子,又會引發其他原子核繼續分裂,如此循環下去,形成連鎖反應。


    投靠華夏聯邦的日本核物理科學家黑田和夫認為,自持裂變反應能夠發生的第一個條件就是,鈾礦礦脈的大小必須超過誘發裂變的中子在礦石中穿行的平均距離,也就是0.67米左右。


    這個條件可以保證,裂變的原子核釋放的中子在逃離礦脈之前,就能被其他鈾原子核吸收。


    第二個必要條件是,鈾235必須足夠豐富。今天,即使是儲量最大、濃度最高的鈾礦礦脈也無法成為一座核反應堆,因為鈾235的濃度過低,甚至連1都不到。


    不過這種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它的衰變速率比鈾238快大約6倍,因此在久遠的過去,這種更容易衰變的同位素所占的比例肯定高得多。


    例如,20億年前奧克羅鈾礦脈形成的時候,鈾235所占的比例接近3,與現在大多數核電站中使用的、人工提純的濃縮鈾燃料的濃度大致相當。


    第三個重要因素是,必須存在某種中子“慢化劑”,以減慢鈾原子核裂變時釋放的中子的運動速度,從而使這些中子在誘使鈾原子核分裂時,更加得心應手。


    最終,礦脈中不能出現大量的硼、鋰或其他“毒素”,這些元素會吸收中子,因此可以令任何核裂變反應戛然而止。智能工廠1334


    研究人員在奧克羅和鄰近的奧克羅班多地區的鈾礦中,確定了16個相互分離的區域。20億年前,那裏的真實環境,居然與黑田和夫描繪的大致情況驚人地相似。


    盡管這些區域早在幾十年前就被全部辨認出來,但是遠古核反應堆運轉過程的種種細節,直到最近才被我和同事徹底揭開。


    重元素分裂產生的輕元素提供了確鑿無疑的證據,奧克羅鈾礦在20億年前確實發生過自持核裂變反應,而且持續時間長達數十萬年。


    奧克羅的鈾異常情況被發現之後不久,物理學家就確定,天然的裂變反應導致了鈾235的損耗。一個重原子核一分為二時,會產生較輕的新元素。找到這些元素,就等於找到了核裂變確鑿無疑的證據。


    事實證明,這些分裂產物的含量如此之高,因此除了核鏈式反應以外,不可能存在其他任何解釋。這場鏈式反應很像1942年恩裏科.費米及其同事所做的那場著名演示。


    由於古文會和華夏聯邦隱瞞了中國當時的核物理技術進度,因此當時這兩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變鏈反應堆,反應全靠自己的力量維持運轉,隻是時間上提早了20億年。


    如此令人震驚的發現公布後不久,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便開始研究這些天然核反應堆的證據,並在1975年加蓬首都利伯維爾的一次特別會議上,分享了他們關於“奧克羅現象”的研究成果。


    第二年,代表美國出席那次會議的喬治.a.考恩為《科學美國人》撰寫了一篇文章《138看書蛧138看書蛧當時的科學家對這些遠古核反應堆運行原理的猜測。


    順便提及,他是美國著名的聖菲研究所的創建者之一,至今仍是該研究所的成員


    比如,考恩描述了鈈239的形成過程,數量更加豐富的鈾238捕獲了鈾235裂變釋放的一些中子,轉變為鈾239,然後再釋放出兩個電子,轉化成鈈239。


    在奧克羅鈾礦中,曾經產生過超過兩噸的鈈239。不過這種同位素後來幾乎全都消失了。主要是通過天然的放射性衰變,鈈239的半衰期為2.4萬年,一些鈈自身也經曆了裂變,它所特有的裂變產物證明了這一點。


    這些輕元素豐富的含量讓科學家推測,裂變反應一定持續了幾十萬年之久。根據鈾235消耗的數量,他們計算出了反應堆釋放的總能量,大概相當於1,500萬千瓦的機器運轉一整年所消耗的能量。


    再結合一些其他的證據,就能推算出反應堆的平均輸出功率:不超過100千瓦,足夠維持幾十隻烤箱的運作。


    十幾座天然反應堆自發工作,並維持著適度的功率輸出,運轉了大約幾十萬年之久,這確實令人驚歎。為什麽這些礦脈沒有發生爆炸,沒有在核鏈式反應啟動後立即自我摧毀?


    是什麽機製使它們擁有了必不可少的自我調節能力?這些反應堆是穩定運轉,還是間歇式發作?


    自奧克羅現象最初發現以來,這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答。實際上,最後一個問題困擾了人們長達30年之久,直到他和他在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同事檢測了一塊來自這個神秘非洲鈾礦的礦石之後,謎底才被逐漸揭開。


    在奧克羅反應堆遺跡中,氙同位素的構成比例出現異常。找出這種異常的根源,就能揭開遠古核反應堆的運作之謎。


    最近,科學家對奧克羅的一個反應堆遺跡進行了研究,重點集中在對氙氣的分析方麵。氙是一種較重的惰性氣體,可以被礦物封存數十億年之久。


    氙有9種穩定同位素,由不同的核反應過程產生,含量各不相同。作為一種惰性氣體,它很難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學鍵,因此很容易將它們提純,進行同位素分析。


    氙的含量非常稀少,科學家可以用它來探測和追溯核反應,甚至用來研究那些發生於太陽係形成之前的、原始隕石之中的核反應。


    分析氙的同位素成分需要一台質譜儀,它可以根據原子量的不同而分離出不同的原子。我有幸可以使用一台極其精確的氙質譜儀,那是華盛頓大學的查爾斯.m.霍恩貝格製造的。


    不過在使用他的儀器之前,科學家必須先把氙氣從樣品中提取出來。通常,科學家隻須將寄主礦物加熱到它的熔點以上,岩石就會失去晶體結構,無法再保留內部儲藏的氙氣。智能工廠1334


    為了獲得更多關於這種氣體起源和封存過程的信息,科學家采取了一種更加精巧的方法,也即是激光萃取法,它可以有針對性地從礦物樣品的個別顆粒中釋放出氙氣,而不會觸碰周圍其他的部分。


    這些科學家可以利用的唯一一塊奧克羅礦石碎塊僅有1毫米厚、4毫米寬,我們把這種技術應用到碎塊上的許多微小斑點之上。當然,我們首先需要決定將激光束聚焦到什麽位置。


    在這方麵,考恩和霍恩貝格得到了同事奧爾加.普拉夫迪夫切娃的鼎力相助,她為樣本拍攝了一張詳盡的x射線照片,識別出了候選的礦物。


    每次萃取之後,考恩他們都會將得到的氣體提純,然後把氙氣放入霍恩貝格的質譜儀中,儀器會顯示出每一種同位素的原子數目。


    氙氣出現的位置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它並不像原本想象的那樣,大量分布在富含鈾元素的礦物顆粒之中,儲藏氙氣數量最多的竟然是根本不含鈾元素的磷酸鋁顆粒。


    非常明顯,在目前發現的所有天然礦物之中,這些顆粒中的氙濃度是最高的。第二個令人驚訝之處在於,與通常由核反應產生的氣體相比,萃取出來的氣體在同位素組成上有顯著的不同。


    核裂變一定會產生氙136和氙134,但在奧克羅礦石中,這兩種同位素似乎缺失嚴重,而其他較輕的氙同位素含量則變化不大。


    同位素構成比例上的這種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呢?化學反應無法提供答案,因為所有同位素的化學性質都完全相同。那麽核反應,比如說中子俘獲過程,能不能給出解釋呢?


    經過仔細分析,考恩和同事們把這種可能性也排除了。他們還考慮過不同同位素的物理分選過程:較重的原子移動速度比較輕的原子稍慢一些,有時它們就會相互分離開來。


    鈾濃縮裝置就是利用這個過程來生產反應堆燃料的,不過需要相當高的技術水平才能建造出這樣的工業設備。即使自然界能夠奇跡般地在微觀尺度上創造出類似的“裝置”,仍然無法解釋我們所研究的磷酸鋁顆粒中混合在一起的氙同位素比例。


    舉例來說,如果確實發生過物理分選的話,考慮到現有的氙132的含量,氙136的缺失,應該是氙134的兩倍。但實際上,並沒有看到那樣的模式。


    絞盡腦汁之後,考恩他們終於想通了產生氙同位素構成比例異常的原因。其所測量的所有氙同位素都不是鈾裂變的直接產物。相反,它們是放射性碘同位素衰變的產物,碘則由放射性碲衰變而來,而碲又由別的元素衰變產生,這是一個著名的核反應序列,最終的產物才是穩定的氙氣。


    突破點在於,考恩這些核物理科學家意識到奧克羅樣品中不同的氙同位素產生於不同的時期,它們所遵循的時間表由它們的母元素碘和再上一代的元素碲的半衰期所決定。


    某種特定的放射性前體存在的時間越長,它們形成氙的過程就被拖延得越久。


    例如,在奧克羅的自持裂變反應開始後,氙136僅過了大約1分鍾就開始生成。一個小時後,稍輕一些的穩定同位素氙134出現。


    接下來,在裂變開始的若幹天後,氙132和氙131登場亮相;最終,幾百萬年之後,氙129才得以形成。此時,核鏈式反應早已停止很久了。


    如果奧克羅礦脈一直處於封閉狀態,那麽在它的天然反應堆運轉期間積聚起來的氙氣,就會保持核裂變所產生的正常同位素比例,並一直保存至今。


    但是,科學家沒有理由認為,這個係統會是封閉的。實際上,有充分的原因讓人猜想,它不是封閉的。奧克羅反應堆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自行調節核反應,這個簡單的事實提供了間接的證據。


    最可能的調節機製與地下水的活動有關:當溫度達到某個臨界點時,水會被煮沸蒸發掉。水在核鏈式反應中起到了中子慢化劑的作用,如果水不見了,核鏈式反應就會暫時停止。隻有當溫度下降,足夠的地下水再次滲入之後,反應區域才會繼續開始發生裂變。


    這種關於奧克羅反應堆如何運轉的說法強調了兩個要點。首先,核反應很可能以某種方式時斷時續地發生。其次,必定有大量的水流過這些岩石,足夠衝洗掉一些氙的前體,比如可溶於水的碲和碘。


    水的存在有助於解釋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麽大多數氙現在留存於磷酸鋁顆粒中,而沒有出現在富含鈾元素的礦物裏。


    要知道,裂變反應最初是在這裏生成那些放射性前體的,氙氣不會簡單地從一組早已存在的礦物中遷移到另一組礦物裏。


    在奧克羅反應堆開始運轉之前,磷酸鋁礦物很可能還不存在。實際上,那些磷酸鋁顆粒可能是就地形成的,一旦被核反應加熱的水冷卻到300c左右,磷酸鋁顆粒就會形成。


    在奧克羅反應堆運轉的每個活躍期和隨後溫度仍然很高的一段時間裏,大量的氙氣會被趕走。等到反應堆冷卻時,半衰期更長的氙前體則會優先與正在形成的磷酸鋁顆粒結合起來。隨著更多的水迴到反應區域,中子被適當地慢化,裂變反應再度恢複,使這種加熱和冷卻的循環周而複始地重複下去。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我們所觀察到的、奇特的氙同位素構成比例。


    什麽力量能讓氙氣在磷酸鋁礦物中留存20億年之久呢?再進一步,為什麽在某次反應堆運轉期間產生的氙氣,沒有在下一次運轉期間被清除呢?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還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據推測,氙可能被囚禁在磷酸鋁礦物的籠狀結構中,這種結構即使在很高的溫度下,也能夠容納籠中產生的氙氣。


    盡管具體細節仍不清楚,但不管最終的答案如何,有一點是明確無誤的,磷酸鋁俘獲氙氣的能力真是令人驚歎。


    遠古核反應堆猶如今天的間歇泉,有著非常完美的自我調節機製。它們在核廢料處置和基礎物理研究方麵,給了人類的科學家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不過古文會的內部研究顯示,自然界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科學最不相信的就是巧合,因此這種如此完美的核反應方式,更像是一種超古代文明留下來的遺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智能工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星的乃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星的乃粉並收藏智能工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