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五百四十一章“颶風”來襲
站在颶風火箭炮車旁,一名年近花甲的老者忍不住唏噓著,他就是超遠程火箭炮設計小組的科研總工程師。隻有他和他的研究團隊,深知這位工程師為這種武器投注了多少的心血在裏麵,而且還有一段辛酸的往事在裏麵。
華聯目前經費和資源也都是短缺,必須向戰爭傾斜,因此可以用於研究的比例並不大。就如同這位名字被埋藏在曆史堆裏的科學家一樣,毫不起眼。
中國的大部分人都隻是在關注戰局的發展,卻很少能記得科學家的功績和名字,這也是一直以來的常態了。
雖然中國其他火箭炮發展一直不錯,但是颶風超遠程火箭炮的項目研製上,卻一度三上三下的反複上馬、下馬。
造成這個反複起落研究的結果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就是中國*軍隊這邊,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有著相當強力的空中優勢。
飛機數量不僅多,而且機種也按各種任務不同而精細分化成各種機型,各司其職,在各自的攻擊、空戰、轟炸、偵查、運輸等等方麵都表現不俗。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在實戰中很尷尬的問題,有如此強悍的製空權,那麽陸軍為何還需要花費大量的研究經費住發展這樣的超遠程火箭炮呢?
不過隨著戰爭的進程和其他武器設備的進步,軍隊還是發現,飛機也並不是萬能的東西。飛行任務受天氣製約,飛機所能提供的支援有限。
而且在麵對雙方都不好動用空軍,或者說是不適合於遠距離深入機群編組打擊時,軍隊就需要一種飛行速度快、火力密集、能在短時間內一次性或多次對對方某個區域目標進行毀滅覆蓋打擊的武器。
故此,在1942年之後,這種武器最終確定投入繼續研製。
在軍方最終確定需要這款武器之後準備督促研究單位繼續研究時,他們驚訝的發現這種武器居然已經在四零年最後一次停止撥款研發十八個月後,項目組現在居然已經研究成功拿出了樣品。
這裏麵的故事就是眼前這位頭發花白的花甲老人,在四零年最後一次項目下馬之後,老人以戰略和戰術的眼光審視戰爭的發展,他堅信這種超遠程火箭炮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
因為他堅信:沒有一種武器是萬能的,沒有萬能的武器就意味著必須在特定的時候需要特殊的武器來進行作戰。
例如現在雙方的狀態就是最好發揮超遠程火箭炮的地方,由於對方擁有雷達,隻要這邊一有飛機起飛那邊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起飛自己的戰機。
可如果對敵方雷達實施幹擾,那麽對方也會緊張兮兮的立即起飛戰機以備不測。可以說,想用飛機突襲對方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這實在是很難。
但是超遠程的火箭炮卻可以輕易的辦到。
它接近三馬赫的高速度可以輕易的在對方雷達發現後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飛機甚至還在地麵上接到指令時便已經飛抵上空,同時高速度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對方的防空火力很難做到攔截,將近三馬赫的速度人的肉眼隻能看到模糊的一團事物。
再有就是火箭炮由於需要大體積以便擁有多的燃料賦予自己的速度和飛行距離,那麽也就意味著能裝載大彈頭來匹配自己巨大身軀的應有威力。
這彈頭一變大可選用的彈種就變得非常多,也就意味著能執行更多中打擊手段對敵方目標進行有效毀滅。
最後一個,火箭炮的發射以及群體發射的特性賦予了它能在一次打擊時能盡可能的做到大範圍的覆蓋打擊,而這也是打擊對方一個最有效的突發手段,哪怕對方沒有雷達,隻要飛機進入低空突襲對方,有心設置觀察哨的人都能通過望遠鏡觀察得到。
可是高速的火箭炮根本不給你太多的準備時間,當觀察員剛剛看到,幾秒鍾後火箭炮就已經落到了你的頭上。
正是因為這位軍方科研機構的火箭炮技術攻關小組總工程師看到了重型超遠距離火箭炮這種獨一無二的特點。
這位心中有著堅持的科學家在沒有專項資金的撥款下,自己說服自己團隊裏的其他人,在沒有專項研究資金、沒有計算機、沒有風洞實驗空氣動力以及各種困難之下,頂住了壓力硬生生的將這種超遠距離火箭炮給研製出來。
“颶風”這個武器代號就是這種火箭炮在研製過程中,這些研究人員私下對這種武器的另一種稱唿。
因為沒有專門的款項和設備,大家隻能在研究其他武器時捎帶腳的進行研究,到風洞裏模擬火箭彈飛行過程中的空氣動力。
在研究完其他武器後,這位年老的工程師會和其他工程師一起磨上半天,讓耗電巨大的風洞再多開這麽一小會再研究一下遠程火箭彈。
沒有合適的項目支持無法申請到研究中心的計算機進行各種數據計算,大家隻能憑借手中的算盤、大量的紙筆進行數據計算。
特別是在火箭彈射程還有精度的實驗中,由於無法正式申請,沒有直升機配合空中尋找落地的火箭彈,特別是剛開始研製時偏差很大,有的時候火箭彈落點距離預計落點區幾十公裏。
每當遇到這樣的困境,這位總工程師就會帶著人滿靶場的到處尋找火箭彈的落點,在茫茫的戈壁上,曾和他的研究人員兩度迷失在戈壁上,數次被困在風沙之中。
有一次甚至被困在戈壁上斷水一周時間,全憑喝自己的尿水相互鼓勵才最終走出戈壁和前來尋找他們的戍衛部隊官兵遇上。
正是因為如此,項目組的研究人員對這種超遠程火箭炮注入了更多額外的心血。
不過最終的事實證明著這位總工程師的眼光獨到之處,在得到專項立項的資金和支持之後,他帶著自己的研究團隊迅速的攻克了剩下來飛行距離過遠所造成的射擊精度還有其他幾個問題。
1942年秋,這款武器最終定型投產。
1943年春天,第一批武器列裝軍隊。
1944年春末,也就是現在,颶風超遠程火箭炮,也就是沒良心火箭炮,第一次亮相於戰場。
第一次亮相戰場舞台的颶風火箭炮一出場就博得了一個滿堂彩。
雖然對澳美聯軍射程外的機場沒有能力進行摧毀,但在射程內,也造成了澳美聯軍四個機場的毀滅。戰果雖然並不是很明確,但從對方明顯減少的飛機數量上來看,這次的襲擊絕對是起到了效果。
而且在戰後,從美軍幸存者口敘中還有繳獲的部分資料上看,當天對這四個機場的襲擊一共造成了超過六百架飛機的毀傷,而且都是需要進行大規模修複的的毀傷,其中還有兩百多架直接摧毀變成廢鐵。
這嚴重的造成澳美聯軍在之後的戰鬥中麵臨戰機不足的困境,原本就性能不如對方需要依靠數量彌補,可現在數量上都不足了怎麽打?
看到手中的戰報,巴頓並沒有太多的表情,據戰後戰史學家的推測,估計巴頓自從第一天盟軍坦克遭受沉重打擊之後便失去了以往的那種傲氣和永遠盛氣淩人的精神勁,估計他已經開始麻木了吧,放棄了所有的驕傲與希望。
失去前線的四個機場,不僅損失了大量的飛機,連帶著還損失了四千餘人,其中還有三百多飛行員,這隻是陣亡的數字,屍體畢竟好清點。
然而負傷的人數無法統計,因為很多傷員都是匆忙中被送到醫院,而很快中國人的新攻勢又造成超量傷員運送到這,再後來撤離不及又損失了大批傷員和部分資料在戰鬥中丟失,這次襲擊中的具體受傷人數數字無法能夠統計出來。
關於這個最終的數字,戰史學家分為了兩種意見,一種是在子母彈頭的無差別毀傷下,巨量的預置破片造成無死角覆蓋,在這種打擊下很難有人能從中幸存下來,故此受傷率反而要比陣亡率要小。
在之前以及之後曆次使用這種威力極大的武器下,這種死比活多的情況也證實著這點。而持不同意見的學家認為機場是個較為特殊的環境,雖然無差別覆蓋打擊很猛烈,可雞棚這種內部大空間的東西能降低子母彈僅有十來米的殺傷半徑效果。
而且當時在下雨,人多半是躲到這裏躲雨消磨時間這先天性的就造成躲在雞棚裏的人能躲避第一次致命彈丸打擊的最大傷亡,同時還是由於這些人紮堆,彈丸在穿透人堆的同時也受到人體阻力的影響,畢竟這些預置破片不是重機槍子彈有著巨大動能一穿能穿一串。
不過不管是支持哪種觀點的學者,都對這種超遠程火箭炮第一次登台亮相打了一個極高的分數。
因為失去了前線的這四個機場不僅讓聯軍飛機損失慘重,同時也失去了第一時間增援前線的機會,麵對中國人突然防區的飛機,澳美聯軍必須要提前從後方的機場調派飛機過來。
這樣一來,勢必增加了飛機的任務量和延滯了支援的時間,在戰場上,延誤一分鍾也許就會造成大量士兵的流血。
夜晚,天空被雲層給層層遮擋看不見星星也看不見月亮。第二天超遠程火箭炮雖然是主角但其他部隊也不是幹坐在那看戲的,該幹什麽幹什麽。
在林肯港外,那艘衛星測控船被燈火管製黑漆漆的躲在黑夜中。然而在其內部,卻是燈火通明的一片忙碌,自從加入遠征艦隊以來,這艘衛星測控船就一直沒有停歇過。
“報告,最新衛星雲圖出來了!”
聽到最新的衛星雲圖從衛星上傳輸到測控船中,測控室內的幾名老學者迅速的將鼻梁上的眼鏡給推正,緊盯著眼前為數不多的彩色屏幕,注視著一點一點打開的圖案逐漸顯現在屏幕上。
這個過程雖然很慢,但卻沒有一個人顯得不耐煩的神情出來。
“怎麽樣?軍區指揮部還等待著我們最終的氣象消息,好決定明天的戰鬥任務。”衛星測控船上,軍銜最大的中將花有些焦急的追問著這幾位頭發花白的老學者。
這些人都是國內氣象界的老專家,每個人從事氣象研究工作不少於十年才有資格坐到這裏看這些最神秘也是最直觀的第一手資料。
瞭望塔仍舊有黃紹廣掌管,但是在政fu當局和軍方的強烈要求下,產經聯還是為華聯官方提供了一批高質量的衛星,並且已經發送上天。
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軍隊需要使用的時候,隻能租用黃紹廣手中的衛星係統。
幾位老學者在相互交換了幾分鍾的意見和對衛星雲圖上的一些區域、一些手中本子上的資料以及當天空氣、風向等記錄數據進行了討論後,其中最年長的這位老學者推推自己厚重的眼鏡向中將花說到:
“從衛星雲圖還有實地測量傳過來的各種數據資料上看,我們認為明天,也就是第三天,從淩晨零點到下午的十六點,奧古斯塔港東麵的戰場天氣都不會轉好利於空軍出動作戰。不過十六點之後,天氣有七成把握將轉好。”
“隻是我們衛星數量有限,隻有後天的淩晨我們才能接收下一次的衛星雲圖資料,因此如果指揮部決定明天發動進攻,我們的建議是在明天十六點後再發動進攻。同時還要說明的是,在戰役圈東麵,一百九十多公裏的楊塔交通樞紐一帶,我們判斷有一片較為濃密的積雨雲正在未來十個小時左右逐漸形成”
“如果戰區指揮部希望增加降雨量給這一帶的澳美聯軍車輛找點麻煩的話,可以向那一帶發射帶增雨劑的超遠程火箭彈,我們估計降雨量能增至暴雨甚至是大暴雨的級別。”
這個消息立即被傳送到了澳島軍區奧古斯塔港戰役指揮部,在接到這份由國內數名專家,基層氣象研究人員用大量戰役圈內收集到的各種氣象數據和繳獲的部分氣象資料,配合上衛星雲圖總結出來的氣象分析報告,很多人的心情有著不同的變化。
一些人是遺憾、沮喪,下午才能派空軍出擊的話就不能利用白天的能見度最大限度的對對方進行更深入準確的毀滅打擊,單純依靠炮擊效果還不能給對方最狠最猛最致命的一擊。
而另外一些人則是有些興奮,空軍明天下午才能出動,那麽在此之前炮兵們可以幹的事情可就多了。
不過不管心情如何,至少對戰場軍事氣象學的應用和利用,這些指揮官們同樣在心中為中國人走到世界的前列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指揮官閣下,打不打?”
在眾人的目光注視中,王俊峰雙手撐在整個戰區的大態勢戰役圈沙盤前沉默不語,氣象組所給出來的時間並不是最理想的攻擊時間。
下午再發動進攻就意味著戰士們要打夜戰,雖然現在的中國*軍隊,特別是吸收了對付赤軍遊擊部隊的夜戰經驗後,中國各主戰部隊並不怕夜戰甚至小範圍的總結摸索出一套綜合機械化突擊能力的新型夜戰戰術,可夜戰的傷亡率畢竟要比白天作戰高很多。
這可不僅僅是傷亡的關係,還要考慮的一個就是要考慮到天明後的持續作戰和深入作戰的策應支援問題,如果發動進攻第二天的白天天氣轉好,空軍能出動給陸軍最大的支援那是最好。
可一旦天氣不好或者是轉變更惡劣呢?
氣象專家都已經說了,在對方的後方有一大片積雨雲正在形成,他們甚至無法能夠預測這片積雨雲最終造成的影響範圍。
一旦這大暴雨延伸擴展至正在戰鬥的區域,在給對方造成相當大不便的同時,也會對己方部隊帶來同樣的麻煩,畢竟天氣的因素是絕對公平的。
年紀不過三十歲出頭的王俊峰現在真的很難決斷,如今已經是戰役開始第二天的夜裏十點,再不下達命令就會影響到明天戰鬥的準備。
目前的飛行員正巴巴的等待著戰鬥命令好決定自己是去睡覺養精蓄銳還是進入戰鬥崗位。因為心中的焦慮,第二天超遠程火箭炮敲掉澳美聯軍前線機場的消息對於王俊峰來說都衝淡了心中不少的喜悅。
“後天淩晨才能接收更新的衛星雲圖,這個時間正好卡在不上不下的時間段裏,怎麽這麽不湊巧的事情偏偏全部湊巧到我這裏發生了。”王俊峰喃喃自語的苦笑一下,難免有些抱怨的情緒。
苦惱了一陣子,王俊峰才想起自己給元首閣下做過的保證,仗打到這個份上,現在已經沒有退路了。最終他還是按捺住有些不甘和有些遺憾的新命令:
“傳我軍令,各空軍部隊繼續等待天氣好轉,各氣象單位每小時做一次最新的氣象偵察和分析,天氣一旦好轉空軍立即準備作戰。”
“指揮官閣下,不打啊?!”旁邊的參謀有些驚訝的詢問到。
……
第五百四十一章“颶風”來襲
站在颶風火箭炮車旁,一名年近花甲的老者忍不住唏噓著,他就是超遠程火箭炮設計小組的科研總工程師。隻有他和他的研究團隊,深知這位工程師為這種武器投注了多少的心血在裏麵,而且還有一段辛酸的往事在裏麵。
華聯目前經費和資源也都是短缺,必須向戰爭傾斜,因此可以用於研究的比例並不大。就如同這位名字被埋藏在曆史堆裏的科學家一樣,毫不起眼。
中國的大部分人都隻是在關注戰局的發展,卻很少能記得科學家的功績和名字,這也是一直以來的常態了。
雖然中國其他火箭炮發展一直不錯,但是颶風超遠程火箭炮的項目研製上,卻一度三上三下的反複上馬、下馬。
造成這個反複起落研究的結果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就是中國*軍隊這邊,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有著相當強力的空中優勢。
飛機數量不僅多,而且機種也按各種任務不同而精細分化成各種機型,各司其職,在各自的攻擊、空戰、轟炸、偵查、運輸等等方麵都表現不俗。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在實戰中很尷尬的問題,有如此強悍的製空權,那麽陸軍為何還需要花費大量的研究經費住發展這樣的超遠程火箭炮呢?
不過隨著戰爭的進程和其他武器設備的進步,軍隊還是發現,飛機也並不是萬能的東西。飛行任務受天氣製約,飛機所能提供的支援有限。
而且在麵對雙方都不好動用空軍,或者說是不適合於遠距離深入機群編組打擊時,軍隊就需要一種飛行速度快、火力密集、能在短時間內一次性或多次對對方某個區域目標進行毀滅覆蓋打擊的武器。
故此,在1942年之後,這種武器最終確定投入繼續研製。
在軍方最終確定需要這款武器之後準備督促研究單位繼續研究時,他們驚訝的發現這種武器居然已經在四零年最後一次停止撥款研發十八個月後,項目組現在居然已經研究成功拿出了樣品。
這裏麵的故事就是眼前這位頭發花白的花甲老人,在四零年最後一次項目下馬之後,老人以戰略和戰術的眼光審視戰爭的發展,他堅信這種超遠程火箭炮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
因為他堅信:沒有一種武器是萬能的,沒有萬能的武器就意味著必須在特定的時候需要特殊的武器來進行作戰。
例如現在雙方的狀態就是最好發揮超遠程火箭炮的地方,由於對方擁有雷達,隻要這邊一有飛機起飛那邊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起飛自己的戰機。
可如果對敵方雷達實施幹擾,那麽對方也會緊張兮兮的立即起飛戰機以備不測。可以說,想用飛機突襲對方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這實在是很難。
但是超遠程的火箭炮卻可以輕易的辦到。
它接近三馬赫的高速度可以輕易的在對方雷達發現後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飛機甚至還在地麵上接到指令時便已經飛抵上空,同時高速度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對方的防空火力很難做到攔截,將近三馬赫的速度人的肉眼隻能看到模糊的一團事物。
再有就是火箭炮由於需要大體積以便擁有多的燃料賦予自己的速度和飛行距離,那麽也就意味著能裝載大彈頭來匹配自己巨大身軀的應有威力。
這彈頭一變大可選用的彈種就變得非常多,也就意味著能執行更多中打擊手段對敵方目標進行有效毀滅。
最後一個,火箭炮的發射以及群體發射的特性賦予了它能在一次打擊時能盡可能的做到大範圍的覆蓋打擊,而這也是打擊對方一個最有效的突發手段,哪怕對方沒有雷達,隻要飛機進入低空突襲對方,有心設置觀察哨的人都能通過望遠鏡觀察得到。
可是高速的火箭炮根本不給你太多的準備時間,當觀察員剛剛看到,幾秒鍾後火箭炮就已經落到了你的頭上。
正是因為這位軍方科研機構的火箭炮技術攻關小組總工程師看到了重型超遠距離火箭炮這種獨一無二的特點。
這位心中有著堅持的科學家在沒有專項資金的撥款下,自己說服自己團隊裏的其他人,在沒有專項研究資金、沒有計算機、沒有風洞實驗空氣動力以及各種困難之下,頂住了壓力硬生生的將這種超遠距離火箭炮給研製出來。
“颶風”這個武器代號就是這種火箭炮在研製過程中,這些研究人員私下對這種武器的另一種稱唿。
因為沒有專門的款項和設備,大家隻能在研究其他武器時捎帶腳的進行研究,到風洞裏模擬火箭彈飛行過程中的空氣動力。
在研究完其他武器後,這位年老的工程師會和其他工程師一起磨上半天,讓耗電巨大的風洞再多開這麽一小會再研究一下遠程火箭彈。
沒有合適的項目支持無法申請到研究中心的計算機進行各種數據計算,大家隻能憑借手中的算盤、大量的紙筆進行數據計算。
特別是在火箭彈射程還有精度的實驗中,由於無法正式申請,沒有直升機配合空中尋找落地的火箭彈,特別是剛開始研製時偏差很大,有的時候火箭彈落點距離預計落點區幾十公裏。
每當遇到這樣的困境,這位總工程師就會帶著人滿靶場的到處尋找火箭彈的落點,在茫茫的戈壁上,曾和他的研究人員兩度迷失在戈壁上,數次被困在風沙之中。
有一次甚至被困在戈壁上斷水一周時間,全憑喝自己的尿水相互鼓勵才最終走出戈壁和前來尋找他們的戍衛部隊官兵遇上。
正是因為如此,項目組的研究人員對這種超遠程火箭炮注入了更多額外的心血。
不過最終的事實證明著這位總工程師的眼光獨到之處,在得到專項立項的資金和支持之後,他帶著自己的研究團隊迅速的攻克了剩下來飛行距離過遠所造成的射擊精度還有其他幾個問題。
1942年秋,這款武器最終定型投產。
1943年春天,第一批武器列裝軍隊。
1944年春末,也就是現在,颶風超遠程火箭炮,也就是沒良心火箭炮,第一次亮相於戰場。
第一次亮相戰場舞台的颶風火箭炮一出場就博得了一個滿堂彩。
雖然對澳美聯軍射程外的機場沒有能力進行摧毀,但在射程內,也造成了澳美聯軍四個機場的毀滅。戰果雖然並不是很明確,但從對方明顯減少的飛機數量上來看,這次的襲擊絕對是起到了效果。
而且在戰後,從美軍幸存者口敘中還有繳獲的部分資料上看,當天對這四個機場的襲擊一共造成了超過六百架飛機的毀傷,而且都是需要進行大規模修複的的毀傷,其中還有兩百多架直接摧毀變成廢鐵。
這嚴重的造成澳美聯軍在之後的戰鬥中麵臨戰機不足的困境,原本就性能不如對方需要依靠數量彌補,可現在數量上都不足了怎麽打?
看到手中的戰報,巴頓並沒有太多的表情,據戰後戰史學家的推測,估計巴頓自從第一天盟軍坦克遭受沉重打擊之後便失去了以往的那種傲氣和永遠盛氣淩人的精神勁,估計他已經開始麻木了吧,放棄了所有的驕傲與希望。
失去前線的四個機場,不僅損失了大量的飛機,連帶著還損失了四千餘人,其中還有三百多飛行員,這隻是陣亡的數字,屍體畢竟好清點。
然而負傷的人數無法統計,因為很多傷員都是匆忙中被送到醫院,而很快中國人的新攻勢又造成超量傷員運送到這,再後來撤離不及又損失了大批傷員和部分資料在戰鬥中丟失,這次襲擊中的具體受傷人數數字無法能夠統計出來。
關於這個最終的數字,戰史學家分為了兩種意見,一種是在子母彈頭的無差別毀傷下,巨量的預置破片造成無死角覆蓋,在這種打擊下很難有人能從中幸存下來,故此受傷率反而要比陣亡率要小。
在之前以及之後曆次使用這種威力極大的武器下,這種死比活多的情況也證實著這點。而持不同意見的學家認為機場是個較為特殊的環境,雖然無差別覆蓋打擊很猛烈,可雞棚這種內部大空間的東西能降低子母彈僅有十來米的殺傷半徑效果。
而且當時在下雨,人多半是躲到這裏躲雨消磨時間這先天性的就造成躲在雞棚裏的人能躲避第一次致命彈丸打擊的最大傷亡,同時還是由於這些人紮堆,彈丸在穿透人堆的同時也受到人體阻力的影響,畢竟這些預置破片不是重機槍子彈有著巨大動能一穿能穿一串。
不過不管是支持哪種觀點的學者,都對這種超遠程火箭炮第一次登台亮相打了一個極高的分數。
因為失去了前線的這四個機場不僅讓聯軍飛機損失慘重,同時也失去了第一時間增援前線的機會,麵對中國人突然防區的飛機,澳美聯軍必須要提前從後方的機場調派飛機過來。
這樣一來,勢必增加了飛機的任務量和延滯了支援的時間,在戰場上,延誤一分鍾也許就會造成大量士兵的流血。
夜晚,天空被雲層給層層遮擋看不見星星也看不見月亮。第二天超遠程火箭炮雖然是主角但其他部隊也不是幹坐在那看戲的,該幹什麽幹什麽。
在林肯港外,那艘衛星測控船被燈火管製黑漆漆的躲在黑夜中。然而在其內部,卻是燈火通明的一片忙碌,自從加入遠征艦隊以來,這艘衛星測控船就一直沒有停歇過。
“報告,最新衛星雲圖出來了!”
聽到最新的衛星雲圖從衛星上傳輸到測控船中,測控室內的幾名老學者迅速的將鼻梁上的眼鏡給推正,緊盯著眼前為數不多的彩色屏幕,注視著一點一點打開的圖案逐漸顯現在屏幕上。
這個過程雖然很慢,但卻沒有一個人顯得不耐煩的神情出來。
“怎麽樣?軍區指揮部還等待著我們最終的氣象消息,好決定明天的戰鬥任務。”衛星測控船上,軍銜最大的中將花有些焦急的追問著這幾位頭發花白的老學者。
這些人都是國內氣象界的老專家,每個人從事氣象研究工作不少於十年才有資格坐到這裏看這些最神秘也是最直觀的第一手資料。
瞭望塔仍舊有黃紹廣掌管,但是在政fu當局和軍方的強烈要求下,產經聯還是為華聯官方提供了一批高質量的衛星,並且已經發送上天。
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軍隊需要使用的時候,隻能租用黃紹廣手中的衛星係統。
幾位老學者在相互交換了幾分鍾的意見和對衛星雲圖上的一些區域、一些手中本子上的資料以及當天空氣、風向等記錄數據進行了討論後,其中最年長的這位老學者推推自己厚重的眼鏡向中將花說到:
“從衛星雲圖還有實地測量傳過來的各種數據資料上看,我們認為明天,也就是第三天,從淩晨零點到下午的十六點,奧古斯塔港東麵的戰場天氣都不會轉好利於空軍出動作戰。不過十六點之後,天氣有七成把握將轉好。”
“隻是我們衛星數量有限,隻有後天的淩晨我們才能接收下一次的衛星雲圖資料,因此如果指揮部決定明天發動進攻,我們的建議是在明天十六點後再發動進攻。同時還要說明的是,在戰役圈東麵,一百九十多公裏的楊塔交通樞紐一帶,我們判斷有一片較為濃密的積雨雲正在未來十個小時左右逐漸形成”
“如果戰區指揮部希望增加降雨量給這一帶的澳美聯軍車輛找點麻煩的話,可以向那一帶發射帶增雨劑的超遠程火箭彈,我們估計降雨量能增至暴雨甚至是大暴雨的級別。”
這個消息立即被傳送到了澳島軍區奧古斯塔港戰役指揮部,在接到這份由國內數名專家,基層氣象研究人員用大量戰役圈內收集到的各種氣象數據和繳獲的部分氣象資料,配合上衛星雲圖總結出來的氣象分析報告,很多人的心情有著不同的變化。
一些人是遺憾、沮喪,下午才能派空軍出擊的話就不能利用白天的能見度最大限度的對對方進行更深入準確的毀滅打擊,單純依靠炮擊效果還不能給對方最狠最猛最致命的一擊。
而另外一些人則是有些興奮,空軍明天下午才能出動,那麽在此之前炮兵們可以幹的事情可就多了。
不過不管心情如何,至少對戰場軍事氣象學的應用和利用,這些指揮官們同樣在心中為中國人走到世界的前列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指揮官閣下,打不打?”
在眾人的目光注視中,王俊峰雙手撐在整個戰區的大態勢戰役圈沙盤前沉默不語,氣象組所給出來的時間並不是最理想的攻擊時間。
下午再發動進攻就意味著戰士們要打夜戰,雖然現在的中國*軍隊,特別是吸收了對付赤軍遊擊部隊的夜戰經驗後,中國各主戰部隊並不怕夜戰甚至小範圍的總結摸索出一套綜合機械化突擊能力的新型夜戰戰術,可夜戰的傷亡率畢竟要比白天作戰高很多。
這可不僅僅是傷亡的關係,還要考慮的一個就是要考慮到天明後的持續作戰和深入作戰的策應支援問題,如果發動進攻第二天的白天天氣轉好,空軍能出動給陸軍最大的支援那是最好。
可一旦天氣不好或者是轉變更惡劣呢?
氣象專家都已經說了,在對方的後方有一大片積雨雲正在形成,他們甚至無法能夠預測這片積雨雲最終造成的影響範圍。
一旦這大暴雨延伸擴展至正在戰鬥的區域,在給對方造成相當大不便的同時,也會對己方部隊帶來同樣的麻煩,畢竟天氣的因素是絕對公平的。
年紀不過三十歲出頭的王俊峰現在真的很難決斷,如今已經是戰役開始第二天的夜裏十點,再不下達命令就會影響到明天戰鬥的準備。
目前的飛行員正巴巴的等待著戰鬥命令好決定自己是去睡覺養精蓄銳還是進入戰鬥崗位。因為心中的焦慮,第二天超遠程火箭炮敲掉澳美聯軍前線機場的消息對於王俊峰來說都衝淡了心中不少的喜悅。
“後天淩晨才能接收更新的衛星雲圖,這個時間正好卡在不上不下的時間段裏,怎麽這麽不湊巧的事情偏偏全部湊巧到我這裏發生了。”王俊峰喃喃自語的苦笑一下,難免有些抱怨的情緒。
苦惱了一陣子,王俊峰才想起自己給元首閣下做過的保證,仗打到這個份上,現在已經沒有退路了。最終他還是按捺住有些不甘和有些遺憾的新命令:
“傳我軍令,各空軍部隊繼續等待天氣好轉,各氣象單位每小時做一次最新的氣象偵察和分析,天氣一旦好轉空軍立即準備作戰。”
“指揮官閣下,不打啊?!”旁邊的參謀有些驚訝的詢問到。
……